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吧 关注:278,787贴子:6,586,291

回复:西北太平洋热带系统综合分析(第四季)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81楼2018-08-17 23:22
回复


    82楼2018-08-17 23:22
    收起回复



      85楼2018-08-18 23:19
      收起回复
        今天赶赴双鸭山大学珠海校区准备开始研习,舟车劳顿外加电脑更新,难以写出详细分析,就简单提一下吧
        温比亚终于逐渐减弱到了较低的强度,但在良好的水汽输送与辐散条件下其北侧仍然有较强的降雨活动,同时其南侧的干线也成为了强对流发展的原因,接下来华东仍然会受到温比亚带来的强天气影响
        苏力的发展令人失望,松散的结构最终导致了干空气入侵,而卷绕的底层也导致了眼壁置换的提前到来,而北侧的西风急流也逐渐减弱,未来苏力的强度发展应该不会太乐观,置换出200km级别的大眼强度很难有较好的表现的。
        西马仑的发展主要还是受到了苏力带来的风切变的影响,同时随着其逐渐远离东侧冷涡,其北侧的流出也逐渐减弱,出现了典型的秃头特征,未来这风切变也难以太大幅度的减弱,但考虑到苏力的强度弱于预期,不排除西马仑强度有着较大幅度增强的可能


        86楼2018-08-19 22:47
        收起回复


          89楼2018-08-20 23:41
          收起回复


            91楼2018-08-21 23:30
            收起回复
              2018.8.22
              今天的分析比较简单,因为现在也没什么好分析的
              苏力已经明显的受到了西风的影响,北侧产生了规模庞大的流出云带,变成了“6”字型结构。虽然西风槽的到来打开了其极向流出,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风切变,并且影响其结构,目前其南侧的对流已经出现了被切离的表现,同时其对流环的完整性进一步转差。考虑到经过黑潮区之后,苏力的环境会显著地变差,受到西风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未来苏力的强度应该是以减弱为主了。苏力未来的路径应该是逐渐转向,进入东北行,后逐渐转化为温带气旋。
              西马仑的发展也不算令人满意,首先由于自身的先天条件较差,风眼结构不是很好,导致螺旋雨带较多,干空气容易入侵,又恰好西侧有一片干区,加上由于流出条件的不均匀,东侧云系发展明显好于西侧,最终导致了干空气的卷入,导致西马仑的环流出现了明显的“蚊香化”,发展了大量螺旋雨带却无法巩固风眼与CDO结构。同时干空气的卷入+纬度的升高,SST,OHC条件的降低,西马仑的对流也明显的减弱了。由于未来纬度还会不断升高,SST,OHC还会继续降低,北侧还有苏力的压制,目前的结构也难以再有较为有效的加强。西马仑后期的路径应该可以说会跟随苏力北上,有一定的藤原效应作用在里面。
              92W则是一个季风槽不引人瞩目的小涡旋,在南海近岸发展了几天一直不引人注意,但其环流却是相当的完整,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北侧高压强度不够,导致其辐合偏弱。而且其过于靠近台湾,又处在苏力的水汽输送通道上,难免被牵拉向东北方,不过待苏力彻底北上之后,加上西马仑的季风尾流脱落,季风槽可能会在台湾以东洋面重建,这时候92W就有了发展的可能。


