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吧 关注:24,624贴子:209,524

回复:陈氏家族大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四川
陈是四川省第五大姓
达州陈氏
渠县李渡乡陈姓一脉,始迁祖陈载吴,原籍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坎堰人,于明崇祯五年至康熙十九年随“湖广填川”人潮迁徙入蜀者四人。一居渠邑,一居大竹,一居营山,一居广安。居渠邑始祖陈载吴落户李渡乡新和村陈家坪。
  渠县宝城镇陈姓一脉,先世祖籍湖广省麻城县高阶阴,清初移民于渠县五甲,落户于草坝场荒田坝(今宝城镇新光村2组)。入川进渠时已近黄昏,为纪念来渠之时,每年春节晚上团年,成为习俗,定居繁衍至今已传10余代。
阆中陈氏
阆中“三陈”家族兴旺达四世
  历史上,宋代的四川是全国学术领军之地,阆州(今阆中)的陈氏大家族大放异彩,在宋真宗、仁宗之际,“陈氏一门二相、四世六公”,家族兴旺长达四世。
  据宋人记载,当时天下皆以“陈公(省华)教子为法,以陈氏世家为荣”。元剧作家关汉卿据史料,将其演绎成剧本《状元堂陈母教子》,展示陈氏家族科第之盛,皆因陈母教子有方。到明清两朝,地方政府把宋代当年的“三陈”—陈公的3个儿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苦修学业之处修建成书院,以鼓励后世学子。其中陈尧佐为“三陈”之最。
  陈尧佐(963-1044年),字希元,自幼得到陈公、陈母的有方教育,勤学博古,品德优异。在“三陈”中最先中进士,并为同科186人之冠。历任州县,赈饥民除赋税,留意民政。
  天禧中知滑州,河决,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称“陈公堤”。
  职务无论升提或贬削,陈尧佐皆惠政及民,政声显著。如在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被贬潮州任通判,继后调任惠州府这样经济文化较落后的荒远之地,皆政声显著。
  陈尧佐治潮,使潮州成为人文昌盛之地。他把中原文化和儒学传播到海滨边地,树立孔子、韩愈的形象;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办学兴教、举仕;关心民间疾苦,为民除害戮鳄(鳄鱼为当地之大害),推行王道教化等。
  陈尧佐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三司副史、枢密副史、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等职,任枢相官居一品达16年之久。
  陈省华(939-1006年),字善测,“三陈”之父。其鼻祖是陈朝后主(588-589年)陈叔宝之弟淑明(受封宜都)的一支,隋末避乱入蜀(淑明的次子治能迁居阆州西水,生子有德,有德第十四世即陈省华)。
  陈省华的高祖于五代仕宦入蜀,任新井令(新井隶阆州,新井县治所在今南部县大桥场),遂定居下来,故为阆州人。宋太祖平蜀后,后蜀大小官员皆随孟昶归宋。宋初,陈省华调任陕西、河南,皆带3个儿子同往,随任课读苦学,树立一个好家风并传承至子孙后代,人才辈出。陈省华本人被尊为“秦公”。
  陈省华及其三子北上为官,定居于河南新郑,未再归蜀故里,且先后辞世,皆葬于新郑城北30里的陈氏世墓。但在四川阆州的阆中和南部县,繁衍数十代,分支多,瓜瓞连绵,子孙众多。
荷叶乡陈姓源流
薛恒渊
陈姓来源,始于周武王封舜后归满于陈,后称陈国。陈地系古之淮阳,汉时颖川郡、南阳一带。陈国于公元前618年为楚庄王所灭,其后嗣以陈姓之。
荷叶乡居住的陈姓,是清初康熙年间,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居四川,插占合川县二郎场陈家沟。
因清初四川的张献忠起义军与清军进行多年的战争,故四川居民殆尽,良田沃土无人耕种,清康熙年间,清政权己经巩固,便从人口稠密地区,强制部分人民入川,开垦居住。由于分批入川,陈姓人入川居住分散。荷叶乡陈姓始祖陈朝卿,朝相弟兄二人,住合川二郎场陈家沟,三世单传,不发人丁,又为邻近大姓欺凌。四世陈斌,再次迁居,插占蓬溪县荷叶苏家嘴为业,既现在的陈家坝附近地段,终于定居至今。
入川至今,已传十四代,繁衍子孙四千多人。由于陈家坝地域狭小,土地不多,其中部分人已在民国时迁居潼南县城和县属米心居住,也有迁居遂宁县城和永兴居住,新中国。成立后,又有部分人迁居大邑、贵州、贵阳等地。但居住在荷叶乡马坪村三社,荷叶村四、五、六、七、八社,细坝村三社、菜园村二社,仍是主体。
乐山沐川县陈氏分布在健全,新街,金星,大楠,武圣,


IP属地:江苏52楼2019-06-07 17:46
回复
    蓬溪县赤城陈氏家族
    赤城开发区、新林南垭井陈氏,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字派为:忠天知日,苍宏裔祚。上光于恩,绍世功符,丕振家声。(陈思钰提供)
    蓬溪县荷叶陈姓家族
    祖先于康熙年间由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居四川省蓬溪县二郎场陈家沟落业,继迁荷叶溪苏家嘴居住,散居潼南米心溪、玉溪镇、遂宁永兴场。
    成都卧龙镇陈氏家族
    原籍:麻城县孝感乡
    入川始祖:不详。今以清初陈奇凤为一世
    世系:一世奇凤,二世芳毓,三世德,四世文相,五世宗贤,六世允卿,七世光春
    字辈排行:
    道光己酉年排:家国肇先泽 心存作德长 祥开思继瑞
    世尚庆荣昌
    2004年增补排:华宇启宏志 英杰耀锦邦 重本恩源远 立行培贤良
    宗祠:卧龙中学为原址,今重修于卧龙街后
    谱牒:一册,裔孙泽康、先忠、先锦、泽忠等2004年纂修
    家族迁徙史:传宋嘉佑七年,思一公分关麻城县。数代后该支陈氏入川,入川始祖不详,居蒲江县陈家营(今成
    佳镇)。明嘉靖年间,荫阳公任嘉洲太守至嘉靖十一年卸职。明末,奇凤公避难洪雅县,战乱平息后,择蒲江县复兴陈家坪落业。其后,奇凤公部分后裔迁入邛崃卧龙,择业有成,终在该镇建该支陈氏宗祠。
    成都楠木溪陈氏家族
    原籍:山西太原洪桐落花溪
    入川始祖:陈泗
    世系:一世陈泗
    二世承恩赘杨府,生四裔
    祠堂:民国八年修,在楠木溪,1999年经维修。 谍谱:石碑刻,立于祠堂内。
    家族迁徙史:
    明末,迁雅安芦山县,后迁邛崃高何楠木溪。
    附:
    《陈氏宗祠记》
    我宗环抱足楠溪创业,流堙百有余载。溯自始祖陈泗子承恩,原籍山西洪洞县落花溪人氏,素抱春秋大义,□遭闯贼祸门,负圣帝偶像来此川南,当时路遥万千,河山险阻,未知苦何至也。初居芦邑青龙场税房后,织履为业,继迁老宝盛坊牛路山。承恩祖抚赘杨府。脉生四裔,由是而支脉远流,蒸尝□永设。无杨府之垂青,首阳义举,恐不免耳。所谓天不假人,地溢有隙,不其然与。虽并蒂莲枝,而花萼之别,一迁太和场,一徙崇庆州。惟我朝寿祖更名才□避于此,而世裔永焉。生奇龙、奇凤、奇美,一女赘奇□。锐志成家,义方启后带月操勒创业。垂由三窟狡兔,考作室厥,子又美奂轮,辛勤五世衣食住竟无虑焉。时已螽斯□□,瓜瓞绵绵,追缅前征乃还祖,复陈以崇、思、金三代始,我怀玉祖虽足智善能,终为经营牵制。砫玉祖□应公具学,过劳而早逝。独去璋公搏志多能,领袖社会作桑梓千城,著隣封保障,倡仪建祠,未几逝世。念随是终,适兹民国己未(1919),九世祖洪昭、洪其、洪创、洪为,十世国□□常痛念前人创业络艰,且壮志未偿,亟思以……
    《陈氏族谱序》
