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城墙与城门
皇城城墙 《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六年(1378 年)三月辛未(二十日),“甓临濠(今凤阳中都)皇城。”到同年六月辛巳(十一日)“中都皇城成,高三丈九尺五寸 ,女墙高 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城楼台基俱高五尺九分 ,午门 东南、西南角楼台基与城楼台基 同。玄武门城楼台基高五尺九寸五分,其东北、西北角楼台基 亦与城楼台基同”。
中都皇城城墙建筑,至今还可以探 究出特色来。一是墙 体全部砖石垒砌。根基的条石基本上是凤阳上等自玉。无论何地制造的城砖 ,都有统一的形 制。二是砌筑方式采用“填心”法。为了保证高标准,先砌墙表 ,留出侧脚,即是砖墙表面从下 至上都向墙倾斜 ,墙壁内侧呈犬牙状接棒相交,后用城砖层层错砌墙心 ,再用桐袖灰和糯米 汁合成的浆水浇灌 ,以达到永固。
皇城城墙至20世纪初一直保存完好。1958 年大跃进期间,东城墙部分被扒拆取砖垒炼钢铁炉。文化大革命期间 ,城墙及城门台基被 大量扒除,城砖出售远至上海。 20 世纪 70 年代初 ,仅剩残缺的午门、西华门台基及 1100 米长的城墙。但察其 规模布局和遗物、遗迹 ,仍十分壮观。
午门城楼台基平面呈“凹”字形状。台基原四周厚五米左右 ,高 十五米多的砖包墙体,于1970年拆除。五券洞两端砖砌的拱券亦被拆了三至九米不等 ,顶部砖铺的地面也被扒拆成凸凹不平 ,残 存的城楼台四周基部及正券两侧,总长七百多米的白玉石须弥座浮雕保存得较 完整 ,仍可想见中都午门当年的恢弘气魄。
午门城楼夯土台基残高约12米,自底至顶为一层黄粘土,一层碎砖。每个拐角部位则在夯土层内砌口字形砖墙体,十分坚固。1983年1月,对台基顶部因取砖被掘成的坑洼,回填夯实。西华门三 个门券洞和城楼台基基本保存完整 ,仍 高十二米多。东华门、玄武门及东南、东北、西北角楼尚存有高 7-10 米的穷土台基。
皇城城墙除东北垣和南垣东段仅存基础外 ,西垣保留较为完整 ,存有八百 多米长城墙 ,远远看 去像一条巨龙卧在那里。南垣西段也存有三百 多米长城墙,共计尚存 1139 米。这些城墙底宽 8.4 米, 顶宽 6.4 米,用长 40、宽 20、厚 11 厘米的城砖砌筑 ,很少见有土芯。
2015 年 10 月 18 日,明中都皇故城西城墙修缮项目正式开工。2016 年 3 月 18 日,明中都皇故城东华门城台及东 南、东北角楼修缮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为下一步复建皇故城墙打下基础。
皇城城门 皇城共设有四座门,正南门称午门,又名五凤楼,因位当子午,故名午门。东门称东华,西门称西华,均根据方位命名。后面北门称玄武,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主北方,故皇城北门取玄武。
午门城台正中三券门洞两侧,还有左右阙门,背面呈五券,正面券门为明三暗五。东西北三面以十余米高的城楼台基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平面呈凹形。这种形状的门楼称为“阙门”,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经实测城楼台基北面东西宽142.4米,南北深41.5米;南面东西宽70.8米;两翼楼内侧南北长47.5米,外侧南北长89米,各宽35.8米。清初县治迁皇城后,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增建城楼,改门名钟离。咸丰年间楼圮,今存柱础石数块。午门正券洞高8.6米,宽5米,左右券洞各高7.6米,宽4.5米。三券洞北端被拆除3米多,南端拆除9米,现存29米。左右掖门各从两翼楼内侧端开门,宽3.1米,东西相对,然后各向里伸延,再折转向北进城。左掖门宽4.1米,右掖门宽4.1至4.15米。近十几年来,午门券洞多次整修。
