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吧 关注:40,372贴子:421,325

苏轼1-情定唤鱼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微信公号:小鱼半日闲
苏轼(1037.1.8-1101.8.24),字子瞻,号很多,“东坡居士”这个号响亮得很。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

全才,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其书法与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其画艺高深,“文湖州竹派”重要人物,为宋画派提供理论基础;
其厨艺精湛,发明东坡肉、东坡羹。。。。
总结:智商200+
性格:率真、豁达,有思想有抱负,响当当的汉子,却也有柔情。
仕途:遭遇4次贬黜,因“乌台诗案”坐牢103天。
生活:取妻三人,儿子三个(四子,其中王朝云之子早年夭折)。
苏东坡作为一个吃货,无肉不欢,性格豪放不羁,率真潇洒。他,不止是那个’“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子,更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柔情汉子。
一、 情定“唤鱼池”
三字经中有一句“苏老泉,二十七,始奋发”。讲的是有个姓苏的,从小调皮捣蛋,不务正业,到二十七岁时,也不知怎么地就开始发愤图强,没曾想最后还成了大文学家!这人和人就是不一样,对大多数人来说,从小逃课、辍学,等二十七再来读书,还不如回家种红薯。
这个苏老泉,就是苏轼他爹,苏洵。一门父子三词客,说的就是苏洵及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是文道上响当当的人物。除了读书作文,苏洵还是一个艺术鉴赏家,爱好收藏。据说其收藏的名人字画与王公贵族都有得一拼。
苏洵生活简朴、不苟言笑,对苏轼、苏辙两兄弟很是严格。苏子在六十多岁的时候还做梦梦到因老爹规定的书没读完,吓得老心脏一颤一颤的(《夜梦》)。
从前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四处游历,苏洵也不例外,其妻程氏就承担起兄弟两家教的重要责任。程氏是一个知书达理之人,有一次给儿子们上课讲到东汉名士范滂为坚持其“澄清天下之志”,必须付出生命代价,临危赴命与母亲诀别时劝慰其不要悲伤,其母却答:品德名声富贵长寿难两全,我愿意你舍弃生命,实现理想。
年幼的苏轼问程氏:本宝要做范滂,你同意么?
程氏答:你如能做范滂,我怎能不做范滂娘?
程氏除去有这样的胸襟,心地也非常仁慈、善良,又信奉佛教,以致苏宅中低矮的树丫子上都有鸟巢,苏轼兄弟两还能常常围在鸟窝边观察、喂食。简直人与自然的完美相处,生物课都顺便上了。
或许,正是有一对这样的父母,才造就了苏轼。
苏轼哪都好,就是太豪放不羁、锋芒毕露,他爹可操碎了心,***,苏子一生都是这个性格。
苏洵:儿砸,不要太直露~
苏轼:哦。
苏洵:儿砸,给你起名轼,意思就是要像车轼那样看起来没啥用,缺了却不能称之为车啊!
苏轼:哦。
苏洵:儿砸,,,
苏轼:哦。

十八岁少年苏轼,风度翩翩,在贡生王方的中岩书院求学。
一日,暖暖的春风迎面吹,桃花朵朵开。中岩寺主持和王方想为寺中一鱼池起个好听点的名字,王方大手一挥,对学生说“孩儿们,操练起来!”
众学生踊跃参加,不多久王方就收到N多小纸条,都是些“观鱼池”、“看鱼池”、“赏鱼池”一类,王方:都是些什么玩意,俗不可耐!
这时,苏轼递来小纸条,上书“唤鱼池”!
王方乐开花,大叫几声“好好好!”,正在这时,女儿王弗遣丫鬟送来小纸条,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唤鱼池”!
