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菲吧 关注:27贴子:573

【柳絮舞】┣┅雪落成相思┅┫[茶楼]健康知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刷牙的最佳时间
  饭后3分钟是漱口、刷牙的最佳时间。因为这时,口腔的细菌开始分解食物残渣,其产生的酸性物质易腐蚀、溶解牙釉质,使牙齿受到损害。
  2.饮茶的最佳时间
  饮茶养生的最佳时间是用餐1小时后。不少人喜欢饭后马上饮热茶,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茶叶中的鞣酸可与食物中的铁结合成不溶性的铁盐,干扰人体对铁的吸收,时间一长可诱发贫血。
  3.喝牛奶的最佳时间
  因牛奶含有丰富的钙,中老年人睡觉前饮用,可补偿夜间血钙的低落状态而保护骨骼。同时,牛奶有催眠作用。
  4.吃水果的最佳时间
  吃水果的最佳时间是饭前1小时。因为水果属生食,吃生食后再吃熟食,体内白细胞就不会增多,有利于保护人体免疫系统。
  5.晒太阳的最佳时间
  上午8时至10时和下午4时至7时,是晒太阳养生的最佳时间。此时日光以有益的紫外线A光束为主,可使人体产生维生素D,从而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抗痨和防止骨质疏松的能力,并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病率。
  6.美容的最佳时间
  皮肤的新陈代谢在24点至次日凌晨6点最为旺盛,因此晚上睡前使用化妆品进行美容护肤效果最佳,能起到促进新陈代谢和保护皮肤健康的功效。
  7.散步的最佳时间
  饭后45分钟至60分钟,以每小时4.8公里的速度散步20分钟,热量消耗最大,最有利于减肥。如果在饭后两小时后再散步,效果会更好。
  8.洗澡的最佳时间
  每天晚上睡觉前来一个温水浴(35℃~45℃),能使全身的肌肉、关节松弛,血液循环加快,帮助你安然入睡。
  9.睡眠的最佳时间
  午睡最好从13点开始,这时人体感觉已下降,很容易入睡。晚上则以22点至23点上床为佳,因为人的深睡时间在24点至次日凌晨3点,而人在睡后一个半小时即进入深睡状态。
  10.锻炼的最佳时间
  傍晚锻炼最为有益。原因是:人类的体力发挥或身体的适应能力,均以下午或接近黄昏时分为最佳。此时,人的味觉、视觉、听觉等感觉最敏感,全身协调能力最强,尤其是心律与血压都较平稳,最适宜锻炼。



1楼2009-07-01 21:30回复
    规律运动对高血压病人有益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8-19 
     
      运动是非药物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手段,可以调节自主神经,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运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更可以燃烧脂肪,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达到减肥的效果。
      病人血压控制稳定且无明显合并症时,可进行稍激烈的运动,如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打网球、跳绳、打羽毛球等。血压控制不当或有明显合并症时,应进行较温和的运动,如散步、体操、打太极拳等。
      过度激烈或太温和的运动皆不恰当,判定运动的强度的公式如下:
      最大心率=(220—年龄)×85%
      最低心率=(220—年龄)×70%
      如果运动后测得心率介于最大与最低心率之间,那么此次运动强度适当。
      例如:一位60岁的老年人,运动后的心率应在(220—60)×70%到(220—60)×85%之间,即112次~136次/分。运动后心跳低于112下则表示运动强度太低,达不到运动效果,心跳超过136下则表示运动强度太高,易导致各种意外。
      此外,在运动后,有点喘,有流汗,仍可讲话而不累,就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
      每周可运动3-4次,每次30-45分钟,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
      开始运动可分成三个步骤:
      1) 热身运动——如伸展操、散步等,约做5-10分钟。
      2) 主要运动——指有氧运动,如骑自行车、游泳、慢跑、跳绳等,约20-30分钟。从事体力劳动者和肥胖及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运动量。
      3) 恢复运动——可做散步或呼吸调节运动,约做10分钟,可缓和运动后的心率及减少运动伤害的发生。
      运动的注意事项:
      1) 切勿运动过量: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制订运动计划,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增加活动量。
      2) 注意环境气候: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差,容易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因此夏天时应在清晨或黄昏较为凉爽时做运动,避免日晒雨淋;冬季气候寒冷,要注意保暖,以防止血压波动导致中风。
      3) 运动服装要舒适吸汗:最好选择棉质的衣料,运动时穿合适运动鞋,防止运动损伤。
      4) 选择安全场所:公园、学校或较为宽敞的居住小区是较好的运动场所,切勿在街道、马路边运动,一来环境嘈杂,二来容易发生意外。
      5) 运动时切勿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最好的运动时间,应选在饭后2小时。
      出现以下这些情况的高血压患者是不适宜进行运动的:
      感到不适,特别是血压、心律不稳定而导致不适的情况下。
      饥饿时或饭后一小时不宜做运动。
      运动中出现任何不适现象,应立刻停止。
      糖尿病、肾衰、心衰等并发疾病未能控制好的患者也不能进行运动。


