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芳芳吧 关注:360贴子:1,381

手打《洋相》——萧芳芳 著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洋相:英美社交礼仪内容提要本书的目的是希望透过简洁的文字,写出西文社交礼仪的重点,好让读者能领略其中的道理。全书共分十六章,主要讨论英美两地的生活礼节,包括:握手与打招呼,介绍、邀约和应约,赴宴,餐桌礼仪,咖啡和茶,隆重的舞会,打开话匣子,鸡尾酒会,日常的仪容,人生大事,节日和送礼,探病,公共场所,在电话上,和男女约会等。  全书行文流畅,手法轻松,不单交代了西方礼仪的每个细节,还对细节背后的道理有所说明,无论对未接触、初接触或已经懂得西方社交礼仪的人来说,本书都值得一看。
洋相:英美社交礼仪作者简介萧芳芳是香港影艺界及社交圈中的知名人士,经常出席隆重的社交场合,对社交礼仪具有相当的认识;曾留学美国,游历过欧洲九个国家,并在澳洲生活了两年,接触过不少洋人,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日常仪态自有深切的了解。萧女士现时除在大众传播界任事外,还从事报章的专栏写作。
洋相:英美社交礼仪图书目录这本书与我这本书与你礼仪是什么?
“礼仪秘籍”
第一章握手与打招呼
来源
 眼神
 轻重
 金蛋
 干手(不是干瘪的手)
 手套
 头一句话
 第一句回答
第二章介绍
 四种方式
 两美相识
 介绍的次序
 怎样开口
 亲属
 自我介绍
 “擦鞋”式
 被介绍的程序
 被介绍时的态度(站与坐)
第三章邀约和应约
 接受
 婉辞
 说去不能去
 说不去又去
第四章赴宴
 较隆重的“宅宴”程序
 登门
 送餐酒
 入席
 衣着打扮
 到达时间
第五章餐桌礼仪
第六章咖啡和茶
第七章隆重的舞会
第八章打开话匣子
第九章鸡尾酒会
第十章日常的仪容
第十一章人生大事
第十二章节日和送礼
第十三章探病
第十四章公共场所
第十五章在电话上
第十六章男女约会


IP属地:湖北1楼2009-06-02 13:12回复
    这本书与我
     为这本书搜集资料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从前对某一些西方礼仪误解了;很多时候都做得不妥当。由于我只学会了它的形式,对形式背后的道理没有深入的了脚,免不了对一些礼仪的细节有所怀疑,譬如为什么偏要吃肉的时候配红酒,吃鱼的时候配白酒?为什么饭后要喝黑的咖啡才够身份?诸如此类的问题多的是,但人人都知道其当然,却说不出个所以然,着实令我心里不服,凡是碰上了要遵守这类礼仪的时候,就觉得它浮而不实,近乎做作,跟礼貌毫无关系。
     当中文大学出版社把写这本书的任务交给我的时候,我受宠若惊的程度是不用说的,尤其兴奋地是可以趁此机会把英美礼仪仔细巡礼一番,看看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不管到末了发现它是上流社会装腔作势的表现,还是人与人互相尊敬的一种礼貌,我都乐意为你写出来,希望让你在交际场上派上用场。
     结果,我的发现令我喜出望外。西方的礼仪原来每一个细节都有它的道理,且都在情在理,是毫不做作的一种待人待己的态度,决不是我们经常看见的那种浮而不实的好意,或者是交际场中的假殷勤。


    IP属地:湖北2楼2009-06-02 13:24
    回复
      这本书与你
       想对英美礼仪作一番彻底的研究的话,这本书非得像“辞海”那么厚不可。既然这本书的目的是帮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增强自信,以最快的速度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要诀,我就只着重介绍一般作客的礼仪,足够你应付洋人(或洋派)的社交场面了。
       这本书你不需要从头看起,你想先看哪一篇就翻看哪一篇,或者是你用得上哪一个项目就先看哪个项目。“人生大事”,“探病”和“节日送礼”这三章你大可暂时不看。留待你想临时急抱佛脚再翻看也不迟。“衣服架子”和“餐桌礼仪”这两部分则需多花几分钟时间,练习一下再“登场”,你才会更有把握做到举止潇洒自然。
       我现在也只不过刚抓住了英美礼仪的精神,要想真正修炼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我还得下一番功夫呢。欢迎你加入这个“礼仪自修一族”,从此你我共勉之吧!


