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三婕议吧 关注:8贴子:1,122
  • 4回复贴,共1

【红楼☆文章】《红楼选美记》(王扶林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09-06-28 18:03回复
    引子 
    《红楼选美记》 
    作者:蒋光明,潘跃 
    “二十年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轰动效应,让欧阳奋强、邓婕、陈晓旭、张莉一夜成名。 
    当年,选拔红楼荧屏演员的“星探”小组是如何从美女如云的大江南北选美入戏的?当年那些少男少女又是如何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入选的?在拍摄的三年中,他(她)们有些什么样的喜怒哀乐、趣闻轶事?那些火树银花、琉璃乾的壮丽场景是如何拍摄而成……一个个屏幕后的故事,真实、生动、感人。” 
    现如今,第二代的《红楼梦》也进入了“海选”阶段,让博主不禁想起二十年的那场“选美”…… 
    附录:巴山蜀水秀丽地,几多佳人几多情。
    作者: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导演王扶林。
    刊于《四川日报》1988年10月10日二版 
    北京的两个青年作者(蒋光明,潘跃)花了半年功夫写成了这部几万字的报告文学,在《四川日报》上连载。 
    又是四川,怎么都这么巧? 
    大概《红楼》总和四川有缘分吧。四川出人才,《红楼梦》里赫赫有名的宝玉、熙凤、宝钗、迎春的扮演者都是四川人,四川山清水秀,到处是名胜,《红楼梦》大量的外景就选自成都、重庆、新都、眉山、灌县等地。每当我们回顾3年拍摄生活的酸甜苦辣,不由得想起四川父老对剧组的关怀和支持。 
    我萌生拍这部戏的动机是在1979年,当时我随中国广播电台代表团访问英国,看到国外纷纷花大力气把世界名著搬上荧幕,由此想到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稀世瑰宝,如果能搬上荧幕,让全国观众都能从屏幕上了解这部古典名著,那就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在中央电视台和红学研究会的支持下,1983年2月成立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筹备组。1984年秋在黄山拍下了第一组镜头,剧组先后到10个省、市的40个地区的219个景点拍戏,耗时两年多。 
    比较困难的是选演员,为此花了一年多时间,跑了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从应征的几万人中选了50多个演员,让他们参加学习班,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学习琴棋书画、陶冶自己的情趣,最后确定角色。能将这部名著搬上荧幕,是全体剧组及有关人员呕心沥血的结晶。 
    《红楼梦》播出以后,剧组和我收到数以万计的来信,不少观众很想知道这部长达36集的电视连续剧是怎么诞生的,有什么趣闻花絮以及主创人员的心得体会等。一年多以来,国内外报刊、杂志做了一些报道,但像《红楼“选美”记》这样全面反映剧组辛勤摄制的日日夜夜的报告文学,还是第一篇,感谢两位青年作者替我们还了文债。 
    注:本帖所有内容均转自蒋光明先生博客,我很感动,没想到87版在拍摄期间就有热心人记录下了这么很多珍贵的资料,向蒋光明,潘跃两位作者致敬!并请大家不要随意转贴或用于商业行为。