    2楼2009-07-01 21:33
    回复
      吃番茄有助降血压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8-19 
       
             日前,《美国心脏杂志》刊载的一项试验报告显示,多重番茄元素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番茄营养素还有助于改善前列腺肥大病患的排尿功能。 
          
        研究人员给血压较高的病人先连续服用安慰剂4周,接着在持续8周服用多重番茄元素胶囊,最后4周换回安慰剂。结果显示,服用多重番茄元素到第6周时,病人的血压就降低达到了正常水平。 
          除了注意低盐低钠饮食、少烟酒脂肪、多吃番茄之外,研究人员提醒称:血压超过高压130、低压85的人每天应定时定量监控血压变化。有肥胖或血糖及血脂肪过高病史的人需要定期诊疗,平常适度运动、维持理想体重,寒冷时注意保暖,了解减压的方法并控制血压升高。


      4楼2009-07-01 21:35
      回复
        降压药的新服法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8-19 
         
          最近,有关专家在治疗老年型高血压的过程中,提出并应用了一种新的服药方法。该新法依据时辰药理学原理,可以更有效地保持血压稳定,预防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
          临床实施表明,高血压病人采用清晨醒后一次服药的方法后,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的波动,防止血压在清晨时突然升高,同时又能有效地避免和控制夜间睡眠达到预防脑溢血和脑血栓形成的目的。以尼莫地平为例,以往传统的服药方法是每日服药3次,每次1片;新的服药方法是每日服药1次,每次2片(0.02克)。临床实践表明,传统的服药方法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因为人的血压在24小时内有周期性的节律变化,每天早晨血压升高,下午血压比较平稳,到夜间睡眠时血压会自行降低。高血压病人也是这样,因此,高血压病人容易在早晨发生脑溢血,而在夜间容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即脑血栓形成。而按照传统的服药方法,早晨药物发挥作用有限,达不到良好的降压效果;而中午和傍晚服药后,血压又会出现明显的降低。因此,这种服药方法虽然可降低血压,但很难预防脑溢血的发生,更不能预防脑血栓的形成,有时甚至会促使脑血栓形成。


        5楼2009-07-01 21:35
        回复
          为什么补钾能降低血压?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8-19 
           
             高血压患者摄入高钾时会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研究表明高钾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达到降压效果的: 
              (1)直接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2)减少肾素分泌,使血管紧张素的形成受阻。
              (3)抑制肾素活性,拮抗血管紧张素的缩血管作用。
              (4)降低交感活性,减少血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5)增加尿钠排泄,诱导钠利尿,降低血压。
              研究发现富含钾的食物主要为新鲜的蔬菜、水果和瘦肉,新鲜蔬菜水果摄人少者高血压发生率高。


          6楼2009-07-01 21:36
          回复
            e...


