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318贴子:1,145,740

《道德经》一本好好的哲学书,几千年被附会成玄学书,可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德经》只是老子先贤对世界对社会进行思考,进而总结出来的一本哲学书而已,但是被装神弄鬼的人搞成了玄学书。而其根本原因仅仅是因为当时没有标点符号,又被掌握文字却懒得思考的人刻意扭曲断句。
道德经变成玄学的关键一点就是现在道德经的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按照玄学的断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有的一切都是说不清楚的,可道但是非常道嘛,呵呵。
但是仔细思考整本道德经的内容,按照哲学方法断句,就会发现这一章其实是教你怎么认识总结这个世界的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起来就是说行得通,行不通,试着去走下。(规律,规则)定义解释得正确还是定义解释得不正确,试着去解释下。这个世界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解释定义的,有了解释定义以后才有了我们现在说的万物。所以,试着探索万物不同的地方,希望发现各自不同的奥妙;试着探索共同点,以确定他们的区分,这两方面,都是从探索中而来却又相反。定义解释相同的,说明他们之间有联系。对其中的联系再进一步总结,就是一切奥妙的大门。
憋了很久的话,道教的信徒别打我,我们学术探讨,不搞人身攻击!谢谢!


IP属地:湖南1楼2018-10-10 00:03回复
    这种断法好像在哪见过,不过这样一断反而看不懂了,能不能把这段译出来看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10-10 00:12
    收起回复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第一同是指同源,第二同是指同合。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10-10 00:28
      收起回复
        玄是道的运算方法,玄学是人的运算方法。玄学是玄之又玄的映射,该映射法则为单向不可逆。玄之又玄的映射不只是玄学,科学也是其中之一。玄学可以借助科学继续发展,科学也可以借助玄学获得某种启发。因为映射不可逆,所以某学与玄彼此之间就像照镜子,走到多近也是隔着一层玻璃。哲学就是试试隔着哪块玻璃照的更清楚一点。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8-10-10 01:37
        回复
          本人严重支持楼主的道可、道非、常道的学术观点,并预感到这才是真解正解!


          IP属地:湖南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8-10-10 06:26
          收起回复
            本来就是玄学书仙学书,什么哲学?我看楼主是洋化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10-10 08:56
            收起回复
              哲学什么叫哲学,就是因为它有它的普适性,适用于任何学科。更何况哲学之上的道学,道德经的普适性就更强了。所以像这种书在修仙小说里就成了修仙秘籍,在武侠小说中就变成神功秘籍,在军事领域就变成了兵法…
              ,在各种领域里面,更包括娱乐。这种普适性地提炼就是最大的无为法!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10-10 22:24
              回复
                猜你应该在24岁左右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8-10-11 00:24
                回复
                  《老子》的成篇和分篇时间甚早,在战国中期已明确地分为上下篇(参见楚简本甲组);而《老子》篇题的出现应当设想为一个过程:“德”“道”的题意虽然在《韩非子·解老》中已得到了初步的显现,但是直到帛书本才得以完全展现出来。帛书乙本篇末分别题有“德”“道”二字,这是《老子》形成篇题的下限。从整体上来看,楚简本三组的章段连属绝大多数与帛书本迥异;但是从具体章段来看,楚简本的一章完全同于汉简本的一章,或者其二章合为汉简本的一章(除了一例一章别为通行本的二章外)。韩非本则介于楚简本与帛书本之间。比较楚简本和帛书甲本,可以推断《老子》的分章一直到汉初都保持了高度的同一性和稳定性。由此,可以认为先秦至汉初的《老子》文本尚处于“自然分章”的阶段。所谓“自然分章”,即处于或保持章段创作的原初状态,而没有经过人为的再次编合或分解。对应地,所谓“自然章段”即指章段(文本单位)的裁划是建立在单一的文义(思想单位)基础上的,而这些章段在“思想单位”和“文本单位”的意义上均具有原子性。不过,在笔者看来,“自然分章”的概念在文本实践上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因为包括楚简本三组在内的早期《老子》文本具有明显的主题,而在同一主题的要求下,这些章段的聚合成篇就很可能不是完全自然的,而包含了较强的主观意图。这也即是说,即使具体章段的生成是自然的,但是在先秦至汉初,这些章段被聚合成所谓上下篇,则未必是自然的。
                  第二,帛书甲乙二本为《老子》的成型本,而汉简本为其定型本。在早期《老子》文本的演变中,帛书甲本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奠定了其后诸本的基础。就具体章段来看,帛书本各章虽然仍属于“自然分章”,但是相对于楚简本和韩非本而言,其人为分合和编连的痕迹大增,尤其各章段间的前后编次及连接显非自然的。而且,由于帛书本奠定了其后诸本的基础,这其中很可能意味着具体章段的新裁划(从帛甲到帛乙,这种意味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即使在单个的章段之内,它也未必是完全自然的。
                  早期《老子》文本的演变、成型与定型——以出土简帛本为依据
                  这篇论文说的很清楚,道德经从一开始就被解读的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了段落编排,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根本就不是老子真正写书的顺序。


