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崧心系国事,思有所为,直至小朝廷覆亡之前,迄未忘怀。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三月底,左良玉以“清君侧”讨伐马士英为名,举兵东下。清兵攻破徐、砀,又破亳、泗,大举南下。四月,史可法三报紧急。由崧的方针是:“上游急则赴上游,北兵急则御北兵,自是长策。”[84]然而史可法并不认为这是由崧的主意,乃曰:“上游不过欲除君侧之奸,原不敢与君父为难。若北兵一至,则宗社可虞,不知辅臣何意蒙蔽至此!”[85]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马士英的主意。
确然如此。其实,这是由崧的无奈。本来,由崧思路清晰,在其登极伊始,曾把对付农民军作为当务之急,以“三灵共愤,万姓同仇”,号召臣民“戮力,助予敌忾”,[86]全力复仇讨“贼”。然而,半年之后,即十二月,当御史沈宸荃上疏中指出:“今日虏贼皆为国大仇。自东藩失事三十年来,兵财耗尽于虏,故贼起而乘之,及贼逆不容诛,复巧借复仇之名,奄有燕齐。是我中国始终受虏患也。故目前之策,防虏为急,贼次之。”应“节节皆为防虏计”,“以防虏为实着者也”。由崧赞同,乃“命兵部敕行”。[87]可见其思想认识已随形势变化而深入,由全力复仇讨“贼”,到“防虏为急”,即抗清为当前的首要任务,这是重大战略方针的转变,全国臣民都应为此转变而行动。
然而,擅权的马士英却不予理睬,既不防“虏”亦不防“贼”,而是防左。因为他认为足以对其权威构成挑战的,是居于上游的宁南侯左良玉,所以处处提防,而置由崧抗清部署于不顾。本有主见的由崧竟无可奈何,遂提出此应急之“长策”,既自我安慰亦对付马士英,实为抗清留后步。而当左良玉以清君侧起兵讨马后,马士英便倾全力对付之。此时,清兵来势迅猛,史可法得不到由崧的支持,遂移书马士英,恳其选将添兵,士英不应。而当镇臣刘泽清、刘良佐各请离汛地率兵南下入卫,以抗击左兵,由崧已痛感形势严峻,乃坚持抗清之见,谕以防边为急,不准其请。
清骑分路南下之报不断传至,十六日,由崧召集群臣议对策。士英仍力请亟御左良玉。而诸臣皆言“良玉稍缓,虏尤急”,[88]应火速防御。由崧遂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谕士英道:“左良玉虽不该兴兵以逼南京,然看他本上意思原不曾反叛,如今还该守淮、扬,不可撤江防兵。”[89]“应专心北堵。”[90]马士英竟厉声拒绝道:“尔辈东林,犹借口防江,欲纵左逆入犯耶?若虏至犹可议款,若左逆至则若辈高官,我君臣独死耳!臣已调良佐兵过江南矣,宁死虏无死逆!”[91]遂目大呼:“有异议者当斩!”[92]由崧在淫威面前默然了。二十五日,扬州陷落,史可法殉难。次日,由崧视朝毕,以形势严峻,乃寻求保全的良策,问迁都计于群臣,礼部尚书钱谦益力言不可。两日后,再次召对,上下竟寂无一言。弘光朝岌岌可危,由崧已束手无策。五月过后,警报不断,保国公朱国弼等密奏建议出避,由崧慨然曰:“太祖陵寝在此,走安往?唯死守耳!”[93]然已无人挺身而出,为其守御。十日晨,清兵渡江信至,朝野大震,是夜,由崧出逃。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三月底,左良玉以“清君侧”讨伐马士英为名,举兵东下。清兵攻破徐、砀,又破亳、泗,大举南下。四月,史可法三报紧急。由崧的方针是:“上游急则赴上游,北兵急则御北兵,自是长策。”[84]然而史可法并不认为这是由崧的主意,乃曰:“上游不过欲除君侧之奸,原不敢与君父为难。若北兵一至,则宗社可虞,不知辅臣何意蒙蔽至此!”[85]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马士英的主意。
确然如此。其实,这是由崧的无奈。本来,由崧思路清晰,在其登极伊始,曾把对付农民军作为当务之急,以“三灵共愤,万姓同仇”,号召臣民“戮力,助予敌忾”,[86]全力复仇讨“贼”。然而,半年之后,即十二月,当御史沈宸荃上疏中指出:“今日虏贼皆为国大仇。自东藩失事三十年来,兵财耗尽于虏,故贼起而乘之,及贼逆不容诛,复巧借复仇之名,奄有燕齐。是我中国始终受虏患也。故目前之策,防虏为急,贼次之。”应“节节皆为防虏计”,“以防虏为实着者也”。由崧赞同,乃“命兵部敕行”。[87]可见其思想认识已随形势变化而深入,由全力复仇讨“贼”,到“防虏为急”,即抗清为当前的首要任务,这是重大战略方针的转变,全国臣民都应为此转变而行动。
然而,擅权的马士英却不予理睬,既不防“虏”亦不防“贼”,而是防左。因为他认为足以对其权威构成挑战的,是居于上游的宁南侯左良玉,所以处处提防,而置由崧抗清部署于不顾。本有主见的由崧竟无可奈何,遂提出此应急之“长策”,既自我安慰亦对付马士英,实为抗清留后步。而当左良玉以清君侧起兵讨马后,马士英便倾全力对付之。此时,清兵来势迅猛,史可法得不到由崧的支持,遂移书马士英,恳其选将添兵,士英不应。而当镇臣刘泽清、刘良佐各请离汛地率兵南下入卫,以抗击左兵,由崧已痛感形势严峻,乃坚持抗清之见,谕以防边为急,不准其请。
清骑分路南下之报不断传至,十六日,由崧召集群臣议对策。士英仍力请亟御左良玉。而诸臣皆言“良玉稍缓,虏尤急”,[88]应火速防御。由崧遂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谕士英道:“左良玉虽不该兴兵以逼南京,然看他本上意思原不曾反叛,如今还该守淮、扬,不可撤江防兵。”[89]“应专心北堵。”[90]马士英竟厉声拒绝道:“尔辈东林,犹借口防江,欲纵左逆入犯耶?若虏至犹可议款,若左逆至则若辈高官,我君臣独死耳!臣已调良佐兵过江南矣,宁死虏无死逆!”[91]遂目大呼:“有异议者当斩!”[92]由崧在淫威面前默然了。二十五日,扬州陷落,史可法殉难。次日,由崧视朝毕,以形势严峻,乃寻求保全的良策,问迁都计于群臣,礼部尚书钱谦益力言不可。两日后,再次召对,上下竟寂无一言。弘光朝岌岌可危,由崧已束手无策。五月过后,警报不断,保国公朱国弼等密奏建议出避,由崧慨然曰:“太祖陵寝在此,走安往?唯死守耳!”[93]然已无人挺身而出,为其守御。十日晨,清兵渡江信至,朝野大震,是夜,由崧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