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论
摘要: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命题,但因为中国文化政治、伦理、文化三位一体的特征,而几乎没有在知识独立自主角度上获得充分的阐释,尤其是中庸与极端的关系没有具体展开,而事实上,人们往往混淆了作为因素和作为状态的两者意义上的极端。中庸往往是各极端之间合力形成的状态。
Abstract:Middle course is a very important the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t wasn't explained enough in knowledge,because politics,ethics and culture were closely related.Especially the relation between middle course and extreme was ambigous.In fact,we often make unclear of the extreme as factor and the extreme as state.Middle course is usually the state of the force of every extreme.
关键词:中 极 庸 中庸之道 张力
Key:middle extreme use middle course expandance
[引言]
中,这是一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念,它广泛的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审美观、道德伦理、思维方式以至于为人处世。比如,诗歌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滫》);音乐讲究“八音克谐”(《尚书》)“中正平和”,政治管理则要求“允执其中”(《论语◎尧Yue》),而为人处世尚“中行”、非“狂狷”(《论语◎子路》)。中与庸合称,始于孔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YI乎!民鲜久YI。”他用庸的意识弘扬“中”的传统精神,致力于仁、礼的探讨;此后子思的《中庸》更进一步把“中庸”观念推向本体论的高度,所谓“天地位Yan,万物育Yan”。从此,中庸观念深刻、广泛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心理和生活实践。那么,中庸的本义怎样、它的可能的含义有哪些、与之相关的概念是什么、它在历史实践中的实然表现及原因如何、“中庸”之用及它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有何启发,本文拟就以上问题略作探讨,希望能获致“中庸”的全貌及真义。
一、中庸的本义探源
《说文解字》:“中,内也,从,上下通。”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认为,“中”乃“以矢著正”。郭沫若在《扶风齐家村器群释文》中指出:“中”字,“一圈示的,一竖示矢,乃会意字”;同时,“中”字又像旗杆“圈其中部”,“适当其中”。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字及中的观念,应与远古人射猎等生产生活有关。而在《论语》、《礼记》中也常以射箭比喻中庸,如:“子Yue:‘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射者,仁之道也……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YI。”《礼记◎射义》至于庸,郑玄在《礼记◎中庸注》中大致释庸有三义:常(与变相对);用;寻常。合 起来看,中庸大义可以视为:把“中”当作规律,在寻常生活中应用。而这种观念从《易经》这一中国文化元典中的以爻辞卦画象喻事物发展的吉凶的做法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如乾卦中“初九:潜龙Wu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获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而《易传◎文言》中YI常对此作“中正”“庸言”“庸行”之解。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之为德也,其至YI乎!民鲜久YI。”,这也可以想见中庸在本义上是一种圣人也要崇尚、期冀的品德,且孔子尝Yue世人“不得中行而与之”、多“狂狷”之人。古希腊大哲人亚里士多德在倡导中产阶级当政时说中庸之道有助于政治安定。他还说,善德就在于行中庸——适宜于大多数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就应该是中庸——行于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中庸。节制和中庸常常是最好的品德,人生所赋予的善德就应当以中间境界为最佳。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们最能顺从理性,而趋向这一端或那一端的人们都是不愿顺从理性的引导的。这与中国的中庸观念是相通的,其作为伦理观、方法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可见,中庸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某种普遍真理,它是根植于人类要求公正/正直的道德愿望之上的。综合上述分析与论证,中庸乃大德/大知,而与人们日常所言的处世哲学/和稀泥/当好好先生有异,这主要是中庸有着各种解释的可能而人们又往往从自己的需要而非学理层次上加以注解所致。因而,我们有必要大致分析一下中庸的可能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