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吧 关注:114,529贴子:1,806,799
  • 5回复贴,共1

李洪春口述(3):我的老师王鸿寿(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篇摘自李洪春老口述京剧专著:《京剧长谈》,
作者介绍:李洪春(1898-1991),京剧表演艺术家,红生演员。原名李春才,1898年5月25日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南京,1991年病逝于北京。
李老一生能戏无数会戏甚多,人送美号“通地教主”,曾拜南派京剧戏祖,当代老爷戏创始者老三麻子王鸿寿为师。主攻老爷戏,期间还学到大量传统老戏,一生主要扑在京剧教育事业上,在解放前就教导出大量名角,许多名角亦来请教李老京剧艺术,为后来继承京剧艺术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1-19 10:16回复
    一,满门抄斩
    我的老师王鸿寿,艺名三麻子,尊称三老板、三老爹。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生于江苏南通。
    老师的父亲虽身为管水道粮运的官员,可不善官场应酬,却爱好戏曲艺术。他用自己的俸禄组办了两个戏班,一个是昆曲,一个是徽调。一些爱好戏曲和生活贫困的人纷纷把子弟送入班中学戏。老师小时就在这两个班中学戏,初学武丑,《偷鸡》《盗甲》就是他的拿手戏。老师的父亲除了处理公务外,精力就全扑在这两个戏班上了。正当戏班越办越好、老师艺术越学越精的时候,灾难突然就降临到了他家的头上。
    当时有个阅海官员巡察运河路过南通,想以借办生日为名大肆搜刮一下。那天在礼单中没有看见老师父亲的寿礼单,他非常气愤,当时虽没有说什么,可怀恨在心了。回京之后就用了个“引良为优”的罪名把老师的父亲参了下来。按当时的法律来说,“引良为优”革职查办也就够了,可是这位阅海老爷竟添枝加叶的妄报罪名,说什么贪赃枉法、不理政事、鱼肉百姓,把无数良家子弟引入歧途成为优伶。于是来了个满门抄斩!
    抄斩的时候,幸亏老师藏在大衣箱内未被发现,得以幸免。他被救出后,不但不能在南通待下去,连真名实姓也不能叫了。流落外地演出时,就用了“三麻子”的艺名。“三”字和“王”字相近,“麻子”是脸上几颗不显眼的麻点儿。这样“三麻子”的艺名叫开了,真名王鸿寿也就不为人知。叫艺名本是演员常有的事,可是“三麻子”这个艺名却隐藏着满门抄斩的一段辛酸。正当他不如意时,有幸遇见了人称“活关公”的米喜子。他跟着米喜子改学文武老生和红生,此后他就以生行应工。
    (王鸿寿《扫松下书》剧照)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1-19 10:17
    回复
      (我事先声明,这是李老原版口述,那时候对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正面宣传多,加上老人感情,体谅一下)
      二,在太平军的科班中
      老师三岁那年,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1851年1月11日(清咸丰元年),洪秀全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起义之后,急速北上,所向无敌,只两年时间就占领了南京。于1853年3月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改南京为天京。
      太平天国革命政权建立之后,洪秀全不但重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一系列改革,而且也非常重视文化上的宣传作用。英王陈玉成办的“同春科班”就是其中一例。
      英王陈玉成在军中成立了“同春班”。招收健壮少年,一面习武,一面学戏。聘请著名艺人,一面传艺,一面演戏。就在这个时候,隐姓埋名的三老板参加了同春班。
      同春班的学生不但要学戏、演戏,而且要出操、练队、随时出征。战争时站岗放哨,上阵杀敌;得胜后,演戏庆祝,慰问将士。三老板在“童子军”中虽然没参加过什么大的战斗,但他一路耳闻目睹,为他后来创作大型历史剧《洪杨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太平军重视同春班,更重视同春班教师的质量。所以请的教师都是大江南北的著名演员,这些演员大都是既能演戏、又能教戏的好佬。
      教师中最著名的要算“江北三七”了。
