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澍昆吧 关注:12贴子:4,346

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3集--《诸葛亮治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成都武侯祠及氤氲中的出师表镇。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05-21 18:45回复
    注:此贴文字稿的听记整理成果来自于诸葛亮吧的吧友紫澈·萌。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05-21 18:48
    回复
      文字版度娘非说有敏感信息,改用为图片式。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8-05-21 18:50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8-05-21 18:54
        回复
          诸葛亮的法治,饱含了劝善惩恶的一片赤诚。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他畏威怀德,心悦诚服。
          百姓怨声载道,沸反盈天,这是法治的最低层次;百姓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这是法治的次低层次;百姓口无怨言,依法守法,这是法治的最高层次;百姓口无怨言,心有服意,受刑者刑之而不怨,诛之而不怒,这是先秦法家实践不可能达到的层次。
          梁满仓:诸葛亮他这个治理国家,我说就是儒法融合,融合是有机的,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沈伯俊: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教化为先,法治为后,执法严明,公正守信。
          招贤纳才,以法治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政通人和,吏风廉洁,巴蜀大地,开始呈现一派崭新的气象。现在,正是到了大刀阔斧,进行经济治理的时候了。
          都江堰,这个由秦国李冰父子开凿建设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岷江出现洪峰还是枯水,它都忠实地把农业所需要的水量源源不断地送往成都平原,成就着天府之国的富庶。张开勇,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长,张开勇和他所在的都江堰管理局的主要工作就是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以保证对成都平原超过一千万亩的农田的灌溉。
          张开勇:李冰在整个三大布局,三大工程布局是非常科学非常伟大的,但是并不是说他把所有的问题全部都解决了,正因为历朝历代都重视水利重视都江堰,对都江堰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注入新的材料,新的技术,然后不断地完善。
          这一年,一队1200人的士兵突然进驻这里,这些士兵是诸葛亮派来专门保护和维护都江堰的。作为水利工程,都江堰需要不断地进行维护,诸葛亮深知这一点。
          张开勇:现在我们看的就是竹笼和杩槎的结合。这是杩槎,杩槎呢……
          古代修建水利工程,没有现在的钢筋水泥,要以竹篾为兜,内装鹅卵石,逐层累叠而成堤坝。这样的建筑材料要是遇上特大洪峰,就有决堤的危险。多年的战乱,都江堰已经年久失修,为此,诸葛亮专设堰官对都江堰加强管理。一千二百人既是士兵,又是维护河堤的河工。他们长年驻守,日夜巡视,对都江堰进行保护和疏浚。
          沈伯俊:诸葛亮的这一举措呢,又被后来的历代王朝仿效,沿袭,这才使都江堰能够两千年来持续发挥功效。所以我们可以说,都江堰这个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李冰有开创之功,诸葛亮则有维护之功。
          在诸葛亮的呵护之下,都江堰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而诸葛亮所首设的堰官制度,则一直被沿袭下来。水利是农业之本,而农业是立国之本,经过几年的发展,蜀汉农业生产欣欣向荣,粮食连年丰收。晋人左思,在他的《蜀都赋》中,对当时成都平原稻黍千重的景象有着这样的描述: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稉(jing)稻莫莫。
          梁满仓:本来四川就是个天府之国,它有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又有了一个很好的政策,那么农业它很快地就会发展起来。
          巴蜀地区历来物产丰富,井盐是巴蜀地区最主要的物产之一。东汉末年以来,井盐的生产管理一度混乱,生产效率低下。诸葛亮决定,强化食盐官卖政策,增加盐井的数量,同时对生产技术加以改进。井盐,是通过掘井汲取地下盐水熬制而成的。传统的熬制方法用所谓的家火熬制,诸葛亮大力改进和推广火井煮盐的技术。火井,就是指天然气井,史料记载,巴蜀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火井的地方。一直以来,火井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诸葛亮对火井的井口进行了改进,使得火井煮盐的效率大大提高,产盐量是家火煮盐的一倍以上。直到今天,四川的盐井依然在使用火井煮盐。在今天的四川长宁、自贡等地,依然有很多古代留下来的盐井遗址。在诸葛亮治蜀期间,蜀地盐井遍地开花。盐,成了蜀地的重要物产之一,而盐税也因此成为蜀汉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后世有人因此称诸葛亮此举为以盐立国。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8-05-21 18:54
          回复