                  IP属地:湖南11楼2018-10-11 00:26
                  回复
                    这里顺便说一下,我认为老子最终定义的道:“强字之曰道”,其实就是他对整个宇宙运行规律的最高抽象表达,但是“吾不知其名”,不知道该怎么定义定性这个东西,他想用简单的方法解释整个世界万物的运行规律,然后希望所有人都按照规律行事,这样大家各行各路,也就无为而治了。所以我并不是反对道德经,我只是反正那些不愿意认真解读道德经的人,人家老子先贤努力的想要教你们怎么探索世界,怎么提炼规律,怎么应用规律,并把他当时总结出来的规律都告诉你们了,你们就是不愿意认真思考学习,偏要往神啊鬼啊上面扯,何必呢!


                    IP属地:湖南12楼2018-10-11 00:38
                    回复
                      一阴一阳谓之道,变化莫测谓之神,道生智,玄生神,易经,内经,道德经,道家,道教内在相通的,你对“神”“鬼”的认知估计停留在“跳大神”“西游记”层面,尊道贵德,敬天法祖是我们最高最根本的信仰,向上天表明顺应自然天理,修德以应天,我们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应完全尊重道德,天道无亲,常于善人……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10-11 07:34
                      回复
                        你可以把道德经当做一本总结“化”“玄”“规律”“规则”的书,而道教是历代祖师圣贤传承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10-11 07:49
                        回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
                          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段就是老子说的什么是“道”,以及为什么选择道字。道字的本义就是一个人在路上走,而在有路的地方走,你就绝对不会跑到路的两边去赶路,所有其中就含有规则的意思,而且路的本身还有空间的属性,因为路必然有一定的宽度;走路有时间的属性,你从起点到终点肯定得花时间;路有方向性,他连接着起点和终点;路有反推属性,你可以顺着路再从终点走回起点。所有老子在发现天地规则的存在的时候,观察到道这个字是最能体现天地规则的表现,其他万事万物都难以直观的表达这种规则性和其内涵的属性。他认为人遵从地(地球)的规则;地则遵从天(太阳、星星)的规则;天则遵从整个宇宙的规则;整个宇宙的规则就是自然的规则。
                          解读先贤的文章,必须从当时的语义来解读,而不是按照现代的语义。因为后人一直再为文字增加语义,到了现代单字词已经完全不够用了,甚至双字都不够用,很多双字词都已经有了好几种语义,所有现在三字甚至更多字的词越来越普遍。
                          老子所处的时代,单字词还没发展到顶峰,很多字都还只有本义,而到了唐的时候,就已经有非常多的双字词了,所以很羡慕周朝的时候,特别是孔子还推行周礼,因此一字王是最尊贵的王。顺带多句嘴,唐王李世民为什么要反?因为他不得不反,他已经是一字国号王了,再往上就是皇帝了,那么年轻那么有才华,李建成怎么容得下他?


                          IP属地:湖南16楼2018-10-11 22:06
                          收起回复
                            最近研究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因为汉字都是用向量进行计算,而向量又组成空间,仔细分析所有汉字后发现“道”这个字是汉字里面层级最高的一个字,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维度最高的字,是所有汉字的精髓,然后突然就想到了曾经苦思不解的道德经,再仔细思考之后提出了这种断句法,也许不对,但是这种断句解法却恰恰可以指导我的进一步思考如何研究人工智能。


                            IP属地:湖南17楼2018-10-12 00:1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