      IP属地:湖北3楼2009-06-02 13:54
      回复
        礼仪是什么?
         从前,礼仪在欧洲是上流社会专有的一套言谈举止的准则。这套礼貌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它的道理,出发点不外是处处尊重他人,事事处理得当。倘若只学了它的形式,而不了解个中的道理,礼仪就变成了欠缺诚意的一种装腔作势,卖弄自己教养的行为。
         在今天这个时代,倘若实践礼仪为的是抬高自己的身份而令旁人不安的话,那就是桌子底下放风筝——出手不高。真懂礼仪的人无论跟什么阶层的人在一起,不论身边的人懂不懂礼貌,他都是态度自然、得体,令人心里有说不出的舒服和自在。这种能跟周围的人打成一片、和谐共处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礼貌的礼仪高手。
         我们学英美礼仪的目的,除了是要在洋人面前挺得直、站得住之外,还要能同时令自己、令别人都活得更惬意。因为礼仪的精神是处处为他人着想,要是能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社会将会可爱得多了。


        IP属地:湖北4楼2009-06-02 14:05
        回复
          来源
           握手这玩意儿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武装的战士们碰上头的时候,互相一伸手、一摊掌,手上没拿武器,就表示不准备拼个你死我活,而想化敌为友。两位好汉再凑上前把手紧紧地相互一握,更确定了和平相处的诚意,这种象征友谊的方式一直流传到今天。
          眼神
           不管跟你握手的人长得多丑,你跟他握手的那一刹那必须和颜悦色地看着他的眼睛。这四目交投的几秒钟,已经告诉了对方:(1)你很懂礼貌;(2)你很有自信。(大眼儿对小眼儿顶多对个4秒至6秒,即使对方是天女下凡或是再世潘安,你都不应该超过6秒钟。)
          轻重
           别人对你的初步印象,就看你跟他握手这一下接触的轻重。你握得太重(可能你是一番好意想表示热忱),他以为你是老粗;你握得太轻,他会觉得你不是瞧不起他就是有严重的自卑。
           最没礼貌、最要不得的握手方式莫过于把手伸了过去,摊着掌一动不动地停在对方的手里,对方握你一握,你的手却毫无反应,半死不活地不知道想干什么,令对方有说不出的别扭,像是握着一只死耗子(老鼠)。谁乐意握着一只“死耗子”!但你会发觉在每一个社交场合里,都有很多(太多)死耗子。
          金蛋
           恰到好处的握手,是大方地把右手伸出去,手掌和手指全面投入地去接触对方的手,用不轻不重的力度握着对方的手,微微地掂一掂,就像有人轻轻地塞了一个暖暖的二十四K足金金蛋到你手里,让你掂一掂,你受宠若惊地跟他交换一个眼风,表示:“我多荣幸能掂一掂你的宝贝金蛋!”然后,双方满意地放开彼此的“金蛋”。
          干手(不是干瘪的手)
           伸出去的手最好不是湿的。
           爱出手汗的人不妨准备一条(或几条)手帕,趁没有人看见的时候,把手擦干了再跟人握手。手汗特多(握了两次手就要擦一次汗),说明了你精神过分紧张。何必让人一握你潮潮的手就摸清了你的弱点呢!照这样看来,你想做到气定神闲似乎不太可能。你还是暂时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吧。(1)(注:粤语的意思是:“你先暂时避开抖一抖啦!”)
          手套
           握手之前不论男女都最好把手套脱掉。只脱右手的(手套)就行了。倘若你的手套不可能在两三秒之内脱下来的话,请你考虑换一副手套吧。
           寒风刺骨的大冷天,在街上遇到熟人,要上前打招呼的时候,你脱不脱手套呢?此地有两个答案,随你挑:(1)美国人说你可以不脱手套;(2)英国人说你多冷都要脱。
           其实在任何情况之下,男士都应该脱了手套再握手。女士,除非戴了戒指在手套的外面,要不然,你脱得越爽快,对方越觉得你极之尊重他,他心里就越舒服。
          头一句话
           双方一握手,一开口:
          (1)(I am) pleased to meet you.
          直译是“我很高兴认识你!”,其实好比中文的“幸会!幸会!”
          (2)How do you do?
          字面的意思是“你好!”这句英文的结尾虽然是个问号,可是并非提出任何问题,所以无须作答。它的含意其实相等于中文的“幸会!幸会!”,是双方互相交换的一句客套话,只能用来对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说。
          (3)How are you?
          好比中文的“怎么样,好吧?”,是略带亲切的一声问好,当然是对着相识的人才说。
           (2)和(3)不能掉乱了来说。你跟陌生的洋人来一句“How are you?”(“怎么样,好吧?”),对方会觉得你亲疏不分,莫名其妙。对着认识的洋人打招呼时说“How do you do?”(“幸会!幸会!”),他会误会你翻脸不认人了。
          (4)中国人碰见熟朋友不能用一个单字来打招呼,一向要靠身体语言:双眉一抬,一点头,嘴巴里发出一声三不像的惊叹语,表示我认出你了。这一点倒是洋人的方法好,就一个字:“Hello!”(英国式)或“Hi!”(美国式),简单,好用!
          (5)洋人还有三个词儿也很好用:
          i. Good Morning!(“早!”从午夜到第二天中午见了人都能说。)
          ii.Good Afternoon! (中文没有这个词儿,只能译成不中不西的“午安”。中午到傍晚跟人打招呼就能用得上。)
          iii.Good Evening!(中文连个直译的词儿都没有!这句是从日落到午夜见了人说的。)
          第一句回答
          (1)对方说:How do you do?幸会!你也可以回答说:How do you do?或说:Please to meet you.
          (2)对方说:I am please to meet you.幸会!幸会!
          你回答说:Thank you.I am pleased to meet you too.(1)(注:当然还有其他的英语句子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阁下大可请教你的英文老师。这本书只管英美礼仪,并不管英语教学。)
          (3)第二次见面,对方说:How are you?你好吗?
          你可以回答说:I am quite well,thank you.或说:I am fine,thank you 我很好,谢谢!
           对方说“I am pleased to meet you”,请你千万不可回答:“Me too.”,因为这意思是“我也高兴认识我自己(神经病!)
           对方问你“你好吗?”(“How are you?”),即使你并不好,正在走霉运,事事不称心,你也要回答:“我很好,谢谢。”这一问一答只是互相打个招呼的两句空话,不能当真。除了关心你的人之外,没有人爱听你把近况一五一十地抖出来。
           中国人也有这类打招呼的空话,譬如你在茶楼酒馆遇见相识的人时,他会问你:“饮茶啊?”你肯定点头说:“是啊!饮茶!”你正走进电影院的时候遇见相识的人,他会问你:“看电影啊?”你很自然地点头说:“哎!看电影。”你总不能把他的话当真而回嘴说:“废话!难道我进电影院去相亲吗?”
           (未完待续第二章)


