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吧 关注:42,793贴子:739,832
  • 0回复贴,共1

征途是星辰大海——《流浪地球》彰显的文化自信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征途是星辰大海——《流浪地球》彰显的文化自信
好莱坞也有贺岁片,当然贺的是元旦,因和圣诞挨得太近,“贺岁季”就是“圣诞季”。圣诞图个平安,影片类型可以是喜剧、爱情、动作,甚至符合“美国胜利,英雄凯旋归来阖家团圆”套路的战争片和《星球大战》一类的科幻片,但决不能是讲述“世界末日,英雄拯救地球光荣牺牲”的灾难片。作为“上帝的选民”,他们坚信上帝即使要惩罚他们也不会选在平安夜前后。但中国人不信这个,过农历新年就图个热闹,自古就不拒绝惊险刺激的娱乐活动,发明火药先用于过年燃放烟花爆竹,而贺岁片也可以是灾难片,还不限于《后天》《2012》之类只发生在地球上的天灾,是要躲避波及太阳系的浩劫,带着整个星球去星辰大海中流浪。中西方文化差异可见一斑。
刘慈欣的著作使中国科幻文学在世界科幻文坛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灵感正原于这种差异。郭帆、吴京等新生代导演和演员敢于迎合这种差异,将原著改编上映,彰显的则是文化自信。随着中国经济和电影的崛起,好莱坞的风格、特效都学得像模像样,该用来讲述中国人拯救地球的故事了。当然,这更类似中国上古时代的英雄传奇,而不是《圣经》里的神话传说。
《史记》和《旧约》都有关于上古大洪水的记载。司马迁的解释是自然灾害,应由英雄人物领导人民抗洪救灾,于是有了大禹治水。希伯莱人的解释则是“上帝要惩罚人类”,所以不应反抗,善良的人自会得到“天启”,偷偷建造方舟,抛下家园和同胞独自逃生。当两大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再次面临共同的劫难时,必然分化成“地球派”和“飞船派”相互斗争,这在原著里被着力渲染,而影片却有意淡化,全球成立了联合政府,集中力量实施“流浪计划”。为保万无一失,又制定了在必要时放弃地球,用空间站搭载精英人物逃离太阳系,以延续人类文明的“火种计划”作为应急预案。“大禹”和“诺亚”都有机会拯救人类,中华文化是讲和谐的。
难在骨肉亲情,天地相隔。父亲割舍下一对儿女,在空间站恪尽职守17年,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但当木星引力使地球偏离流浪轨道,即将万劫不复时,他却得知自己已被纳入“火种计划”,真正的角色是“诺亚”。中国人不屑于做逃跑的诺亚,何况还是一个相信“就算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的儿子……”不惜用百代人前仆后继完成“流浪”的太空“愚公”!愚公移山是为子孙开辟生路,决不为自己苟活。子孙代表着希望,而“希望是我们这个时代像钻石般宝贵的东西”。为了呵护希望,父亲不仅要做治水十几年的大禹,还要做头撞不周山的共工,用自己的牺牲为孩子们杀出一条生路!空间站撞向木星的一刻,地球上的人们不分信仰都在仰望他。诺亚的子孙会虔诚地祷告:“我们在天上的父啊,愿你的国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而大禹的子孙会驾驶着生活了几千年的家园继续流浪,直到2500年以后。中国人不接受“上帝的惩罚”,也就不屑于被上帝拯救,只相信人定胜天的自我救赎!大禹治水成功,既战胜了天灾,也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他的儿子启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世袭君主,华夏文明从此结束了原始部落时代的野蛮生长,作为国家向着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跃进。影片中,宇航员刘培强牺牲后,儿子继承了外祖和父亲的事业,如愚公挖山一般为行星引擎搬运着燃料。儿子的名字也叫“启”。这样的勇气,这样的想象力,这样的时间尺度和文明“定力”是中华文化亘古不变的独特气质,优越于好莱坞科幻片只会“大战外星人”的空洞与狭隘。
好莱坞的局限恰是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局限。一个历史不到250年的年轻国家,因领导了两次工业革命而快速崛起,并用4分之1的时间打赢了奠定全球霸权的冷战,难免生出“历史已终结”的独孤求败之感。瞧不起地球人了,只能满宇宙寻找外星人“切磋”军事技术,不屑于思考当人类必须团结起来应对生死劫难时应该如何担当作为,更不敢想象一个拯救计划居然要耗时2500年。2500年以后还有美利坚合众国吗?甚至还有西方文明吗?他们对此很不自信,这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但中国人有这份想象力,更有这份担当。他们的国家已经存在了两个2500年,当第一个2500年结束时还诞生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他们毫不怀疑自己的文明能再延续2500年,“孙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尽矣。”这段旅程虽是流浪,征服的却是星辰大海!
片尾无彩蛋,却有一曲童声合唱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刘欢咏叹天问“我们要带着家园飞向谁边?”突破了好莱坞式灾难片的套路和科幻思维的局限,天崩地裂今又是,换了“救世主”!中国人只有重新认识自己英雄的过去,才有灵感去幻想壮丽的未来。只有文化上变得自信,才有勇气去拯救人类。


IP属地:四川1楼2019-02-12 17: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