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现耳石症10天了,从来没想过还会有这种病症,第一次听说就深度体验了一下。
从这10天的经历和了解,我大概说下我对于这个病症的看法。
耳石症的直接病因是耳石从耳石膜上脱落,在睡觉时脱落的耳石进入到半规管中,当人位置改变时,耳石在半规管中运动,这个运动导致半规管中液体出现迅速的流变和震动,导致半规管上的感受器和壶腹嵴感受器信号骤变,人的大脑平衡感系统随之出现相应的眩晕觉。
我病发后第三天去的医院,开始挂的骨科,因为我怀疑是颈椎出了问题,但是医生针对颈椎做了一些手检,轻微的诱发了一点点晕,医生说可以做核磁共振排除一下,如果核磁共振结果是好的,就要去神经内科看看。第二天检查结果出来,轻微突出和膨出,医生说没有压迫到神经,不会导致眩晕,建议去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医生给我做了几个位置试验,判断是左耳半规管的问题,随后就做了手法复位,经过我自己后来的上网了解,结合他当时做的复位过程,应该是左后半规管的问题。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这个病因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观察下症状的特点:
1、发病都集中在早晨,下午会明显改善;
2、发病集中在昂头、左侧卧和附身低头的体位;
3、患者发病前大多有熬夜、姿势不正确、高血脂等问题;
4、患者大多缺乏运动。
所以,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循环系统问题导致的耳石脱落,进而导致耳石症的疾病;
疾病的根源是循环系统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捋一捋逻辑: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不运动、高血脂,这样的话会出现血液粘稠、血管硬化的问题,至少是先兆,这个问题会影响脑不供血,影响微循环,当然就包括前庭器官微循环,其中包括水潴留。
而椭圆囊和球囊上的耳石膜,它是嵌在一层纤毛上,形象的说,他像是一个披萨饼放在刷子上,或者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胸口碎大石的人躺在钉板上,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形式。
这样的话,如果纤毛所在的细胞层出现了水肿,纤毛的密度会出现细微的变化,这个变化就像是胸口碎大石的人躺着的钉板从100根每平方米慢慢变为90根每平方米,他的背部一定会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这个状态的结局是耳石膜被撕扯,耳石的附着没那么牢靠,所以出现脱落。
所以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说已经做了复位,好了几个月又复发了呢。
我们看下耳石症恢复的过程,耳石被导回前庭,只是脱离了半规管,但是如果晚上睡觉的时候又转向了患侧,会不会又掉落半规管呢?答案很简单,如果有脱落的耳石存在,就有可能又会掉落半规管,而且这次的掉落不一定是上一次的那个半规管。如果你一直维持反患侧睡觉,那么耳石就不是那么容易再次进入半规管,那医生说耳石症可以自愈,最后是怎么自愈的呢?
因为前庭器官都是有淋巴液在其中的,淋巴液对耳石有溶解作用,如果溶解掉了耳石症自然就好了,大家听到这里是不是已经长舒一口气了,且慢,没有那么简单。
耳石是蛋白质和碳酸钙的结晶体组成的,如果那么简单就溶解了,那他之前在耳石膜上的时候也是接触淋巴液的,那不是动不动就溶解了吗?人体怎么维持加速度的感受呢?所以耳石不是那么容易溶解的。因为它受一个因素的影响,那就是内淋巴液的钙离子浓度,如果浓度低于一定值,会有利于耳石溶解,但是每个人在不同时期前庭内淋巴液的钙离子浓度是变化的,而且耳石膜上的耳石也会有一部分暴露于内淋巴液,所以他们之间一定会是比较平衡的状态,至少可以让耳石膜上的耳石维持比较长的时间不被溶解完,这个溶解的速度一定不能超过耳石膜形成耳石的速度,否则人对加速度的感受就会出现偏差,对重力感受也会出现偏差,直观来说可能会感觉轻飘飘的。
所以,脱落的耳石的溶解过程一定是长期的。
这还是一个小问题,大问题是,病因未彻底解决,耳石还会发生新的脱落。。。。
所以我们在注意睡姿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三个很重要的问题:
1、加强运动,消耗血脂,改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2、改善饮食,少吃油腻的、少吃红肉,减少有害脂类摄入;
3、延长睡眠时间,改善新陈代新。
再多说一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有心脏和动脉两大自主动力,但淋巴循环是没有自主动力的,淋巴循环很特殊,它是单向循环,只从周边向核心大淋巴管流动,主要是收集作用,那淋巴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运动系统,就是人的肌肉收缩是淋巴流动的主要动力。
所以运动是如此的重要!
