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红楼选美记》
作者:蒋光明,潘跃
“二十年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轰动效应,让欧阳奋强、邓婕、陈晓旭、张莉一夜成名。
当年,选拔红楼荧屏演员的“星探”小组是如何从美女如云的大江南北选美入戏的?当年那些少男少女又是如何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入选的?在拍摄的三年中,他(她)们有些什么样的喜怒哀乐、趣闻轶事?那些火树银花、琉璃乾的壮丽场景是如何拍摄而成……一个个屏幕后的故事,真实、生动、感人。”
现如今,第二代的《红楼梦》也进入了“海选”阶段,让博主不禁想起二十年的那场“选美”……
附录:巴山蜀水秀丽地,几多佳人几多情。
作者: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导演王扶林。
刊于《四川日报》1988年10月10日二版
北京的两个青年作者(蒋光明,潘跃)花了半年功夫写成了这部几万字的报告文学,在《四川日报》上连载。
又是四川,怎么都这么巧?
大概《红楼》总和四川有缘分吧。四川出人才,《红楼梦》里赫赫有名的宝玉、熙凤、宝钗、迎春的扮演者都是四川人,四川山清水秀,到处是名胜,《红楼梦》大量的外景就选自成都、重庆、新都、眉山、灌县等地。每当我们回顾3年拍摄生活的酸甜苦辣,不由得想起四川父老对剧组的关怀和支持。
我萌生拍这部戏的动机是在1979年,当时我随中国广播电台代表团访问英国,看到国外纷纷花大力气把世界名著搬上荧幕,由此想到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稀世瑰宝,如果能搬上荧幕,让全国观众都能从屏幕上了解这部古典名著,那就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在中央电视台和红学研究会的支持下,1983年2月成立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筹备组。1984年秋在黄山拍下了第一组镜头,剧组先后到10个省、市的40个地区的219个景点拍戏,耗时两年多。
比较困难的是选演员,为此花了一年多时间,跑了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从应征的几万人中选了50多个演员,让他们参加学习班,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学习琴棋书画、陶冶自己的情趣,最后确定角色。能将这部名著搬上荧幕,是全体剧组及有关人员呕心沥血的结晶。
《红楼梦》播出以后,剧组和我收到数以万计的来信,不少观众很想知道这部长达36集的电视连续剧是怎么诞生的,有什么趣闻花絮以及主创人员的心得体会等。一年多以来,国内外报刊、杂志做了一些报道,但像《红楼“选美”记》这样全面反映剧组辛勤摄制的日日夜夜的报告文学,还是第一篇,感谢两位青年作者替我们还了文债。
注:本帖所有内容均转自蒋光明先生博客,我很感动,没想到87版在拍摄期间就有热心人记录下了这么很多珍贵的资料,向蒋光明,潘跃两位作者致敬!并请大家不要随意转贴或用于商业行为。
《红楼选美记》
作者:蒋光明,潘跃
“二十年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轰动效应,让欧阳奋强、邓婕、陈晓旭、张莉一夜成名。
当年,选拔红楼荧屏演员的“星探”小组是如何从美女如云的大江南北选美入戏的?当年那些少男少女又是如何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入选的?在拍摄的三年中,他(她)们有些什么样的喜怒哀乐、趣闻轶事?那些火树银花、琉璃乾的壮丽场景是如何拍摄而成……一个个屏幕后的故事,真实、生动、感人。”
现如今,第二代的《红楼梦》也进入了“海选”阶段,让博主不禁想起二十年的那场“选美”……
附录:巴山蜀水秀丽地,几多佳人几多情。
作者: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导演王扶林。
刊于《四川日报》1988年10月10日二版
北京的两个青年作者(蒋光明,潘跃)花了半年功夫写成了这部几万字的报告文学,在《四川日报》上连载。
又是四川,怎么都这么巧?
大概《红楼》总和四川有缘分吧。四川出人才,《红楼梦》里赫赫有名的宝玉、熙凤、宝钗、迎春的扮演者都是四川人,四川山清水秀,到处是名胜,《红楼梦》大量的外景就选自成都、重庆、新都、眉山、灌县等地。每当我们回顾3年拍摄生活的酸甜苦辣,不由得想起四川父老对剧组的关怀和支持。
我萌生拍这部戏的动机是在1979年,当时我随中国广播电台代表团访问英国,看到国外纷纷花大力气把世界名著搬上荧幕,由此想到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稀世瑰宝,如果能搬上荧幕,让全国观众都能从屏幕上了解这部古典名著,那就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在中央电视台和红学研究会的支持下,1983年2月成立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筹备组。1984年秋在黄山拍下了第一组镜头,剧组先后到10个省、市的40个地区的219个景点拍戏,耗时两年多。
比较困难的是选演员,为此花了一年多时间,跑了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从应征的几万人中选了50多个演员,让他们参加学习班,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学习琴棋书画、陶冶自己的情趣,最后确定角色。能将这部名著搬上荧幕,是全体剧组及有关人员呕心沥血的结晶。
《红楼梦》播出以后,剧组和我收到数以万计的来信,不少观众很想知道这部长达36集的电视连续剧是怎么诞生的,有什么趣闻花絮以及主创人员的心得体会等。一年多以来,国内外报刊、杂志做了一些报道,但像《红楼“选美”记》这样全面反映剧组辛勤摄制的日日夜夜的报告文学,还是第一篇,感谢两位青年作者替我们还了文债。
注:本帖所有内容均转自蒋光明先生博客,我很感动,没想到87版在拍摄期间就有热心人记录下了这么很多珍贵的资料,向蒋光明,潘跃两位作者致敬!并请大家不要随意转贴或用于商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