            在古代,可以与盐相提并论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铁。如果说蜀汉是以盐立国,那么还可以说蜀汉政权是以铁强国。三国时期,中国的冶铁技术得到高速发展,百炼钢、灌钢、淬火法等新的冶炼技术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史书记载,诸葛亮任命精于冶炼的巧匠蒲元在汉中铸造宝刀。蒲元对淬火用的水要求极高,专用蜀水淬火。一次,他命人从成都取蜀水回来,蒲元一试,说里面掺杂了八升涪水,不能用。取水者大惊,立即叩头谢罪,承认路上因不小心,洒掉了一部分蜀水,而掺进了八升涪水。蒲元用精湛的淬火技术,打造的刀具锋利无比,被誉为神刀。他命人往竹筒里装满铁珠用刀切之,竹筒应声而断。而他所打造的甲胄则异常坚固,据《南史》记载,蒲元为诸葛亮打造的筒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据说,以此甲胄技术,结合南中地区的藤甲,能造出一种既坚固又轻便的盔甲,这种盔甲,就是传说中软猬甲的原型。
            沈伯俊:冶金业他不仅可以制造兵器,更多的他是制造农具。他是促使铁器的运用和推广,所以蜀汉不仅兵器有名,农具也做的很好。
            蜀汉生产的铁器,更多地用于农业生产。这些质地优良的铁制农具,使用起来省时省力,便于精耕细作,有力推动了蜀汉的农业发展。盐业和铁业,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蜀汉经济的重要基础。然而,在蜀汉地区,还有一样更为特殊的物产,这种物产堪称稀世珍品,它不仅是王公贵族们竞相收藏的瑰宝,皇帝更是拿它作为赏赐臣子的重要赐物,它就是蜀锦。巴蜀之地,自古就有养蚕造丝的传统,而用蜀地所产的蚕丝织成的锦,因其工艺精湛、质地坚韧、色彩华美而闻名天下,故名蜀锦。诸葛亮曾经说过,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为了鼓励农桑,诸葛亮亲自垂范,种桑八百株,从事养蚕和织锦生产。为了提高蜀锦的产量,诸葛亮设立了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蜀锦的生产。这样的官员叫做锦官。正是从诸葛亮开始,蜀锦的生产开始变成规模化的国家行为。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锦生产在规模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说,蜀汉境内桑园遍地,城内大街小巷家家机杼之声相和,织锦人家千户万户,花纹装饰的织锦斐然成章,经过江水洗濯的织锦,色泽分外鲜艳。蜀锦,成为了蜀汉的重要出口产品。史书记载,曹操一家祖孙三代都十分喜欢蜀锦,曾经多次派人秘密来到西蜀购锦。孙权,经常用蜀锦奖励手下的大臣。不仅如此,蜀锦还远销至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伊朗、中东和欧洲地区。蜀锦,成为诸葛亮闭关息农、养育民物政策的最重要经济保障。
            沈伯俊:当时,工匠们集中居住、生产的地方叫做锦里。衙门所在地呢,就叫做锦官城。于是乎,锦里、锦官城、锦城便成了成都的别名,今天还在使用。你看,有司盐校尉、有司金中郎将、有锦官,这几个专门官职的设置,再加上前面的堰官,可见诸葛亮是何等地重视巴蜀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方面做好了,就起到什么作用呢?富国安民,蜀中大治。
            公元234年,早春时节,蜀地还未从漫长的寒冷中完全苏醒过来。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再次率军北伐。这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此时,距离刘备托孤已经十一年了
            。这十一年,诸葛亮倾尽全力治理蜀汉,蜀汉的国力已经全面恢复。这十一年,蜀汉经历了一次南征,四次北伐,地狱了一次魏国的侵略。前四次北伐,蜀汉都没能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现在,诸葛亮即将再次踏上征程,北伐曹魏。难道,这位著名的军事家真的可以消灭人口和军队数量已经五倍于自己的曹魏政权、从而复兴心目中的大汉王朝吗?早在第一次出征之前,诸葛亮曾经上疏后主刘禅,表达心志。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深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8-05-21 18:55
            回复
              楼劲:这个时候他《隆中对》的、当时的那种理想,应该说已经离他(理想)的实现已经越来越远了。已经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了。明明知道我就是能够延长它的运作而已,不可能再实现我的预定目标,但他依然坚定地走到了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蜀汉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举全国之力,亲率十万大军由斜谷口向北进军。早已得知消息的魏军统帅司马懿,在渭水之滨五丈原率领大军严阵以待。汉军与魏军对峙于五丈原。跟前几次交战一样,司马懿依然采取严防死守的战术,只是死守,决不出战。任由诸葛亮派人到魏军阵前百般辱骂。魏军将士个个忿恨,人人引为奇耻大辱,司马懿就是坚决不战。汉魏两军在渭水之滨相持数月。最终,诸葛亮无计可施,进退两难,终于一病不起。
              重病中的诸葛亮知道,自己命数已定,北伐难成。弥留之际,专程从成都赶来的尚书仆射李福问诸葛亮百年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说蒋琬可任。李福又问,蒋琬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任。李福第三次问话后,诸葛亮再也没有说话。此时的五丈原正值深夜,
              传说中,诸葛亮病逝之时,一颗流星划破长空,从东北落向西南,由大而小,陨落在诸葛亮的军营之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知识分子和贤臣诸葛亮,怀着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未竟之志,离开了这个纷乱的世界。