          IP属地:湖北6楼2009-06-02 20:06
          回复
            第二章 介绍
            四种方式
             介绍时有四种方式供你参考:
            先少后老
             (1)先介绍年纪轻的人的姓名,后介绍年纪大的人的姓名。这表示对长者的一份敬意。
             譬如你想介绍两个人认识,一位是张三先生,另一位是李四小姐。李四小姐比张三先生年轻,你就得先对张三先生说出李四的姓名:
             张先生,这位是李四小姐。然后对李小姐说:李小姐,这位是张三先生。
             其实,根据英美的老规矩,应当先把男士的姓名说出来,然后再把女士的姓名介绍给男士。不过,礼仪可不像“天条”,非遵守不可。英美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态度,也就顺理成章地跟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更改。既然男女的地位逐渐平等,传统这一套“先介绍男士”的方式自然跟着大江东去。
             今天你要介绍一男一女相识,那就谁先谁后都没问题。
             (2)先低后高
             介绍职位较低的人给职位较高的人认识。譬如你想介绍你公司的职员给董事长认识,你就对董事长说:May I present Mr.Peter Lee?
             (3)先次后要 
             先介绍不那么重要的人的姓名,后介绍较重要的人的姓名。有时候,谁重要谁不重要是完全没个准儿的,要看当时的情况而定。(可试用这个方法:“你想讨好谁,谁就比较重要!”
             (4)先宾后主
             介绍客人认识主人。
             倘若英女王到了中国,你要介绍她跟秦始皇认识,那你得先介绍英女王(宾客),后介绍秦始皇(主人)。
             总而言之,身份较“高贵”的总是应该排到最后才介绍。


            IP属地:湖北7楼2009-06-03 21:32
            回复
              介绍的次序
               在朋友众多的场合,最好顺着次序(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介绍大家互相认识。要是有地位较高的人士或辈分较高的长者在场的话,就应当把朋友们先介绍给他。你说出朋友姓名的时候,决不宜用手指着他。手的姿势应当是胳膊往外微伸,手掌向上,手指并拢(接近摊掌向人要钱的样子)
              怎样开口
               (1)在隆重的场合,最适当的介绍是连名带姓加称呼(先生,太太,小姐等):
               这位是威廉派克先生。This is Mr.William Pack.
               这位是黄苏丝小姐。And this is Miss Susie Wong.
              (2)气氛轻松随便,大伙儿都是相熟朋友的场合,大可以免掉称呼:
               这位是黄萝卜。This is Robert Wong.
               萝卜,这位是赛西施。Robert,this is Cecil Sak.
              (3)或者干脆只用手势,一伸胳膊,一摊手掌说:
               黄萝卜。
               然后把手伸向另一位说:
               赛西施。
               (参看上一节“介绍的次序”的插图。)
              (4)避免对其中一位连名带姓的介绍,对另一位却只说个名字便算了。譬如:
               这位是王玛莉小姐。This is Miss Mary Wong.
               这位是妙温。This is Melvin.
              (5)根本不作介绍或是只说名字不提姓氏的介绍方式是儿童的“专利”:
               他叫小明。This is Xiaoming.
               他叫萝卜。This is Robert.


