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学吧 关注:261贴子:1,480
  • 1回复贴,共1

在传统村镇保护性开发中建设文化生态的路径探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传统村镇,是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源自文化人类学的理论,重点是文化与所处的不同环境的联系和研究。根据文化生态研究先驱斯图尔德的研究,“文化生态”是指人类文化与其共生共存的整个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交互最用,这使得人类文化产生、发展和变异。国内较早研究文化生态的学者司马云杰在斯图尔德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影响文化生产、发展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及价值观念等变量构成的完整体系,其包括自然生态在内的文化与上述各种变量的共存关系。
在国家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大方向、大规划的背景下,在传统村镇保护性开发中建设好文化生态是十分必要。这便要求我们从宏观的文化生态视角,以系统性思维,建立基于核心价值的传统村镇保护体系;坚持以人文本,使传统村镇的开发与保护走向动态、积极、多元、包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摸清家底,系统调研
传统村镇之所以进行保护性开发,就在于其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科学、艺术、社会等价值;就在于其具有区别于他地的独特性。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目标开发的传统村镇进行系统的文化生态调研。
以徽州地区的传统村镇的文化生态调研为例:徽州地区以徽商为经济基础,以宗族为社会基础,以理学为价值观基础。该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而且非遗的密集度高,类型十分丰富;当地的非遗产生、流传于民间,但是具有很高的文人审美意趣;精粹性高,甚至可以代表国家级技艺;与日常生活紧密,至今在居民的生活中都起到着实用功能。多重文化因素相联系,构成了徽州地区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
对目标传统村镇的文化生态要进行家底的核查,具体可以划分为民俗文化类、民间习俗类、村民信仰类、农耕习俗类、传统音乐类、传统竞技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在调研的基础上,需要整理出目标传统村镇的文化遗产名录,理清目标传统村镇的文化发展、传承和传播脉络。在此基础上,针对其特殊价值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具体可分为文化创造力价值,文化影响力价值,文化代表性价值,地域特色价值,技能水平价值,历史传承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等七个方面。构建出包括空间格局完整性,传统风貌真实性,文化生态丰富性和功能活力持久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全面认识当地的文化生态系统构成。
二、实事求是,科学规划
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要建立传统村镇保护性开发的科学规划,主要包括规划的定位、预期危害的预判和建设路径三个层面。
(一)规划的定位
1. 本真性定位
文化生态一定要是本真的,是原著民身边的,是传统村落本身所固有的,是要在乡民在经过开发后依然能够找寻的到乡愁的。如果偏离了本真性,这个就谈不上对传统村镇的保护了。
2. 典型性定位
传统村镇保护性开发中的文化生态建设,一定要具有时代特征和人文基因的典型性。首先,是时代的典型性。是明清时代的古村古镇,还是民国时期的古村古镇,一定要体现出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肌理。其次是空间典型性。传统村镇在开发保护前一定会因时代的变迁,受到外来“物种”、“新事物”的侵占,而空间典型性就是要保留该有的,去除不合时宜的“洋化的”和“城市化的”等不该保留的东西。
3. 整体性定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的融合,都要统筹考虑进去。这个整体性融合就是传承传统村镇的文化生态,保留全貌。
4. 生产性定位
传统村镇的保护性开发要尊重当地的活态性,这是文化生态留存的基础。要实现活态性需要通过生产性保护来实现。这便要求保留一定的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使文化遗产能够在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照常使用。
(二)规划的危害情况预判
旅游活动的进行,会在特定时间内骤然给当地的生态承载力造成压力,甚至破坏原有文化生态系统。传统村镇的开发主要是指将其作为旅游地吸引游客参观的开发方式。因此在规划阶段就要未雨绸缪。以下从四个维度来进行说明。
1. 物质维度
物质维度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是指与物质相关的对于当地文化生态造成的压力。例如游客涌进,携带的电子科技产品、现代衣着服饰对当地造成的冲击;例如公共厕所、排水系统的建设;例如民房客居、交通设施的建设,例如餐余垃圾的处理等。
2. 精神维度
原本封闭的传统村镇在开发前尚有传承下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突然涌进的游客势必会带来多元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何确保传统村镇精神维度的独特性,使之能够不受不良世界观的冲击,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3. 行为维度
作为景点开发的传统村镇,最大的变化就是商业的兴起。而根据目前已开发的传统村镇的经验表明,舍弃传统村落最为珍贵的民俗传统而过分的迎合旅游者的兴趣,造成了商业的泛化,对当地的民风民俗造成了破坏。
4. 制度维度
传统村落在保护与开发后,其要兼容生产生活以外的更多社会功能,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道德行为的放纵会造成对历史传承下来的村规民约的挑战。
(三)文化生态的建设路径
1. 激活文化资源的条件
文化生态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行为,因此要激活文化资源再生运用的人才、机构和场域。通过建立文化生态发展轴、文化遗产密集区、文化遗产保护区、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等文化场域,使文化资源有安栖之所。