另外医生提醒要多喝水,我想主要原因是减少血脂浓度改善血液循环吧,我不知道有没有降低前庭内淋巴液的钙离子浓度的作用,也许没有,有的话可能也就是微乎其微一点点而已,反正多喝水是没错的,但是不要喝太多,以免造成水肿就会导致耳石又脱落了,所以还是要结合运动。
但在疾病期间不要做跑跳类型的运动,因为可能诱发眩晕,如果在河边之类的地方做此类运动,有可能引发生命危险,大家一定要小心。
个人的拙见,仅供病友们参考。
从这10天的经历和了解,我大概说下我对于这个病症的看法。
耳石症的直接病因是耳石从耳石膜上脱落,在睡觉时脱落的耳石进入到半规管中,当人位置改变时,耳石在半规管中运动,这个运动导致半规管中液体出现迅速的流变和震动,导致半规管上的感受器和壶腹嵴感受器信号骤变,人的大脑平衡感系统随之出现相应的眩晕觉。
我病发后第三天去的医院,开始挂的骨科,因为我怀疑是颈椎出了问题,但是医生针对颈椎做了一些手检,轻微的诱发了一点点晕,医生说可以做核磁共振排除一下,如果核磁共振结果是好的,就要去神经内科看看。第二天检查结果出来,轻微突出和膨出,医生说没有压迫到神经,不会导致眩晕,建议去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医生给我做了几个位置试验,判断是左耳半规管的问题,随后就做了手法复位,经过我自己后来的上网了解,结合他当时做的复位过程,应该是左后半规管的问题。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这个病因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观察下症状的特点:
1、发病都集中在早晨,下午会明显改善;
2、发病集中在昂头、左侧卧和附身低头的体位;
3、患者发病前大多有熬夜、姿势不正确、高血脂等问题;
4、患者大多缺乏运动。
所以,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循环系统问题导致的耳石脱落,进而导致耳石症的疾病;
疾病的根源是循环系统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捋一捋逻辑: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不运动、高血脂,这样的话会出现血液粘稠、血管硬化的问题,至少是先兆,这个问题会影响脑不供血,影响微循环,当然就包括前庭器官微循环,其中包括水潴留。
而椭圆囊和球囊上的耳石膜,它是嵌在一层纤毛上,形象的说,他像是一个披萨饼放在刷子上,或者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胸口碎大石的人躺在钉板上,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形式。
这样的话,如果纤毛所在的细胞层出现了水肿,纤毛的密度会出现细微的变化,这个变化就像是胸口碎大石的人躺着的钉板从100根每平方米慢慢变为90根每平方米,他的背部一定会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这个状态的结局是耳石膜被撕扯,耳石的附着没那么牢靠,所以出现脱落。
所以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说已经做了复位,好了几个月又复发了呢。
我们看下耳石症恢复的过程,耳石被导回前庭,只是脱离了半规管,但是如果晚上睡觉的时候又转向了患侧,会不会又掉落半规管呢?答案很简单,如果有脱落的耳石存在,就有可能又会掉落半规管,而且这次的掉落不一定是上一次的那个半规管。如果你一直维持反患侧睡觉,那么耳石就不是那么容易再次进入半规管,那医生说耳石症可以自愈,最后是怎么自愈的呢?
因为前庭器官都是有淋巴液在其中的,淋巴液对耳石有溶解作用,如果溶解掉了耳石症自然就好了,大家听到这里是不是已经长舒一口气了,且慢,没有那么简单。
耳石是蛋白质和碳酸钙的结晶体组成的,如果那么简单就溶解了,那他之前在耳石膜上的时候也是接触淋巴液的,那不是动不动就溶解了吗?人体怎么维持加速度的感受呢?所以耳石不是那么容易溶解的。因为它受一个因素的影响,那就是内淋巴液的钙离子浓度,如果浓度低于一定值,会有利于耳石溶解,但是每个人在不同时期前庭内淋巴液的钙离子浓度是变化的,而且耳石膜上的耳石也会有一部分暴露于内淋巴液,所以他们之间一定会是比较平衡的状态,至少可以让耳石膜上的耳石维持比较长的时间不被溶解完,这个溶解的速度一定不能超过耳石膜形成耳石的速度,否则人对加速度的感受就会出现偏差,对重力感受也会出现偏差,直观来说可能会感觉轻飘飘的。
所以,脱落的耳石的溶解过程一定是长期的。
这还是一个小问题,大问题是,病因未彻底解决,耳石还会发生新的脱落。。。。
所以我们在注意睡姿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三个很重要的问题:
1、加强运动,消耗血脂,改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2、改善饮食,少吃油腻的、少吃红肉,减少有害脂类摄入;
3、延长睡眠时间,改善新陈代新。
再多说一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有心脏和动脉两大自主动力,但淋巴循环是没有自主动力的,淋巴循环很特殊,它是单向循环,只从周边向核心大淋巴管流动,主要是收集作用,那淋巴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运动系统,就是人的肌肉收缩是淋巴流动的主要动力。
所以运动是如此的重要!
另外医生提醒要多喝水,我想主要原因是减少血脂浓度改善血液循环吧,我不知道有没有降低前庭内淋巴液的钙离子浓度的作用,也许没有,有的话可能也就是微乎其微一点点而已,反正多喝水是没错的,但是不要喝太多,以免造成水肿就会导致耳石又脱落了,所以还是要结合运动。
但在疾病期间不要做跑跳类型的运动,因为可能诱发眩晕,如果在河边之类的地方做此类运动,有可能引发生命危险,大家一定要小心。
个人的拙见,仅供病友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