              IP属地:湖北9楼2009-06-13 16:41
              回复
                亲属
                 介绍自己的太太,丈夫、儿女或亲戚,要先把亲戚关系说了,再说出姓名:
                 这是我太太(爱人),小青。
                 I would like you to meet my wife,Xiaoqing.
                 这是我表兄,大发。
                 This is my cousin,Daifa.
                 女儿嫁出去了,就把她丈夫的姓氏说出来: 
                 这是我女儿,美龄布殊。
                 This is my daughter,Mei Ling Bush.
                 你不赞成这门亲事,一提女婿的姓就肝火直往上冲的话,就别提算了,免得你放晴的脸,突然抹上一片乌云,顿时风度大失。
                 最好避免像某些男士那样,介绍自己太太的时候总爱说:“这是我的女人(黄面婆)……”就没下文了。怎么?太太连个名字都没有?那不是连家里的狗都不如!这种“沙猪”(“沙文主义的猪”是洋人专用来骂“大男子主义”的一个词儿。)式的介绍显得男士太没有风度。
                自我介绍 
                 在任何社交场合,自我介绍都被视作友善的行为。当然并非让你突然站出去扯开嗓门向着全场的宾客介绍你自己!而是当你身边站着(或坐着)的人你不认识,又刚巧没有人帮你们介绍,那你不妨大方地伸出你的手,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出自己的姓名。洋人不但不会觉得你唐突,反而会欣赏你的风度。
                 万一遇上一个外国棒槌(“棒槌”是北方俗语,意思接近广东俗语:“牛皮灯笼,点极不明。”)对你不理不睬,你可别动气,绝对没有必要把“面子问题”和民族自尊搬出来解释他的行为。没那么严重,只不过是他没有受过教养、不懂礼貌而已。
                “擦鞋”式
                 尽量避免推销式的介绍:这位是金快来先生,金山银行的董事长,拥有十八个金矿。
                 这种炫耀朋友来抬高自己身价的态度会被人拿你当作不高明的“擦鞋友”,既失身份又失仪态。
                被介绍的程序
                 介绍人一开口,你的眼光便要从他的脸移到正在介绍给你认识的陌生人脸上,随即听见介绍人说出任何一方的姓名,你就伸手过去握手,眼光要温和地(不需要多情地)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时候,双方的姓名都说完了,你跟着开口说第一句打招呼的话(请参阅第一章)。
                 当然,整个过程都希望你脸带笑意(避免嬉皮笑脸,切忌呲牙咧嘴)。
                被介绍时的态度(站与坐)
                 不论你是坐着、蹲着还是趴着,一有人走过来要介绍他人给你认识,不管你是男是女,还是不男不女,都得马上站起来跟人握手打招呼。如果大家的姿势都是坐着、蹲着或是趴着的话,你也就不需要改变你本来的姿势硬要站起来。如果你的腿有毛病或是身体不适不方便站起来,那你当然坐着握手打招呼也没有人怪你没礼貌。


                IP属地:湖北10楼2009-06-17 20:04
                回复
                  登门
                      参加一个比较隆重的“宅宴”,而你又从来没有见过主人家的话,请你不要一进大门见人就握手,因为站在大门口迎接你的是个男当差(接近李莲英身份的,不过不是生理上的接近!)他是管帮你挂大衣的。遇上不穿大衣的季节,这位仁兄就只管给你带路,带你走进主人接待宾客的客厅。
                      在这种场合,可别指望听见那句中国主人爱说、中国客人又爱听的话:“请坐!请坐!”洋人大请客,不到吃饭的时候,压根儿就不想让你坐下来,而希望你周旋于宾客之间。
                       这时候,穿礼服的仆人上前来问你要喝点什么。除了茶、牛奶、中国酒、汽水和豆浆以外,你爱喝什么就要什么,自然会有人给你端上来,千万别来有些人的那套:“不客气,我自己来!”


                  IP属地:湖北14楼2009-07-17 22:09
                  回复
                    送餐酒
                       三十年代的欧洲正陷入经济不景气的窘况,大多数人都买不起酒来宴客,大伙儿聚餐都只好各自带酒,就这样兴起了“携酒聚餐”(bottle party)这种形式的晚宴。如今在外国各自带酒(B.Y.O.B)<注:即Bring Your Bottle(酒水请阁下自备)>的欢聚虽然不多,但依然存在。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社交的习俗。你到洋人家吃便饭,拿着一瓶好餐酒(table wine)进门,总能使主人家眉开眼笑。可是赴隆重的宅宴绝对不适合来这一套。不为了庆祝喜庆节日的隆重宅宴就只须送花就成了。


