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舆论战的实施手法
在对象严格符合上述前提的情况下,要做的仅仅是将对方的作为展示出来。
"这个事情我也不想和**一样动不动就扯什么阴谋论,话是**说的,消息和贴子都是**自己发的,你们也可以当作我仅仅是给晒出来而已。" ——某兄贵军成员
然而正是材料的运用方面体现了新手和大佬的区别。
新手使用黑材料,往往是追求齐备,一次丢出一大堆材料,然而这是一个误区。大多数人看见大量连续的图片记录(如QQ群聊天截图),一旦超过一个限度,就会产生太长不看的厌倦感。根据兄贵军总司令臆测,这个数字差不多是4~5张图。正确的做法是1~2张图后立刻加入文字解说。这里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用户留存量”。如果只是几个不知哪来的角色之间进行的意味不明的对话,如果别人不能在观赏智障的过程中取得乐趣,那么为什么还要看完这一坨材料?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务必加入合理的解说,点明人物之间的关系,简单描述其中做错的一方到底错了什么。人都喜欢简单,讨厌思考,总结好的东西,往往就会成为“真实”,作战方提供的第一印象就会长期留存。只有少数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才能够阅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再站队。给围观群众一个清晰明了的事件经过,显然对他们来说,要比自己看图,动脑子整理事件过程要来的更轻松,更容易接受。当然,这并不是什么阴险的手法,而不过是人类的愚蠢本性。
另外,在对象严格符合上文所写的“具有明确的可恨性”的基础上,这当然也不算是一种误导性、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解说,因为事实就是如此,手法的意义仅仅是形成更深的印象,对方将无法反驳。相反,如果进行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的解说,往往会被直接攻破,这时只需将整个章节展示出来,即可粉碎这一立论,还能指证对方歪曲事实,居心不良。
要点1:少量图片,文字解说决不可缺少
范例:
https://tieba.baidu
.com/p/328
20918
25
除了材料的解说和诠释外,另一个重点就是材料本身的选择。在人的接受能力有限,乃至普遍较低的前提下,材料务必选择典型的,精悍的,一目了然的,而要避免三纸无驴那样的废话。最理想的材料,就是直观,简单粗暴,任何人一眼看去,都会立刻激发脸谱化的印象,产生所需的观点,和由此带来的明确的锚定效应。推论的过程越是复杂,需要的背景知识越多,材料的实用价值就越低。需要的是“哪怕我这里面两方都没听说过,我也能判断出谁对谁错”的材料。如果材料之间互相呼应,不必在意重复,因为大多数人都懒得回顾前文,这时直接再贴一遍即可。如果能够彰显对方的特质,不妨多用几遍,以形成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解说的用语也应当注意。读者仅仅是路人而已,不了解贵圈的那些破事,如果别人不能在观赏智障的过程中取得乐趣,那么为什么还要看这一坨材料?因此,解说的用语务必深刻揭示矛盾,正中要害,诙谐有趣,使得阅读本身就能够成为乐趣,而不是一大堆无聊的卷宗。这就对作战方的实际写作能力做出了要求。在取得乐趣的同时,一般人就会在心理上偏向写作的人——人类的愚蠢天性而已。
要点2:简单,有趣。范例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