    陈氏乃中华民族大姓之一。据《中华姓氏通书》载:居住在华夏的陈姓后裔约三千余万人。先贤陈霸先于公元五五七年,联族人结天下谋士起兵伐梁,建立陈氏封建王朝,史称陈朝武帝。武帝英年早逝,传位于文帝、文传宣帝、宣传陈后主,公元五九零年冬归隋。陈朝鼎盛时期,文、宣二帝励精图沿,重贤臣,框扶社会,惩贪官以正朝纲。为巩因陈氏集团的统治,他们将族中人分为36路,派往36江洲为吏。山西一族即为太原府的一支。后来陈氏先贤聚关氏后裔创业于洪桐县落花溪。追今抚昔,考史寻迹,祖居山西逾千年,于明朝末年,先贤因事遭权奸暗算,陈泗祖负关帝圣像,历尽艰辛,避祸入川,隐居芦山,后迁临邛楠溪。陈姓尽管多灾多难,但历代人才辈出。有众多奋发向上,安邦治国的忠良志士,入学中举者甚多,近代曾有人东渡日本求学。如今陈氏后裔人材济济,已有数十名大中专的学者乃至大学教授。他们在封建王朝或后来的社会中,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令陈氏史册增辉。我祖楠溪创业数百年来,俭朴持家,广置田园,家资巨万,拥有剧团戏班,被称为本家。为缅怀先人业绩,陈氏后裔于民国年间建祠以记。历尽百年沧桑,祠宇已多处润零,为此,族人陈家林、陈家少、陈永才、陈永文、陈栋染等人笑划,于一九九九年清明前夕,组织族中人捐资捐料维修陈氏祠宇。增建族谱碑一座,增补陈氏后裔名讳,续列陈氏宗派二十代,并举行祭祖仪式,氶沐先辈思泽,启发后人奋进。推举长辈主持族中事务,常年祭祀,定时维护。凡宗族中人定精城团结,励精图治,以慰祖亲英灵。
    随录家训曰:勤耕苦读,创业兴邦,忠孝节义,诗书传家。
    附先辈列宗派:崇恩金玉满,国家永济忠,才能继远志,世代希方宗。
    本届清明会续列二十代:荣华载祖泽,光绿交祥绵,辉昭贤俊杰,仁智礼义全。
    后记曰:族谱当铭记,始将字号编,忠厚传漠烈,诗书启俊贤,伫祈能昭远,裕后喜承前。按字照排,勿得错乱。
    陈氏全体族人谨立 一九九九年清明立
    编者个人观点:
    1、
    据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原金堂县县治)陈氏民国二十年刊《陈氏大成族谱》分析:楠木溪陈氏当属“江州义门陈氏”。“他们将族中人分为36路,派往36江洲为吏。山西一族即为太原府的一支。”这句话所提到的事情,实际上发生在宋朝嘉佑七年(1062),由皇帝颁旨,将“义门陈氏”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财产划分为“二百九十一庄”,分给陈氏子孙独立料理。
    “成先公分太原庄”,成先公应是楠木溪陈氏在太原的开基始祖。
    2、根据楠木溪陈氏祠堂所立族谱碑文内容分析,楠木溪陈氏入川始祖当在明末时期。“负圣帝偶像来此川南”一句透露出,陈泗祖是孤身一人入川。负圣帝像于身,其目的显然是企求战神的庇佑。这种情况下当然不可能偕妻携子同往川“避难”。发生这种迁徙现象,很可能是:明朝灭亡后,陈泗祖随明军入川,投靠南明政权。当时雅安地区和洪雅一带正是南明政权的实际控制区,芦山县正在其中。陈氏投靠杨氏等一系列动作,正是清军佔领全川以后,普通孤身百姓规避灾祸的一种通常动作。


    IP属地:江苏53楼2019-06-07 17:55
    回复
      青海
      陈是青海省第九大姓
      青海陈氏源流
        陈姓开发青海较晚,明初从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市)迁来的陈子明,他本是元朝淮右丞,明归顺后授指挥使,洪武初(1368年后)来西宁北陈家台(今互助),亦称陈家台指挥使,其下设千总、把总各一员,马步兵25名,后成为青海的世袭制陈土司,故数百年间在青海东部陈姓繁衍众多。今大通县元朔乡和朔北乡的陈姓也是明初将领陈敬、陈通的后裔。清代又有内地很多工匠和商人来青海,其中也有不少陈姓定居,故形成了如今青海的许多以陈姓命名的村庄与其他地区的陈姓。


      IP属地:江苏55楼2019-06-08 16:46
      回复
        海南陈氏文化联谊会馆选址火山口      据了解,《海南陈氏谱.第一卷》是1998年编写出版。1996年,海南陈氏成立了海南颍川实业有限公司,为了适应海南陈氏事业的发展和形势需要,在“海南颍川公司”的基础上,海南陈氏宗亲,齐心协力,共同谋划,经海南省民政厅批准,2004年成立了“海南省颍川历史研究会”,研究会成立后,为继续扩大推进海南陈氏的事业,秉承先贤遗志,实现全省陈氏宗亲的夙愿,海南颍川历史研究会决定筹建“海南陈氏文化联谊会馆”。今年4月,海南陈氏文化联谊会馆建设选址确定在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魁星农业观光园内。鉴于筹建经费较大,海南省颍川历史研究会向社会陈氏宗亲和海外华人华侨筹款接受捐赠,并在海南组织发动“海南陈氏宗亲一元钱活动”集资。据海南省颍川历史研究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一元钱活动”的宣传,发动海内外陈氏宗亲和华人华侨、港澳台陈氏宗亲自愿捐资人民币1千万至1千五百万元,争取在5年时间(即2007-2012年)内建成。海南陈氏文化联谊会馆初步计划设计建有“陈氏迁琼始祖纪念堂”、“陈氏古今名人陈列馆”、“海南陈氏书院”等。
        海南海口海甸陈氏源流来源:
        南海网 作者:谢向荣 周元 吴丹榕     陈训:曾富庶一方获乾隆赐匾      不论是对于其后代及其新安村的乡亲来说,被称为清代海南七大富豪之一的陈训发家史如今可以说是一个谜。      在陈家大院内居住的70多岁老人陈明刚拿出陈家的“陈承赐堂族谱”,记者本想从中寻到一些新安村的往日历史及陈训的发家经过,但其轻描淡写的寥寥数语不禁令人失望:“陈训勤劳起家,发达至数十万两之富,此公为吾族的功德之士”,而陈训如何起家、其富裕达到什么程度、其为自己家族及乡村做了多少事情,连其子孙如今也已说不清了,只有从如今仅存的乾隆年间陈训祖屋仍可觅见一丝往日的富庶之气。      而在民间传说中,陈训的起家是因为其在卖鱼时得到了一名叫做“金钩搭”海盗头子资助,据说有几十万两之多。也有一说,陈训因做生意渐聚财富,成为当时琼州的七大富豪之一。琼州府为表彰民间商人,向朝廷举荐陈训,获得乾隆皇帝的赞赏。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年赐赠一块题有“承赐堂”三字的牌匾,意为“承恩永纪,赐福长春”。      如今在新安村里,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陈训祖居仍是村里最具特色的建筑,被称为承赐堂的陈氏祖屋在新安村的142号,仍留大户人家之气。院内建有正房、偏房等大小房间,房屋屋顶上的雕刻精细考究,陈明刚说原来还有后花园、水、假山等等,但后来都被占用盖成了房子,连家里原来祖传的一些雕花椅、家具等,都被小偷搬得所剩无几。     陈家富:      海口首任商会会长      清代末期,随着越来越多满载货物的商船出入海甸溪,此时中山路、得胜沙等一些南洋客陆续回国经营商行,许多看到商机的海甸溪人开始尝试商业。海口第一任商会会长陈家富无疑是当时一位颇具威望的商人。      陈家富眼光不只在海甸二庙这一块弹丸之地,他在中山路开设了名为“瑞隆号”百货店,他的货多为从海甸溪的货船上运来,因此生意越做越红火。      村里人说,他的房子用料十分讲究,当时都是用开水煮过后才用上的,因此直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房子的许多门窗等几乎都没有长虫子。房子的走廊上铺的是那个时代流行的花纹砖,不管是门上、屋脊上所用的每一块木料都有各种吉祥图案。      陈家的后代如今已不再居住在这里,他家的两进大房子分成了多个小单间,租给一些来海口做装修的外地工人。      往日大户人家的讲究、如今外来人员的小屋生活,让人不得不感慨世事的沧桑……      【相关新闻】海甸船民———南宋浙江水军的后代?      一块大自然造就的滩涂之地、一个传说中一夜形成的港口、四面环水遍布海田的居住环境……,这一切似乎让海甸溪沿岸的海田成为古代来海口居住的人所要选择的“黄金”地段。       