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碧野吧 关注:137贴子:5,903

虚无沉思

收藏回复

  • 123.127.233.*
虚无深渊与信靠砥岸


1楼2009-03-16 07:33回复
    • 123.127.233.*
    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


    3楼2009-03-17 10:15
    回复
      “你的沉思应从你自己开始,不要徒劳地向外寻觅而忽略了自己。”
      “认识上帝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甜蜜的体验。”


      删除|4楼2009-03-19 07:55
      回复
        • 123.127.233.*
        一线长河波渺渺,南北分时,暗恨鸿程杳。梦里寻君音讯少,欲将尺素传青鸟。
        忽看窗前秋菊老,寥落西风,懒度昏和晓。怅望九天云影袅,相思缕缕无穷了。——王高峰:《蝶恋花 . 长河恨》


        5楼2009-03-23 13:31
        回复
          • 123.127.233.*
          时人常问: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药师佛在东方世界,释佛又在何方?释佛正在常寂光土,有心,所见乃生灭世界,此乃佛之应身;无心,所见世界不生不灭,始为佛之法身。无心即禅心,禅心,才知佛陀在哪里。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灭不是生灭的灭,灭是涅盘境界。在常寂光土则灭除一切烦恼、差别、对待,是绝对解脱快乐的寂灭世界。
          顺宗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顺宗再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曰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如满禅师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6楼2009-04-24 14:39
          回复
            • 123.127.233.*
            一杯水和一片湖
            一位禅学大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大师派他去集市买一袋盐。弟子回来后,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
              “味道如何?”大师问道。
              “咸得发苦。”弟子皱眉答道。
              随后,大师带弟子到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
              弟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
              大师问道:“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弟子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大师又问。
              “没有。”弟子答道。
              大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


            7楼2009-04-24 14:41
            回复
              • 123.127.233.*
              正字与反字
              小和尚满怀疑惑地去见师父:“师父,您说好人坏人都可以度,问题是坏人已失去人的本质,如何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应该度化他。”
               师父没立刻作答,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个“我”,但宇是反写的,如同印章上的文字左右颠倒。, 
               “这是什么?”师父问。“这是个字。”小和尚说:“但是写反了!” 
               “什么字呢?” 
               “我’字!”
               “写反了的‘我’宇算不算宇?” 师父追问。
               “不算!”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 
               “算!’小和尚立刻改口、。
               “既算是个宇,你为什么说它反了呢?:, 。
               小和尚怔住了,不知怎样作答。
               “正字是字,反字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字,主要是因为你心里认得真正的‘我’字:相反的,如果你原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当人告诉你那是个‘我’字之后,遇到正写的‘我’ 宇,你倒要说是写反了”师父说,“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在于你须识得人的本性,于是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仍然一眼便能见到他的“夭质”,并唤出他的‘本真’;本真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8楼2009-04-24 14:43
              回复
                • 123.127.233.*
                大乘: 自己成道是小道,要成大道就必须助众生得道,称“渡”,渡到“彼岸”,脱离人所处的此岸。“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


