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其实,根本原因是不在一个水平上看待问题。
于是,首先引出一个重要的概念,一个不牵扯道德评价的概念:认知能力。
世界只有一个,客观事实只有一个,但为何大家眼中、嘴里、笔下的世界又如此不同?因为每个人对世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同。
认知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对素材的汲取能力和加工能力。
汲取能力决定于好奇心和敏感性,加工能力是一个人的分析判断机制,也就是逻辑性。逻辑性取决于天赋和后天的思维训练。逻辑性类似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属于设备,各种机器零件属于素材,汲取素材的充分性完整性,设备的先进程度,决定了加工出来的产品的质量。
作为一个成年人,思维逻辑基本定式,素材的汲取程度取决于机缘和努力,个人的努力更为重要,所谓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紫砂为栗,大家都面临同样的素材,矿就在地下,有人挖出来呈现给你,他们甚至会主动呈现(毕竟他们挖出来是要兜售的),但为何有人知有人不知?有人汲取有人不汲取?这就涉及到努力不努力。喜欢,才会努力得到;爱,才会认为有价值。当然,丁山做壶人、卖壶人,包括很多买紫砂壶的人,说紫砂矿料不值钱。他们会为认为不值钱的东西付出努力吗?所以,世代居住在丁山的人,对紫砂矿料一无所有,就不足为怪了。这不是不能用时间和年龄来评价的。
但即使是整天面对紫砂矿料的挖矿人、练泥人,他们汲取的素材不可谓不充分(相对而言)),但他们就真懂紫砂吗?他们的紫砂知识就真的正确可信吗?我认为并不如此。何故?他们的加工能力不足。经历并非一定就会转化成经验,经验并非变成知识,中间还必须经过一个具有逻辑性的生产线,逻辑思维的严谨性,就是这个“生产加工流水线“的效率。
一帮把紫砂当做唯利是图手段的人,一帮造造名气就能靠名气赚钱的人,他们能努力研究紫砂?能有兴趣搞懂紫砂?能恭敬尊重紫砂?那是黄龙山上、泥凳边的天方夜谭。只要是这样的人,无论是他们坐在泥凳上的紫砂矿料知识传授,还是摆在你们案头的紫砂知识专著,都不过是王婆卖瓜的忽悠,充满有意无意的误导,这就是紫砂知识谬误泛滥的根本原因,也是我来丁山不久就发现天青泥、大红袍、龙眼鹅黄朱泥的根本原因。此前,他们不是不能见,而是见而不识,当做垃圾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