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文化吧 关注:106贴子:827
  • 0回复贴,共1

掌故 |《回民区志》|建置区划——行政区划转自:新丰书院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掌故 |《回民区志》|建置区划——行政区划
转自:新丰书院 6月12日
1950年12月19日前,今回民区历史上没有独立建置。
民国18年(公元1929年)1月1日,绥远省政府成立,今回民区是归绥县第一区辖区的一部分。
民国26年(公元1937年)10月14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归绥后,日伪政权在厚和豪特市(今呼和浩特市)设6个镇,今回民区属第四镇辖区范围。
民国34年(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民政府将厚和市改称归绥市,将6个镇改为6个区,今回民区在第一区辖区内。各区设区公所,第一区公所设在马莲滩的可蓝召(今回民区新民街回族小学)内。
1949年9月19日,绥远和平起义后沿用原建置。归绥市区仍设6个区,今回民区在第一区境内。
1950年1月20日,归绥市人民政府成立。同年12月19日,经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归绥市旧城东北角地区的回民聚居区划出,建立归绥市回民自治区人民政府。回民自治区的区划为,旧城北门外转盘起(转盘划归回民自治区)向北通过礼拜寺巷,和合桥,至通道街北端向东拐,以小教场南墙为界,北部划归第六区,南部划归回民自治区。东至营坊道,顺斜便道向南至吕祖庙街东口(斜便道两旁住户划归回民自治区)由此北向新民街西至丁茶馆北口(口外的市妇科住院划归回民自治区)沿可蓝召(召和廊划归回民自治区)通过新民街、东寺巷、东顺城街至北门外转盘。辖25个闾,100个居民小组。
1951年6月,回民自治区撤销闾组,改建为6个居民委员会,即新民街、东顺城街、前新城道、礼拜寺巷、营坊道、通道街居民委员会。
1953年1月30日,经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归绥市人民政府调整回民自治区区划。即:东以省合作总社西墙为界,向北沿小道至小教场马路为北界,西以小教场西头直至水渠,沿水渠往南至城隍庙街东口,以水渠为界,界线以里地区归回民自治区管辖。南面原属第二区管辖的剪子巷、丁茶馆巷及原属第三区管辖的吕祖庙街均划归回民自治区,经东菜园以人民公园西沿为界,沿新民街至大马路省合作总社西墙为界。新划入人口1505人(回族253人)。由二、三区划入回民自治区的剪子巷、丁茶馆巷、吕祖庙街合并增设为吕祖庙街居民委员会。
1956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呼和浩特市撤销庆凯区,其所辖19个居民委员会中的5个居民委员会划归回民自治区,即东沙梁、太平街、后沙滩、县府街、环河街居民委员会。同年11月,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人民政府决定呼和浩特市回民自治区改名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
1958年冬,根据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员会指示,回民区将各居民委员会合并成立6个人民公社,即庆凯、新华先锋、跃进、和平、联星人民公社。
1960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全党动员,大办人民公社”的号召,将原来6个人民公社整建为中山、钢铁友谊、新华、三新5个人民公社。
1961年8月,市区区划调整,具体为:一、市内回民区与新城区以锡林路为界,南至交通学校,北至车站南马路东口,路西划归回民区,路东划归新城区(路在内)。北以南马路为界,东至锡林路,西至索岳路,路北划归新城区,路南划归回民区(路在内)。北由索岳路与呼武公路至公主府攸攸板社界相连,东边划归新城区,西边划归回民区(路在内)。二、市内回民区与玉泉区除原界不动外,西边以旧城北门广场,向牛桥的路为中心,西南划归玉泉区,东北划归回民区(路在内);西以牛桥河为界向南至西茶坊大桥,河西划归回民区,河东玉泉区(河在内),西边以呼托公路为界,东至西茶坊大桥,西至乌素图河,路北划归回民区,路南划归玉泉区(路和桥在内);东边以公园南路为界,路北划归回民区,路南划归玉泉区(路在内)。
1962年,根据上级指示,撤销5个人民公社,组建中山西路、通道街、环河街、新华西路4个办事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同年8月,回民区更名为红旗区。
1978年10月1日,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的批文,将红旗区恢复为回民区。
1979年,糖厂路办事处改名为光明路办事处。
1999年7月1日,呼和浩特市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原郊区的攸攸板乡(10个行政村)和西菜园乡的9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划归回民区,全称回民区攸攸板乡。
1999年12月,攸攸板乡改称攸攸板镇。
2003年3月15日,将光明路、海拉尔西路办事处10个居民委员会划出,建立钢铁路办事处。
2005年,海拉尔西路办事处改称海拉尔西街办事处。
2005年,回民区辖1个镇,19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7个街道办事处,5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来源:《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志》)
文章转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09-27 00:1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