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然居士吧 关注:13贴子:2,027

同樣是外族,後唐、元、清、日本比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後唐由沙陀突厥建立,元國由蒙古人建立,清由滿洲人建立,日本由和族建立。四個正權都是非漢族正權,竝先後入主中原,但是卻有非常大的差別。
在語言文字方面,後唐將漢語和漢字作爲官方語言和文字,不使用突厥語。
元國的官方語言和文字爲蒙古語和蒙古文(八思巴文),而非漢語漢字。漢語漢字只是作爲通行語言文字存在(相當於英屬印度的印度語印度文地位)。
空口無憑,以下是證據:
八思巴字最初的正式名稱爲“蒙古新字”,後改爲“蒙古字”。《元史》和其它一些史書的作者把八思巴字稱作“蒙古國書”或“蒙古國字”,“元國書”或“元國字”。在近代,八思巴字又獲得較爲通用的兩個名稱:“方體字”(或譯作“方塊字”)和“八思巴字”(也作“八思巴文”)。前者是因它的字母體式呈方形而得名;後者則是因它的設計人是八思巴而得名。
爲正式頒行八思巴字,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六年(1269年)專門下了一個詔書:
“朕惟字以書言,言以紀事,此古今之通制。我國家肇基朔方,俗尚簡古,未遑製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漢楷及畏吾字以達本朝之言。考諸遼、金以及遐方諸國,例各有字。今文治浸興,而字書有闕,於一代制度實爲未備。故特命國師八思巴創爲蒙古新字,譯寫一切文字,期於順言達事而己。自今以往,凡有璽書頒降者,並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
出自《元史·釋老傳》和《元典章》卷一詔令條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2-27 01:18回复
    清國呢,官方文字有滿文,也有漢文,但明顯滿文地位高於漢文,二者竝不平等。舉個例子,《尼布楚條約》這麼重要的東西就沒有漢文版!很明顯滿清根本沒把漢人當回事。而且清朝歬期,清國國主和大臣上朝多是說滿語,乾隆嘉慶以後纔漸漸變成漢語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3-02 23:21
    回复
      日本就不用說了,皇民化運動,就是元清加強本族文字和剃髮易服的加強版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3-02 23:22
      回复
        服飾方面,元國除了一些地方漢官,基本以蒙古服飾爲主,而且在民間蒙古服飾盛行,非常多的中國人把髮式剃成蒙古式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3-02 23:23
        回复
          沙陀突厥的後唐襲承隋唐,看不出與漢族王朝有區別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3-02 23:24
          回复
            清朝對中國人實行血腥的剃髮易服,服飾全部變成了滿式,華夏服飾從此淪沒數百年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3-02 23:27
            回复
              如何對待中國人方面。沙陀突厥的後唐始終把中國人當成自己人,中國人也把異族建立的後唐當作正統華夏王朝,許多士人陷於遼,不久殺遼國官員難歸後唐,稱不仕夷狄之國(遼)。可見中國人認爲後唐是眞正漢化的少數民族中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3-02 23:30
              回复
                滿清對中國的圖殺更甚,幅度之廣,無一朝代能仰其十分之一。而且是針對中國人的民族仇 殺。在入关前,努尔哈赤对汉人实施民族压迫,稍有反抗,便大肆屠杀,残杀了一百多万辽东汉人。此后,后金军队多次入寇山东、河北。仅济南一地,就留下十三万具汉人的尸体。后金军撤退时,还将被掠走的汉族妇女载在马上,施以浓妆艳抹,一路吹拉弹唱。[6][34]
                天命九年(1624年)正月,努尔哈赤下九次汗谕,清查所谓“无谷之人”,并谕令八旗官兵“应将无谷之人视为仇敌”,“捕之送来”,最后于正月二十七日下令:“杀了从各处查出送来之无谷之尼堪”。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3-02 23:37
                回复
                  天命十年(1625年)十月初三日,努尔哈赤指责汉民“窝藏奸细,接受札付,叛逃不绝”,命令八旗贝勒和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官将,带领士卒对村庄的汉人, “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马斩杀”。
                  “时奴贼既得辽阳,辽东八站军民不乐从胡者,多至江边…… 其后,贼大至,义民不肯剃头者,皆投鸭水(鸭绿江)以死。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3-02 23:37
                  回复
                    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清军攻入关内,济南府境内,清军大肆屠城,济南府大约一百万人被屠杀。[36]
                    崇祯十二年(1639年)六月,清军攻入赵州进行大屠杀,三万人被杀害。
                    [36] 崇祯十二年的《兵部题行》:崇祯十二年正月初二日,虏薄济南,臣父挺身抗骂,百折不回,以致箭刃相加,遍身碎脔,迄虏退获尸之日,其咬牙怒目,骂贼之状,犹存,比时臣之祖母,臣之叔祖,臣之兄姊婢奴共计四十六名口,俱死于烽焰之中,焦头烂额,断手剐心,惨难尽述。臣幸被掳逃回,臣母胡氏跳入井中,尸盈水涸,二命苟存。
