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宰相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数多、名号多。除了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尚书仆射( 初期) 、中书令和侍中为正式宰相外, 皇帝又经常让其他大臣以各种名号参预政事。最常用的名号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凡加此两种名号者, 不论其本官如何, 均为事实上的宰相。文献表明,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 同三品与同平章事这两种名号同时并用, 甚至在同日拜相者中, 也存在有人为同三品, 有人却为同平章事的情况。照理, 两者之间应该有某种差别, 但检诸《旧唐书· 职官志》、《新唐书· 百官志》及时下各种官制史著作, 均未见说明。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简单探讨。
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号, 始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其时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 太宗诏以兵部尚书李世勋为特进、太子詹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 始于高宗永淳元年。是年四月, 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并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成书于中唐时期的《大唐新语》对这次任命作如下记载:
高宗欲用郭待举、岑长倩、郭正一、魏玄同等知政事, 谓中书令崔知温曰: “ 待举等历任尚浅, 且令参闻政事, 未可即与卿等同名称也。” 自是外司四品以下官知政事者,以平章名, 自待举始也。
(旧唐书· 高宗本纪》的记载与此大致相同。由此可见, 同平章事为四品以下官员知政事时的名号, 其本官品秩低于正三品的正式宰相中书令和侍中。这为我们比较同三品与同平章事的差别, 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自贞观十七年( 公元64 3 年) 至开耀元年( 6 8 1 年) , 只有同中书门下三品, 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自永淳元年( 68 2 年) 至至德二载( 7 5 7 年) , 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存; 自乾元元今( 7 5 8 年) 以后, 只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前后并存了七十五年。】我们比较两者的差别, 以这七十五年间的任命为限。下面我们用统计的方法来比较一下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者与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在本官品秩方面的差异。本官即本身官职, 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是差遣, 不属于正式官职, 所以加此两种名号者都另有其本官, 体禄等皆依其本官品秩领取。
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号, 始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其时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 太宗诏以兵部尚书李世勋为特进、太子詹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 始于高宗永淳元年。是年四月, 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并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成书于中唐时期的《大唐新语》对这次任命作如下记载:
高宗欲用郭待举、岑长倩、郭正一、魏玄同等知政事, 谓中书令崔知温曰: “ 待举等历任尚浅, 且令参闻政事, 未可即与卿等同名称也。” 自是外司四品以下官知政事者,以平章名, 自待举始也。
(旧唐书· 高宗本纪》的记载与此大致相同。由此可见, 同平章事为四品以下官员知政事时的名号, 其本官品秩低于正三品的正式宰相中书令和侍中。这为我们比较同三品与同平章事的差别, 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自贞观十七年( 公元64 3 年) 至开耀元年( 6 8 1 年) , 只有同中书门下三品, 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自永淳元年( 68 2 年) 至至德二载( 7 5 7 年) , 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存; 自乾元元今( 7 5 8 年) 以后, 只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前后并存了七十五年。】我们比较两者的差别, 以这七十五年间的任命为限。下面我们用统计的方法来比较一下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者与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在本官品秩方面的差异。本官即本身官职, 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是差遣, 不属于正式官职, 所以加此两种名号者都另有其本官, 体禄等皆依其本官品秩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