                9楼2009-04-24 14:46
                回复
                  • 123.127.233.*
                  西山佛树
                  原上风
                  2009.5.4
                   今春,少去紫碧湖,而常心住西山,整理文心辑略。终一日,废身去思,发愿走遍翠微、平坡、卢师、香山、玉泉之西山,访遍三山八刹,以求证道。五山连纵,辄从中起,先上卢师,不意攀岩越冈,才一始发即至证果寺,证果西有秘摩崖、真武洞,尤有招止亭,得与卢师神交获理。
                  卢师:施主为何而来?
                  风原:觅求佛法智慧!
                  卢师:灵光寺前佛法盛煌,缘何不彼处求,而来此处?
                  风原:大师恕罪,今日灵光寺与东瀛某寺开光大会,无量信徒拾级朝拜,寺内香烟缭绕,宏乐狮舞喧天,嘈杂纷攘不异现世,故舍之别求。
                  卢师:施主以为佛国何在?
                  风原:未知,然香林净土,震旦西天,清凉寂静,毕竟异于现世,吾不知何所在,故求之。不过,访遍西山求智,却觉佛法慧海无他,惟一空字。
                  卢师:施主以为不够?
                  风原:吾望诸信徒,惟在求空也,乃未知世之无常而求执着,未知世之无我而求分别,不过现世中之轮回移入清凉佛界而已,求忘此世之不可摆脱之苦痛纠葛,求获彼岸之不可预知子喜乐护佑,如是而已,吾向日多沉儒道佛耶诸般义理,自不会轻易入信,然缩微自我屏息凝神,入无常无觉无我之境,原非难事,吾所求者,在空觉之后,吾知佛经言此界之美不过诸般暂住,此界之情不过人伦自然习性,此界之苦不过妄求自戕,此界之色不过炫目夺神,此界之相不过过眼云烟,吾亦皆可抛却,然则,吾有一死结难解,有一妄念难弃——空觉之后当如何之?
                  卢师:施主以为空觉之状不美乎?
                  风原:空觉时身轻神清,腋下习习凉风,目朗心放,不可谓不美。
                  卢师:然施主以为此状不尽乎?
                  风原:大师恕罪,窃以为,空觉清凉之状不过诸美之一哉,若夫丹徒御风之逍遥,敦厚绵纯宏济之坦荡孔儒之风,甚或耶主暖光透胸得见光明之充实有靠,何不美也?以至大师之江南一舟,任之漂流,止即停处,何其率性快意之为?!
                  卢师:倒不必纠缠施主是说之耽美,而非无常无我,既如是,今指施主一法,请证佛法智慧。
                  风原:请大师指点。
                  卢师:佛法洪若天宇,充塞三十三重天,腾云驾雾尚不能尽观;然佛法亦精微入芥,万物无不有验。施主既发愿登临西山,不妨先自任性山水,西山佛国,处处有佛法智慧之光芒,间有西方佛树万株,施主可试寻之,可证佛法。
                  风原:多谢大师,今往求之。


                  11楼2009-05-26 14:53
                  回复
                    • 123.127.233.*
                    大师含笑。
                     风原遂拾足登临,卢师山巅精舍茅篱驻足,平坡崖顶伫望太行绵亘,太行余脉西山南麓观品春山翠微,玉泉妙峰细聆幽涧妙音,香山炉峰遥峙燕山白水寺桥,时有盛阳明灭,山峰隐现,山路蜿蜒,狂风怒放,几不能行,然为觅佛树,乃不知疲累,无尽登临攀越,随止上下,然多见松柏槐梧黄栌枣刺风中摇曳,终难见一佛树,不觉责己之心切,未及征询卢师此树形容,至于婆罗花树,七叶垒叠状如宝塔,乃世人尽知,自应非大师所言佛树,桑榕菩提更非大师所指。时觉大师所言当不在山上,乃卧躺半山一树两三老枝杈间仰天,心下焦躁难平,只见繁云拂掠,太行云涛翻涌,象海模兽而来,撕棉扯絮而去,总不见若树之状,如是天上地下山中谷底绝无明显佛树特征者,大师之言语不觉令人生疑,然毕竟深晓佛法之精深微妙,于是慢慢平复再定,四处张望,上下求索,依然无获。
                     突然想起不可执着之理,是否大师只是要我在登临奔冲之际体会自己究问佛理之过于执拗?于是便要离开,离开时不觉回望两眼身下春树,就见春叶新绿,密密匝匝,层层叠叠,交相杂陈,阳光从山顶透射进来,山腰处清朗明丽,老枝渗墨,黄叶滴翠,无量春叶参差错落,团团围护成一派美华,岂非吾所求一境界?念此停步,伫望良久,思一人之青春老迈与此木之春发秋枯花放叶飘之轮回,颇多类处,遂再近前一探,突然一股激颤醍醐灌顶,原来发现滴翠春叶所围护的美华中不过是空,空空如也,并无一丝实在,诸人所感慨之四季轮回不过即是如此,佛法亦不外如是,见性成佛,现佛理之树何较诸名?佛树是也!于是轻身下山,再经秘摩崖招止亭。
                    卢师:施主觅到佛树否?
                    风原:西山随处,春叶新发,层叠错落,围护美华,近观则花叶中皆虚空不住,是为佛树,由此,佛树随处可见!
                    卢师:信然,施主果有慧根,春华秋实,垒垒叠叠,几成繁茂,然细观入微,乃凡多虚空,世间任事,大抵如是。你本有缘人,一上山即到证果寺,观京都市民,凡来西山八大处总多直奔灵光寺,燃佛香,观佛灯,诵佛号,礼佛像,从无佛性之系,向弃周遭佛理,耽搁半日,然后欣欣然辄以为获道。实在,佛理随处无有,佛心却总难见性。
                    风原:大师所言极是。只是美华中看透虚空,并非深奥佛理,世多无常,人当无住,随性而可,凡运思历世多感皆可察验,然,人生韶华,苦短时如白驹过隙,思量之则漫漫夜长,当何所往,当何所为?若入佛经,浩如烟海,且佛法之层级梯次,何异于现世?
                    卢师:施主所问,已见执着,且不必较之。仍观佛树,春来,有力为美为善辄精心围护,秋至,无力挽留则随风逐云,枝繁叶茂则不忘深根固蒂,风霜雨雪则精力逆抗。如是,四时本在根住,外随形俱化,而心性如一,乃得自然之理者。吾佛所言虚空,一样不可作随意执着之解,佛言虚空,无非指示无常毋住,断欲无我,得去贪嗔痴。佛理精进,自费常人设想之自求虚空,只住虚空。世人常指佛法断人伦,然佛门子弟人伦违逆向不及世间之万一。
                    风原:大师所言,俨然有道家任自然之率性,又有儒风为人群善之壮毅,若如是,吾不知求佛法与寻常义理之分别。
                    卢师:天地精义,自不当乱分儒道佛耶,不可执着佛经。佛经似乎也无端弄出如许多的层级梯次,似乎验证了人之无妄本性,充分满足了入世心重之信者,遁入空门,不必担心空空如也:现世当中看破,遁入另世,也一样要整理出雷音西天,震旦香林,无量重天,静进乃无止境。故见,入佛,亦不可执着,若执着后,一样回入现世,历代入佛有得者,大多回入现世。四时轮回,当随性任之。即佛法一理,亦见世人多分目项进境之别,固见佛门入世者皓首穷经西天往求得谓高僧尊号。
                    风原:多谢大师,信界倡言“因信称义”,禅机又重见性成佛之顿悟,而不重义理,今乃得大师之拆解剖析,受教良多。


