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吧 关注:882贴子:1,400
  • 0回复贴,共1

黑塞:寻求“自我”之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文学创作中,少年时期的创伤记忆往往会成为巨大的创作动力,因为作家在创作时对少年创伤记忆的叙述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忆,而是对其灵魂跟随人物作品,勇敢地直面惨痛的岁月,再一次体会心灵的痛伤与震撼。恍如一次重生,在作品里给予自己重新再来的机会,完成自我精神救赎和对少年时代心理创伤的疗治,从而涅盘重生。
黑塞,便是如此。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
找到自我。
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
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
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我耗废了很长时间才终于明白:
一个人无法通过学习得到任何东西!

我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个探索者,
但是我不再占星问道,
我开始倾听内心深处的低语。

万物无过失,万物无将来;
一切都是现在,一切都只有本质和现在

你的灵魂便是整个世界”

黑 塞
1877年7月2日,赫尔曼 · 黑塞出生在德国西南部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氛围中长大。
13岁的黑塞考入了毛尔不隆神学校,然而,压制和扼杀个性的虔信派教徒式的教育方式让少年黑塞饱受折磨。半年后,他逃离了学校,成为众人眼中的“问题学生”。回家后,黑塞又经历了感情失恋,自杀未遂。为此,父母曾几度将他送进精神病院。他游离在社会的边缘,压抑绝望却又无助,成为了他少年时期的旋律。

歌德、尼采、儒、释、老庄等成为了黑塞在迷惘时期的渡河之桥,尤其是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了黑塞一生。基督教、佛教、道教亦被他视为创造奇迹的“魔法”。他说:“我的生活向来有宗教,没有宗教我一天也活不下去。”
1904年,黑塞的长篇小说《彼得 · 卡门青》发表后,奠定了他新进作家的地位。也是在这一年,他与爱人结婚并移居波登湖畔,诗酒田园,潜隐创作。

直至世界大战的炮声震醒了黑塞的田园梦,他开始投身于反战的活动与创作。
黑塞的一生,都是在通往自身的“内在”,他在不断解构着自己、宗教,以达成自己和自己的和解与升华。
《荒原狼》
黑塞从一个十五六岁就辍学的少年到著作等身闻名世界的作家,走过的人生路却是波折起伏,坎坷曲折。几次在濒临毁灭时能够度过险境,把人生的手牌焕然一新。这些不同寻常的人生体验正是激励黑塞创作的源泉。他的早、中、晚时期三部代表作《在轮下》、《荒原狼》、《玻璃球游戏》,读者不难看出他完成自我救赎和涅盘重生的过程。
《在轮下》是黑塞回顾幼年时期,于神学院饱受精神摧残的经历。在主人公“海尔纳”逃出学校后,他仍然没有逃离开心里的黑洞。神学院的压抑气氛延伸到黑塞生活的各个角落,窒息感无处可逃。

而《荒原狼》里的黑塞,是迷惘中长大了的“海尔纳”,此时的德国,正在陷入世界大战中,社会的凋敝和人心的惶惶更是让所有人无暇顾及心灵层面的回声。黑塞反战的言论在现实中遭到人们的蔑视,他眼睁睁看着社会滑向战争的深渊却无能为力,看着庸俗、逐利、结党营私的小人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层,一切在走向堕落和腐朽。黑塞与这个世界愈发格格不入,此时与妻子的离婚、身体的病痛等一连串的折磨让黑塞接近精神的奔溃,他用沉沦和放纵来**自己。在人性沉睡的时候,便露出狼一般的兽性;在人性苏醒时,便对自我的堕落而厌弃。不断的在极端之间摇摆、晃荡,几近死亡。

《玻璃球游戏》是黑塞老年的自我救赎。他完美的在宗教哲学中找到了自我的平衡。如同柏拉图的理想国,他构筑了充满自由、浪漫祥和的心灵乌托邦“卡斯塔里“。
而这种圆满的感觉正如他自己所叙言的:“在极深的禅定之中,人可以除灭时间并同时经历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于是一切皆善,一切完美,一切即佛。因此,一切的存在皆为至善——无论是死与生,无论罪孽与虔诚,无论智慧或是蠢行,一切皆是必然,一切只需我的欣然赞同,一切只需我的理解与爱心;因而万物于我皆为圆满,世上无物可侵害于我。”

遥远,黑塞在波登湖畔唱着小诗:
“谁找到了通向内在的路
谁在热烈的自我探究中
恍惚见到这一智慧的核心——
他的心智自身把神与世界
仅当成图像和寓言来选择:
于是每一行动和每一思考对他
都变成了同他自己灵魂的对话
那灵魂包含了这世界与神灵。“


1楼2018-08-09 15:1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