在海甸溪北岸住了许多代的海甸溪人如今已鲜有人知道自己的祖上来自哪里,在海甸溪边世代生活了几百年后,他们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但傍水而居的海甸溪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熟稔水性、与船结缘、靠海生活……而行船是他们的专长之一,在建国初期,海口的大部分海员水手,大都是海甸岛人,于是有人猜测,海甸船民大多是南宋浙江水军的后裔。       说海甸岛的船民是南宋浙江水军的后代,这是因为在明正德《琼台志》中有记载,元代宋军大败后,许多水兵流落于外地,元帝为了统治全国,巩固海防边地,出榜招收宋末水军,并在海甸岛上设置机构,整训这些前来投奔的水军,并按元军给予优待,发给粮响,并允许其携带家眷迁居海南。元代这一举措,确实使古海甸岛上的人口大为增加。       除了水兵,临近繁华港口的海甸溪边也是许多外地移民来到海口安身立业的地方。有关资料记载,海口居民大都来源于中原大陆,而其中有一部分是商贾营居者,当时邻近海甸溪处的白沙津成为郡治要津和全岛海航中枢,而这些商船有来自福建、江浙、湖广方面的商船,因此,海甸溪一带也成了琼州货物出入的集散地和商贾、船民的落籍场所。       到明末清初,还不断有商人来此定居。在新安村的陈家家谱中可以看到,明末清初,陈家的高祖陈必登因世扰乱,从广东雷州迁徙到当时的四面环水的琼山县谊州图丰好乡新安村(即现在海口市美兰区新安村)居住,开了一个小店,并定居在这里。       还有一些本打算离开海南回归故里的中原官员,本想从当日繁华的渡口乘船离开,但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再加上中原的战乱,他们选择落籍在港口附近,永远地与自己故里遥遥相望。在清代同治《郑氏族谱》中写道,郑氏琼崖始祖志灏公,任昌化知县九年后,就是因此而落脚于海口海甸溪边,并繁衍子孙,郑姓也因此成为海口一大姓。
        海南澄迈陈氏家族
        陈姓起源:陈氏的开姓始祖是舜帝的后裔—妫满。相传舜当天子之前,尧帝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在妫讷河边居住,故而以地为姓。舜帝后裔妫满品德高尚,周武王将大女儿元姬嫁给妫满并封地于陈,建立陈国(今河南淮阳)。妫满去世后,溢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以国为姓,也称陈胡公。当今,陈氏是全国第五大姓。
        澄迈县陈氏主要来源:宋朝,陈氏开始迁入澄迈。1、陈豪,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扬林里,太学生。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因上疏力保贤相李纲,被奸臣迫害,而避祸来琼,落籍琼山苍原村(今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苍原村),他的后裔从南宋起陆续迁入澄迈。①陈文孙,系陈豪第四代孙,曾任广东省英德县知县,于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奉命来澄平乱,后迁居澄迈县博潭村。②陈廷钰,明朝洪武年间,从苍原村迁居澄迈县瑞溪北桥村。③陈朝陛,明朝洪武年间从苍原村迁居澄迈县瑞溪里加村。④陈文广,明朝建文年间,从苍原村迁居新吴桥坡。2、陈念,福建省莆田县福德乡人,官职闽州府朝议大夫,宋元符年间(1098-1100年),渡海入崖,落籍琼山苍毫村(今属东山镇)。从明朝初期,陈念后裔陆续迁入澄迈,分居瑞溪山内村、加乐德润村、太平飞树村等村庄。3、陈拱宸,福建省莆田县祷坑村人,南宋淳佑二年(1242年)渡琼,1249年任文昌县知县,任满后定居文昌县溪梅村(今文昌市湖山溪尾村)。他的后裔从元朝起迁入澄迈,分居太平龙江、乌什,桥头仁同、文儒沙塘等村庄。
        海南陈氏家族族谱和概况陈姓:迁琼始祖陈谟烈,宋任肇庆知府,迁琼任文昌知县,落籍文昌。  陈拱宸,南宋淳右壬寅年(公元1242年)举人,迁琼任文昌知县,落籍文昌清澜;陈番为中顺大夫,宋嘉熙年间渡琼,居文昌坊园;陈建尤,迁琼任琼州教授,宋灭稳居文昌七星岭;陈祯祥,元渡琼落籍文昌大谭;陈端于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渡琼落籍文昌沙尾村;陈彦和,迁琼任琼州府参军,落籍文昌沙港村;陈好,原名陈豪,福建晋江人。太学生,因和陈东保李纲,避祸来琼,落籍琼山。  陈姓 入琼的陈姓多数在宋末元初由福建莆田迁移而来的。据《陈氏族谱》记载:颖川始祖实公四十四代孙长房德载公、次房言先公的“四卿”[宋卿、周卿、正卿、俊卿]的子孙渡琼者最多。  陈姓是文昌分布最广的姓氏之一。入昌陈氏始祖共有六支:一支是谟烈公,是实公四十九世孙;二支是实公四十九世孙拱宸公;三支是孟郎公;四支是俊卿公之曾孙潘公;五支是建猷;六支是端公;七支是彦和公。 海南三亚的陈氏,始祖为福仔公驸马,是南宋末年为逃避被害携公主逃往琼州(今海南琼山)投奔 ,当县令的兄长。公主在逃亡途中死葬于广东东莞,驸马携一子(有说二子)往琼州,其兄长安其往崖州居(今三亚市崖城镇),后其兄也迁入崖州。后三世祖朱选公迁入乐罗村(今海南乐东县九所镇),朱选公传子五:为九角、八角、二角、四角、五角,从此以各角分支派传讫今有八百余年,现乐罗村有九角、二角传人,抱旺村有二角传人。福仔驸马公与其兄长葬于崖城香山(岭落水库坝下400米),驸马公又叫五福公,据说驸马公原是居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福塘村后迁入(逃往)琼的,驸马公有五个福故称五福公,其后裔叫五福子孙,据说当时只有陈氏后人才能在门上贴五福临门。  乐东黄流镇有陈氏宗祠。始祖为彦祥公,听说是从福建莆田甘蔗园村迁徙而来,已经有20多代。我所知道的家谱部分字辈为:光、景、深(高)、人、运、太、积、善、乃、贻、谋、豪、杰、俊、昌、生、英、才、后、世、由。  陈氏是一个大姓,人数众多,不像一些人数较少的姓氏只有一个 “渡琼(海南)始祖”,翻阅《族谱》查到了海南陈氏族人共有27个 “渡琼始祖”,这27个在海南开基的陈氏始祖被称为“渡琼九官十八客始祖”。换言之,这27人当中,9人是因为被派遣到海南当官而移居到海南,另外18人是因为各种原因而到海南作客。       这27位“渡琼始祖”是陈端、陈谟烈、陈念、陈能仁、陈隆基、陈庄、陈多福、陈璋、陈孟郎、陈慧、陈日昌、陈豪、陈左耽、陈桂、陈严孙、陈拱宸、陈韬、陈琏、陈友定、陈帝真、陈喜、陈建猷、陈有情、陈¤、陈永祥、陈璐以及陈甫。他们分别属于各个支系。       移居海南的陈氏始祖多数是在宋、元、明三个朝代陆续移居到海南,尤其是宋、元年间,蒙古人入侵,局势动荡不安,先辈们率领家族往南方迁徙。有的直接从福建莆田乘船沿着福建和广东沿海抵达海南,有的则先移居到广东省,定居一段日子再乘船到海南。


        IP属地:江苏57楼2019-06-08 16:52
        回复
          琼州探源之姓氏篇——陈氏
          琼州探源之姓氏篇——前赴后继 陈氏英豪
            陈氏子孙后代
          遍布在全省四千余个村庄
              自古以来,陈氏在中国百家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人口繁盛,家族众多。海南的陈氏从最早过琼祖始陈彦在1078年渡琼至今,经过900余年的生息繁衍,陈氏子孙后代遍布在全省18个市县的4000余个村庄里。据有关数字显示,在全国2万余个姓氏中,陈姓为中国第五大姓,占总人口7%左右,约八千多万人。在海南,陈姓为第二大姓,人口有80多万人,占海南总人口的10%左右。
          海南陈氏源在哪里?