            7楼2009-07-01 21:37
            回复
              高血压对脑的损害 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来势凶猛,致死致残率极高。高血压是目前公认的引起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且血压的高低和高血压持续的时间与脑卒中的发生率成正比关系:即患者血压越高,中风的发生率越高。高血压病人都有动脉硬化存在,当脑动脉硬化到一定程度时,再加上一时的激动或过度的兴奋(如愤怒、突发事件的发生)、剧烈运动等,使血压急骤升高,就有可能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此时,病人立即昏迷,倾跌于地,所以俗称中风。凡高血压病患者在明显的诱因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麻木、乏力等症状,要高度怀疑中风的可能,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检查。 
                不仅是脑出血,缺血也可以造成脑卒中,所以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个类型,常见的有6种病。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疾病;缺血性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中脑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一种脑卒中,可出现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 
                我国脑卒中患病率和复发率居世界前位,据估计中国每年新发生的脑卒中病人为150万~200万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脑卒中病人有增无减,而且发病年龄普遍提前。过去45岁以前得中风的人很少,而今40岁以前得中风的事经常发生。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是中青年人的不良生活方式、缺乏自我保健观念,以及高血压治疗不普及、不规范。如果高血压患者能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可使脑卒中患病率及复发率均下降接近1/3。


              8楼2009-07-01 21:38
              回复
                高血压对肾的损害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8-19 
                 
                 高血压对肾的损害 肾动脉硬化和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约10%的高血压患者合并肾功能衰竭。高血压与肾脏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一方面,高血压引起肾脏损害;另一方面肾脏损害加重高血压病。高血压与肾脏损害可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良性高血压持续存在5年~10年,病理检查即可发现肾脏小动脉病变,其后继发肾实质损害,但临床症状出现相当缓慢,后期可发生肾小动脉硬化症。良性高血压是否引起肾小动脉硬化,首先与高血压(尤其是收缩压)程度及持续时间相关。一般而言,高血压需持续存在10~15年才会出现肾损害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最后转入氮质血症、肾功能不全,以致最终发展成为尿毒症。 
                  专家提示 
                  高血压可以引发这样多的合并症,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生命受到威胁,如果认真地控制血压使之在正常范围,就可以延缓乃至防止合并症的发生。预防高血压病并发症要注意:①血压要控制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内。要使血压稳定,就要长期服药。②要排除一切危险因素,戒除不良生活习惯。③控制食盐用量,膳食结构要合理。④坚持体育锻炼,⑤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9楼2009-07-01 21:39
                回复
                  引起症状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8-19 
                   
                    大多数症状性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是清楚的,其常见的原因有:
                    (1)肾脏疾病 由肾脏疾病引起的症状性高血压称肾性高血压。而引起肾性高血压的疾病有三类:①肾实质病变,以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为最常见,其次为先天性肾脏疾病,如多囊肾、马蹄肾、肾发育不全等。代谢性疾病所致的肾脏病变,如糖尿病性肾病、肾淀粉样变、痛风性肾病以及肾结石、肾结核、肾外伤等也常引起血压升高。②肾血管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动脉或其分支狭窄,如肾动脉粥样硬化、肌纤维增生,缩窄性大动脉炎,肾静脉血栓及肾动脉瘤等。③尿路梗阻性疾病如尿路结石、肾脏肿瘤及各种原因导致的尿路受压。
                    (2)内分泌疾病 常见的有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垂体前叶功能亢进及某些类型的肾上腺变态综合征。
                    (3)血管病变 如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和多发性大动脉炎。
                    (4)颅脑病变 如脑部创伤、脑肿瘤、脑干感染等。
                    (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高血压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之一,多在妊娠晚期出现血压升高。
                    (6)药源性高血压 如女性口服避孕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常可发生高血压。
                    (7)其他 如结缔组织病,高原心血管病及女性绝经期前后,常有血压升高表现。肢端肥大症及高血钙症可伴有高血压。


