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吧 关注:529,783贴子:7,111,610
  • 14回复贴,共1

奥吧电影节默片单元——德北双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上影片镇楼,然后本来我想先发点背景知识的,但是现在太晚了,白天再发~
【德北双周】,7月14-27日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鬼车魅影》
《女巫》
《街道》
《尼伯龙根:齐格菲之死》
《浮士德》
《星期天的人们》


IP属地:四川1楼2018-07-17 02:41回复
    然后呢,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第一部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的一些想法吧,虽然不多,但全文都是我自己写的,禁止抄袭转载啥的还是要的。花费了时间成本啊,看个电影记笔记真是累死了


    IP属地:四川2楼2018-07-17 02:45
    收起回复
      然后,来谈谈本片的镜头运用。此时移动摄影几乎没有在电影中开展,所以全片都采用了固定镜头,不会令人难捱主要是因为艺术指导够强,风格化的布景可以很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景别上来说,中、全景较多,少有特写,特写多给博士,表情多半奸诈,展现出男主想象中博士的邪恶与疯狂,结尾反转后则衬托出男主的病入膏肓。全片还有一个精彩的景深镜头,出现在梦游者抢熟睡的女主这个高潮段落。左前方女主安睡在床上,右后方梦游者翻窗而入,一步一步走上前来,危险迫近,紧张气息弥漫。在此场景中,女主身穿雪白的衣服,躺在洁白的床上,与全身一片黑的梦游者形成鲜明对比,梦游者的迫近,体现了邪恶对纯洁的威胁。
      最后,来谈谈本片的剧作。剧作采取现实——想象——现实的环形结构,在观众都为男主的命运揪心,为博士被抓而大快人心时,结尾大幅反转,揭露了男主才是精神病人,博士是正直院长的现实真相。其实这在前面已有所暗示,如开场女主游离,男主目光呆滞、仰望天空。另外剧作也注意一波三折的处理,为了消除众人对于博士操纵梦游者杀人的怀疑,安排了一个想要杀人后嫁祸梦游者的罪犯出现,增添了剧情的丰富性。剧作中也有巧妙的对比效果。如在想象中,博士被绑是结局;而在现实中,男主被绑才是结局。
      当然,众所周知,这个现实结局是弗里茨·朗建议制片人修改的,原始结局中想象结束也就结束了,到底谁是坏人,留给观众自己解读。我认为如果是在当今的影坛,现实结局仍可以保留,但是可以跟原始剧本一样处理得更加暧昧,不必非要为博士彻底洗白,留下思辨空间对影片有益无害。
      本片虽然明显受到了绘画、戏剧等影响,但在当时,也是电影可以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强有力代表。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结束分割线——————————————
      感觉自己跟中学生挤作文一样累


      IP属地:四川4楼2018-07-17 02:49
      回复
        今天在谈《幽灵马车》之前,先来点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和瑞典学派的背景知识,既有《电影艺术词典》上的内容,也有我自己补充的部分。
        1.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德国表现主义是从1919至1924出现在德国的一个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于影片创作的电影流派。它的艺术目的是力图通过不自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象来强烈的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恐惧、焦虑、爱和憎的情绪。布景高度失真变形、摄影角度古怪奇特、照明阴沉朦胧。其代表作有《卡里加里博士》、《三生计》、《诺斯费拉图》等。
        所以这和不少人印象中的不同,狭义表现主义电影仅指1919—1924这几年间出产的影片,公认1924年的《蜡人馆》是最后一部狭义表现主义电影。
        当然我也认为在这之后德国一些影片仍然具有表现主义电影的典型特征,如《大都会》,所以个人认为如果这类影片被归入广义表现主义电影,也未尝不可。
        2.瑞典学派
        20世纪10至20年代以斯约斯特洛姆和斯蒂勒为代表的瑞典电影。他们影片的主要特点是让自然环境在剧情中占主要地位,这也是使他们被称为瑞典学派的原因。斯约斯特洛姆的《生死恋》和斯蒂勒的《阿尔纳的宝藏》是瑞典学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导演也位列最早到好莱坞发展的一批欧洲导演之列,个人认为虽然他们在好莱坞过得都不如意,但也拍出了杰出的代表作。如斯约斯特洛姆的《挨了耳光的男人》,斯蒂勒的《妖妇》。另外斯蒂勒是嘉宝的伯乐,但是好莱坞最终只给了嘉宝至高的礼遇,抛弃了她的恩师,一如好莱坞压榨众多欧洲导演那样。


        IP属地:四川11楼2018-07-17 23:27
        回复
          来谈谈第二部电影《幽灵马车》,我直接上自己边看影片边写下的笔记,主要是我的个人随想,这样可能比影评更易于观看


          IP属地:四川13楼2018-07-17 23:33
          回复
            当然我也有疑问:
            1.死神的车夫和死神是什么关系?感觉在片中收割灵魂的职责都是车夫的,最后让男主复活也像是车夫所为。所以死神到底是一直没出现,还是车夫和死神本就是二位一体的?
            2.修女想拯救堕落的男主也就罢了,爱上他未免显得缺乏说服力了吧?