              据历史学家考证,海南并没有“土生土长”的居民。就是落籍海南最早的黎族也是从大陆沿海一带迁移进来的,他们是古越(统称百越)人的后裔。海南的陈氏,除少数民族的陈氏外,多数是宋朝以后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入海南的。
              那么海南陈氏的源在哪里呢?一般了解陈姓氏历史的人都说,海南的陈氏,源出颍川,颍川是陈姓氏望出所在。在陈姓氏世系中,各地陈姓氏谱均记最高祖先是少典。少典是什么人?据载是黄帝的父亲,少典的名字人们不太熟悉,黄帝的名字却是如雷贯耳,所以陈姓氏把祖先追溯到少典。少典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人。黄帝跟陈姓氏有什么关系呢?据《中华陈姓氏源流(二)》一书认为:“黄帝是陈姓的血缘初祖。黄帝是陈姓的血缘初祖的根据来自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昂日轩辕。舜是黄帝的第九世孙,是陈姓氏的血缘祖。黄帝是陈姓的血缘初祖,说明陈氏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致的。陈氏后裔,是地地道道的黄帝子孙,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敬祖爱国,是陈氏的优良传统。
          琼岛陈氏:江山代有才人出
          海南陈氏的祖先从宋开始渡琼,历经元、明、清四个朝代,先后共有183人,为全省各姓之冠,以迄於今,阅年几近千载,其世代蕃昌,成为盛族。且联可甲第,官显仕达,代有名人。此皆先祖积德之使然也。陈姓氏子孙后代,在求生存图发展的环境中,历尽千辛万苦真真正正的立足于全中国和世界各地。翻开中国历史,1840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国,有一大批陈氏子孙成了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在为中华民族翻身解放的伟大事业中,做出了辉煌的业绩。
              记者从《海南陈氏谱》中查找发现,在183位渡琼始祖中,就有17位进士,6位举人。从宋朝到清朝,陈氏子孙后代到底有多少进士、举人呢?《海南陈氏谱》没有具体记载。记者还从《海南陈氏谱》中查找发现,从宋到清,单琼山地区就有37名进士举人。
              历史上出现的“六子五进士”说的就是渡琼始祖陈甫的六兄弟,甫公是显祖第六子,显祖曾任户部尚书、宣和殿大学士。显祖六个儿子当中,除第五子陈东被蔡京所害外,其余五个儿子都是进士。
              据查证,在光绪元年(1875)年出生在海口市秀英村的陈起纲,29岁升任清朝秀英炮台炮长,管理五台大炮60名炮兵,保卫海南琼州海峡的安全。1939年2月10日凌晨,日本海军第五舰队30余艘艇,六千兵力和50多架飞机,进犯海口海域企图登陆海口,陈炮长立即命令炮兵集中投入战斗,激战两小时,发射百余发炮弹,使敌舰丧胆向西撤回天尾港才登陆。根据在海口金牛岭人工湖西侧的荒草丛中,找到刻有当年秀英炮台抗击日本侵略的参战将士英名的石牌,记载40名。其中陈姓将士有15人。
              民国时期的国民党海军上将陈策,1893年生,文昌人。
              还有琼山灵山东头村陈发檀,光绪末秀才,国会议员,民主革命家,是海南留日学生第一人,民国元年(1912)任孙中山秘书。1924年9月11日下午,在广东旅京同乡在南横街粤东新馆举行欢迎孙中山座谈会上,陈发檀发言,提出海南改为一省的主张,孙中山立即表示赞许。这是海南设省的最早舆论。陈发檀后因不满曹锟百法解散国会,被迫离京,南归乡里,读书自娱以终。
              琼山人陈世庆,早期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后当李济深秘书。
              到现代,海南陈氏名人更是倍出,青出于蓝胜于蓝,原海南省政协主席,现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陈玉益,原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南省政府副省长陈苏厚,海南省人大副主任陈孙文,副省长陈成,原海南省政协副主席陈克功(已故),原海南省政协副主席陈家悦(已故),原海南省政协副主席陈宏(已故)。
              陈序经博士,文昌人,留学美国,1928年获得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出任昆明西南大学商学院院长,广州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副校长或校长。
          陈氏渡琼始祖今安在?
          据《海南陈氏谱》记载,陈氏渡琼始祖有183位之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衍接实公部分,另一部分未衍接实公部分。衍接实公的渡琼始祖有92位,未衍接实公的渡琼始祖有91位。这里简单介绍几位过琼始祖。
              陈彦和。海南陈氏祖谱记载,海南陈氏最早过琼始祖是陈彦和。陈彦和属江州义门世系,过琼前在福建泉州当参军,1078年从福建泉州过琼任琼州府参军;彦和落户文昌县沙港朝庇村(陈策将军祖籍沙港,是彦和后代),死葬在海口市长流镇附近。陈彦和过琼后子孙分布遍及文昌、琼山、海口、澄迈等几十村。
              陈甫。系实公四十五世孙。大约在宋朝建炎至绍兴年间(公元1127--1131年),甫公偕其子仲良从福建南渡琼州,担任珠崖军民府(今琼山东南部)通判。甫公渡琼后,最初居住在珠崖的罗颜村。后来,他们由珠崖到乐会,喜爱这里山明水秀,民安物阜,便定居在龙泉村(今名龙塘村)。过了几年,二世祖仲良公于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荣登癸丑科进士,是乐会县历史上第二位进士,也是海南岛历史上第三位进士。甫公曾被朝廷敕授为奉直大夫后又封为朝议大夫,于1156年逝世。甫公子孙蕃衍兴旺,如今在世者,男男女女,不少于4500人,主要分布在琼海、万宁、三亚、屯昌和琼中34个村庄。此外,甫公还有不少子孙移居国外,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陈拱宸,又名三老,举人,系实公四十九世孙,生于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正月初八,配余氏,黄氏;男仲达。
          陈拱宸公在南宋1242年因避乱而带子仲达自福建福州府莆田县祷坑村渡琼。来时落脚在文昌县溪尾村,后任文林郎文昌县知县,再次以官为家,住在青蓝子,是溪尾(溪梅)支始祖,1256年九月初五逝世。子孙分布:81支和600个村庄。
              陈十五,名陈实,系太丘实公四十六世孙,俊卿之长子,福建莆田县坎头人,生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九月十一日,累官福建、广东安抚司参议积阶奉直大夫,封莆田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生三子。南宋绍熙四年(1193)避乱携带第三子陈塾渡琼,始居琼山府城白玉庵,后移居大林道玉村,(此村今不存在,已移居桥头村)。历经若干年后,公婆重返福建莆田县。寿终后公婆合葬在莆田保丰龙汲山,明朝年间,在琼众支子孙为了纪念先祖,在琼山大林兴坡置地一块,建墓场一座,以两石刻日、月为公婆替身合葬此风水宝地。后来在琼山府城东周巷(现府城第一小学)置地建造书舍3间,横廊一眼,便于祭祀十五祖和子弟读书之用。后经道光、光绪、同治年,先后扩建续修,并买洪家宅场土,更造旁廊28个铺面,已成为一座完整的“陈氏宗祠”,一直保留到1992年才被人为拆除。