接下来的故事走向就很明确了,1055年,十八岁风度翩翩的苏轼取了十六岁秀外慧中的王弗,情深意笃、恩爱有加、情浓似水。。。
醉把佳人成双对
两眼 是独相随

王弗勤快孝顺、温柔体贴、谨言慎行,深得苏家人喜爱。
明明是钻石段位的学问,平日里也从不四处嚷嚷。一日苏轼背书,背着背着忘词了,拍了好几次脑袋还是不行,只见王佛抿嘴一笑,小声提醒一句。苏轼瞪大钛合金双眼,惊讶地望着自家媳妇,感概其如此聪颖还能沉静自持,又觉如获至宝,从此夫妻更加恩爱。
王深知丈夫性格直爽,心无城府,时时帮其留意日常行事,帮忙辨别人情是非。十一年婚姻中,两人一直缱绻情深。
奈何天妒红颜,27岁的王弗抛下年仅7岁的儿子苏迈撒手人寰。苏轼悲痛不已,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十年后一个夜晚,苏轼梦见去世多年的夫人,依然悲从中来,写下情辞凄婉的《江城子》。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可以想象,那一夜从梦中惊醒的苏轼想起从前的过往,想起那片短松冈,而今已亭亭如盖矣,顿时愁肠千转,悲从中来。看到妻子正像往常一样于窗前轻轻打理妆容,而自己却早已是双鬓如霜,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心疼苏子100秒。
更多内容欢迎查看公号:小鱼半日闲


1楼2018-03-09 09:51回复
    苏轼2--- 一朝成名天下知
    2017-10-15 小鱼 小鱼半日闲
    1056年3月,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人从四川出发,前往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赶考。一路上边走边玩,策马奔腾、潇潇洒洒红尘作伴,历时两个月终于到京城。
    古人科举可不是一考定成败,更像一个打怪的过程。以明清为例(从宋延续),六级打怪,缺一不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前三个更像教学过程,让你入门而已,能打到后三级,才算是参与了科举考。从是没有任何装备技能加身的童生开始,参加童生试(前三个),三年有两次打怪机会,打下秀才装备穿戴在身,这时方可进入府、州、县学习。也有那一辈子没打下秀才的,就叫老童生。
    有了秀才的装备,每三年可在聚集省城参加乡试,进行下一阶打怪。这一阶段有三个怪需要降服,每个怪需要打三天,还得提前一天入场做打怪准备(乡试分三场,每场考三天)。从入场到出场,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不打完全程不让退出。小号可以带个桶在位置自行解决,故而全服(全考场)都是尿骚味,可能考着考着饿了还得就着尿味啃点干粮。万一有忍不住要大号,可就摊上大事,监考官也带你去,只不过在卷子上做个特定的“屎戳子”记号,阅卷老师一看这记号,连试卷都懒得给你改。
    打过乡试,就中了举。可以一路奔腾进京参加会试打怪,三年一次,打怪过程跟前面一样,南宋时曾设这样的卡座(考位)2万多个,打中贡试进阶,掉多少个贡试不确定,大约看皇上心情,打不中回家种红薯。
    进入终极boss殿试,皇上大臣轮番组团上阵,打个一整天,就看你能不能打,血多不多。这时候更是要求肾好,万一一个三急没忍住或者一个屁没憋住,那好,可以回家种红薯了。
    苏轼、苏辙会试告捷,没有回家种红薯。再战殿试时,苏轼文章写得太好太好了!时任主考官的欧阳修一看文章,认为普天之下,只有其弟子曾巩可以写出这样的好文章!(改卷要密封)怕成绩出来别人认为他需私舞弊,忍痛割爱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二,于是最后苏轼华丽丽错失状元。
    在殿试过程中,北宋最高统治者宋仁宗看到器宇轩昂、才华出众的苏轼、苏辙两兄弟乐开花,笑得合不拢嘴,兴冲冲跑回去跟第一夫人汇报:朕今天为子孙觅得两个太平宰相!
    殿试完后,文学大师、礼部最高长官欧阳修对苏轼赞誉有加,大呼未来文坛是你小子的!为着苏轼殿试文章中用到一个尧帝的典故没看过,问过苏后特意回去熟读《三国志.孔融专》,发现还是没有这个典故。结果苏轼说:我是学孔融想当然耳。欧阳修一脸懵:我就静静看你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内心一万只***奔腾而过,我信了你的邪,**遭雷劈,,,然而并没有,欧觉得苏善读书,善用书,日后文章必独步天下!