                    IP属地:湖北16楼2009-07-18 10:25
                    回复
                      衣着打扮
                         应该穿什么装束去赴宴?这一点你不用费心,洋人早就帮客人们想好了印在帖子上。不论请你参加的是什么宴会,帖子的下角都会注明了客人该穿的装束,一共分成五大类:
                          帖上写着的“衣着规定”(英国)                                
                        1 Casual    便服      男: 可穿浅色西装,可以不穿整套西装,但仍须穿上衣(jacket)  女:可穿长裤
                        2 Informal又称Lounge suit   较隆重的装束       男:整套的深色西装         女:样式隆重的衣裙
                        3 Formal或Black tie    隆重的礼服         男:黑礼服(dinner jacket)(在热带可以穿白色礼服)  女:盛装长裙(在热带可以穿短的晚装)
                        4 White tie  极隆重的礼服   男:燕尾服,官服,勋章齐出动       女:盛装长礼服,长手套,长头发都要梳起来,要戴首饰(假的也行,只要像真的就成了!)
                          帖上写着的“衣着规定”(美国)
                        1 Casual   便服       男:不需要穿整套西装,甚至不需要打领带,可以穿牛仔裤   女:可穿长西裤
                        2 Informal   不隆重的衣着    男:不需要打领带,但最好有上衣(jacket)     女:可穿长西裤
                        3 Lounge suit 较隆重的装束  男:整套的深色西装     女:样式隆重的衣裙
                        4 Black tie  隆重的礼服   男:黑礼服(Tuxedo)(在热带可以穿白色礼服)  女:盛装长裙(在热带可以穿短的晚装)
                        5 White tie  极隆重的礼服   男:燕尾服,官服,勋章齐出动       女:盛装长礼服,长手套
                         一踏入较隆重的社交场合,洋人主张男士们都穿装束一样、颜色相近的衣服(像整套深色西装或黑礼服),意思是下了班之后,大可以不分身份职位的高低,人人平等,个个平辈,这样方能互敬互重,把酒尽欢。


                      IP属地:湖北18楼2009-07-18 11:47
                      回复
                        第五章 餐桌礼仪
                                         宅宴进餐程序
                            大家坐上餐桌之后,洋主人拿餐巾,你就跟着拿餐巾;主人不碰餐巾却闭上了眼睛开始祷告,哪怕你不信宗教也请你别碰餐巾,微微低下头,作个虔诚祷告状。齐声一句“阿们”就是祷告终于结束,可以打开餐巾用膳了。(放心,不是每个洋主人都在饭前祷告的。)
                            一般的菜谱是三至五道菜。前三道离不开冷盘、汤、鱼,后两道一定是主菜(肉或海鲜加蔬菜)、甜品或水果,末了就是咖啡、各式乳酪兼饼干和巧克力糖。
                            主人家没有佣人的话,上菜的方式多数用“转递法”,菜盘轮着递到每位客人的手上让客人自己舀。男士都帮女士端着菜盘让她自己拿。倘若有佣人伺候左右,那就由佣人从你的左边端上来,方便你的右手舀起来顺手。
                            中国人吃饭的时候总爱把全副精神集中在胃的享受上,外国人进餐却爱把注意力放在谈话上。跟人交谈还不能只冲着一边使劲,非得要向左边讲一轮、向右边讲一阵才算得上有礼貌,够周到。
                            最后甜品用完了,咖啡还不出现的话,就是在客厅等着你稍后去喝。看见主人家站起来了,大家才开始离座。礼貌周全的客人总是把自己坐过的椅子轻轻靠拢桌边方才离开。
                                                            手放在哪里?
                            双手不吃东西的时候,最好安分地放在大腿上或者放在饭桌边缘。肘子不宜上桌面。用手在桌上东摸一下西碰一下的这类小动作可免则免。两手闲得再无聊也别去搅自己的头发,洋人最忌讳在食物里发现发丝!
                                        
                                                            餐巾
                            请你等主人或其他客人把餐巾从桌上拿起来之后,你才跟着把你面前的餐巾打开,平放在大腿上。打开餐巾的动作可以在大腿上进行,不要像耍杂技似的把餐巾往空中使劲那么抖开!
                            餐巾不应当用来“擦”嘴,应该用来“印一印”嘴唇就够了。除非你擦得很轻,要不然,从嘴角的一端搓到另一端多少会把你的脸给扯歪了,那你整晚动人的风度就会毁于一“擦”。
                            想餐巾不老往地上掉的办法是:
                                                      (1)脚不要瞎抖。(2)双脚不要伸直。(坐你对面的人会误会你用脚在跟他/调情!)
                                                      (3)别像黄飞鸿那样叉开双腿坐。
                        (注:黄飞鸿是中国十九世纪末叶的一位洪拳高手,据说他坐下来总是双腿叉开,架势威猛)
                                                      (4)碰上大块的餐巾就把它摺成两半放在大腿上。
                            喝东西之前,最好先用餐巾印一印嘴唇,保持杯口干净美观。
                            你要半途离座的话,餐巾应当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你吃完了要离座把餐巾“遗弃”的时候,请把它的形状弄得像样一点放在桌上,别把它胡乱揉成一团,像一堆刚被你虐待过的椰菜花似的!
                                                            酒杯
                            在你右手边餐桌上站着一大堆身材各异的玻璃杯,都等在那儿供你独家享用。它们是水杯、白酒杯、红酒杯,有时候还会加一个香槟杯和个把别的酒杯。你不必费心去认,到时自然会看见哪个杯子装的是哪种酒。
                            酒杯下面都撑着一根很细巧的水晶“柱子”,这种设计的作用是让你喝的时候手不要抱着杯身,而要抓着这根水晶“柱子”,以免手掌的温度捂暖了冰的酒(或水),喝起来不合标准。不过红酒却要喝不冰的才够味道。(拿着白酒杯只要不碰杯身,你怎么顺手就怎么拿。拿红酒杯时就大可以用手握着杯身)
                            不论你想喝哪一杯都应当先用餐巾把嘴唇印干净了才喝,免得零零碎碎的食物渣沾在杯口上,叫人看了难受。