              95楼2018-08-22 22:26
              收起回复
                2018.8.23
                西北太平洋进入了较为无聊的时间。
                苏力,西马仑先后进入了中高纬度地区,由于苏力纬度更高,路径偏西,相对来说受到西风的影响更早更明显,已经出现了典型的“6”字形结构,对流向东北方切离。未来苏力的归宿显然是转向后转化为温带气旋,但考虑到西侧的高压以及西马仑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情况。西马仑的处境则比较有意思,目前受制于副热带高压和苏力的作用,还没有受到西风影响,对流甚至还是略偏向于南侧,但在未来绕过了副热带高压的端点之后,由于更加偏向于东侧,反而可能更加快速的转化为温带气旋。
                92W目前受到苏力的作用,被困在台湾岛上,同时也受到苏力,西马仑南侧流出的影响,对流始终偏向于南侧。未来考虑到地形与93W的相互作用,在台湾附近徘徊少动,以及目前较为糟糕的结构,可能难以取得较大的发展
                93W则是西马仑的季风尾流,北侧副高较强,辐合条件不算差,水汽条件也还好,但与92W相同的问题就是受到两个台风外围流出的影响,对流偏向于南侧,同时后期还会与92W相互作用,导致结构变差,可能近期不会有较大的发展。但未来这波新的季风槽活动可能还能产生1-2个TC。在这波季风槽活动结束后,西太活跃期将暂时告一段落。


                97楼2018-08-23 23:31
                收起回复
                  2018.8.24
                  最近与老师,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使用NCL制作气象图片,敲了一天代码,只能简单提几句了
                  高纬的两个系统已经明显的出现了转化为温带气旋的迹象,与之前预期不同的是,依靠着东北冷涡的干冷平流与斜压位能输入,苏力转化为温带气旋的进度明显更快。不过未来这两个系统肯定都会转化为温带气旋。当然,两个温带气旋后期也有产生相互作用的可能
                  低纬度季风槽两个系统也不怎么样,24W受到台湾地形的影响终于愈发明显,虽然今天由于高纬度两个系统的帮助,高空极向流出已经打开,但还是难免对流消散。加上未来恰逢副高加强西伸,24W难免登陆福建一带,继续发展加强的可能不大。
                  至于93W,目前93W虽然辐合不缺,但高空条件比较糟糕,东北风比较强,同时其自身结构也不大好,未来还将陷入与季风槽中的系统的作用,加上副高的西伸,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不算很大。


                  101楼2018-08-24 23:24
                  收起回复
                    不好意思,最近压力太大,分析都很简短
                    除了94W以外其它的系统都很无聊,所以我也不大想分析它们
                    94W这个远洋低纬的系统条件不错 ,目前经过的洋面可以说条件很好,SST,OHC未经之前的风暴消耗,风切变微弱,在TUTT的帮助之下流出条件也不错。同时由于先天东风波的出身,结构也比较好,对流覆盖中心而且有一定的气旋性曲率,气旋性涡度也还算较为良好。目前来看最大的不利条件还是未来可能限于高压的层层包围,缺乏水汽支援,但对于这样的东风波系统,很多时候会有出其不意的发展。


                    103楼2018-08-25 23:14
                    收起回复
                      今天西北太平洋的形势仍然处于过渡时期
                      95W是之前92W,93W形成残余所形成的季风槽。虽然辐合和辐散比较集中,但高空北风很强,北侧还受到冷涡对于对流的压制,而且存在多个涡度中心,显然很不利于未来的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95W受到地形影响很严重,后期也恰逢副高加强,会很快登陆,总体来说发展可能不大
                      94W目前的进展还不是很明显。虽然流出条件非常好,北有冷涡南有东风急流,但毕竟远洋地区,暂时缺乏水汽支援,南侧西凤较弱,辐合条件不算太好。但在良好的流出条件下,94W的底层环流已经成功建立,对流的气旋性曲率也算不错,并且对流覆盖中心。如果未来辐合能够加强,结合良好的结构,快速加强的可能还是不小的。注意到未来94W应该是一个环流较小的系统,路径基本上是受副高影响,先西行,之后到达较为偏西地区域后,在中国上空槽位的作用下转向的概率应该是较大的


