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審美流暢理論(Aesthetic fluency)」( Reber, Schwarz & Winkielman, 2004 )
當觀賞者欣賞一事物時,如果大腦愈能順暢地解讀,觀賞者愈會覺得美。
「愉悅─興致的審美模型(Pleasure-Interest Model of Aesthetic Liking, PIA Model)」 ( Graf, & Landwehr, 2015)
此理論認為人在觀賞物品前會有所預期,而在觀賞時勢必會遇到與預期不符的情形,也就是大腦在處理看到的訊息時有了不流暢感(disfluency),此不流暢感會經過兩階段的審美處理。第一階段:主要是受到物體本身的整體特性所影響,此時的處理可能產生愉悅感(哇有我喜歡的粉紅色)或厭惡感(畫面怎麼會有噁心的蟲),這都是受到作品本身特性所影響。;第二階段:當人們想要更進一步想賞物品時,就會進入第二階段。此階段主要受到觀賞者的動機以及背景知識所影響。如果人們能動腦順利解開謎題時,會因此產生興致;如果人們就算動腦也搞不懂所看到的東西是何物時,就會因此產生困惑。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從頭到尾與預期相符,大腦完全流暢地處理看到的訊息,人就會因此感到無聊。
因此,人們的審美並非能讓大腦處理愈流暢愈好,而是要有適當的難度,讓大腦有適當的不流暢感。後來的學者也發現物品存有適當的解讀難度,的確會讓人覺得比較美( Nicholas & Bever,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