当代少林十讲(最终版)
《当代少林十讲》是我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在《少林与太极》连载的同时,我还在自己主编的《少林养生》MOOK
上全文刊发。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当然,在政府序列工作的朋友很担心我的尖锐和锋利会惹怒某些官员。我知道,《当代少林十讲》已经很节制。由于之前贴出的文章是随写随贴,难免会有不少瑕疵,这次把最终版本贴出来,以谢读者。同时为当代少林史留下一份重要的文稿。
当代少林十讲
岳晓锋
相同史料的不同解读---当代少林十讲(1)
当代少林寺最核心的疑问是传承,而谈论当代少林必从满清入关开始。
清朝少林寺衰败没落是相对于元朝、明朝少林寺皇家寺院地位而言。也就是说,元朝和明朝,少林寺作为皇家寺院,备受皇帝推崇的同时,方丈曾出任国师统领全国佛教,或者领旨出征。到了清朝,不仅这种地位不复存在,而且少林方丈的钦命制也在第一个方丈海宽之后终结。
至于少林寺“法堂草长,宗徒雨散”并非清政府的压制之果。明末的旱灾、蝗灾、战乱、匪患才是主因。清兵入关后,顾炎武说少林“山僧缺餐粥,住守无一二”。
现在人们常说少林寺受到清政府“禁教、禁武”的影响,其实是个谬论。《中国武术史》说得很明白,清廷“禁教不禁拳”。所谓的禁教,并非针对佛教,相反清朝皇帝大多笃信佛教,他们禁的是民间教门和秘密结社,也就是说,他们反对以颠覆政权为目的的教门。至于武功,顺治六年,清廷以“民无兵器不能御侮,贼反得利”为由,命令兵部除了火炮和甲胄之外,将三眼枪、鸟枪、弓箭、刀枪、马匹“悉听民间存留,先交官者,给还原主”。
从满清入关的1644年到末代皇帝溥仪1911年退位的267年间,清政府大多数时间对少林寺的存在和发展都很宽容。其间唯一的例外是1735年雍正皇帝在御批中同意全面修整少林寺的同时对寺僧咬牙切齿(反对僧人在寺院外边居住)。这年八月,雍正驾崩。乾隆即位当年不仅从户部拨出了整修用的9千两白银,还在15年后亲自去了一趟少林寺。在雍正之前的78年间,少林寺并未被朝廷猜忌,倾轧。雍正的父亲康熙还为少林寺题写了匾额。在雍正之后的176年间,少林寺同样被清政府宽容。
有据可查的禁武,只有《清世宗实录》,说的是雍正皇帝认为“武师多系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流”,并下谕严禁学习棍棒。可惜除此之外,并无史书记载禁武之事。
至于重要证据,乾隆5年(1740年)正月17日,河南巡抚在奏折中说“豫有少壮之民,习于强悍,多学拳棒。如少林寺僧徒,向以教习拳棒为名,聚集无赖……”同样可以重新解读。
最早引用该奏折的是1997年出版的《中国武术史》,后来的引用者全都没有查证该奏折,断章取义之外,更没有谈及乾隆皇帝的御批。
《中国武术史》引述这份奏折论证的是清朝民间教会(白莲教)吸纳武师的情况,在论及少林寺的时候则肯定地说,整个清朝,官方对少林寺练武总体上是默许和宽容的。为什么研究少林寺的学者引用同一奏折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仅仅10年之后,乾隆皇帝浩浩荡荡地从京城出发,亲自去了一趟嵩山少林寺。皇帝有可能严加斥责少林后再巡幸少林吗?他大驾光临少林寺难道是顺路捎带或者临时起意拐了个弯吗?
即使确认雍正曾经禁武,但是雍正在位时间很短,禁武令存在的时间更短。
现在很多人认为清统治者对少林寺心存芥蒂的另一个证据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河南巡抚徐绩从少林寺请了几个武僧到兵营教授枪法,却被乾隆训斥:“僧人既经出家,即应恪守清规,以柔和忍辱为主,岂容习为击刺,好勇逞强?有地方之责者闻之,当设法潜移默化,何可转行招致传授,令售其技乎?且以僧人教习营兵,既属非体,且使人传为笑谈。徐绩何不晓事若此?着传旨申饬!”