                  13楼2009-07-01 21:53
                  回复
                    引起症状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8-19 
                     
                      大多数症状性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是清楚的,其常见的原因有:
                      (1)肾脏疾病 由肾脏疾病引起的症状性高血压称肾性高血压。而引起肾性高血压的疾病有三类:①肾实质病变,以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为最常见,其次为先天性肾脏疾病,如多囊肾、马蹄肾、肾发育不全等。代谢性疾病所致的肾脏病变,如糖尿病性肾病、肾淀粉样变、痛风性肾病以及肾结石、肾结核、肾外伤等也常引起血压升高。②肾血管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动脉或其分支狭窄,如肾动脉粥样硬化、肌纤维增生,缩窄性大动脉炎,肾静脉血栓及肾动脉瘤等。③尿路梗阻性疾病如尿路结石、肾脏肿瘤及各种原因导致的尿路受压。
                      (2)内分泌疾病 常见的有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垂体前叶功能亢进及某些类型的肾上腺变态综合征。
                      (3)血管病变 如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和多发性大动脉炎。
                      (4)颅脑病变 如脑部创伤、脑肿瘤、脑干感染等。
                      (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高血压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之一,多在妊娠晚期出现血压升高。
                      (6)药源性高血压 如女性口服避孕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常可发生高血压。
                      (7)其他 如结缔组织病,高原心血管病及女性绝经期前后,常有血压升高表现。肢端肥大症及高血钙症可伴有高血压。


                    14楼2009-07-01 21:53
                    回复
                      二是眼底病变的临床意义:根据眼底的变化程度和大量临床资料验证,专家们通常把眼底病变分为4级:Ⅰ级为视网膜小动脉稍有狭窄和轻度硬化,其他均无异常;Ⅱ级视网膜动脉硬化明显,动脉出现“银线反应”,动静脉出现交叉征;Ⅲ级在Ⅱ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视网膜出血、渗出和水肿;Ⅳ级同时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从眼底的病变程度分级,足以反映了高血压的进展程度。也就是说,眼底改变的级别越高,则高血压病的患病时间越长,病情越重,即眼底视网膜动脉的硬化程度同高血压病的患病时间成正比。尤其是当视网膜出血、渗出和视神经乳头水肿时,已提示体内的重要脏器如脑、心、肾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这一点说明,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损害程度,是高血压病诊断的有力依据。


                      15楼2009-07-01 21:55
                      回复
                        二是眼底病变的临床意义:根据眼底的变化程度和大量临床资料验证,专家们通常把眼底病变分为4级:Ⅰ级为视网膜小动脉稍有狭窄和轻度硬化,其他均无异常;Ⅱ级视网膜动脉硬化明显,动脉出现“银线反应”,动静脉出现交叉征;Ⅲ级在Ⅱ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视网膜出血、渗出和水肿;Ⅳ级同时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从眼底的病变程度分级,足以反映了高血压的进展程度。也就是说,眼底改变的级别越高,则高血压病的患病时间越长,病情越重,即眼底视网膜动脉的硬化程度同高血压病的患病时间成正比。尤其是当视网膜出血、渗出和视神经乳头水肿时,已提示体内的重要脏器如脑、心、肾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这一点说明,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损害程度,是高血压病诊断的有力依据。


                        16楼2009-07-01 21:55
                        回复
                          防治糖尿病--补充三价铬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8-13 
                           
                           科学研究证明,三价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参与机体的糖代谢与脂代谢。缺少三价铬会引起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及高血脂症等疾病。   
                           
                            三价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重要组成成分。它通过GTF与胰岛素、膜受体间形成三元配合物而发挥其生理作用。它参与体内的糖代谢,是维持机体正常的葡萄糖耐量,提高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机体糖代谢正常进行,有效防治糖尿病。
                            