              陈毫,系实公五十一世孙,正卿六世孙,爱祖之子。原籍福建泉州晋江县杨林里,宋徽宗时以诗赋赐进士,官选翰林院大学士,钦宗元年(1126)擢太学祭酒龙图阁直学士。建炎年间(1127--1130),与太学士陈东上疏留贤相李纲,被黄潜善,汪伯彦嫉妒谗言,上怒杀东,公怕连累,更名陈好,来琼入赘琼山苍原村千户温朝珍公之女,逐籍而居焉。
          文化·技术·拼搏·精神


          IP属地:江苏58楼2019-06-08 16:55
          回复
            海南陈氏祖谱记载,海南陈姓氏的祖先均来自大陆,先后共有183人,为全省各姓之冠。时间上跨越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地域上跨越福建、广东、江西、广西四个省份世系上(族谱上)以上古的少典、周朝的妫满(陈胡公)、西汉的陈平、东汉的实为一世祖者都有。海南陈姓氏各支谱系显示,海南的陈姓氏,多数是田齐后裔。据现有的资料显示,最早渡琼的陈氏始祖是陈彦和。彦和是实公的四十世孙。
                移居海南的陈氏始祖多数是在宋、元、明三个朝代陆续移居到海南的,尤其是宋、元年间,蒙古人入侵,局势动荡不安,先辈们率领家族往南方迁徙。有的直接从福建莆田乘船沿着福建和广东沿海抵达海南,有的则先移居到广东省,定居一段日子再乘船到海南。
                海南陈氏祖谱记载,海南陈氏最早过琼始祖是陈彦和。陈彦和属江州义门世系,过琼前在福建泉州当参军,1078年从福建泉州过琼任琼州府参军;当时泉州和海南有船只直接来往,彦和落户文昌县沙港朝庇村(陈策将军祖籍沙港,是彦和后代),死葬在海口市长流镇附近。因1605年琼州大地震,72村庄沉没,谱册失传。
                从陈氏各谱查证,陈氏过琼主要来自福建。据有关史载,历史上三次移民期间,福建属于偏安地区。在南宋南逃期间,福建移民有些人进入广东、广西,有些人从海路直接到海南。从1078年彦和过海南到清朝共有183陈氏过琼祖,大部分来自福建,其中又以玉胡一祖的子孙为多。
                玉胡一祖是福建莆田的望祖。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陈仁自浙江钱塘迁居到玉胡,为玉胡始祖。他的第四代孙陈俊卿和第八代孙陈文龙先后拜相,按俊卿和文龙上三代,御赠太师名位,故有“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的祖望。玉胡一祖在17代中,先后有接近50人过琼。海南陈氏旧谱册有“九官十八客”的称谓。这单指玉胡一祖而言,说明在宋朝时泉州和海南之间已有经商往来

                据《中华陈氏3000年》记载,陈氏过海南也经陆路。除福建到海南走陆路之外,经江西、广东、广西而过琼的不少。海南陈氏,当他们从福建或广东来的时候带来的不仅是文化和技术,还有他们的拼搏的精神,对海南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如今他们的子孙遍布海南如同他们的先辈一样一生都在为海南奋斗.
            孙科撰写海南40字派序
            在《海南陈氏谱》中,海南陈姓新派序是1947年陈策请孙科先生撰写的40字派序:颍川延世泽,棠棣保华名。有宋垂绵亦,元明益显荣。崇先修尔德,怀远振家声。万支宗一本,宏规允信行。
            陈国开基祖得姓
            据族谱记载和记者调查,
            陈姓的开姓始祖是陈妫满(胡公满),陈氏的发祥地在河南淮阳县(古称苑丘)。这是三千多年的事了,也就是说,陈姓从开基祖得姓至今天,已经3000余年了。舜帝是上古时代著名的制陶专家,舜的后裔阏父及长子妫满,继承这一技艺,都擅长制陶,因阏父制陶有功,深得周文王欢心,被命为陶正官,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阏父之子妫满,即胡公满。胡公是益号。武王灭商后,封妫满为陈,陈为国号,以国为姓,即陈姓。妫满受封的陈国,在今河南开封以东,江苏徐州以西,安徽豪州以北至山东济宁市以南这块地方。在周朝各诸侯国中属于较大的诸侯国,都城在苑丘。
                以国为姓,从此始有陈姓,妫满成为陈国开国君主和陈姓氏开姓始祖。陈国从妫满受封(前1028年)至楚国灭陈(前479年),历时549年,这就是陈国的历史,也是陈姓的一段历史。楚国并吞陈国后,为了征服陈姓子孙及其臣民,实行大规模的血腥镇压,陈姓子孙处在腥风血鱼之中。为了避过灾难,以图生存,陈姓子孙,或隐姓埋名,弃家逃亡,或移居他国,等待时机。陈姓的历史,没有因陈国的灭亡而湮灭。
            海南陈氏文化联谊会馆选址火山口
            据了解,《海南陈氏谱.第一卷》是1998年编写出版。1996年,海南陈氏成立了海南颍川实业有限公司,为了适应海南陈氏事业的发展和形势需要,在“海南颍川公司”的基础上,海南陈氏宗亲,齐心协力,共同谋划,经海南省民政厅批准,2004年成立了“海南省颍川历史研究会”,研究会成立后,为继续扩大推进海南陈氏的事业,秉承先贤遗志,实现全省陈氏宗亲的夙愿,海南颍川历史研究会决定筹建“海南陈氏文化联谊会馆”。今年4月,海南陈氏文化联谊会馆建设选址确定在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魁星农业观光园内。鉴于筹建经费较大,海南省颍川历史研究会向社会陈氏宗亲和海外华人华侨筹款接受捐赠,并在海南组织发动“海南陈氏宗亲一元钱活动”集资。据海南省颍川历史研究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一元钱活动”的宣传,发动海内外陈氏宗亲和华人华侨、港澳台陈氏宗亲自愿捐资人民币1千万至1千五百万元,争取在5年时间(即2007-2012年)内建成。海南陈氏文化联谊会馆初步计划设计建有“陈氏迁琼始祖纪念堂”、“陈氏古今名人陈列馆”、“海南陈氏书院”等。


            IP属地:江苏59楼2019-06-08 16:55
            回复
              内蒙古
              陈是内蒙古第十大姓
              包头九原陈氏家族
              陈姓,蒙古族“胡奇古德”
              氏。“陈”其意为“旧部”,胡奇古德指旧部的多数。北元时期开始在多种历史资料中有记载。称“好陈察罕儿”,即“陈察哈尔”,亦即“胡奇古德”。该氏一部分人取汉字“陈”为姓。在九原区分布有科尔沁“陈”和鄂尔多斯杭锦旗“陈”。


              IP属地:江苏60楼2019-06-08 17:01
              回复
                新疆
                插个湖南的
                陈氏家乘续谱
                我祖陈受五分得湖南临湘万库庄(现临湘坦渡土屋),迄今已六百余年,繁衍子孙众多,十续统计,现有男丁一万余人。
                一、陈氏家乘续谱年代一览
                初修:1559年10月(明嘉靖卅八年已未年);
                次修:1599年5月(明万历廿七年已亥年)阿
                三修:1672年6月(清康熙十一年壬子年)
                四修:1697年4月(清康熙卅六年丁丑年)