    皇上、欧阳修的几次赞赏,苏轼立马成为网红,一时间声名鹊起,天下闻名。他的文章一出,马上热销。后来其文章风格还成为考试范文,熟读苏子,能高中,不熟读苏子,回家种红薯。
    人红是非多,这不有几个举子就看不下去了。
    要不说是文人骚客,举子们虽说看不顺眼,也不至于撸起袖子就干,他们决定请苏苏吃饭戏弄戏弄他。
    七个人上六个菜,苏轼看着满桌鸡鸭鱼肉口水都快掉下来了,正准备动筷时,一个举人大叫一声“慢着”。一群夫子摇头晃脑商定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都是有备而来,其他人肯定连声叫好。
    哟哟,这里有个坑,你,来跳,来跳。
    第一个:“姜子牙渭水钓鱼!” --- 鱼没了!
    第二个:“秦叔宝长安卖马!” -- 马肉没了!
    第三个:“苏子卿贝湖牧羊!” ---烤羊排没了!
    第四个:“张翼德涿县卖肉!” --- 红烧肘子没了!
    第五个:“关云长荆州刮骨!” --- 酱骨头没了!
    第六个:“诸葛亮隆中种菜!” --- 青菜都没了!
    正当大家得意准备用餐之时,苏轼也大叫一声“慢着!”。
    张口来句:“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一脸贱笑把六盘菜都端自己面前!
    六举人简直惊呆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这句用来形容高中状元时的意气风发之句用在苏轼身上一点不过。
    原谅我这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哪怕有一天会跌倒。。。。(请自行用粤语翻唱)
    正当苏轼踌躇满志,准备大展身手之时,老家传来噩耗,其母程氏病逝。
    苏洵带着兄弟两回乡奔丧。
    在乡丁忧三年(实际上是27个月)。
    阅读 402 投诉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03-14 09:5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3-15 10:26
      回复
        唤鱼池是东坡与发妻王佛的浪漫故事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3-19 23:29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8-03-23 15:40
          回复
            棒棒的,楼主自己写的?


            IP属地:上海7楼2018-03-25 23:58
            收起回复
              lz,是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的吧


              IP属地:甘肃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8-03-27 20:41
              收起回复
                一门父子三词客貌似说得一个人


                IP属地:甘肃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8-03-27 20:43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8-03-28 11:30
                  回复
                    苏轼5---城会玩
                    2017-11-27 小鱼 小鱼半日闲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到杭州,苏轼立马奔向大自然怀抱,所有烦恼统统都脱掉,哦不,丢掉、丢掉、全部都丢掉。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苏子很快爱上杭州,并一直视其为第二故乡,这个人间天堂的美食美景、文人墨客、极大的物资丰富、永不知休的歌舞都深深吸引着苏轼,使其流连忘返。
                    此任杭州期间,苏轼各地游玩,写下非常之多关于各处风景的诗词。尤爱西湖,有时候甚至办公桌都搬到西湖边,喝着小酒,赏着美景,谈笑间就把公事处理了。啧啧,完美上班族。
                    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苏子不仅爱游山水,同样也非常喜爱各种宴会,简直就是个聚会小王子。音乐响起来,灯光动起来,大家high起来!他一定是宴会中最亮的星~谈笑风生、高谈阔论,引得众人呼声是一浪接一浪,拍在沙滩上。此时一定得即兴发挥写下又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把尖叫声推向高潮。
                    纵观苏轼这一生都非常喜爱四处游玩、参加各种宴会。作为社会名流,苏子忙得很,今天东家请,明天西家邀,后天自己酬宾客,如鱼得水。
                    来自天府之国的苏子对吃非常喜爱,之所以对杭州情有独钟,除去两次出任杭州外,还因其物质丰富,美味佳肴无数之故。出任密州期间,地方物质匮乏,根本无法与杭州相比,加之因变法,原来按官级发放的“公使钱”(由州郡长官自由支配用于公款吃喝、招待)被削减了很多,一向爱热闹、热衷于宴宾客苏轼大为不满,在《寄刘孝叔》中写到:公厨十日不冒烟,更望红裙踏筵舞。又抱怨:我今号为二千石(即太守),岁酿百石何以醉宾客。(注:因削减公使钱,当时规定州府每年酿酒不能超过百石)。苏轼内心是崩溃的,我可是宴会小王子啊!这点点酒让我怎么愉快的玩耍!