此外,还要为从事特色民俗文化产品生产的盈利或非盈利性机构、作坊提供发展空间,例如非遗产品展示销售区、非遗技艺传承地、非遗宣传大会等。通过公益性的公共文化场域和盈利性的市场系统场域的共同打造,为文化生态的传承提供合适的场所,另外,注重对包括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创意性人才在内的文化引导者的培养,通过文化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
最后,要跟随时代发展大潮,充分利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建立虚拟的文化场域,拓展传统村镇的展示、宣传渠道,促进传播和发展。
2. 文化参与的趋势和形态的预判
传统村镇的保护与开发,不仅要使得原住民生活的更好,留得住文化的根。而且要通过其本身的文化魅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将附近游客、城市游客、国内游客乃至国际游客吸引至此。从研究文化参与的趋势和形态入手,从消费、闲暇时间和文化参与方式等三个角度进行考虑。传统村镇的开发与保护工程不仅仅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是惠及原住民和普惠游客的活态化的历史传承场所。要坚持吸引游客但不无底线迎合游客,拥抱现代但不迷失自我,打造喜闻乐见但不哗众取宠的文化参与方式。
3. 文化支撑体制扶持
传统村镇保护与开发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与规划,离不开文化支撑体制的扶持,离不开公共财政资源的投入。要通过财政拨款起到引导作用,改善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机制,促进规划建设的科学化。同时要研究民间资源的利用情况,引导公益性基金,民间资本参与进来。
4. 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传统村镇的价值所在,是构建均衡的文化生态的必要条件。因此要针对不同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分类的保护,具体可以分为资料性保护、传习性保护、馆藏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展示性保护和体验性保护等。通过合理的保护、开发、利用当地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证文化的多样性。
三、总结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也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早已经过度到从顶层设计出发统筹发展的阶段。因此,针对传统村镇的保护与开发要能守得住最核心的“精气神”,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和谐共生。


IP属地:贵州1楼2018-10-03 20:04回复
    “文物守护认领”让文物也“老有所依”。
    据统计,我国仅不可移动文物就有76万处,而散落在各地、未登记在册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更是难以计数。文物保护的复杂情况,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在这方面,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进行的探索取得颇多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当地推出的“文物守护认领”模式,近日获得了2018年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优秀项目荣誉。
    文物有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之分,从保护的角度来说,可移动文物可以被安置、收藏在各种博物馆、文化馆等特定场所,然后配备专门的人员、设施等进行妥善的保护。而对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才是难点所在。尽管我们有专门的文物保护部门,但限于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可能一天24小时盯着这些散落在各地的人文古迹、历史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所以,相比于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显得难度更大,也更加迫切。
    厦门市思明区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上进行的积极探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所谓“文物守护认领”,就是把那些亟须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列出一个名单,然后招募喜欢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志于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保护的市民群众,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对这些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守护式认领”。按照当地文体出版局的规定,认领文物的志愿者,每个月要对认领守护的文物点进行两次以上的巡查,并及时做好记录和反馈,一旦发现自己认领的文物有什么异常,马上向当地相关部门进行上报。
    不难看出,“文物守护认领”最大的优势,就是充分调动群众的力量参与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弥补了政府有关部门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不足,最终目的是让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让这些拥有几百几千年岁月的历史建筑“老有所依”。而对于参与认领守护文化的市民群众来说,不但为自己喜欢的文物古迹、传统文化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贡献,同时通过参加相关部门的培训,听取专家学者关于这些文物历史价值、文化内涵的讲解,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收获,同时还传承了传统文化。
    正如很多参与当地不可移动文物“守护认领”的志愿者所说的那样,不用拿出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只需要在每天早晨跑步、遛弯、锻炼的时候,就可以围着自己认领的文物古迹、建筑转上几圈,完成自己的守护任务。而每逢节假日,一家人还可以带着孩子前来参与古建筑附近的卫生清洁、建筑守护工作,既可以增加孩子对祖国传统文化、人文历史的了解,也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增强孩子对自己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自豪感,收获多多,也获益多多。