                五修:1771年8月(清乾隆卅六年辛卯年)
                六修:1848年11月(清道光廿八年戊申年)
                七修:1881年9月(清光绪七年辛已年)
                八修:1910年3月(清宣统二年庚戊年)
                九修:1947年9月(民国卅六年丁亥年)
                十修:1992年月(共和国四十三年壬申年)
                二、临湘陈氏家乘有关记载
                (一)临湘陈氏初修家乘原叙。
                陈氏之族,舜之后。其来旧矣,自周之有,天下也兴。灭继绝因,虞思陈胡公之属而封之。于陈焉世居江州,千口同炊,百世之下,以义门云者。咸以陈氏为首称,方知他姓不及焉。由汉而唐累世褒封不胜数计,至宋真宗咸平二年,家长以子孙众多,星布天下。
                我高祖国宝公盖江州之耳孙也,其先世由江州迁南昌。当至正间(1341-1369)江右兵动,四海鼎沸。吾祖谒高帝于辕门,从徐魏公破康泰、征陈有谅,以功授千户长。同杨琼等奉命招抚,守御岳阳。解组后,遂寓居城外穆家塘焉,顾岳州上滨洞庭,下临大江。自古用武之地,群雄必争之区,兵火之变屡矣。吾高祖守御公,恒切于忧及,徒居于临湘之万库里张家山,合土为家。生子日:仲富、仲贤、仲贵、仲良、仲文。家道渐盛,田粮甲于一里。太祖御极图籍……。大明嘉靖三十八年已未岁冬十月吉日。五世孙八十翁銮顿首谨书(距始祖落籍一百八十四年)
                (二)陈氏家乘叙(次修)。天府唐宋。而下公谱废,而私谱兴,称文滋繁本实矣。我陈系出太邱,其后枝叶布散遍天下,至宋则有江州之陈最显著。之后迁豫章,至我族祖实自豫章迁西陵。先太学当谱,其世雇湘中则详,德安则缺。然且举而附之,高安及令本宗不相蒙,前者泯泯,而后者冥冥。谁以为镜,而谁与稽孝思。之谓,何余伏读之,而怅其未备也。于是卒述江州以来至于西陵经纬,人伦欲以彰……。大明万历廿七年已亥年五月五日。西陵后裔东谷主人叔耕父陈耜书于树德堂
                (三)陈氏家乘卷之一 世原 西陵裔陈耜叔耕父重修
                ……伟生子三人(的、礼、周、善、奇),其长子的,的生胜,胜生锡,授奉训大夫。锡生思升、彦升。伸生子三人,侍无子。当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义聚至三千七百余口,是岁家长以食指太多,诸庄粮供太远,分遣一千四百口,往居县属庄食。伉之玄孙勉子继升锡子思升,迁南昌府市,数传而至宋未当咸淳时,有千四,乃千四以上图缺有间矣。其世次不可得而详。千四有兄三,千一、千二、千三,千一娶孔氏;千二娶范氏;千三娶金氏。俱莫知其所终。千四娶唐氏,生子万一。元初人,万一娶李氏生子三人,其长子日受五,次日受六,次日受九。受六娶李氏,受九娶唐氏。余迁祖讳国宝父则受五,母张氏也。当至至正(元至正28年,至正元年,辛已,公元1341年)壬辰,(1352年)海内兵动,江右化为盗。薮公纠义旅以自保。壬寅(1362年)从徐魏公征陈友谅,以功授千户长。甲辰(1364年)又从湖广分省参政杨景取岳州湖湘平,仍命守备岳阳。引疾寓居城外穆家塘,复迁临湘万库里之张家山焉。洪武八年,此裔孙耜日观古今……。
                (四)十续家乘序。明朝初年,高祖守御公,徒居于临湘的万库里张家山合土为家。至今已有六百余年。高祖德泽深厚,后裔兴旺,子孙众多,人丁数以万计。分布于临湘、平江、通城、崇阳、蒲圻、嘉鱼、监利、洪湖、岳阳等县市。长江两岸闪烁着义门的灿烂光辉,万峰山下传颂着先祖的崇高品德。中华人民共和国癸酉年孟夏月吉日,十九世孙庸武、寅午谨书。
                注:临湘陈氏初修家乘:(于大明嘉靖三十八年,即公元1559年)“距始祖落籍一百八十四年。”我祖落籍临湘是明洪武八年乙卯年,(1375年)距义门陈奉旨分庄,北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中经313年。距我祖从徐魏公破康泰、征陈有谅,以功授千户长。(1363年)中经12年。
                陈氏家乘卷之一 世原:“伉之玄孙勉子继升锡子思升,迁南昌府市,数传而至宋未当咸淳时,有千四,乃千四以上图缺有间矣。其世次不可得而详。”
                乃千四以上图缺有间矣。其世次不可得而详。此憾事影响我家族近五百年。敬请月海宗亲给予补遗。
                湘湄陈氏十八世孙慎勇
                2008年7月14日于柳州
                三元堂陈氏该支派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东海大村陈姓支派发展而来。又因在东海时就隶属“三元堂”陈氏,故该支派又称“三元堂”派。据长支陈家河(莒南县壮岗镇陈家河村)《陈氏族谱》序载:“祖当元末遭变由东海代村兄弟三人暨堂兄弟二人度海而西居赣之陈家旦头莒之陈家夹河与此陈家庄系胞兄弟堂兄弟一居兰之富家庄一居赣之门楼河。” 据该支派长支2008年春修谱时新编的《三元堂陈氏家族长支祖史大事记》记载:《三元堂》陈氏家族是当今全国五大姓氏之一。陈氏家族起源于东周列国时期。《通志》载:周武王灭商后,将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太昊之墟陈(今河南淮阳),建立诸侯国陈国,立都于宛丘,并将长女太姬嫁给妫满为妻。妫满谥号胡公,人称胡公满,是我们陈姓的开山鼻祖。至公元前478年陈国为楚国所统一,其子民便以其国名“陈”为姓,即为陈氏。据我国历史学家何光岳考证,陈氏后来又衍生出田、袁、胡、陆、费、饶、王等七十余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大姓。自妫满封陈,君王代代相传,十世孙陈完,字敬仲,因内乱逃避至齐国改姓田,于是又建立田齐国,到二十五世孙田建时,被秦始皇所灭,但灭姓未灭族,建长子升仍姓陈,次子桓改姓王,三子轸逃至楚国,后做丞相,封为颍川侯,因此被称为陈姓的开山始祖。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陈氏家族人丁兴旺,宗支繁昌。在历史上曾创下十五代不分家、聚族三千九百余人的千古佳话。后奉宋仁宗旨意由义门进行大分家。吾始祖梯公上封“三元堂”堂号后,与四位兄长松公、柏公、槐公、檀公(他们仍用义门堂堂号)一起,带领族人逐渐北移,后定居江苏东海一带。到洪武元年,因战乱灾荒,梯公率三元堂族人又继续北迁。吾先祖铎公带其弟铨公、钏公及两位堂弟锦公、钰公兄弟五人,背祖传石佛十尊,皇赐“三元堂”滚龙谱一宗,定居于此。但当时朝纲规定凡直系亲人不能聚居一处,于是长支居莒南陈家河(原名陈家庄);次支居赣榆陈家旦头;三支居莒南东夹河;四支居赣榆门楼河;五只支居临沂罗庄高都办事处前后坦村(原临沂付家庄)。距今已有630余载,繁衍二十八代。历代不忘先祖之德,牢记祖训,以义为本,以忠为德,与国与民,功不可没。 