                      104楼2018-08-26 23:34
                      回复(5)
                        今天25W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昨天夜间中心附近的对流发展成功覆盖了中心,加上其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气旋性曲率,25W的形态显得非常良好,并且得到了JTWC的升格。94W的快速发展升格,主要得益于良好的流出条件,西侧的冷涡与东侧的TUTT都提供了极向流出,同时高空东风流出条件也算不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良好的先天结构,环流很小而且对流覆盖中心。未来25W的发展条件可以说还是很好的,首先相比于之前几个快速北上的TC,25W有着较长的西行路径,可以在高SST与OHC地区停留更长的时间。接下来就是其较小的环流,对于强度的快速增强是有利的。当然其发展也有略微不利的一面,首先是目前南侧西风比较弱,因而辐合条件还是相对较差,处在远洋地区水汽支援也不算多。但小环流系统对这些有时并不是那么看重。结合其他方面较为优秀的条件,以及这些优秀条件的维持时间,个人还是比较看好其后期强度的,相比于EC,GFS预报应该较为接近实际情况。


                        105楼2018-08-27 23:40
                        收起回复
                          GFS预报对于中高纬度的热带系统普遍有一定的高估嫌疑,但我认为相比于EC,对于飞燕在转向之前的预测应该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今天飞燕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进展,首先是螺旋雨带与气旋性曲率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中心附近开始逐渐有较有组织的对流塔发展,底层扫描还显示了一定的底层结构。接下来飞燕的发展条件仍算良好,但不算是最好的。首先,由于飞燕目前的路径偏北,SST和OHC会略差于之前的预期。接下来,东北侧的TUTT与西北侧的冷涡在为其提供高空辐散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风切。目前飞燕确实有一些风切变影响的特征,例如对流偏向于东侧。不过其未来发展的有利条件还是很多,首先其东北侧流出一直会较好,西北侧的流出也会在可能的转向前后,即第一波西风槽到来之际好转。其次,目前飞燕的自身结构很好,小环流的优势尽显。最后,飞燕已经逐渐在改善辐合偏弱的问题。飞燕的发展仍然十分值得看好,应该会在转向或北折前达到一个足够的强度。


                          106楼2018-08-28 23:35
                          收起回复
                            今天飞燕的发展仍然有着较好的进展。其实昨天晚上中心附近的对流爆发就已经成功地建立了CDO结构,并且在今天成功的发展出了风眼结构,这个加强速度还是对得起其确实很好的环境。目前飞燕的仍然极佳,水汽输送虽然不算很好但也足够(有96W作为季风加速点),辐合辐散很集中在中心附近,同时昨天一度有增加的风切变今天又降低了下来,流出条件更是非常好,北侧的冷涡加上南侧的东风急流几乎让其拥有了双急流。同时由于强度较强,其路径相较于之前的预期又有所偏南,暂时还不会偏离暖水区。未来几天飞燕仍然坐拥非常优秀的条件。不过这样过于好的条件,容易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飞燕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发展出极其微小的风眼结构从而导致眼壁置换,但考虑到飞燕前方路径的环境仍然非常好,就算发生眼壁置换,也应该能够成功,个人还是支持飞燕后期有着较高的强度,应该会达到C4及以上。


                            108楼2018-08-29 23:51
                            收起回复
                              今天的飞燕发生了一次快速加强。虽然昨天始终没有发展出稳定的风眼结构,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CDO,底层结构也不算稳定,似乎随时处于置换的边缘。但令人担心的眼壁置换反而一直没有发生,反倒是底层结构不断地整理,高层结构也不断地调整,终于打开了一个中小型的较为稳定的风眼。其实今天上午当飞燕发展出一个较为小型的风眼,并带有一定的不对称性时,我还担心这个风眼会不能稳定。但今天飞燕成功的调整了自己的结构,并且构建了对称的CDO与合格的W环,底层结构也逐渐稳定,风眼也取得了良好的清空度。目前飞燕的条件也是仍然是极佳的,现在飞燕的北侧具有了两个冷涡,流出条件比之前更好,而且北侧的流出未来还不会减弱。由于路径的偏西,进入到的海域SST与OHC仍然较高,同时还有两到三天的暖水区可以发展。未来飞燕这样优秀的条件还可以维持几天。考虑到目前其较为稳定的结构,适中大小的风眼,其冲击CAT5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


                              109楼2018-08-30 23:5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