乾隆训斥之后,徐绩主持重修少林寺千佛殿历时两年完工。徐绩把少林武僧从座上宾变为压制对象的可能性不大。
清代少林寺与反清复明的天地会有着暧昧的传说,但这也需重新解读。《中国武术史》非常肯定地说,早期的天地会是以“互助和自卫为旨”,到了乾隆末期才确立了“反清复明”的斗争口号,天地会与少林寺之间的传说也是在此时才成形并开始流传。至于官方获知天地会的“西鲁故事”则是嘉庆16年(1811年)的事了。
没有证据表明清代少林武功的演习由公开转向秘密。相反,1828年满清大员麟庆少林观武时,少林武功的强盛足以让人惊艳。如果是一直害怕追究而秘密练武,仅仅因为得到麟庆的口头承诺,少林寺难道就有胆量把演武场景画成壁画吗?
显然不是这么简单。
少林寺的武功从来都是练为战,不是练为看。它的价值在于冷兵器时代的实用性,并非观赏性。除了麟庆少林观武,查查之前的少林寺历史,还有谁曾经在少林寺观赏武术呢(明朝少林武术鼎盛时期,也仅在万历年间有过几次)?
我们要知道的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皇帝道光已经给军队普遍配备了火枪。而西洋火器的盛行,正是武术没落的根由。
像少林寺白衣殿壁画那样的演武并非少林功夫的常态。清末的1846年,少林寺门头房西院(西来堂)武僧湛声“昼习经典,夜练武略”在我看来表述的恰恰是少林寺僧人正常的生活状态,同时说明少林寺并没有受到官府的打压。众所周知,在佛教寺院,白天参佛念经修禅才是常态,少林寺也概莫能外,练武只能在夜间也必须在夜间。换句话说,少林寺如果不是夜间(包括清晨)练武,那才不正常,也有违出家人的本分。少林武功向来有六耳不传(传授的时候不能有第三个人在场)的传统,所以秘密练武本身与清政府的管制无关(民国著名武僧素典、贞绪都有夜间练功的习惯)。除此之外,武功在少林只是“末技”,只有战乱等非常时期,少林寺才会选择白天练武。民间少林武术的传承也沿续同样的规则,从清末到1980年代,少林寺附近的民间拳师练功和授艺大多选择夜间,地点多定在坟地或者野树林等背阴之处,一为专心,二为避人。
因此我更倾向于《中国武术史》所得出的结论,清朝的历代统治者对少林寺庇护,虽没有明言倡导武术,起码对寺僧传习武术是宽容的。
《当代少林十讲》是我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在《少林与太极》连载的同时,我还在自己主编的《少林养生》MOOK
上全文刊发。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当然,在政府序列工作的朋友很担心我的尖锐和锋利会惹怒某些官员。我知道,《当代少林十讲》已经很节制。由于之前贴出的文章是随写随贴,难免会有不少瑕疵,这次把最终版本贴出来,以谢读者。同时为当代少林史留下一份重要的文稿。
当代少林十讲
岳晓锋
相同史料的不同解读---当代少林十讲(1)
当代少林寺最核心的疑问是传承,而谈论当代少林必从满清入关开始。
清朝少林寺衰败没落是相对于元朝、明朝少林寺皇家寺院地位而言。也就是说,元朝和明朝,少林寺作为皇家寺院,备受皇帝推崇的同时,方丈曾出任国师统领全国佛教,或者领旨出征。到了清朝,不仅这种地位不复存在,而且少林方丈的钦命制也在第一个方丈海宽之后终结。
至于少林寺“法堂草长,宗徒雨散”并非清政府的压制之果。明末的旱灾、蝗灾、战乱、匪患才是主因。清兵入关后,顾炎武说少林“山僧缺餐粥,住守无一二”。
现在人们常说少林寺受到清政府“禁教、禁武”的影响,其实是个谬论。《中国武术史》说得很明白,清廷“禁教不禁拳”。所谓的禁教,并非针对佛教,相反清朝皇帝大多笃信佛教,他们禁的是民间教门和秘密结社,也就是说,他们反对以颠覆政权为目的的教门。至于武功,顺治六年,清廷以“民无兵器不能御侮,贼反得利”为由,命令兵部除了火炮和甲胄之外,将三眼枪、鸟枪、弓箭、刀枪、马匹“悉听民间存留,先交官者,给还原主”。
从满清入关的1644年到末代皇帝溥仪1911年退位的267年间,清政府大多数时间对少林寺的存在和发展都很宽容。其间唯一的例外是1735年雍正皇帝在御批中同意全面修整少林寺的同时对寺僧咬牙切齿(反对僧人在寺院外边居住)。这年八月,雍正驾崩。乾隆即位当年不仅从户部拨出了整修用的9千两白银,还在15年后亲自去了一趟少林寺。在雍正之前的78年间,少林寺并未被朝廷猜忌,倾轧。雍正的父亲康熙还为少林寺题写了匾额。在雍正之后的176年间,少林寺同样被清政府宽容。
