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碧野吧 关注:137贴子:5,903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战龙於野,其xue玄黄。
用六:利永贞。


删除|42楼2009-09-01 10:29
回复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战-龙-於-野,其xue-玄-黄。
    用六:利-永贞。


    删除|43楼2009-09-01 10:29
    回复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战-龙-於-野,其xue-玄-黄。
      用六:利-永贞。
      彖曰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曰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初六 履霜,坚冰至。
      象曰 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象曰 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 含章可贞。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 含章可贞;以时发也。 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 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 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五 黄裳,元吉。
      象曰 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 战龙於野,其血玄黄。
      象曰 战龙於野,其道穷也。
      用六 利永贞。
      象曰 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文言曰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其道顺乎? 承天而时行。 
      文言曰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 盖言顺也。 
      文言曰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文言曰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文言曰 天地变化,草木蕃; 天地闭,贤人隐。 易曰:「括囊;无咎,无誉。」 盖言谨也。 
      文言曰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 
      文言曰 阴疑於阳,必战。为其嫌於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 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删除|44楼2009-09-01 10:29
      回复
        彖曰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曰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初六 履霜,坚冰至。
        象曰 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象曰 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 含章可贞。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 含章可贞;以时发也。 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 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 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五 黄裳,元吉。
        象曰 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 战龙於野,其血玄黄。
        象曰 战龙於野,其道穷也。
        用六 利永贞。
        象曰 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文言曰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其道顺乎? 承天而时行。 
        文言曰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 盖言顺也。 
        文言曰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文言曰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文言曰 天地变化,草木蕃; 天地闭,贤人隐。 易曰:「括囊;无咎,无誉。」 盖言谨也。 
        文言曰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 
        文言曰 阴疑於阳,必战。为其嫌於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 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删除|45楼2009-09-01 10:29
        回复
          “周”,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      “易”的解释:      1.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的引申义。      2.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钟鼓“交响乐”的框架规制,钟鸣鼎食在西周的底层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3.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4.日出为易。陈鼓应认为这个意思,也是“干”的本义。      5.易是占卜之名。      6.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易的书。      7.交易,亦即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相互变化。如一般的太极图所显示的一样。      8、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系辞传》:“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义似“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体会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亦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不同朝代的占筮书。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      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2)时时在变易之中;3)又保持一种恒常。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而《易经》的“经”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如同前文所说,“经”是后来为了尊称这些书,而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


          IP属地:北京禁言 |47楼2010-09-27 14:55
          回复
            “愤怒出诗人”——古罗马诗人尤维利斯


            IP属地:北京禁言 |48楼2011-01-04 13: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