                    苏轼5---城会玩
                    2017-11-27 小鱼 小鱼半日闲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到杭州,苏轼立马奔向大自然怀抱,所有烦恼统统都脱掉,哦不,丢掉、丢掉、全部都丢掉。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苏子很快爱上杭州,并一直视其为第二故乡,这个人间天堂的美食美景、文人墨客、极大的物资丰富、永不知休的歌舞都深深吸引着苏轼,使其流连忘返。
                    此任杭州期间,苏轼各地游玩,写下非常之多关于各处风景的诗词。尤爱西湖,有时候甚至办公桌都搬到西湖边,喝着小酒,赏着美景,谈笑间就把公事处理了。啧啧,完美上班族。
                    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苏子不仅爱游山水,同样也非常喜爱各种宴会,简直就是个聚会小王子。音乐响起来,灯光动起来,大家high起来!他一定是宴会中最亮的星~谈笑风生、高谈阔论,引得众人呼声是一浪接一浪,拍在沙滩上。此时一定得即兴发挥写下又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把尖叫声推向高潮。
                    纵观苏轼这一生都非常喜爱四处游玩、参加各种宴会。作为社会名流,苏子忙得很,今天东家请,明天西家邀,后天自己酬宾客,如鱼得水。
                    来自天府之国的苏子对吃非常喜爱,之所以对杭州情有独钟,除去两次出任杭州外,还因其物质丰富,美味佳肴无数之故。出任密州期间,地方物质匮乏,根本无法与杭州相比,加之因变法,原来按官级发放的“公使钱”(由州郡长官自由支配用于公款吃喝、招待)被削减了很多,一向爱热闹、热衷于宴宾客苏轼大为不满,在《寄刘孝叔》中写到:公厨十日不冒烟,更望红裙踏筵舞。又抱怨:我今号为二千石(即太守),岁酿百石何以醉宾客。(注:因削减公使钱,当时规定州府每年酿酒不能超过百石)。苏轼内心是崩溃的,我可是宴会小王子啊!这点点酒让我怎么愉快的玩耍!
                    宴会也是暗藏心机。作为文治之邦的宋朝,达官贵人们几乎都是饱学之士,在歌筵酒席之上,你以为就是吃个饭那么简单?各个都是心机boy。
                    一天,刘贡父请客,苏轼与同僚姜至之等来喝个小酒,没想到席间姜至之忽然对苏轼说:你还是一味药哦!
                    苏轼:一脸懵逼,,,
                    姜至之:(哈哈!姜还是老的辣!)子苏子啊!(紫苏子)
                    苏轼:(什么鬼!想难我?呵呵~)你也是药,不是半夏,便是厚朴。
                    老姜一脸懵逼,,,
                    苏轼:若非半夏厚朴,何以姜制之?
                    老姜:这也行。。。我算你赢,墙都不服就服你行了吧。。。
                    因为有事苏轼得先走,临出门主人老刘来了句:
                    “幸早里,且从容”
                    表面看老刘是关心关心苏轼,告诉他时间还早着咧!不着急。
                    难道事情会有这么简单?这是万万不可能的!六个字暗含着三果一药:杏、枣、李、苁蓉!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啊!
                    苏轼:“奈这事,须当归”(柰、枳、柿、当归)。小样!还想难倒我??
                    又有一次,苏轼跟这个旗鼓相当的段子手老刘谈到从前和苏辙准备制科考试时候,每天仅享用三白,还觉得味道挺好。老刘就不解了,啥子是三白?原来是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白米饭。
                    过了几天,老刘请吃“皛”饭。已经忘了那天谈话的苏轼高兴啊,想着老刘也是讲究人,肯定又能蹭一顿好饭,万万没想到去了是“三白饭”!