    2楼2009-06-28 18:03
    回复
      第二回 
      北京城飞雪迎春到,恭王府群儒议红楼 
      好大的雪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整个北京城银妆素裹,晨曦映着雪色,令人心旷神怡。
      坐落在前海西街的恭王府,飞檐雕梁,肯瓦红门,在白雪纷飞中显得更加巍峨壮丽。这座轩昂富丽的府邸相传是明代建筑,清乾隆时被权倾一时的军机大臣和珅所据,后来成为恭亲王的私宅。据周汝昌先生考证,曹雪芹就是以这座府邸为原形,加工成为《红楼梦》中那气派非凡的荣国府和“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巧得很,中国艺术研究会所属的红学研究会如今也设在这座大院内。 
      大院东会议厅内宽敞明亮、暖气融融,座谈会由红学会副秘书长胡文彬主持,中央电视台台长戴临风言简意赅地谈了电视台将《红楼梦》搬上屏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戴临风话音刚落,周汝昌先生率先发言,“我是赞成改编的,而且是‘两改派’,何谓‘两改’?即把《红楼梦》改编成电视剧,同时把高鹗后续的四十回摒弃掉,以新的创作来力图接近曹雪芹的原意。六十年代拍了部越剧《红楼梦》,很精彩,我也喜欢,可它不是《红楼梦》,应该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弄得人们以为《红楼梦》是讲三角恋爱故事,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现在有不少的年轻人就这样看。因为越剧影响大,任你红学家怎么辩论也说不过人家,没办法。现在电视台要还清它本来面目,把全书搬上屏幕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好事。 
      几位红学家也频频点头表示赞同周先生的意见。 
      会场顿时活跃起来,群情骚动,议论纷纷。 
      另一些红学家则有着不同的看法。“要搬上屏幕,首先就面临如何对待后四十回的问题,如果摒弃掉高鹗的续作,你的续作能超过他吗?曹、高毕竟是同时代的人,大到时代氛围,小到生活习俗,应该说高鹗比我们更有感受。” 
      还有的红学家则担忧,“从脂批和其他材料中透露了曹雪芹对后四十回的处理安排,但很零散、稀少,而且有的地方自相矛盾,有的则根本无法解释。何谓曹雪芹原意图?学术界尚在争鸣,考据方面也没有新的进展,诚难下笔啊。” 
      赞成、怀疑、反对者在会场上激烈论战,各抒己见,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电视台拍《红楼梦》,他们都将持合作态度。 
      就在这次座谈会上,决定了改编《红楼梦》文学剧本的编剧工作由蒋和森担任。 
      蒋和森,这位五十年代初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在大学时就开始了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工作,毕业后分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不久,以那炙热的情感。独特的视角、飞扬的文采风靡了当时国内的各所大学,不少人还以为文章出自一位功力深厚的老先生之手。


      5楼2009-06-28 18:23
      回复
        第三回 
        蒋和森抱憾辞编剧,合作社鼎力挑大梁 
        但是,剧本进展却慢了起来。无疑《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使蒋和森腕上悬着千钧,笔端难以移动,面对着伟大的曹雪芹他是慎之又慎,虑而再虑。照章改编似乎易了一层,可为古人代笔又难了几重。多年来的“超负荷运转”,匮乏的物质生活,使得自己若体染疴,常常不得不辍笔,这样的速度在电视台的时间进程表上是慢而又慢了。
        此时,蒋和森提出他写一集,电视台拍一集,但这在电视剧制作的经费、人员、布置方面都几乎是不可能的,故只好作罢。 
        为了不耽误电视剧的拍摄,蒋和森主动提出辞去编剧工作,以求新的人选。 
        戴临风来到蒋和森家里做劝说工作。当他来到这座大杂院最深处的一间昏暗、潮湿的小屋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屋子里横七竖八晾晒着衣服,几件破旧的家具已发黑,桌上到处堆放着书和文稿,狭窄得连转身也很困难。一个在国内外都有些影响的学者、作家,就是在这毫无诗意的环境里写下了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几百万字。可怜又可敬的中国知识分子啊! 
        时间不等人,红学会决定推荐周雷、刘耕路和周岭共同担任《红楼梦》的编剧工作。 
        周雷是北京社会科学院的中年红学家。此人身体强壮、肯吃苦,笔头子快,能适应连开夜车的环境。 
        刘耕路是中央党校教师,为人宽厚、富有韧性,写过电影文学剧本《谭嗣同》,是三个人唯一写过影视剧本的人。 
        周岭是安徽淮南师范学院的教师,是三个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也是一位红学研究者,研究的课题正好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探轶”部分,且很有独到见解。 
        三人“合作社”的成立,为电视剧的成功提供了前提。 
        改编首先面临的是改成系列剧还是连续剧? 
        当时,由于时间和经费问题,编导组曾打算拍成各集“独立成章”的系列剧,每一集把焦点集中在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以他们的命运、经历作为横穿线索,但这样做有很大不妥。《红楼梦》的结构不同于《水浒》,绝大多数事件纠结着许多人的命运,如果拍成系列剧,则将会把“金壁”零敲碎打,难以忠实原著,甚至会面目全非。虽然,这可能是一条捷径,但他们还是放弃了。 
        使编剧们更为难的,是如何对待后四十回,是用高鹗续作?还是“另起炉灶”,几经折腾,编剧们决定推翻高鹗续作,参考红学界新近的考证的合理部分重新编写。 
        时间紧张,任务繁重,三位编剧统一了思想,立即分头投入剧本编写工作。与此同时,《红楼梦》另一项重要的工作――挑选演员也立即开始了行动。