有据可查的禁武,只有《清世宗实录》,说的是雍正皇帝认为“武师多系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流”,并下谕严禁学习棍棒。可惜除此之外,并无史书记载禁武之事。
至于重要证据,乾隆5年(1740年)正月17日,河南巡抚在奏折中说“豫有少壮之民,习于强悍,多学拳棒。如少林寺僧徒,向以教习拳棒为名,聚集无赖……”同样可以重新解读。
最早引用该奏折的是1997年出版的《中国武术史》,后来的引用者全都没有查证该奏折,断章取义之外,更没有谈及乾隆皇帝的御批。
《中国武术史》引述这份奏折论证的是清朝民间教会(白莲教)吸纳武师的情况,在论及少林寺的时候则肯定地说,整个清朝,官方对少林寺练武总体上是默许和宽容的。为什么研究少林寺的学者引用同一奏折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仅仅10年之后,乾隆皇帝浩浩荡荡地从京城出发,亲自去了一趟嵩山少林寺。皇帝有可能严加斥责少林后再巡幸少林吗?他大驾光临少林寺难道是顺路捎带或者临时起意拐了个弯吗?
即使确认雍正曾经禁武,但是雍正在位时间很短,禁武令存在的时间更短。
现在很多人认为清统治者对少林寺心存芥蒂的另一个证据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河南巡抚徐绩从少林寺请了几个武僧到兵营教授枪法,却被乾隆训斥:“僧人既经出家,即应恪守清规,以柔和忍辱为主,岂容习为击刺,好勇逞强?有地方之责者闻之,当设法潜移默化,何可转行招致传授,令售其技乎?且以僧人教习营兵,既属非体,且使人传为笑谈。徐绩何不晓事若此?着传旨申饬!”
乾隆训斥之后,徐绩主持重修少林寺千佛殿历时两年完工。徐绩把少林武僧从座上宾变为压制对象的可能性不大。
清代少林寺与反清复明的天地会有着暧昧的传说,但这也需重新解读。《中国武术史》非常肯定地说,早期的天地会是以“互助和自卫为旨”,到了乾隆末期才确立了“反清复明”的斗争口号,天地会与少林寺之间的传说也是在此时才成形并开始流传。至于官方获知天地会的“西鲁故事”则是嘉庆16年(1811年)的事了。
没有证据表明清代少林武功的演习由公开转向秘密。相反,1828年满清大员麟庆少林观武时,少林武功的强盛足以让人惊艳。如果是一直害怕追究而秘密练武,仅仅因为得到麟庆的口头承诺,少林寺难道就有胆量把演武场景画成壁画吗?
显然不是这么简单。
少林寺的武功从来都是练为战,不是练为看。它的价值在于冷兵器时代的实用性,并非观赏性。除了麟庆少林观武,查查之前的少林寺历史,还有谁曾经在少林寺观赏武术呢(明朝少林武术鼎盛时期,也仅在万历年间有过几次)?
我们要知道的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皇帝道光已经给军队普遍配备了火枪。而西洋火器的盛行,正是武术没落的根由。
像少林寺白衣殿壁画那样的演武并非少林功夫的常态。清末的1846年,少林寺门头房西院(西来堂)武僧湛声“昼习经典,夜练武略”在我看来表述的恰恰是少林寺僧人正常的生活状态,同时说明少林寺并没有受到官府的打压。众所周知,在佛教寺院,白天参佛念经修禅才是常态,少林寺也概莫能外,练武只能在夜间也必须在夜间。换句话说,少林寺如果不是夜间(包括清晨)练武,那才不正常,也有违出家人的本分。少林武功向来有六耳不传(传授的时候不能有第三个人在场)的传统,所以秘密练武本身与清政府的管制无关(民国著名武僧素典、贞绪都有夜间练功的习惯)。除此之外,武功在少林只是“末技”,只有战乱等非常时期,少林寺才会选择白天练武。民间少林武术的传承也沿续同样的规则,从清末到1980年代,少林寺附近的民间拳师练功和授艺大多选择夜间,地点多定在坟地或者野树林等背阴之处,一为专心,二为避人。
因此我更倾向于《中国武术史》所得出的结论,清朝的历代统治者对少林寺庇护,虽没有明言倡导武术,起码对寺僧传习武术是宽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