            IP属地:四川15楼2018-07-17 23:34
            回复
              刚刚一发出去被百度吞了,只好发图试试:


              IP属地:四川16楼2018-07-17 23:37
              收起回复
                让大家久等了,现在我来谈谈第三部影片,来自丹麦的《女巫》
                虽然1910年代在北欧号称默片的黄金年代,但是最主要的贡献来自瑞典,其次是丹麦(北欧历史上这两国也一直是大哥,丹麦统治过冰岛、挪威,瑞典统治过芬兰),《女巫》正是丹麦的一部默片代表作。之前我对本片的导演克里斯滕森不甚熟悉,但目前发现,除了德莱叶,他应该也是丹麦默片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本片使用了一些纪录片的创作方法,有着夹叙夹议夹说明的特征,但是很明显不能算作是纪录片。
                全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和之后的几章明显不同,所以分开说。第一章首先是有着说明的性质,接近纪录片的创作思路,其次是比《贪婪》更像默片PPT!第二章之后算是正常的电影,但是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叙事框架。


                IP属地:四川24楼2018-07-21 20:49
                回复
                  第一章
                  1.大量字幕(数量简直爆炸)与图像交替出现,字幕起说明作用,引出图像。
                  2.人工布景:高山与星空,拱形的地球。总体来说还带有梅里爱的特征,但是色彩上没那么夸张。
                  3.讲解中世纪想象的地球构造,构图随着字幕的切换一步步扩大,从单一的地球到包含周围的星系、上帝与天使。
                  4.不断有棍子指指点点,帮助解说,有一种纪录片的意味。
                  5.仅有的动态画面像木偶戏,应该说是可以活动的纸片,和动画有接近之处。
                  6.三分之一宽度的窄画幅镜头时常出现,加强对局部的取景。


                  IP属地:四川25楼2018-07-21 20:49
                  回复
                    第二章之后
                    1.红光、全景较多,开场交代女巫生活环境,出现了蛇、癞蛤蟆等常见元素,展现出中世纪想象中的女巫形象。
                    2.打破叙事顺序,出现了对未发生画面的想象:嬉戏中来到了树林。
                    3.剧情上展现了宗教审判的残酷、对女巫定罪的荒谬:一个故事是医学生偷盗尸体解刨,所谓的“女巫”无端背锅。另一个故事是讨口饭吃的老妇人被无端诬陷,百口莫辩,被严刑拷打、屈打成招,于是她瞎编吃小孩、吻魔鬼臀部等情节,表面认罪,实际意图是反攻诬陷她的几个女人,更加证明定罪的轻率。还有一个故事是修道士一次被女孩无意抓住了胳膊,此后就天天思春,结局竟然是女孩因此就被诬陷为女巫,讽刺了修道士的虚伪与恶毒。
                    4.捉拿吃饭的“女巫”一段剪辑速度极快,两个摄影角度来回剪切,加强紧张感。全片的剪辑节奏一直较快,大量字幕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转场道具。
                    5.反讽内容:字幕写着温和劝说,结果两个人粗暴地把“女巫”拉过来拉过去。
                    6.骑扫帚满天飞的女巫,把人物语言陈述的画面具象化,特效不错。
                    7.好几次特写老妇人流泪的面庞,令人心酸,富于感染力。
                    8.叠印,将特写、透明的受刑人脸与全景、实像的鞭打场面重合在一个画面中。
                    9.轮流展示酷刑道具,此段又体现了部分纪录片的特质。
                    10.不寻常的视角——好几处导演直接在字幕上对观众说话,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如“一个女演员要体验拇指夹,我用了一分钟让她招供”。
                    11.结尾的几个连续提问发人深省:现代没有了女巫,但是在我们中迷信不再猖獗吗?现在不会焚烧老人和穷人,他们就不再受苦吗?而且导演不光是简单的提问,而是在提问后用一个个画面给出了偏向于否定的回答,耐人寻味。


                    IP属地:四川26楼2018-07-21 20:50
                    回复


                      IP属地:四川32楼2018-07-23 22:57
                      收起回复
                        第五部影片是弗里茨·朗的《尼伯龙根:西格弗里德之死》。
                        就剧情完整性而言其实是半部影片,UFA为了时长便于在影院上映,才剪辑为上下两部影片,本片为上部。


                        IP属地:四川35楼2018-07-31 01:26
                        回复
                          第六部影片是茂瑙的《浮士德》,茂瑙真是运用光影的高手,本片形式上的美感,实话说比尼伯龙根感觉略好。


                          IP属地:四川37楼2018-07-31 01:30
                          回复
                            最后一部影片为编剧阵容瞩目的《星期天的人们》,俏皮活泼感使我想到让·维果。


                            IP属地:四川39楼2018-07-31 01:32
                            收起回复
                              七、星期天的人们
                              1.开场字幕表示使用了非职业演员,带有半纪录片性质,但是剧情编排痕迹明显,拥有特定主角,和《柏林:城市交响曲》等展现城市的纪录片不同。
                              2.以车牌号引出第一位主角——的士司机,开场交代众人职业、时间、地点。
                              3.在拍摄街景、追踪主角行动时使用了多个移动镜头,行云流水。
                              4.给嘉宝加戏,字幕和图片都出现了她。
                              5.两个小夫妻的日常生活戏活泼生动、刻画到位,如水龙头滴水没人关、互相损坏对方偶像的照片、为帽檐高度争执。
                              6.以公交车上的视角,移动拍摄柏林街景,有前方树木、街道旁的巨幅广告画等。
                              7.外景占绝大部分,展现优美的大自然景色,现实主义特色突出。
                              8.以大笑的表情转场,也是对上一段游玩戏的心情总结。
                              9.各种儿童的影像,包括野餐、泳池等场景中的儿童群像。
                              10.男人实现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上的左拥右抱,两女争一男戏码在微妙细节中上演。
                              11.分类摄制了各种雕像,雕像也是不同城市的特色。
                              12.在繁忙的人群中,拍摄每个人的笑容,大量特写集中出现,观众得以窥见在镜头下性格各异的普通人。
                              13.前后呼应:两个人都是向上抛物,结果悲剧失手。
                              14.两个女孩分开跑,男人所选的路即为所选的人。
                              15.星期一是工作、上学的忙碌,与周末休闲的繁荣不同。


                              IP属地:四川40楼2018-07-31 01: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