        6楼2009-06-28 19:13
        回复
          第五回 
          地下接头夏菁追星探 秘密录像特写误机缘 
          上海虹口越剧团院落狭小,门面寒碜。但这个区属越剧团却有着颇受上海越剧迷亲睐的演员阵容,近几年又接连退出几台在上海叫得响的新剧目。 
          夏明辉三人“闯”进团里,接待他们的是一位管业务的副团长。 
          来虹口越剧团之前,上海文艺界的熟人就向夏明辉推荐了一位叫夏菁的女孩子,说这个女孩子天生就是个好演员胚子,特别能出戏。还说这女孩子平素活泼得近似调皮,脑袋瓜特别聪明。 
          他们开门见山道明来意,副团长显得很热情,急忙送上该团演员的艺术档案。 
          夏明辉忙说:“是否请你把团里的主要演员召来,我们见见面,效果会更好些。” 
          副团长点头同意,转身出门找了几个姑娘:“嗬,我可把家底都亮出来了,你挑吧。实话相告,一个个都是好样的。” 
          夏明辉心里一沉,仍不甘心地问:“听说还有个叫夏菁的演员?” 
          “哦?你们已经知道?”副团长一愣,脸上掠过一丝不快,随即摇摇头,“她呀,淘气得很,象个男孩,你们看不上。” 
          “探春倒也有点男孩气的。”王贵娥接过话茬。 
          “她现在一个戏里任主角,脱不开身”,副团长态度变得冷淡起来。 
          他们不好再说,便起身告辞。 
          说也真巧,刚出大门,就遇上了夏菁。 
          夏箐飞快看了看四周,然后把他们拉到一个偏僻角落里:“我就是夏菁,刚才我们那位副团长交人。嘿,偏不叫我,我只好待在门口堵你们”。 
          “你是不是得罪了他?” 
          “哪儿哟,还不是嫌我有点吊儿郎当。其实他人挺好,就是太古板了点。”夏菁嘻嘻笑着,全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看来,我们只能搞点地下行动了。”三人相视一笑。 
          “你们拍《红楼梦》可得叫上我,我保证能演好”! 
          “嗬,你可真够自信的?” 
          “吹牛可要露馅的”。夏菁一幅娇憨的神态。 
          夏明辉真有些喜欢上了这个不做作不掩饰的女孩子:“那你后天来录像” 
          “哟,后天?后天我在青年宫剧场演出,怕走不了。” 
          “那怎么办?”夏明辉也为她着急起来。 
          夏菁眼珠滴溜一转:“没问题,我的戏在前半场,不起眼的小角色,完了就可以走。” 
          “那好,到时我们派车接你。” 
          按既定方针,夏明辉、王贵娥驱车直奔青年宫剧场。 
          两人来到后台约定地点,可夏菁却突然没有了踪影。 
          她们着急,四处打听,仍未找着,因还要赶回去录像,只好怏怏离去。 
          其实夏菁这边左等右等,仍不见有人到来,性急的夏菁离开后台去了大门口,心想反正你们得从这里过,待夏明辉、王贵娥两人乘车驶出青年宫大门时,夏菁才突然从未拉紧的窗帘缝隙间发现了她们俩的背影,急得高喊起来,无奈是冬天,玻璃窗闭得死死的,任夏菁千呼万唤也不灵。 
          夏菁急中生智截住一辆路过的“的士”,说有急事去西郊,司机一看是位妩媚女郎,欣然答应。 
          给夏菁录像很顺利,“南方行动小组”满意地笑了,认为夏菁“入围”十拿九稳,可最后,夏箐还是落选了。录像带回在中央电视台审看时,夏菁有个侧面特写很不理想,偏偏这个镜头老长老长,急得夏明辉大叫“糟了,糟了。” 
          幸运终究未负奋斗者。夏菁后来也进了“大观园”,在北影《红楼梦》系列片中饰演怡红公子――贾宝玉。


          9楼2009-06-30 12: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