    全国范围内仅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就有76万处之多,而散落在各地、未登记在册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更是难以计数,所以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很难把它们都纳入保护之中的,发动群众的力量参与对文物的保护,就显得很有必要。这种“文物守护认领”,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以上来源:正义网 责任编辑 2018-09-05)
    守护文物就是守护城市文化。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发动社会力量,保护好城市的文化遗存和历史记忆?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大胆探索,推出了“文物守护认领”模式。该活动从2016年10月发起,将思明区内199处未定等级不可移动文物点开放,让社会认领保护,已有近350人参与了这项行动。全民参与已成为厦门文物守护的一大特色。
    文物则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它凸显城市的气质,张扬城市精神。我们想起一座城市,往往脑海中浮现出的就是它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建筑。石库门展现十里洋场的精致、宽窄巷子的老房子则尽显成都的悠闲气质、骑楼则呈现岭南浓郁的商贸风……守护好这些文物,就是守护城市的历史文化。
    重视与保护文化早已是社会共识,但如何保护却值得思量。据统计,我国仅不可移动文物就有76万处,而散落在各地、未登记在册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更是难以计数。文物保护情况复杂,仅靠文物保护部门难免力有不逮,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方能更好地保护好这些文化遗存。
    从厦门思明区的作法来看,社会认领保护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定期巡查。认领文物的志愿者,每个月要对认领守护的文物点进行两次以上的巡查,并及时做好记录和反馈。这样一来文物如果存在脏污和损坏,就可以得到及时的维护与处理。二是文物宣导。培训志愿者成为文物的“代言人”,为来来往往的参观者讲述文物背后蕴藏的动人故事,传承其中蕴涵的城市文脉。不仅保护了文物,也通过讲好文物故事,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而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文物都是未定等级的,也恰恰是文物部门保护工作相对薄弱的地方,社会力量则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厦门思明区的做法对于广州的文物保护来说,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广州建城已有2200多年,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和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书写了两千余年延续不绝的全球贸易往来、文明互鉴的辉煌历史,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除了已经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比如众所周知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光孝寺、南海神庙、怀圣寺光塔等等,还有大量并未列入文化保护单位但仍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历史沧桑,也记录城市文明,是城市发展的底蕴所在,也是广州市民引以为荣的城市瑰宝,同样需要全体市民来珍视和守护。
    发动社会力量来参与文物保护,让每一个广州市民都参与进来,不仅可以增强文物保护的力量,也可以增强市民的文化责任感与使命感,让2000多年的城市文化与市民生活形成共振,也能更好地讲好广州故事。共生共融共享,这不也正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吗?
    当然,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不是简单地打开大门就行。文物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热爱与热情,但仅有热情是不够的,文物保护部门始终要发挥专业指导作用,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使文化真正活起来,也让文化真正滋养市民生活,支撑城市发展。
    (以上来源:广州日报 谭敏 2018-09-05)
    【数据分析】
    文物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载体的存在,有助于后世的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感知人类的创造力量,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由于文物不可再生,不可移动,也不可复制。因此,保护好每一件可移动文物、每一处不可移动文件,是各级各地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义不容辞的使命。
    动员社会力量,保护文物。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文物浩如烟海,体量巨大,仅不可移动文物就有几十万处,而散落在各地、未登记在册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更是难以计数。而相关部门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有限,难免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特别是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市街等不可移动文物,更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进行保护。
    “文物守护认领”模式对文物保护有较大促进作用。思明区开展“文物守护认领”模式的保护成果有目共睹。认领文物的志愿者,每个月要对认领守护的文物点进行两次以上的巡查,并及时做好记录和反馈。这种模式,一方面延伸了相关部门的视角,不同文物点的日常状况因此得到及时巡查和反馈,作用明显。另一方面,公众近距离接触文物,对文化遗产有更深刻的了解。


    IP属地:贵州3楼2018-10-04 15: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