                            人体细胞要靠胰岛素把血糖运到细胞内变成能量,缺少了铬会使胰岛素效能降低,糖不能顺利进入细胞内,血糖就会升高。为了控制血糖水平,身体将产生额外更多的胰岛素来补偿因缺铬而引起的胰岛素效能降低,这被称为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数量虽多,但由于其缺铬而工作效能不高,血糖水平仍居高不下。胰岛素分泌增多是临界缺铬的主要标志。胰岛素的增加,会使铬过多的释放到血液中之后,经尿排出体外,又进一步加重铬的缺乏。此时若不能及时补充铬,当胰腺分泌胰岛素的代偿功能衰竭时,胰岛素分泌功能严重受损,而引起糖尿病。而分泌过多的胰岛素还会使血脂增高,产生动脉硬化,并加速血小板的积聚,引起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中风等一系列疾病。所以,医学专家认为缺铬是引起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补充三价铬,能改善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对外源性胰岛素的需求量,降低血糖,降低血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对稳定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改善疾病症状和促进康复等有明显的作用。  
                            一般人每天摄入50-200微克的三价铬可满足需要,中老年人特别是糖尿病人对三价铬的需要量高于正常人。   
                            人体对不同来源的三价铬吸收利用情况差异较大,对无机铬(如三氯化铬)吸收率仅为0.5-2%,对有机铬的吸收率较高,可达10-25%。由于人们从日常饮食中很难获得足够的三价有机铬铬来满足机体的生理需求,故而还需要另外补充。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多食用富含铬的食物,如麦芽、全麦、黑胡椒、南瓜、绿菜花、海藻、燕麦、粗粮等,但由于进食量少,通过食物获得机体所需的铬还是不足的。所以,最好摄入铬的营养补充剂。


                          17楼2009-07-01 21:56
                          回复
                            糖尿病患者怎样吃水果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8-13 
                             
                                水果富含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果胶、维生素、无机盐和膳食纤维,此外还含有机酸、芳香物质和色素成分,对增进食欲、促进消化、丰富食品多样化十分有益,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吃水果会使血糖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常避而远之;还有一些人则把水果归于健身的营养品,大吃特吃,毫无顾忌。这两种做法都不够科学。那么怎样科学吃水果才能既不影响血糖又可一饱口福,还可摄取水果中的营养物质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好血糖控制情况,以确定是否应该进食水果和吃水果的时间、品种及数量。
                              可进食水果的条件  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能吃水果,只有血糖控制较理想,病情稳定,没有出现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患者才可以吃。一般说来,空腹血糖7.8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在10mmol/L以下,以及糖化血红蛋白7.5%以下,完全可以选用含糖量低、味道酸甜的水果。而那些血糖高、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只能选用含糖量在5%以下的蔬菜、水果,如西红柿、黄瓜等。
                              选用水果的种类  宜选吃含糖量相对较低的水果,如含糖量在4%~7%的有西瓜、草莓、白兰瓜;含糖量在5%~10%的有鸭梨、李子、樱桃、桃、菠萝;含糖量9%~13%的有苹果、杏、柚子。
                              进食水果的时间  最好在两正餐中间或睡前吃。这样使水果起到加餐作用,也可使水果中的果糖起到缓冲饮食的作用,不宜在餐前或餐后立即吃水果,否则可使餐后血糖更高。
                              进食水果的数量  一般每天进食不能超过1个交换单位。苹果、梨、桃200g或西瓜500g约为1个交换单位。在进食水果的同时要与主食进行等热量交换,也就是说进食水果1交换单位,如苹果200g,就要相应减去1交换单位主食,如大米25g。这样做既不会影响血糖,又补充了身体需要的水果中的有用物质。
                              加强血糖监测  在吃水果前及吃水果后2小时监测血糖,如上升太高,则应减少水果的进食量,如无明显升高还可试着多吃。
                              注意好以上几点,糖尿病人是完全可以安心度过一个水果丰盛的夏天。


