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唐由沙陀突厥建立,元國由蒙古人建立,清由滿洲人建立,日本由和族建立。四個正權都是非漢族正權,竝先後入主中原,但是卻有非常大的差別。
在語言文字方面,後唐將漢語和漢字作爲官方語言和文字,不使用突厥語。
元國的官方語言和文字爲蒙古語和蒙古文(八思巴文),而非漢語漢字。漢語漢字只是作爲通行語言文字存在(相當於英屬印度的印度語印度文地位)。
空口無憑,以下是證據:
八思巴字最初的正式名稱爲“蒙古新字”,後改爲“蒙古字”。《元史》和其它一些史書的作者把八思巴字稱作“蒙古國書”或“蒙古國字”,“元國書”或“元國字”。在近代,八思巴字又獲得較爲通用的兩個名稱:“方體字”(或譯作“方塊字”)和“八思巴字”(也作“八思巴文”)。前者是因它的字母體式呈方形而得名;後者則是因它的設計人是八思巴而得名。
爲正式頒行八思巴字,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六年(1269年)專門下了一個詔書:
“朕惟字以書言,言以紀事,此古今之通制。我國家肇基朔方,俗尚簡古,未遑製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漢楷及畏吾字以達本朝之言。考諸遼、金以及遐方諸國,例各有字。今文治浸興,而字書有闕,於一代制度實爲未備。故特命國師八思巴創爲蒙古新字,譯寫一切文字,期於順言達事而己。自今以往,凡有璽書頒降者,並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
出自《元史·釋老傳》和《元典章》卷一詔令條
在語言文字方面,後唐將漢語和漢字作爲官方語言和文字,不使用突厥語。
元國的官方語言和文字爲蒙古語和蒙古文(八思巴文),而非漢語漢字。漢語漢字只是作爲通行語言文字存在(相當於英屬印度的印度語印度文地位)。
空口無憑,以下是證據:
八思巴字最初的正式名稱爲“蒙古新字”,後改爲“蒙古字”。《元史》和其它一些史書的作者把八思巴字稱作“蒙古國書”或“蒙古國字”,“元國書”或“元國字”。在近代,八思巴字又獲得較爲通用的兩個名稱:“方體字”(或譯作“方塊字”)和“八思巴字”(也作“八思巴文”)。前者是因它的字母體式呈方形而得名;後者則是因它的設計人是八思巴而得名。
爲正式頒行八思巴字,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六年(1269年)專門下了一個詔書:
“朕惟字以書言,言以紀事,此古今之通制。我國家肇基朔方,俗尚簡古,未遑製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漢楷及畏吾字以達本朝之言。考諸遼、金以及遐方諸國,例各有字。今文治浸興,而字書有闕,於一代制度實爲未備。故特命國師八思巴創爲蒙古新字,譯寫一切文字,期於順言達事而己。自今以往,凡有璽書頒降者,並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
出自《元史·釋老傳》和《元典章》卷一詔令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