      文武老生老孟七,戏路渊博。他的长子孟鸿茂工丑角,搭俞振庭以《李逵磨斧》、《丑表功》、《发财回家》(即民国时名噪一时的坤伶玩笑粉戏《纺棉花》)等为拿手戏。五子孟鸿群工文武老生,是著名余派女老生孟小冬的父亲。孟鸿群向三老板学了不少戏,虽不是师生关系,但他们交谊甚厚。他兄弟小孟七唱老生,与三老板合作多年,表演上宗法其父亲老孟七。
      大武生任七,小名任七十儿,功架、武打都很出色,当时武生受他影响不小,他是武花脸冯玉亭的外祖父。
      架子花脸张七,唱念做打极为出色。
      这三位著名的文武双全的演员能戏很多,尤其是对武戏有独到的研究。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三七下江南,把武戏都带过去了”。
      另外的教师还有:
      老生刘廷玉,小吉瑞的父亲。
      老生熊文通,熊志云的父亲。
      小生李颜龙,是河南开封马道街,“封乐园”剧场经理,青衣演员李艳卿的父亲。
      武生夏奎章,是夏月润的父亲,演马超戏最著名。
      武生李春来,是江南武生派的创始人之一。
      武生老活猴,是江南名武生郑法祥的父亲郑长泰。(其实郑老父亲的艺名是赛活猴,应是记忆有误。他还是《枪毙刘汉臣》里刘汉臣的生父,有空再说)
      花脸冯志奎,是给夏奎章“傍角儿的”,经常扮演周仓、曹操等角色,是刘长林的父亲。
      武花脸李春利,是“上海三利”之一(李万春老生父)
      文丑杨鸣玉,是“同光十三绝”之一。擅演昆曲,后有“杨三一死无昆丑”之说。
      武丑韩中和,是鲁豫一带名丑。外号睁眼瞎,与叶中定是师兄弟。
      旦角有李永海和“一杆旗”。
      三老板一面上场做演员,一面教比他年岁、艺术水平比他低的学员。武生、武丑、红生都教、都唱。
      太平军每次打了胜仗,同春班就演戏庆祝,既慰劳将士、鼓舞斗志,也使老百姓受到革命教育。同春班演出的剧目,不管是传统剧目还是新编剧目,都非常重视思想性,就连开场戏《跳加官》中“加官条子”都和普通戏班不一样不用一般的吉祥话如“加官进禄”、“天官赐福”、“当朝一品”、“海晏河清”等,而是用“上帝赐福”、“天国万岁”、“忠勇永固”、“义气长存”等来宣传太平天国的革命思想。
      上演的剧目除传统剧目外,主要的就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洪杨传》了。
      吴素秋《纺棉花》剧照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1-19 10:20
      回复
        三,从《洪杨传》到《铁公鸡》
        《洪杨传》是太平天国后期由三老板、老孟七和周来奎编演的大型连台本戏,共四十六本。从洪秀全、杨秀清金田起义到天京陷落止,用戏曲的形式把太平天国的革命业绩搬上了舞台。
        《洪杨传》中,前四十几本是在太平军兴盛时期写成的。那时是编一本,同春班演一本,随编随演,随演随编。战士们不但从中回顾了不久前的激烈战斗,而且也受到了创业艰难的教育。又因为当时看戏的不只是太平军,还有群众,因此宣传作用就更大了。这种用戏剧形式宣扬太平军的光辉业绩来教育太平军的事情,在太平军以前的军队中怕是没有的,在我国戏剧史上也不多见。
        《洪杨传》的最后几本戏是在太平军失败后,同春班以民间剧团的形式演出时,为了把这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农民起义编的有始有终,就把最后几本编齐了。戏编齐了,三老板却离开了同春班。
        三老板虽然离开了同春班,可老孟七等人还是同春班的主要演员。他们演出的剧目虽然很多,但《洪杨传》仍然是主要剧目。不过后来由于形势所迫,有些人民性较强的情节不得不有所删减,把四十六本逐渐成了三十六本。虽只三十六本,也同样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演员虽有所变动,也同样久演不衰。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它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洪杨传》的特点是:
        1.事件真实;剧中的人物、时间、地点、战斗都是符合实际的。比如,剧中的陈国瑞,他本是同春班的大师哥,唱刀马旦的。因为他受不了太平军的严明军纪(不许抽鸦片烟、不许喝酒、不许嫖妓、不许赌博等十款),投降了清军,后来升为提督,最后因为反复无常,被搭配到东北充军。还有一个人物张嘉祥,是同春班唱撇子武生(指京剧武生里不能扎靠演大武戏,又没有嗓子能唱,只能应些翻扑摔打活计的半吊子武生)的学生。投降清军之后改名叫张国梁。