                    12楼2009-05-26 14:53
                    回复
                      • 123.127.233.*
                      中庸之道论
                      摘要: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命题,但因为中国文化政治、伦理、文化三位一体的特征,而几乎没有在知识独立自主角度上获得充分的阐释,尤其是中庸与极端的关系没有具体展开,而事实上,人们往往混淆了作为因素和作为状态的两者意义上的极端。中庸往往是各极端之间合力形成的状态。
                      Abstract:Middle course is a very important the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t wasn't explained enough in knowledge,because politics,ethics and culture were closely related.Especially the relation between middle course and extreme was ambigous.In fact,we often make unclear of the extreme as factor and the extreme as state.Middle course is usually the state of the force of every extreme.
                      关键词:中 极 庸 中庸之道 张力
                      Key:middle extreme use middle course expandance
                       [引言]
                       中,这是一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念,它广泛的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审美观、道德伦理、思维方式以至于为人处世。比如,诗歌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滫》);音乐讲究“八音克谐”(《尚书》)“中正平和”,政治管理则要求“允执其中”(《论语◎尧Yue》),而为人处世尚“中行”、非“狂狷”(《论语◎子路》)。中与庸合称,始于孔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YI乎!民鲜久YI。”他用庸的意识弘扬“中”的传统精神,致力于仁、礼的探讨;此后子思的《中庸》更进一步把“中庸”观念推向本体论的高度,所谓“天地位Yan,万物育Yan”。从此,中庸观念深刻、广泛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心理和生活实践。那么,中庸的本义怎样、它的可能的含义有哪些、与之相关的概念是什么、它在历史实践中的实然表现及原因如何、“中庸”之用及它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有何启发,本文拟就以上问题略作探讨,希望能获致“中庸”的全貌及真义。
                       一、中庸的本义探源
                       《说文解字》:“中,内也,从,上下通。”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认为,“中”乃“以矢著正”。郭沫若在《扶风齐家村器群释文》中指出:“中”字,“一圈示的,一竖示矢,乃会意字”;同时,“中”字又像旗杆“圈其中部”,“适当其中”。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字及中的观念,应与远古人射猎等生产生活有关。而在《论语》、《礼记》中也常以射箭比喻中庸,如:“子Yue:‘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射者,仁之道也……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YI。”《礼记◎射义》至于庸,郑玄在《礼记◎中庸注》中大致释庸有三义:常(与变相对);用;寻常。合 起来看,中庸大义可以视为:把“中”当作规律,在寻常生活中应用。而这种观念从《易经》这一中国文化元典中的以爻辞卦画象喻事物发展的吉凶的做法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如乾卦中“初九:潜龙Wu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获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而《易传◎文言》中YI常对此作“中正”“庸言”“庸行”之解。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之为德也,其至YI乎!民鲜久YI。”,这也可以想见中庸在本义上是一种圣人也要崇尚、期冀的品德,且孔子尝Yue世人“不得中行而与之”、多“狂狷”之人。古希腊大哲人亚里士多德在倡导中产阶级当政时说中庸之道有助于政治安定。他还说,善德就在于行中庸——适宜于大多数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就应该是中庸——行于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中庸。节制和中庸常常是最好的品德,人生所赋予的善德就应当以中间境界为最佳。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们最能顺从理性,而趋向这一端或那一端的人们都是不愿顺从理性的引导的。这与中国的中庸观念是相通的,其作为伦理观、方法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可见,中庸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某种普遍真理,它是根植于人类要求公正/正直的道德愿望之上的。综合上述分析与论证,中庸乃大德/大知,而与人们日常所言的处世哲学/和稀泥/当好好先生有异,这主要是中庸有着各种解释的可能而人们又往往从自己的需要而非学理层次上加以注解所致。因而,我们有必要大致分析一下中庸的可能涵义。
                      