              梁满仓:他是生于乱世,他亲眼看到乱世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灾难。他所追求的、兴复的汉朝,不是(东汉)末期的、桓帝灵帝那种黑暗的、四分五裂的汉朝,他是追求(汉)光武帝刘秀初建东汉的那种统一的、蓬勃的、欣欣向荣的这种汉朝。
              楼劲:这就是为理想而死,为信念而死,为承诺而死。是这样,这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从普通的老百姓,还是从大政治家这个角度来说,这都是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
              自诸葛亮逝世以来,千百篇诗文讴歌他,无数的百姓颂扬他,遍布各地的文物古迹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沿着他的足迹,继承他的遗志,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沈伯俊:诸葛亮的品格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一是忠贞,这个忠是忠于理想、忠于事业,加以升华就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二是智慧,这种智慧是大智慧,这种智慧还包括军事智慧、科技智慧、以及更深刻的人生智慧。
              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
              忠诚、敬业、自强、公正、廉明、勤政、淡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贤臣的所有美德集于诸葛亮一身,成就了诸葛亮的伟大人格和精神魅力。成为所有时代衡量为官者贤愚忠奸的标尺。
              虽然诸葛亮的肉体生命早已不在,但他的精神生命光耀千秋。诸葛亮的名字,已经变成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深深地影响着今天乃至明天的中国社会。
              本集导演:宋春来
              本集撰稿:梁满仓 温立三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8-05-21 18:56
              回复
                以下是关于纪录片《诸葛亮治蜀》一些史实的史料出处,转自葛贼吧吧友十錫武侯。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8-05-21 19:03
                回复
                  (1)筒袖铠
                  二十五石努不能射入《南史·王玄谟传》,元谟领水军前锋南讨,寻除大将军、荆州刺吏。副司徒建安王于赭圻,赐以诸葛亮篙油铠。
                  沈约《宋书》:太祖孝武以诸葛亮满袖铠铁帽赐殷孝规。御仗有诸葛孔明公褊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8-05-21 19:03
                  回复
                    (2)练铁
                    三国志·蜀志·张裔传》记载张裔“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
                    诸葛亮集制作篇引诸葛亮别传:亮尝欲铸刀而未得,会蒲元为掾,性多巧思,因委之于斜谷口,镕金造器,特异常法,为诸葛铸刀三千口。刀成,自言:汉水钝弱,不刃淬用。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于成都取江水至,元取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犹悍言不杂,元以刀画水云:“杂八升,何故言不杂?”取水者叩头服,云:“实于涪津渡负倒覆水,惧怖,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于是咸共惊服,称为神妙,刀成,以竹筒密纳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弱雉水刍,称绝当世,因曰神刀。今屈耳环者,是其遗制也。
                    开新铁矿:
                    华阳国志蜀志临邛县:有古石山,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铁,甚刚,因置铁官
                    诸葛亮集遗迹篇引《方舆纪要》: 铁钻山在崇宁县西六里,武侯铸铁钻于此,以造军器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铁砧山,在(崇宁)县西六里。《志》云:武侯铸铁砧于此,以造军器”又记载:“铁溪河,(新津)县西十里。其上源即邛水也。自邛州流入境,注于皂江。相传诸葛武侯曾烹铁于此”
                    《四川通志》也说:“铁溪河在成都县南十三里,流入白水河。昔武侯烹铁于此,因名。”
                    《元和志》记载:“陵州始建县东南有铁山,出铁。诸葛亮取为兵器,其铁刚利,堪充贡焉。”
                    《周地图》记载:“蒲亭县有铁山,诸葛武侯取为刀剑,宇文度封为铁山侯。”
                    《嘉定府志》记载:“铁山从仁寿来,横亘井、犍、荣、威间数百里,产铁。诸葛武侯取铸兵器。”
                    (后面的传说为多,但是可以从侧面反映诸葛对炼铁开铁矿的重视)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8-05-21 19:04
                    回复
                      (3)盐,火井:
                      三国志王连传: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又简拔良才,以为官属,吕乂杜祺刘干并为“典曹都尉
