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58,438贴子:73,344,899
  • 3回复贴,共1

江歌案杀人嫌疑犯如果是孔丘后裔,在蠕蠕执政的古代应该怎么判?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江歌案嫌疑人陈世峰最终被日本法院判刑20年,先不说是否公正,加入将嫌疑人陈世峰换成孔家后裔,将时代换成蠕蠕邪教执政时期,会如何判呢? 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现代中华,乃至东亚的文化基础是儒家文化,而作为儒家文化的创立者孔子,更是被尊为圣人。受到历朝历代的尊重和祭祀,而其子孙更是 几千年享受荣华富贵,被当做圣人一样来供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圣人之子犯法可就......一言难尽了! 事情还得从明朝说起,明朝史料中明确记载:“孔弘绪,孔老二嫡系子孙,根据史载:“成化丙戌三月癸卯,衍圣公孔弘绪坐奸淫乐妇四十余人,勒杀无辜四人,法当斩。诏以宣圣故,削爵为民,以弟弘泰代。没后,弘绪子闻韶袭爵。……凡二氏之品秩、应朝给赐,无不同者,至祸谴亦同,何其异也。”大概意思就是说孔子的嫡系子孙孔弘绪,被封为衍圣公,他在曲阜当地奸淫妇女40多人,而且还亲手杀了4个人,在公元1466年3月人赃并获,当场被当地的官府抓获了。本来被斩首凌迟都不为过,但最后的结果却是罢免了孔弘绪的爵位,改由孔弘绪的弟弟孔鸿泰来继承衍圣公爵位。 身居官位,理当执法护法,为何奸淫杀人后竟能得以安全脱身,并且连官位子也要继续承袭下去呢?这就是出身原因。孔弘绪,这这是孔子的后代,当时的官员那都是读着孔圣人的书考进士做官的,而且明朝极其尊重孔孟之道,如果杀了他,就等于不尊重孔子,就是欺师灭祖的事啊!所以当时的明宪宗虽然也对孔弘绪的行径恨的牙痒痒,但还是做出了这个决策。古代历朝历代对孔家人都是当神一样供着,都会封爵位,享用极高的待遇,基本上可以说,古代几千年是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孔家。不管哪个人得全国,孔家是第一个被拉出来尊重的,谁也没有胆子敢对孔家人着手。 所以对这件事,明宪宗不仅不能处理还得护着这厮,于是他下旨禁止朝堂议论此事!只是可惜了那四十余人,为 了孔家和天家的颜面,只能将此事不了了之。孔弘绪无罪释放,照样回家舒舒服服过日子。并且等孔鸿泰死后,明宪宗又将衍圣公的爵位封给了孔弘绪的儿子孔闻韶,这一圈下来,能够说对孔弘绪丝毫没有处置,可见孔子子孙在封建时代的强势。 本文「孔子的后代杀了人,官府竟这样区别对待!叹天道不公啊」


1楼2017-12-21 09:42回复
    清朝康熙的时候,孔丘后裔恶意杀人,而当地官府以圣贤后代当以教化为主仁义为主为理由竟然不予受理,家属最后闹到鞑子康熙那里,康熙极其愤怒,宣圣旨斥责杀人之孔必须牢记祖宗,连骂句狠话都不敢,最后杀人者堂而皇之招摇过市,而受害人家属到处逃避众多全国各地蠕蠕的打击报复。


    8楼2017-12-21 10:18
    收起回复
      孔府的佃农除了交纳地租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种种年例、贡纳,诸如:年鸡、年猪、祭羊、宰过肥犬、磨细白面、鸭蛋、布花、租炭、蜡烛、花炮……这本档案选中,载有孔府诸如此类的催交告示,其口气严厉,多有“不许迟误,如违重究”、“猾户违延,即锁来重治”之类严词凶语。此外还有杂差费、年例供用银等等。孔府里死了老太太,佃户、庙户也要捐款,而且还都得为死者戴孝,“百日内不嫁娶,不音乐,不宴会”。
      孔府有所谓“伴当”,即府内的仆役,他们或由佃农兼任,或从佃户、庙户的子女中征选,这一般都是硬性的,根本谈不上什么“自愿”。档案选中就有一份拘征未成年人充当孔府伴当、仆役的严厉指令:
      着老家人张月,即拘各户幼丁七八岁以上,十六七岁以下人丁,通开具花名手本,定限四月初一辰时,俱赴府投递,听候拣选。敢有隐瞒亲丁或雇觅秃瘸瞎病之人搪塞充点,查出定将本役重责四十枷号。如张月通同作弊,扶同了事,亦重责三十。如有违限后到的,一并处治,决不轻宥。
      佃户、庙户疼爱自家孩子,不忍心让他们小小年纪去充当仆役,这是人之常情。孔府圣裔却全然不顾,强令征选,声言谁敢隐瞒或搪塞,则施以重责四十棍棒,加上戴枷示众的刑罚,即使迟了一点也要加以刑治。那个老家人张月当然不敢有丝毫的同情心,因为“重责三十”可不是闹着玩的


