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维鸟与恐鸟
尽管二者生存于同一区域,但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它们来自古颚类的两个不同演化支。众所周知,除了一些翼手目动物以外,新西兰几乎完全没有哺乳动物,因此在当地出现了大量的陆地生态位空缺。恐鸟被推测为先于几维鸟到达新西兰,分化出的9个种类迅速占据了从新西兰北岛奥克兰半岛常年温暖润润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南岛寒冷潮湿的高山草地的多种生境,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较为巨大的巨恐鸟属物种占据了森林里的大型植食性动物的生态位(如亚洲象),而体型较小的高地恐鸟的生态位则类似一些山区的牛科动物(如臆羚)。而几维鸟来自于另一个演化支,很有可能是在2000-3000万年前才来到新西兰。在那时,很可能许多的陆地生态位都已经被占据,于是几维鸟只能寻求其他的生态位,最后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几维鸟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类似于夜行性的穴居啮齿类的奇异鸟类。
尽管二者生存于同一区域,但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它们来自古颚类的两个不同演化支。众所周知,除了一些翼手目动物以外,新西兰几乎完全没有哺乳动物,因此在当地出现了大量的陆地生态位空缺。恐鸟被推测为先于几维鸟到达新西兰,分化出的9个种类迅速占据了从新西兰北岛奥克兰半岛常年温暖润润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南岛寒冷潮湿的高山草地的多种生境,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较为巨大的巨恐鸟属物种占据了森林里的大型植食性动物的生态位(如亚洲象),而体型较小的高地恐鸟的生态位则类似一些山区的牛科动物(如臆羚)。而几维鸟来自于另一个演化支,很有可能是在2000-3000万年前才来到新西兰。在那时,很可能许多的陆地生态位都已经被占据,于是几维鸟只能寻求其他的生态位,最后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几维鸟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类似于夜行性的穴居啮齿类的奇异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