                        IP属地:湖北20楼2009-07-19 23:24
                        回复
                          白酒、红酒
                              真正考究喝酒的洋人,是先选定几种上品的餐酒,然后为每一种酒配上一道菜式。好酒是主角,菜式是配角(酒的价钱比菜贵多了),故此菜式的味道一定得配合好酒,决不能喧宾夺主,盖了酒的风头。所以,清香淡雅的白酒就不适合配上味道太浓的菜,,而西餐里的海鲜都是味道清淡的,用来配衬白酒最合适不过。红酒既浓且厚,就算配以味道浓郁的菜式,也毫不逊色,于是陪着红酒上桌的大可以是汁多味浓的肉类。
                              可是,如今这一门“以菜配酒”的学问竟被外行人说成了一个很刻板的“规矩”——肉食必须配红酒,海鲜必须配白酒。其实并不一定,因为假如有一位厨师忽然心血来潮,把西餐的鱼煮得跟“姜葱焗鲤鱼”一样又香又浓的话,这道菜一配上白酒就不对劲了,多名贵的白酒喝在嘴里都变成了一阵姜葱鲤鱼的味道!
                                                                 面包、牛油
                              饭桌上靠你左手边的面包碟子和牛油刀是归你用的。请记着——左手边!
                              面包和牛油通常搁上好几盘在饭桌当中随大家拿。它们刚巧是放在你眼前的话,你不妨整盘递给你两旁的女士先拿,然后你再拿了放在左手边的面包碟子上。请不要急喉喉地一次过拿一大堆面包。慢慢来,那盘面包要等甜品上来的时候才会离你而去,你尽管拼着命吃!
                              你看见面包不在你的“地盘”之内(参阅本章“吃相八‘不’”),就开口请有关的“地盘主人”递过来给你。可别自以为身手敏捷,一提身,一伸膀子,来一招“横取鬼包”,结果反而落得个“鬼瞪脓包”!
                              吃面包不应当像吃汉堡包似的整个拿起来往嘴里塞,也不应当像托塔天王李靖那样摊开手掌托着一整块面包,任由另一只手猛往上面涂牛油。有礼貌的吃法是用手撕一小块抹上牛油(整个动作应当在你左手边的面包碟子上进行,以免面包屑到处乱飞),可不能拿在手里一口一口地咬,应当整块放到嘴里去(所以越小块对你越有利)。
                                                                  三角形面包的吃法
                              这种形状的面包经常会在你吃西餐的时候出现,有的时候是烤过的,有的时候没烤。对待没烤过的面包,你可以一小块一小块地撕下来吃(参阅上一节“面包,牛油”),一碰上了烤过的就不便去撕它,因为松脆的面包屑会四处乱飞,惹人担心。你大可以用手把整块面包拿起来一口一口地咬。
                              涂牛油的时候应当把一整块三角形面包按在面包碟子上,轻轻得涂。吃的方法普遍有三种,但只有最后一种方法正确,头两种是不正确的:
                              (1)“狗啃骨头”法:从四面八方吃,最后吃剩一块卖相极难看的物体!
                              (2)“不着边际”法:乱啃一阵,吃剩一条“边”!
                               以上两种方法着实要不得,吃起来难看,看起来碍眼。
                              (3)“循序渐进”法:从一头往另一头吃,最后全部吃光。
                               最后的一种方法气势如虹,吃得顺当,看起来顺眼。请你不妨练习一下,因为遇上讲究的西餐,要吃鱼子酱的时候就用得上了。
                                                                       喝汤
                               最讲究喝汤的广东人都承认,喝汤要喝得开心,喝得满意,非得要滚、满、响不可。一碗汤端上来非得要“滚”烫的,看了心里才舒服:“满”满地一大口一大口吞下去,方能彻底满足食道和胃的要求;这种贪婪的吞噬还非要配上嘴巴发出来的声响,才能达到淋漓尽致的境界。这样的喝汤过程在喝的人来说简直是痛快得仿佛上了天堂!(你不信一个人在家试试!)可是,旁观者却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尤其有教养的洋人看见了会吓死!
                               喝洋汤就恰恰要不“不”:不滚、不满、不响才算到家。汤太“滚”的时候没人敢喝,喝的时候没人敢满满地一大口一大口狂吞,因为正确的姿势是身子要坐直,嘴巴不应当碰汤碗,头不能低下去迁就汤匙,而要汤匙盛着汤送上来迁就嘴巴。所以只有“不满”一匙的汤方能安全抵达你的口腔!喝的当儿绝不能发出任何“响”声,要不然,四方八面甩过来的白眼会叫你受不了。
                               由于汤碗的形状像个盘子,喝剩最后的几口很难舀上来,你又不能像中国人喝汤那样拿起汤盘往嘴里倒,所以你非得要左手轻轻托起靠近你身体的汤盘边,然后让右手来舀。喝够了就把匙羹放在汤盘下面的托碟上,千万不能放在汤盘里。