皇城城墙 《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六年(1378 年)三月辛未(二十日),“甓临濠(今凤阳中都)皇城。”到同年六月辛巳(十一日)“中都皇城成,高三丈九尺五寸 ,女墙高 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城楼台基俱高五尺九分 ,午门 东南、西南角楼台基与城楼台基 同。玄武门城楼台基高五尺九寸五分,其东北、西北角楼台基 亦与城楼台基同”。
中都皇城城墙建筑,至今还可以探 究出特色来。一是墙 体全部砖石垒砌。根基的条石基本上是凤阳上等自玉。无论何地制造的城砖 ,都有统一的形 制。二是砌筑方式采用“填心”法。为了保证高标准,先砌墙表 ,留出侧脚,即是砖墙表面从下 至上都向墙倾斜 ,墙壁内侧呈犬牙状接棒相交,后用城砖层层错砌墙心 ,再用桐袖灰和糯米 汁合成的浆水浇灌 ,以达到永固。
皇城城墙至20世纪初一直保存完好。1958 年大跃进期间,东城墙部分被扒拆取砖垒炼钢铁炉。文化大革命期间 ,城墙及城门台基被 大量扒除,城砖出售远至上海。 20 世纪 70 年代初 ,仅剩残缺的午门、西华门台基及 1100 米长的城墙。但察其 规模布局和遗物、遗迹 ,仍十分壮观。
午门城楼台基平面呈“凹”字形状。台基原四周厚五米左右 ,高 十五米多的砖包墙体,于1970年拆除。五券洞两端砖砌的拱券亦被拆了三至九米不等 ,顶部砖铺的地面也被扒拆成凸凹不平 ,残 存的城楼台四周基部及正券两侧,总长七百多米的白玉石须弥座浮雕保存得较 完整 ,仍可想见中都午门当年的恢弘气魄。
午门城楼夯土台基残高约12米,自底至顶为一层黄粘土,一层碎砖。每个拐角部位则在夯土层内砌口字形砖墙体,十分坚固。1983年1月,对台基顶部因取砖被掘成的坑洼,回填夯实。西华门三 个门券洞和城楼台基基本保存完整 ,仍 高十二米多。东华门、玄武门及东南、东北、西北角楼尚存有高 7-10 米的穷土台基。
皇城城墙除东北垣和南垣东段仅存基础外 ,西垣保留较为完整 ,存有八百 多米长城墙 ,远远看 去像一条巨龙卧在那里。南垣西段也存有三百 多米长城墙,共计尚存 1139 米。这些城墙底宽 8.4 米, 顶宽 6.4 米,用长 40、宽 20、厚 11 厘米的城砖砌筑 ,很少见有土芯。
2015 年 10 月 18 日,明中都皇故城西城墙修缮项目正式开工。2016 年 3 月 18 日,明中都皇故城东华门城台及东 南、东北角楼修缮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为下一步复建皇故城墙打下基础。
皇城城门 皇城共设有四座门,正南门称午门,又名五凤楼,因位当子午,故名午门。东门称东华,西门称西华,均根据方位命名。后面北门称玄武,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主北方,故皇城北门取玄武。
午门城台正中三券门洞两侧,还有左右阙门,背面呈五券,正面券门为明三暗五。东西北三面以十余米高的城楼台基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平面呈凹形。这种形状的门楼称为“阙门”,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经实测城楼台基北面东西宽142.4米,南北深41.5米;南面东西宽70.8米;两翼楼内侧南北长47.5米,外侧南北长89米,各宽35.8米。清初县治迁皇城后,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增建城楼,改门名钟离。咸丰年间楼圮,今存柱础石数块。午门正券洞高8.6米,宽5米,左右券洞各高7.6米,宽4.5米。三券洞北端被拆除3米多,南端拆除9米,现存29米。左右掖门各从两翼楼内侧端开门,宽3.1米,东西相对,然后各向里伸延,再折转向北进城。左掖门宽4.1米,右掖门宽4.1至4.15米。近十几年来,午门券洞多次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