                      13楼2009-05-31 15:54
                      回复
                        • 123.127.233.*
                         二/中庸的可能涵义开掘及相关概念的思考
                         中庸的主要含义在中,但是在现实中的表现则依赖于庸,即怎样用中。那么与中相对的概念有哪些呢?或者说,中常表现为哪些状态呢?
                         笔者大致将与中相近和相对的概念分为两类:其一,肯定意义上的中,如中正、中和、和合、平衡、和谐、节制、适度等;其二,否定意义上的中,如过、不及、偏、异、端、极端、纵等。这是人们通常所认可的中与不中。
                         中与这两类相关的概念的关系究竟怎样呢?这需要在学理层面上做细致的探讨。比如,对于极端,如果我们从中的状态即和合角度着眼,当然以为极端之境不佳;但是,之是什么的中呢?我们不能只想着追求中、和、合的境界或状态而闭眼不问中的因素、组成部分,即在什么力量之间求中,一旦作如是问,我们便可以看出,极端常常是作为一种力量、一种因素存在的,而所谓求中往往就是在各种极端中求中或说维持各种极端的平衡。过分的或一味的着眼于状态、结果层面上的中,便只能短视的从现存力量中去用节、权,多用限制、排斥,这样的中只能是一种封闭的中,一种低水平的中,那么真正的、高水平的中还应包括应有的、将有的、可能有的力量作为因素,这样,中庸之中便应成为一种开放的高姿态,即它不是一味的在现有力量之间搞平衡,而应作为一种追求的目标,一种宏观的把握,如此,则极端往往拓宽了事物发展的视野,展示了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事物经多方面、多层次发展之后的中方是一种高水平的中。
                         道理很简单,中庸之中如果只是现存力量之中,那么试问,有什么证据来保证现存力量存在的合理性呢?有什么道理可以认为那应有的、将有的、可能有的力量的存在的不必要呢?事实也证明,岌岌于现存力量之间搞平衡,往往造成内耗,封闭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当然,我们并不是一味着眼于功利的角度来让中庸为事物发展开路,而毋宁从文化独立的层面上考察中庸的真义。
                         这样看来,所谓否定意义上的与中相对的概念并非一无所是,全违中之内涵。重要的是以怎样的视角来求中,那么,中庸在历史上的表现怎样呢?即历史上人们都是怎样求中的呢?
                         三、中庸在历史实践中的实然状况及原因略析
                         在中国历史上,一旦考察起中庸的体现,我们便不得不感慨中国政治韬略和处世哲学的丰富。比如政治上某一派别力量渐盛,统治者便另外扶植一批力量与之抗衡,自己居间调解,而处世中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菜根谭。封建统治者明儒暗法两套马车,士人便兼济独善两手准备。


