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民化运动期间,日本人在台湾建造的神社比原来增加一倍以上。整个日据时代,台湾总共有68个神社,其中38个是在1937年到1943年间盖的。对于原来的佛教、道教等寺庙,皇民奉公会进行“寺庙整理”,使其数目大为减少,企图逐渐消灭这些传统信仰。
皇民化运动还有一个重点,是塑造天皇的神格形象,让人民顶礼膜拜。学生每日到校后,要向天皇肖像行礼。每天朝会升日本国旗后,必须面对皇宫方向遥拜。
推行日语
日本在台湾积极地普及教育和推广日本语。1930年台湾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30%,到1938年增为50%,1943年更增加到92%。1930年台湾懂日语的人不到10%,1937年猛增为40%,1944年更增加到70%。“皇民化”运动不仅是从语言、文字上做文章,宣扬“日式文明”,还强迫中国人从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时令节气等方面向日本方式看齐。[1]
“国语”运动是皇民化的重要内容。“国语”指日语。在皇民化时期,大量增设“国语讲习所”,鼓励台湾人讲“国语”,以普及日语能力。到了1943年,台湾人已有80%是所谓的“国语解者”(了解日语的人)。1937年4月以后,总督府全面禁止报纸的汉文版。在日据时代大部分时期,台湾的师范学校开有汉文课,此时不再出现。学生在学校里被要求讲“国语”。在一般社会上,奖励说“国语”。对于全家大小24小时都用日语交谈(完全放弃自己母语)的知识家庭,则给予“国语家庭”的称号,“国语家庭”可以享受许多优惠,比如小孩更有机会进入小学、中学念书,公家机关优先任用,食物配给较多等等。
更改姓名
日本殖民当局鼓励台湾人改叫日本式姓名,是作为“真正的日本人”的重要形式。不过,改姓名采用“许可制”,不具有强迫性质,条件不够,还不能当“真正的日本人”。到了1943年底,改了日本姓名的人占当时人口的2%。虽说改名没有强制性,但是对于一些上层人士或与公务有关的人员来说,整个社会环境和气氛有要求改名的压力。许多人由此改了姓名。却又不顾“不得使用今姓所源之中国地名为姓”的禁令,起了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的姓氏,比如陈姓改为颖川,黄姓改为江夏。台湾地区前领导人李登辉曾改名为“岩里政男”。
在皇民化运动中,也有一些社会风俗的改造,比如提升民众素质的活动,亲切运动、微笑运动、礼貌运动等等。对于几乎所有以政治为根本目的的运动,这都是必要的“外包装”。当然,也有过史无前例的运动,以毁坏传统和风俗为能事。[2]
其實就是滿清開國初推廣滿語、剃髮易服和“抬旗”制度的加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