        2.扮相真实:剧中人物与当时人物在服装、扮相上是一致的,不勾脸、不挂髯口,在当时来说属于“现代戏”范围。
        3.曲调动听:全剧用昆曲演唱,不但曲调优美动听,而且词句通俗别致,可称雅俗共赏。
        4.武打精彩:全剧的武打全是武术套路,武器也是武术器械,如:砍刀、藤牌、九节鞭、匕首等。
        当《洪杨传》展示太平军与清军激烈斗争时,清廷内部也同样展开了一场激烈斗争,那就是“帝党”与“后党”的斗争。
        1895年五月康有为、梁启超提倡维新,主张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变法得到以光绪为首的“帝党”支持,遭到以慈禧为首的“后党”的仇视。
        在这激烈的互相倾轧的斗争中,慈禧还是忘不了听戏,她除了听内廷供奉的戏外,还外传戏班进宫演出。这次被传的就是同春班,演出的剧目就是《洪杨传》。
        《洪杨传》进宫的时候,有人在宫廷内外散布流言蜚语,说《洪杨传》是宣传叛乱,为“长毛”张目的坏戏,在民间演出,在民间演出已经起到“煽惑”作用,若让他们在宫内演出,恐怕要动摇国本,况且同春班的演员也一定是“长毛”的余孽。(别说,这话真说正了。)
        这些流言蜚语被“内廷供奉”田际云(艺名响九霄)听到了,他很替同春班担心。为了挽救梨园弟兄,在进宫当差的时候,借机请慈禧的宠信太监李莲英在慈禧面前给求个情。
        李莲英答应了田际云的请求,顺便在慈禧面前有意无意地说道:“现在有人散布流言,要抓同春班的演员,说他们宣传叛乱,煽惑民心,听着好像是为国担心,我看不是这么回事。同春班是老佛爷下旨调来的,抓他们是拂您的面子,给您添堵!唱戏的就是为了养家,哪儿能有别的打算了!”
        慈禧一听,立即传旨:叫同春班回去,戏我不听啦!人不让他们抓,任何东西也不准他们动。由于田际云的帮助,免除了同春班演员们一场祸灾。
        同春班的老孟七等人很感激田际云,无以为报,返南之前,就把《洪杨传》的“总讲”全部送给了田际云。
        田际云是“玉成班”的班主,玉成班是以玉字排名的科班。而且是梆子、二黄两下锅的。班子里主要演员有:
        武生、武老生李玉奎。他是宗黄(月山)派的演员,与马德成、瑞德宝一样,都是以《凤凰山》、《独木关》、《风波亭》、《请宋灵》等为拿手戏。(我以前有个帖子介绍过包括黄月山在内的武生三大贤,有兴趣可以看看。)
        武生张玉兰、架子花脸张玉峰都是这个班中的著名演员。
        后来李连仲接管玉成班,改名叫“小吉祥”,科班仍按“玉”字排名。如:李玉安、王玉吉、陶玉政等,他们都是小“玉”字班的。
        田际云接到《洪杨传》的总讲之后,就动手排了起来。戏是由王玉瑞按着总讲照本排演的,演员都是玉成班的人,不过剧名不叫《洪杨传》,而改叫《铁公鸡》了。第一个演“铁公鸡”的是程永龙。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1-19 10:21
        回复
          为什么要改叫《铁公鸡》呢?
          玉成班在排《洪杨传》之前,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在帝王之都,辇毂之下演这出戏,和在河海之滨、旷野之郊的“外码头”不同;再说,慈禧一直惦记着要看这出戏,传差进宫大有可能,宣传农民革命的情节怎么能演呢?于是,不得不把反清的情节删掉,还把清军主帅僧格林沁变成提督向荣。结果四十六本的宣传太平天国革命的好戏删改成十六本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坏戏了。剧情改了、剧名变了,唱法也随着变了。开始是由原来的昆曲变成昆曲、京剧两下锅的“风搅雪”;后来连昆曲也不唱了,还只唱其中有叫座力的几本,一个大型的近代革命历史剧,经过删来改去,变成面目全非的、以叫座为目的的武戏了。这个戏虽在解放前的舞台上一直上演着,可是它原来的面目却很少有人知道了。
          古今《铁公鸡》剧照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1-19 10:23
          回复
            董文华,胡小毛师徒《铁公鸡》剧照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1-19 10: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