                      华阳国志:定笮县有盐井,属当地夷帅经营,汉末已废弃,张嶷任越犟太守时,使用恩威并举的办法把盐井收归国营。(有盐池,积薪,以齐水灌,而后焚之,成盐。汉末,夷皆锢之,张嶷往争。夷帅狼岑,盘木王舅,不肯服。嶷禽,挞杀之,厚赏赐馀类,皆安。官迄有之。)
                      钟广言注引《天工开物》:蜀汉时期在“邛州一带,钻成第一口天然气井,开始运用竹管输送天然气
                      博物志:“临邛火井一所,从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盆盖井上,煮盐得盐,入以家火即灭,讫今不复燃也。”
                      宋刘敬叔的《异苑》:蜀郡临邛县有火井,深六十余丈。汉室之隆,则炎赫弥亘;桓灵之世,炎势渐微;诸葛一窥而更盛。
                      诸葛亮集遗迹篇引《山川纪异》:诸葛盐井有十四,自山下至山上,其十三井常空,盛夏水涨,则盐泉迤逦迁去于江水之所不及。 (澍案:苏东坡有诸葛盐井诗,自注与此全同。)
                      李兴《祭诸葛丞相文》:“千井齐甓,又何秘要”。
                      《蜀广纪》记载:“长宁县有淯井,在县北宝屏山下。
                      对百姓亦有利:《华阳国志·巴志》:“(临江县)有盐官,在监涂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门亦家有盐井。”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8-05-21 19:06
                      回复
                        (4)蜀锦
                        南朝梁 李膺《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笮桥东,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处也。号锦里,城墉犹在。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华阳国志·蜀志 “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
                        蜀锦销往曹魏东吴:曹丕“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比,适可讶,而鲜卑尚复不喜也!”
                        《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记载倭(日本)女王派遣大夫难升米等人到中国觐见曹睿时,曹睿赠送使者蜀锦,“绛地交龙锦五匹”、“绀地句文锦三匹”。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裴注引《吴书》诸葛亮派邓芝使吴时,带给孙权的礼品有“马二百匹,锦千端,及方物”,孙权认为“其厚意焉”
                        与东南亚和中亚各国交易:《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注引《魏略·西戎传》也说“大秦道既
                        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因此马植杰先生猜想“蜀汉时与大秦(即罗马帝国)等国进行包括蜀锦在内的贸易必然较两汉有更大的发展”是很有道理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8-05-21 19:06
                        回复
                          (5)都江堰以及其他水利:
                          水经注·江水“诸葛亮北伐,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护子,有堰官。”
                          成都志记载:“九里堤在县西北,堤长九里,故老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
                          诸葛亮集·遗迹篇引成都府志:“九里堤在府城西北隅,其地洼下,诸葛武侯筑堤九里,以防冲啮。”
                          1980年夏,四川省三台县文化馆在清理馆藏古代字画时,发现一张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令”碑拓片。碑高五十三厘米,宽三十八厘米。碑面受风雨侵蚀有些斑驳,但碑文仍清晰可见:“丞相诸葛令,按九里堤捍护都城,用防水患。今修筑竣。告尔居民,勿许侵占、损坏。有犯,治以严法。令即遵行。章武三年九月十五日(《文物》1983年第5期)。
                          夔州府志:夔州有义泉,诸葛武侯所凿,侯虑城中无水,乃接筒引泉入城。后夔守无艺,以榷水取钱,至宋,待制王龟龄罢之。
                          清一统志言:萧何曾在今汉中市北修筑了山河堰,以截流褒水,灌溉农田。诸葛亮劝农于黄沙时,又对山河堰进行“踵迹增筑”。
                          寰宇记:蒙水源出琅岐山,经蒙阳故县南二百五十步,俗呼武侯水。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8-05-21 19:07
                          回复
                            ---THE END---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8-05-21 19:08
                            收起回复
                              我⋯要⋯死⋯了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8-05-21 22:0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