      22楼2017-12-22 09:13
      回复
        对佃户、庙户和伴当、仆役滥施私刑,在孔府是司空见惯的事,甚至还施诸不属于孔府的平民。这本档案选里就载有几宗案例。例如,泗水县民户之子张小常,被孔府差役捉到林庙百户官衙门,逼迫他承认“漏丁”(瞒漏为孔庙服役的人丁),“张小常不服,被百户杖责而死”。打死了人还不算完,仍然威逼张家“出丁”,张家“势出无奈,只得将残废幼子俱已上丁”。顺治年间,孔府酿成一宗人命案,竟还引起朝廷的关注。书中有两份关于此案的档案,一份是吏部发给孔府的咨文。据咨文所述,家在京城的刘国栋到曲阜孔府看望弟弟刘国梁,后者向衍圣公孔兴燮请求,要跟其兄上京看家,却遭到拒绝;刘国栋于是去跟孔兴燮讲道理,孔氏大为恼怒,命令管家将刘国栋拿下打了一百棍,然后又用自家的“龙边索命银牌木铡”将刘铡死;刘国梁为其兄无端遇害哀痛不已,遂自缢而亡。刘氏兄弟的亲属想必到京城告了“御状”,以至于惊动顺治皇帝亲自垂问。另一份存档的材料如此记述:
        顺治十六年二月十三日,因刘国栋一事,奉自行回奏。亲赉奏本,蒙朝廷面谕。赐茶毕。谕:“刘国栋因人命关天,天下皆知。事干国法,朕不得不行。朕读你祖书,朕有不谓(为)你的?你祖怎么周流天下来?今后多读书,作(做)好人,行好事。你今年多大年纪?你有几个儿子?”又赐茶毕。着内阁麻儿吉送出他去。“他不常在朕前,恐孔圣人害怕。”
        从这份档案可以看出,年轻的顺治皇帝对犯了命案的孔兴燮仅仅是“微责”而已,丝毫没有追究刑治的意思。“朕读你祖书,朕有不为你的?”夫子之书能豁免其“衍圣”嗣孙的杀人之罪,不知夫子的在天之灵会作何感想?那最后一句更显出皇帝的呵护备至,生怕吓着了“孔圣人”(“衍圣公”竟也成了“孔圣人”?!)。贵为“圣裔”真是有福啊!
        至于刘氏兄弟,死了也就死了,他们的亲属能得到一点丧葬费之类的赔偿,就算不错了。说不定因这宗命案获“圣上”垂顾,他们还不知怎么感激涕零呢。
        读着《孔府档案选》中诸如此类的材料,想起孔夫子说的“仁者爱人”、“四海之内皆兄弟”(此语由子夏转述)等至善懿言,不能不令人沮丧:一脉嫡传的孔府圣裔,衍传其先圣祖训的表现不过尔尔!夫子当然不能为其后代嗣孙们的行为负责。不过,孔府圣裔之所以恣意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就是因为有普天下独一无二的“圣荫”赖以凭持、庇佑。这维系千年不坠的“圣荫”是历代帝王树植、培育起来的,他们以优礼“圣裔”来显示对孔圣人的尊崇。明太祖朱元璋召见衍圣公孔希学时说:“尔祖明纲常,兴礼乐,正彝伦,所以为帝者师,为常人教。”一语道破了帝王和权势者们尊圣人、树“圣荫”的真谛。
        在当下谈说《孔府档案选》这本书,可能有点煞风景,不合时宜吧。我不是趋时附势的聪明人。我做不来装腔作势的“布道者”,也不会做诱人却可疑的“心灵鸡汤”。我想做的仅仅是:回归历史,回归真实。就这么简单。


        23楼2017-12-22 09: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