                    演技派苏轼不动声色,把饭吃个精光。过了几日,发函邀请老刘来吃“毳”饭,老刘明知这是个坑,但不知道是个什么坑,所以依然选择入坑。到了饭点,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上饭菜,饿得咕咕叫的老刘一催再催,苏轼家还是没开饭的意思。过了好久把老刘请上桌,可是桌子上什么都没有!
                    “菜也毛、饭也毛、盐也毛,来来来,刘兄,不必客气,请!请!请!”
                    老刘~~~
                    自带闪光的全身都bulingbuling的苏轼简直是老少男女通吃,粉丝比现在当红小鲜肉不知多了多少,上至80岁的老朽,下至几岁孩童,都想为他呐喊,贡献分贝。有一天,苏子和几位朋友在湖边亭中闲坐,忽闻水上古筝声,只见一艘画船慢慢靠近,船上坐着几个淡妆女子。其中一个近30岁左右的绝美少妇,旁落无人,先是一曲《长相思》,后是一首《高山流水》,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弹得苏子和几位朋友是如此如醉,如梦如幻。曲罢,少妇起身对苏轼道个万福:苏轼苏轼我爱你,苏轼我要给你生猴子,苏轼。。。。古人还是含蓄点,只见该少妇说道:大人,我从小就非常仰慕你,你的诗词歌赋我最爱,现在我已为人妻,本不该抛头露面,可听到大人在此没按捺住啊。。。。(民间八卦)
                    说完返船离去,苏轼还沉浸在隐隐约约的筝声中不能自拔,怅然若失写下一首《江城子》。
                    《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雨后初晴的黄昏,朵朵开过的荷花仍然娇艳美丽。不知哪里飞来的一对白鹭,也飞来一睹美人芳容。忽闻江上丝丝古筝声,带着幽怨,夹着悲伤(难道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都不忍心听下去了。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城会玩的苏轼在各地游玩中留下大量名篇,厉害了老铁,为你疯狂打call。但别以为苏轼只会玩,他也是一心为民的好官。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8-04-02 09:36
                    回复
                      还有人想看么?有点点没有写下去的动力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8-04-03 16:29
                      回复
                        当然有人想看啊啊啊我可是子瞻的**粉啊!楼主快更我支持你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4-05 12:56
                        收起回复
                          苏轼6--心系百姓
                          2017-12-17 小鱼 小鱼半日闲
                          当官不为名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别以为这只是一个爱吃爱喝爱玩的苏轼,人家工作效率高,勤政为民和游山玩水两不误,就问你服不服?
                          苏轼21岁进士及第,66岁去世,除去守丧约6年,约在十几个地方任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每到一处,老百姓无不夹道欢迎。遭遇贬黜时,无不为之惋惜、鸣冤,听闻苏子去世噩耗,老百姓无不为之落泪,尤其是他曾经任职过的地方,无不悲痛者。且不谈政绩,光看百姓对苏子的态度由可知,其是一名多么好的官员!
                          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太明显,得意时是一朝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的学子,是翰林学士,是侍读(帝师),是辽国的座上宾。失意时是黄州东坡上耕作的农民,是乌台监狱的囚犯。但无论在职还是被贬,苏轼一直尽其所能,为百姓做事。
                          1077年4月,42岁的苏轼知徐州,到任不到三月,黄河发难,连日暴雨,洪水狂飙。因一个多月的连日秋高气爽,徐州并没做好抗洪充分准备,且徐州城南两山截流,无处泄洪。眼看他黄河水涨,眼看他水漫城墙,大水汇于城下,水位高达两丈八尺,超过城中平地一丈有余(约3.3米!),一旦大水淹城,全城不复!
                          苏轼登城视察,城外早已汪洋一片,外城东南角洪水与城墙顶端仅仅有三寸之差!三寸什么概念!三寸不烂之舌说的就是三寸!也就是10厘米!大水随时会漫过城墙,全城即将淹没!苏轼在《答吕梁仲屯田》中描绘这一危机情形:
                          黄河西来初不觉,但讶清泗流奔浑。
                          夜闻沙岸鸣瓮盎,晓看雪浪浮鹏鲲。”
                          吕梁自古喉吻地,万顷一抹何由吞。
                          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余王尊。
                          在此危难之际,苏轼当机立断调集5000军民加固城墙,自己也身先士众,正在奔忙之中,有人来报,城里有钱的没钱的已收拾好细软,乌泱泱聚于城北门下,大水来袭,谁不想卷被窝逃命,苏轼深知值此危难存亡之际,一旦人心涣散,那徐州城必将万劫不复!