该支派陈氏,随着世系的发展、变化,人口发展很快,已成为莒南陈姓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分布本县及各地的该支派陈姓有: 1、长支陈家河支族分布: 山东莒南壮岗西村、壮岗东村、壮岗前村、桃花峪一村;江苏赣榆县于家沟村、窦家沟村、董家沟村、围子村、陈朱邑村、潮口村、海头村、石桥西村、仲家园、滕官庄、陈家湖、石埝、徐福、西斗岭、秦沙、高家村、马台,垤上…… 2、次支陈家旦头支族分布: 大赤涧 坪上王家道村峪 莒南 高庄 壮岗 辛店子 班庄 河东村…… 3、三支东夹河支族分布: 西夹河 陈连坡 山里 草沟 高榆 胡家岭 相沟 陈临沭 谷家岭 莒县大许家庄 桥头 良家店子 陈石门 庄河北 秦玉柱 石桥大 部南 土龙头 南甘霖 十子路 王庄 黄山 板泉 张连坡 界首 杨庄 韩家岭 安子窝 西花沟 西刘村 午阳 河里 前湖子 赵坊前 李家岭 八间屋 张寨子 小程子河 黑林 接庄 横山子官庄 陈沟子 陈洪双 杨家庄 陈高岭 介河子 芦草沟 夹山 鸡墩 青湖 草场 陈闫庄 沃土 店头…… 4、四支门楼河支族分布: 城头街、竹园村、汤元岭村、刘沟村、居庄村、城里村、吕河埃村、桃花峪村、下庄街、沭阳、湖家村、新浦区小道口村、岭房村、老庄村、东海牛腿河村、临沭镇邢管庄村、东丁旺村…… 5、五支前后坦村分布: 薛庄、付庄、陈家旦头庄、兰山区南庄…… 该支派行辈用字原初为:17世以前的谱系都已经失落无从考证,正常使用而且比较统一的是自18世开始:复、振、家、声(兴、洪、茂、兆),学、惠、迪、吉(庆、效、葵、兰),长、发、其 、禧、祥(秀、云、新、春、贵)。至1990年春天,该支族四大支派(当时五支尚未找到,2007年底修谱时才联系上)重新修订族谱,鉴于以前行辈用字太少,而族发展又很快,所以又适时修订了新的供今后六十代人使用的行辈用字,自31世“统”开始分别为: 统承宣世志 立令久贤明 忠厚恩义远 绪传松竹旺 仁正善助国 文武本安邦 智礼良友和 荣尚运平昌 展英树奇伟 庚通举康壮 瑞言怀宝曾 凯扬金华堂 希望有知道我们有关宗亲情况的和我联系。 Q Q :723576702 邮箱: xueguang3092@sina.com 手机:13791540448
                编辑 删除
                admin 2楼 2013/10/18 10:40:31
                等级:帖子:41955注册:2011/8/26 13:00:49 松柏槐檀梯五公乃兢公后人,能否再告知南京尚庭宗亲的联系方法,以便进一步考证吾祖迁徙历史。 另外,你们那资料比较全,可否代为查找一下我们老家谱上记载的忠公? 家谱载:明中顺大夫浙江处州府知府陈公讳忠字思敬世为莒人曾祖浪族善俱弗耀父△以公贵累赠刑部郎中母杜氏俱宜人公自幼歧疑敏悟不妄言笑既游庠序力学精勤甲午科登进士第明年出知保定府△△县越再考征为刑部主事丁未升本部员外郎弘治乙酉升郎中赠其祖考复升为浙江处洲府知府卒于官弟恕扶棺归家处之市民如丧其亲公事亲以孝闻友爱昆弟训子侄如严师服官门无私谒治狱无冤情淡薄自好不蓄积不事表揭而勤怃字其民同寅诸公私谥之曰介庵子男四长子言中弘治乙酉科乡试次谏次诏次诰俱幼生于正统七年二月卒于弘治六年九月春秋五十有二以明年四月葬于壮岗族茔表后有铭末四句云贤嗣统承乃德所积我铭公墓过者其式 莒州判官安定张谟篆额 △△官扬舫撰文 知莒州徐霆书丹弘治八年岁次乙卯春三月 立 莒州儒学训导藁城边泾立石 忠公的坟地和墓碑就在我村,只是原先传说的滚龙谱丢失了,不知道他的前后世系,但愿你们能够代为查找。多谢了!
                贵州黔西县的,据老辈人讲,我家是由毕节珠市街迁来黔西的,祖人叫陈万和,现在的排行是:“… …万,世祖光开绍,文兴福静德”,是“福”字辈


                IP属地:江苏62楼2019-06-08 17:06
                回复
                  汉 王 陈 友 谅 身 世 浅 探
                  关键词:汉王友谅------江州义门------仲公后裔------远祖居地------江西德安------1063年分析------祖思澄公------迁湖北阳新------果石庄。
                  引 言
                  陈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上至帝王,下到庶民,凡姓陈者必有门有派,有出处。汉王友谅公,就算他是沔阳原居的土著,也该有个出处吧!弄清他的身世,是当代的陈氏族人.宗亲和后裔子孙应有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告慰九泉之下的先灵;也只有这样才不致於愧对未来的子孙。
                  身 世 浅 探
                  元末陈友谅,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他的身世与出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出现了无数个不同的版本,其中最离谱最无稽的要数浙江永嘉“本姓谢,祖上入赘陈氏”之说了,影响极其深远。之后的许多版本无不是浙江永嘉版本的翻版与延伸。随后《平汉录》作者童承绪也叙“祖父名字叫谢千一,因赘入陈,遂改为陈姓。”其资料首次披露的推波助澜,使得原本混沌难辨的身世又增添了一层迷障,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让世人无所是从,难辨其真伪。
                  六个半世纪以来,始终没有一个令各方认同并接受的定论,各持己见,各定其调,各吹其号,很不和谐。五兄弟、八兄弟、排行一、排行三、义门非义门、叔明裔、叔澄裔、叔宝裔------等等,各有其说。由著书者、立说者、写史者、还有凑热闹的学舌者,谒尽全力演凑的合唱:“湖北沔阳,本姓谢,世代以渔,祖上入赘陈氏,后易姓陈”
                  之说虽占上风,但并非天衣无缝,尽善尽美,更不尽人意的是黄蓬山陈氏却不领情,其家谱记叙仍为千一娶妻孙氏,而不是陈氏,真不怪哉!难道千一及千一的子孙不比世人和旁人清楚吗?是娶陈氏为妻;还是娶孙氏为妻。更有现代的愚人又要将千一娶妻孙氏的家谱记叙改写为娶妻陈氏。这又何苦呢!岂不又是在添乱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历史上有那么多个友谅,又有那么些友谅后裔,认友谅为己祖,其真伪难辨,自在情理之中。况且他------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位负面人物------败者。谁敢为其歌‘功’颂‘德’,为其树‘碑’立‘传’呢!加上又缺乏真实一致的文史记载。
                  能否跳出友谅及友谅后裔构成的迷圈,看旁系中的其他人呢?
                  跟他有直接关系的莫过於兄弟,五兄弟也好,八兄弟也罢,其中总会有幸存者,必然有其后裔.友贵公是汉王友谅公的胞弟,在史料.史藉.家谱以及几个版本的历史长篇小说里,友贵公是个不可缺少的人物,几乎与汉王友谅公是捆绑在一起的。我楚陂(木)兰山义门陈氏是友贵公的后裔,其世系在家谱<<
                  历代源流考>>中记载得清清白白,友贵公的世系不就是汉王友谅公的世系吗! 难道还有什么可疑的呢。
                  2005年7月8日陈麒羽宗亲的帖子说得好:“陈友谅把货币取名为‘大义’和‘汉’,是内心来说,他是倾向于陈姓尤其是‘义门陈氏’的,我想他既然当上皇帝,对自己的本源应是清楚的。”。况且他又不是不识文墨的放牛娃,而是个小小的文化人,并且能在当时的县衙当个小差。用现代的话说是在岗的国家公务员。难道连自己的上辈祖辈都不清楚吗,显然不是。帖子中还说:“作为友谅公的后人,都应认真的对待此事。”
                  作为汉王友谅公的旁系后裔,我楚陂(木)兰山义门陈氏也不能袖手旁观,任凭不明真象的世人人云亦云或胡说八道。
                  仔细认真的拜读了陈氏宗亲网“汉王陈友谅身世考辨”
                  的文章,现对其中收集整理归纳的八个汉王陈友谅世系,用筛选排除法谈谈我的拙见,供族人宗亲专家学者结论之参考。
                  第一个陈友谅,从伯万公------陈友谅世系中:1.有断代(世)之嫌,至少差10代(世),曾有帖将此世系与兰山义门世系对照分析过;2.