                          IP属地:湖北22楼2009-07-27 19:45
                          回复
                            刀叉等的用法
                                通常我们一看见桌上一排排不同形状的餐具等着我们,就不由得心里嘀咕,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又不晓得哪道菜用哪一副刀叉?不用担
                            心,只要记着永远先用两边排在最外面的那副刀叉或是那个匙羹,然后一道一道菜往里拿,准错不了。两排刀叉的当中偏上横着一副专吃甜
                            品用的一叉一羹留待最后才用。
                                桌上最多不会摆放超过三副刀叉,所以就算你从来没吃过西餐,这一上桌包管你能应付得了。
                                英国式——整顿饭都是左手拿着叉,右手拿着刀。即使你刀法很到家,也不要一下子把碟子上的东西都切好,应当一边切一边叉起来吃
                            。(切得块小一点对你有利。)
                                美国式——开头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一古脑儿把碟子上的东西都切好了之后(切得块小一点对你有利),右手就把刀放在碟边上,
                            接过左手的叉来才开始叉起东西吃。
                                不论是英国式还是美国式的用法都不能像用筷子那样,夹起一块东西逐口逐口咬。你得看准了才叉,叉上来了就得全部送进嘴巴,一丁
                            点儿都不宜留在叉上。
                                千万要避免弄出刀叉相碰的声音。在你聊天聊得一时兴奋之际,请极力控制你充满感情的双手,别抓着叉像指挥家拿着指挥棒似的在人
                            家鼻子前面不停地晃悠,拿着刀挥舞更像谋财害命。
                                每一道菜吃完了都应当把刀叉并在一起摆在碟子上,这样既表示:“我吃够了,请收走碟子吧”,也同时让人收碟子的时候刀叉不容易
                            给摇晃到地上去。
                                                                    切扒
                                用刀叉切肉扒的时候,哪怕它老得像人瑞,你也要沉住气,两个膀子要像打太极拳那样的架势——沉肘——双肘往下沉。千万不要膀子
                            不停地上下翘,一来会撞着你旁边的人,二来卖相难看,像一只神经错乱的鸡!
                                                                    万一
                                万一你突然忍不住要打喷嚏,请赶快掏出手帕来挡着你的鼻子和嘴巴,尽量压低你发出来的响声,并请务必跟着说一声“对不起”
                            (“Excuse me”)。超过两下还不能停的话,请你再说一声“对不起”就马上离座到洗手间去打它个痛快。
                                万一你忽然要擤鼻涕,请千万不要擤到餐巾上去,一定要轻轻地擤到自己的手帕上。擤完了请说一声“对不起”。
                                万一你要打饱嗝儿,请用餐巾盖着嘴,尽量把响声捂住。洋人(尤其是英国人)认为肠胃里的“气”从上面冒出来的声音跟从下面放出
                            来的响声是同样的冒失,绝对要装着没听见!
                                万一你听见别人打了一下很响的饱嗝儿,请务必装着没听见。(除非你对这个人一片钟情……传说有过一位痴情的英国绅士,在一次隆
                            重的晚宴中为了追求他的意中人,听见了她打饱嗝儿的响声就马上挺身对众人来一句“对不起”,把这个饱嗝儿认作是他自己干的。女的看
                            见他这种肯牺牲自己的声誉来维护她的伟大爱情,感动极了,终于嫁了给他!)
                                万一你的餐具掉在地上了,请不慌不忙地自己拣起来,然后请侍奉左右的仆人换一个干净的来用。左右没人可使唤的话,请用自己的餐
                            