                    [37] 崇祯十二年六月十一日《兵部行稿》“逆虏犯我郊畿,幅员三千里,惟所蹂躏。如真定一郡,连城三十有一,十七不守。臣家赵州,则焚杀异甚,惨毒未有……当是时,合城生灵不啻鼎沸,有挺刃相接,而碎首莫保;有啮血骂贼而延颈受戮;有志在洁身,而沉渊若归;有自分一死,而立烬不避;甚至一家之父子兄弟,剪灭无余;一室之妻妾儿女,杀掳并尽;尸塞于衢巷,血洒夫原隰。焚掠三日,始分营西南,屋宇丘墟,赀畜荡扫……有名籍可查者被杀则二万五千二百余躯,被虏则四千八百余名,其它有覆其宗,屠其家,及羁客死委巷俘虏而莫之知者,又不知若干矣。”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3-02 23:38
                    回复
                      崇祯十一年(1620年)冬至十二年春,清军在畿辅、山东一带掠去汉民四十六万二千三百馀人,崇祯十五年冬至十六年夏,清军又“俘获人民三十六万九千名口”。清朝入关后,继续劫掠人口。 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辛巳日谕兵部“俘获人口,照例给赏登城被伤之人。”[39]
                      汉人奴隶遭受非人的虐待,大量自杀。康熙初年,“八旗家丁每岁以自尽报部者不下二千人”[40],仅自杀的汉人,在清朝入关前后几十年间,就不下十万人。被虐待致死的,更不在少数。
                      由于清朝的疯狂虐待,大量汉人奴隶逃亡,“只此数月之间,逃人已几数万。”[39]
                      清朝统治者为了制止逃往,强化其1626年颁布的《逃人法》,顺治帝颁订:“有隐匿逃人者斩,其邻佑及十家长、百家长不行举首,地方官不能觉察者,俱为连坐”。顺治六年又改为“隐匿逃人者免死,流徙”、“再行申饬,自此谕颁发之日为始,凡章奏中再有干涉逃人者,定置重罪,决不轻恕”。[39]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3-02 23:40
                      回复
                        畿南之屠指的是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五月),满清睿亲王多尔衮在北直隶三河、昌平、良乡等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1]
                        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1644年五月,大顺军西撤。满清军队占领畿南地区,强令汉族剃发易服。当地汉族居民纷纷揭竿而起,反对满清统治。满清朝廷派出军队弹压,对起义者和居民大肆屠戮,连老幼亦不能幸免。大约有五千人被屠杀。史称畿南之屠。[1]
                        [1] 郑天挺等编《明末农民起义史料》445页《清帝致西据明地诸帅书稿》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3-02 23:42
                        回复
                          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南明将领史可法在扬州对清军的殊死抵抗。同年四月二十五日(5月20日),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铎宣布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屠杀。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史载:“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后来由城内僧人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八十万具。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3-02 23:43
                          收起回复
                            崑山之屠
                            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昆山县人民杀该县清委知县阎茂才,起兵反清。七月初六,清军破城,随即屠城,士民死难者达数万人。清军屠昆山的时候,有妇女千人藏匿在昆山顶上。有个小孩忍不住哭出声来,被清军发现,于是大肆屠杀这些妇女。[6][48]。“总计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堕井投缳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幸免者十之一。”[49]“杀戮一空,其逃出城门践溺死者,妇女、婴孩无算。昆山顶上僧寮中,匿妇女千人,小儿一声,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3-02 23:47
                            回复
                              江陰八十一日
                              此役,10万江阴百姓面对24万清军铁骑,两百多门红衣大炮,血战孤城,抗敌81日,击毙清军7万5千余人,其中亲王3名,大将军18名。最后城破无一人降,清兵屠城,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被后世称为“江阴抗清三公”。后世传纪对江阴的评价:“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03-02 23: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