                          论伟大领袖重要性!只见苏轼奔赴北门,于城墙上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逗笑逗笑,苏轼又不是来造反的。只见苏轼振臂一呼:同志们!父老乡亲们!洪水来了!保命是关键!只要有我在,水决不能败城!我在城在!
                          苏轼在城上一篇感人肺腑的即兴演讲,不管你信不信,徐州百姓是信了,人群慢慢退去,苏轼又赶紧投入到紧张的抗洪一线。将士们看到太守浑身湿透,满身泥泞,奋力抗灾,无不为之动容,军民同心,终于赶在最大洪潮来临之前筑起一条生命的大坝!
                          面对这迟迟不退的洪水,苏子不仅身心俱疲,也忧心忡忡,“劳苦纷纷,何时定乎?”但他依旧整日披着蓑衣,脚穿草鞋,拄着木杖,哪里危险哪里指挥,晚上也住城墙之上,几过家门而不入,以便应急。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8-04-06 17:44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8-04-06 17:44
                            回复
                              1090年,苏轼第二次杭州上任(兼任浙西路兵马钤辖)。7.3日抵达杭州,此次来杭,无风花雪月,首先面临的就是灾情。年初的水灾,5、6月的旱灾,导致粮食歉收、米价暴涨,七月份每斗米只60钱,到11月,已是90钱。按这个增值趋势,不要说普通百姓,就是有余粮的地主家也怕是吃不消!更何况熙宁八年间(1075),杭州就因米加每斗200前致使人死大半,这才不过区区15年,很多父老乡亲对那些年错过的大米还惶惶于心,若是任由米价这样涨,怕是历史又得重演!
                              苏轼才与外面那些妖艳的官员不一样,他不是报喜不报忧,此情此景弄得苏子睁眼到天亮,睡也睡不着。再三请求朝廷缓交部分贡米、拨米,有计划投入市场,稳定米价,百姓平安度过荒年,无人饿死。
                              米是解决了,可大灾之后必有瘟疫,彼时杭州连个公共卫生设备也不具备。爱民如子的苏轼立马组织懂医术的僧人等施粥,施药,救百姓于危难。
                              苏轼自掏腰包,购买大批量药材,配置“圣散子”免费发放给过往民众。据说此药有病医病,无病强身。“圣散子”是苏轼老友巢古的秘密配方,连儿子都不肯相传,苏轼多年前软磨硬泡,卖萌撒娇才得来这一秘方。巢古还非让苏轼指江水发誓,永不传人!不过可爱的苏轼才不吃这一套,这边发完誓,那边立马告诉别人,还让人写进医书,使得这一物美价廉的秘方广传于世。哈哈,求巢古心里阴影面积!
                              瘟疫刚过,考虑到杭州是个大城市,人来人往热闹得很,疾病当然也传播得快,于是拨款、自捐黄金五十两,办一所病坊,取名安乐坊。并每年拨少许地方税收聘医术高明的僧人做馆,开业治病、收留贫困之人,春夏之际免费发药等,这是我国第一所向民众所办的官办医院,这所医院直到苏轼去世时依然存在。
                              解决饥荒、瘟疫,苏轼又准备大刀阔斧新修水利,梳河治湖。重新治理完第一次任上治理过的水井(两任间隔18年之久)、疏通与钱塘江相连的盐桥、茅山两大运河后,又应父老乡亲要求治理西湖,当时西湖已多年未治理,泥污满湖。西湖不仅是风光迤逦的旅游胜地,更是居民饮水、农田灌溉重要之地,眼看湖水连年退减,杭州人民的绿色青山都将不再,苏轼决心治理西湖。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8-04-06 17: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