                            IP属地:湖北23楼2009-07-29 11:54
                            回复
                                   咖啡的种类如下:
                                  (1)普通咖啡——用普通的咖啡杯盛。你可以加配料,也可以不加。(注:加奶的咖啡是法国人兴出来的。)
                                  (2)意大利浓黑咖啡(Expresso)——用特小型的咖啡杯盛。既黑又浓是它的特色,你不宜加奶,可以加糖。
                                  (3)意大利浓白咖啡(Capuchino)——用普通的咖啡杯盛。咖啡上浮着一层用牛奶打出来的奶泡,你无须再加奶,可以加糖。  
                                  (4)爱尔兰咖啡(Irish coffee)——咖啡加威士忌酒。你可以加糖,不宜加奶。
                                                   归你调度的茶具
                                   有一个随着杯子来到你手上的茶匙,它的任务仅仅是帮你搅咖啡或茶的。它不可以到公用的糖缸里去舀糖,也万万不能舀起饮料往你嘴巴里送,更不应当明目张胆地“站”在你的杯子里。它只适合谦卑地呆在托盘上紧靠着你的杯子,等候下一次到你杯子里去“胡搅”一阵的机会。它完全归你一个人调度,所以它的行为是否规矩你要负全责。
                                   杯子底下的小托盘,任务神圣,因为它负起了“环保”的责任,不让杯子滴出来的饮料淌得到处都是。万一它接了很多饮料,你可以轻轻地把它倒回杯子里去,也可以垫一块小餐巾在盘上吸水。但千万不宜用嘴巴接着小托盘把饮料都喝下去。这种行为跟吃狗肉一样会把洋人活活气死。
                                                   公用的茶具
                                  除了茶壶之外,茶隔也是一个公用的茶具。它的身份极其重要,是帮你挡着茶叶,不让它们都冲到茶杯里去,免得你一边跟人谈话,还要一边顾着吐茶叶,所以你每次倒茶都得记着找它。你得把它轻轻地架在茶杯口上,然后再拿起茶壶把茶往它圆圆的脸上倒。倒完了,请记得把它放回原处,免得随处乱摆,弄脏了桌子。
                                  当你找不到茶隔的时候,怎么办呢?那你就大可放心了,茶壶里的茶八成是茶包泡的,不需要用茶隔了。
                                                 牛奶、柠檬和糖
                                  这三样东西都是让你自己加在茶或咖啡里的“配料”。黄糖多数是加入咖啡里,白糖则加在茶里面。其实,喝普通的茶和咖啡的时候,“配料”怎么加都随你,只要不把柠檬跟牛奶搅在一起便好了。务必记得加完了用茶匙轻轻搅匀了再喝。要不然,就好比喝中国参茶而不先把人参捣碎,水归水、参归参地分了家,岂不是白搭?
                                                递杯子用哪一只手?
                                  中国人递茶给人得要双手承上,才算有礼。洋人递茶递咖啡只用单手就成了,但是最好是用右手(尤其是递给英国人时),一来在一般人来说,右手的肌肉比左手发达得较为健全,把滚热的茶递到别人手里,十拿九稳,准不会泼到对方身上去;二来可能因为英国曾把印度收为殖民地,管辖了250多年之久,对印度人左手的用途太过了解(注:印度人习惯用右手拿食物吃,用左手拭抹从身体排泄出来的“废物”),不免对左手有所忌讳。
                                  你要是长得不像印度人而又是个“左撇子”的话,那还是用你矫健的左手递茶给洋人为妙。
                                  礼仪本来就是在情在理、识相得体的行径,并非刻板无理的规矩,硬要你盲目遵从。
                                                  喝相
                                   喝的姿势跟喝洋汤一样,要身子坐直,用手把杯子拿起来迁就你的嘴巴。桌子要是离你远的话,不妨连托盘一起拿近你的胸口,然后一只手拿着托盘,另一只手端起杯子慢慢地往嘴里送。
                                                   死跟政策
                                   不学餐桌礼仪,而临场一味地死跟着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当然可以,不过,就怕跟出毛病来……有一次,美国第30任总统柯立芝(Calvin Coolidge,在任期间:1923-1929)请一班从佛蒙特州(Vermont)来的人进白宫吃晚饭,这班住在山上的人对餐桌礼仪都不太熟悉,于是他们决定采取“死跟政策”;主人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主人怎么吃,他们便怎么吃。果然一顿饭吃得很顺利,直到喝咖啡的时候,他们看见总统先生把杯里的咖啡小心翼翼地倒在托杯子的碟子里,加了牛奶又加了糖,他们虽然暗地里吃了一惊,也只好赶紧跟着照做。正当全体佛蒙特州人把咖啡都倒到托杯子的碟子里加上糖加上牛奶,等总统一喝他们就跟着喝的时候,忽然看见总统弯下身子把碟子放在地上喂他的爱猫!


                              IP属地:湖北26楼2009-08-07 22: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