                            19楼2009-07-01 22:03
                            回复
                              十、调理膳食保护心血管
                                膳食与心血管病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传染病是病从口入,心血管病也可以说是病从口入。旧中国的问题在于营养不足,当前的问题在许多人营养偏高,膳食平衡代谢失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根源。从幼少年代开始,人要养成合理的膳食习惯,要吃饱、吃好、吃得科学、吃得可口,但不可饮食无度,当然也不必要机械执行清规戒律。
                                食量因年龄和劳动强度不同,总热量大体上有个合理的分配,一般按热量计算(不是按重):脂肪25%左右,蛋白质20%左右,碳水化合物55%左右。脂肪过多出现肥胖,动脉易生粥样硬化。这是一个一般估量,对正常人不必死板计算。
                                每日三餐均衡,不可一餐过饱,一餐不足,早餐不可不吃,晚餐不可过饱。
                                吃什么? 主食米面之外,适当搭配杂粮及豆类。瘦肉(包括鸡、鱼)每日2-3两,不吃或少吃肥肉,少吃动物内脏,但也不要绝对化,不时吃点肝还是有益的,牛奶不限,正常人鸡蛋一天吃一个没有问题。做菜用植物油,不用或少用动物油。青菜水果经常吃,多吃有益,西红柿可以天天吃,但不要加糖太多。豆制品应经常吃,花生米、核桃仁等也可常吃。
                                减盐 盐是每天不可少的,但如吃得过量则钠摄入过多,是高血压的一个危险因素。成人日摄入食盐5-6克就可保持正常需要。目前北京人日均食盐量在12克左右,所以大体上减半为好。东北人吃盐量最,日均量在15-18克,南方人吃盐少得多,北方人应逐步转向南方作菜方法,少加盐,少用酱油,咸菜少吃,把日均盐量控制在10克以内。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发病因素,但有科学根据,盐过量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上售低钠盐,值得提倡。
                                控酒 渴酒少量无害过量有害酒的热量高,多喝加重肥胖。烈酒不可常喝,黄酒、葡萄酒也要有节制地喝。
                                饮料 最方便有益的饮料是白开水和茶,都是生活必需品,特别夏日,喝水太少不合卫生要求。含糖多的饮料不可多喝。
                              十一、肥胖是心血管病的温床
                                旧中国很多人面黄肌瘦,新中国已大不一样,但近年来胖人太多,特别是中老年发胖。肥胖就是脂肪过剩,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表面樗。高血压在胖人中也较多。过去说发胖是发福,现在要问福兮祸兮,值得警惕。
                                肥胖的客观指标是体重。成人正常体重标准有两种算法。国际公认的是按体重指数(BMI)。体重指数=体重公斤数/身高米数平方,正常体重指数在25以下,25及以上为肥胖。
                                另一简便公式为:正常体重公斤数=身高厘米数-105。超重10%为偏重(警报),超重20%为肥胖(必须减重)。
                                人到中年要常量体重,注间保持体重基本正常。老年人宁瘦勿胖。
                                如何防胖减重? 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没有特效方法。
                                (1)调节饮食:不是让人吃不饱,而要选择食物品种,多吃热量低和含纤维多的食物,如各种蔬菜及粗粮。做砚馒头可以适量加人米糠,吃饭适可而止,绝不可过饱。不吃肥肉,少吃油类和糖,少吃零食。
                                (2)加强体育锻炼:如长跑、打球、游泳,可能时每日坚持,否则周末补课。年高的人坚持散步、打拳、体操,不拘一格,会什么操就做什么操,早晚各一次(室外为好,天气不好在室内)。
                                (3)少数人需要到减肥门诊接受医生指导,主要还要靠自己调理。
                                (4)减肥要有步骤,不可操之过急。“有钱难买老来瘦”,进入老龄,宁瘦些,不可胖。还有一句常言“要壮不要胖”,老少均宜。


                              20楼2009-07-01 22: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