                        14楼2009-05-31 15:54
                        回复
                          • 123.127.233.*
                           在明了上述观念之后,我们再砍论语和礼记中庸中所提出的用中之法。论语先进中,子Yue 求冉有 也退,故进之;由 子路 也兼人,故退之。 足见孔子在教育子弟时是很好的贯彻中庸之道的,对拘谨者,应该进之;对兼人者,则应退之。进之与退之因人而异,目的都是致中中礼。论语子罕中,子Yue,吾有知乎ZAi?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Yan。 孔子反文问者,从中发现矛盾和道理,对两端加以推敲,综合起来便解决了问题。有Yue,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即是倡导一种全面的、开放的视野,。孔子本人在论学、教人时充分做到了这一点,他对文与质、学与思、和与同、乐与哀、有与无、舍与藏等等诸种相对概念阐议都是中行而论。在中庸中,孔子Yue 君子而时中,这表明中庸作为行为准则,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应随时变化、时时合乎中道。从这些论述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对端 异端 极端 是有着足够重视的,而且其中常闪烁着权变的智慧。可见,对于中庸,我们不能片面、静止的/短视的只着眼于中的获致。
                           五、从中庸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通过上述文字可以看出,中庸的真义和理想境界是在发挥极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在总体上、宏观上保持中。这种原则用于思想界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它可以容留一种极大的思想空间,从中产生张力,形成真正深刻、有益、有效的主张,比如有关传统与现代、中化与西化、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诸种思想之争都可在中庸框架下自由交锋,而又不失之偏颇。当然,这还远不是一种成熟的想法,具体的实用尚待很多学理上的梳拢和探索、细化。
                           另外,从以上对中庸的多方面考察应能看出,中国文化中有很多重要的观念,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往往失去真意或是用作它解,因而得不到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于今进去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天地人三参天人合一和合之境都对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必须从知识社会学、知识生产原理及思想对社会的作用发生机制诸方面对上述命题及诸多观念做深入探讨,考究出其现代性意义,方不失之于守旧和僵化。比如中庸,如果不考察其种种思想预设 从人群、政治伦理、宗法制度着眼、从仁、礼的方法来着眼 ,则要末解作处世之用,要末落入古人政治与伦理、文化与政治三位一体的话语当中,而开掘不出从知识社会学角度的中庸的独立自主的意义及中与端的辨证关系。那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命题与观念,似乎也应作相同的或类似的考察与分析。


                          16楼2009-05-31 15:54
                          回复
                            • 123.127.233.*
                            九家智慧
                            不学佛家——做不乐;
                            不学儒家——做不久;
                            不学道家——做不透;
                            不学兵家——做不强;
                            不学法家——做不大;
                            不学纵横——做不快;
                            不学墨家——做不安;
                            不学医家——做不动;
                            不学农家——做不爽。
                            学佛家不精,易于迷信;
                            学儒家不精,易于迂腐;
                            学道家不精,易于消极;
                            学兵家不精,易表阴险;
                            学法家不精,易于残酷;
                            学纵横不精,易于欺诈;
                            学墨家不精,易于泛爱;
                            学医家不精,易于忌多;
                            学农家不精,易于自欺!


                            17楼2009-05-31 16:11
                            回复
                              • 123.127.233.*
                              长公主掌管欲界,到了四重天,动了欲念。
                              凌霄宝殿,镇殿将军卷帘,天蓬,动了欲念,吞了龙珠,哮天犬
                              三首神蛟
                              天地之界,下了凡间
                              欲界女神,瑶姬,瑶池
                              神动了欲念必须克制,否则会变成妖
                              心被抓碎了,把心给了你——我们可以共用一个心,只是会与以前有些不一样
                              在天地之间的云端
                              瑶姬,杨天佑
                              削去神籍,削去后就是妖蛟
                              想念时心痛的感觉,
                              将聊斋中的儒生仙妖故事幻化为人神情感
                              你是欲界女神,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欲望
                              你一转身,我就感觉到心痛
                              欲念与牵挂一样吗
                              我没有动过欲念,却走不脱思念,而能够感受得到
                              爱是付出,欲是索取
                              从你的心进入我的身体那一刻起,我就不再是我自己一个人了
                              情节再深入之后,就成了和现实当中没有区别的内容了,所谓启示的感觉就不明显了
                              凡间到南天门九万里
                              换心
                              被抓碎的是一颗冰冷的心,杨天佑给的是一颗爱心
                              动怒即有七情六欲
                              老用山来压呀,瑶姬用桃山,三圣母用华山,孙悟空用五指山。
                              错在天条
                              嫦娥月中白练秀舞
                              能陪嫦娥一起流泪的人
                              你如果不救我,一切就都结束了,你救的是痛苦和仇恨
                              天的至高无上的尊严,为之可以覆灭一切
                              开天闸,掉进弱水
                              天河里没有生命,没有气息
                              弱水在天界四周蔓延
                              人,是欲望的产物,应该恨的不是天,而是人欲,可是爱是欲吗
                              西天金蝉子,不好好悟道,顶撞佛祖,怕受责罚,逃离西天,一切皆是空。世人。


                              18楼2009-05-31 16: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