                  是后世之作,若老谱葬地不会说长江大桥,葬地与首义公园处无关,准确的说在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左侧的坡地,靠桥头堡地段。3.
                  汉王友谅是江州义门后裔,阔(伯宣)是江州义门落藉始祖;伯万公尽管是叔明之后(待考证),但不能算江州义门。
                  第二个陈友谅,从伯万公------陈友谅世系中:1. 与第一个陈友谅的1条类同,仅在仲沈和仲才分支,世系中有断代(世)之嫌,致少缺10代(世)。2.
                  谅公葬地风马牛不相及,与历史不符。
                  第三个陈友谅世系:1.仅佐证了友谅是八兄弟,但名与排行与兰山义门世系不符;2.
                  友贵公娶抗氏,而我兰山义门陈氏祖友贵公娶冯氏。
                  第四个陈友谅世系:这个世系正是我楚陂(木)兰山义门陈的世系,也是汉王友谅公垂直世系的正宗。但仍有误处二:1.
                  严重的错误即把思澄公分析落藉地误为江西永兴,简直是南辕北辙;2.在彦宪(字元敏)公后缺二代(世)正确的应是彦宪(字元敏)------千一------普才------友谅、友直、友杰、友仁、友信、友贵、友闻、友保共八兄弟。
                  此文的作者注,说:“2001年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陈氏春秋》一书,中92页载有‘义门柏林庄世系引’的章节,此书编者尚欠全面考察,将--------”。
                  此文的笔者,我可告诉你,尚欠全面考察的是你自己,此书的所编“义门柏林庄世系引”
                  的章节是正确的,是历史的事实,你应虚心的向《陈氏春秋》的编者学习,并主动向他道欠,收回其批评意见,挽回不良影响,否则如此传世,必将误人子弟。
                  历史真象是怎样的呢?我来告诉你:思澄与思洪是再堂叔伯兄弟,都是满82世恭公的曾孙,1063年(宋仁宗嘉佑七年)义门大分析替祖上共同分得湖北阳新永兴柏林果石庄,思澄公后复迁盘底庄。殁葬於湖北阳新县洋港镇上保。怎么跑到江西兴国去落藉呢?其世系如下:
                  满 79世 80世 81世 82世 83世 84世 85世 86世
                  义门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15世

                  崇 衮 锡 恭 宗俞 升
                  进 思渊
                  思澄

                  宗臣 及(忠叔) 思洪

                  而分得江西兴国县富川果流松江庄(即永兴庄)是思成公,他的世系是:
                  满 79世 80世 81世 82世 83世 84世 85世
                  义门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伉 沂 绍 陀 蜕 思成 (略--)
                  为了区别思澄与思成的落藉地,现将分析时的地址对照如下:
                  思澄公---湖北省---阳新县---永兴---柏林---果石庄
                  思成公---江西省---兴国县---富川---果流---松江庄(永兴庄)
                  在许多的谱谍中,常将上列二公混为一谈,上列二地址因分析后迭更,在引用时常出差错,但不论怎样,庄不应该错,庄是地址的最低级,相当於现代的自然村
                  综上所述,第四个友谅的来龙最清楚,祖上代代可考;而他的去脉却又最模糊,一句下落不明而失考不究。此友谅有出处,而无归宿。八个友谅七个都有归宿,唯独此友谅失考无归宿,反差之大真叫人感到蹊跷,说蹊跷也不蹊跷,因蹊跷中有隐情,其隐情是此友谅就是真正汉王陈友谅。不是吗。在我楚陂(木)兰山义门陈氏世系源流中得到佐证。
                  第五个陈友谅:这个友谅是任(仁)远公的第八世孙。任远公在世时,因乡下有土匪扰民作歹,受乡亲和族人的委托曾到江州请汉王友谅公阀兵清匪,为民除害。这在思洪公支下敬松宗亲家老谱中有记载可佐证。既然任远公与汉王友谅公是同年代的人,那任远公八世孙的友谅与汉王友谅就无关了。
                  第六、第七、第八个友谅都在祖国的西南与史料,史藉差之甚远,我就不一一列举评说。
                  汉王陈友谅身世浅探小结
                  陈友谅,元末湖北人,1320年生。士族出身,参加红巾军起义、领袖、北汉王、后称帝大汉,年号大义。1363年与朱元璋鄱阳湖交战,中流矢身亡而败。葬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左侧坡地靠桥头堡地段。有墓、碑、及碑志铭文。系普才之长子。本人元配杨氏苕华为妻,生子二,长善、次理;生女一,莫愁。
                  收族归宗于江州义门世系,满79世仲公后裔,1063年分析,湖北阳新果石庄落藉祖思澄公15世孙。其理由:
                  1.称帝改年号为大义,说明他知道自己是义门的后裔,是他对义的认同与尊崇,是义门治家智慧的延伸,同时也是他治理天下指导思想的无言表白。
                  2.胞弟友贵、友闻公后裔老家谱中《历代源流考》有记述。
                  3.江州义门陈氏大事记有记述。汉王友谅与朱元璋交战,朱出入对陈的嫉恨,其部属数次到江州德安义门祖居抢劫、掠取、捣毁、破坏,使之数10代义门先祖艰辛创造的义门物质文明毁损殆尽。从此江州义门的物质文明再也没有胜前的辉煌。更甚的是到江州义门落藉始祖伯宣公的墓地,掘其坟墓,将先祖的灵骨抛于荒野。想之天地心寒。
                  4.江州义门大成宗谱98版本,将汉王友谅公收族归宗於江州义门系下,收集有友谅公的帝照、赞、墓照及民国初期的墓志文。1998年编纂江州义门大成宗谱的编委50余人,可算得是义门家谱编纂的热心人,也是江州义门谱的传承人和明白人,倘若一人糊涂,难道个个糊涂吗?把一个非本族的后裔收归於本宗呢,显然不是。因此非义门后裔的陈姓子孙,千万莫错认汉王友谅公为己祖。
                  汉王友谅公在陈姓氏族中所处的辈份是满100世。理由是:
                  1.其胞弟友贵公、友闻公后裔的老家谱有记载。
                  2.果石庄思洪公的14世孙任远公(1314---1388)与汉王友谅公(1320---1363)是同时代的人,有可比照性。而汉王友谅公是果石庄思澄公的15世孙,同属满79世仲公的后裔。二人还素有交情。任远公列满99世,汉王友谅公列满100世。因此认汉王友谅公为已祖的义门后裔子孙,你确认一下,你所认祖的友谅公的辈份如偏离满100世,这个友谅就不是汉王友谅了。
                  汉王友谅公兄弟八人。依次是:友谅、友直、友杰、友仁、友信、友贵、友闻、友保。
                  由於鄱阳湖之役汉王友谅公的惨败,受其株连,陈氏家族遭受了空前的劫难,损伤最大的数江州义门及思澄公的后裔。
                  称帝取国号大汉的思考:
                  1.所辖区全在长江、汉水平原富庶的区域,两江之水是黎民百姓生产、生活的生存之水,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2.对历史汉朝的向往,是对汉朝承相陈平先祖的追念,也是对先祖智慧的认同与尊崇。
                  3.是汉民族反元蒙斗争的胜利,显示汉民族的毫气及汉民族帝王地霸气。
                  汉王陈友谅的墓葬
                  现存汉王友谅公之墓,始建民国初期,其间几经损毁与复修才有其貌。1956年11月武汉市政府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此墓其实是人民心目中的墓,真正的墓葬在何处历史上是个迷。其理由是:
                  1.在‘文革’特殊年代,扫‘四旧’的革命小将曾掘其坟,里面什么都没有。
                  2.据流传当年在出殡时,数处同时送葬,何处其实,世人怎知。
                  3.
                  星移斗转,经近700年的历史变迁,尤其是近100余年的城市建设,武昌黄鹄山及南岳早已面貌全非,墓葬到何处去寻觅呢?
                  4.
                  更为离奇的是民间传说:元末陈友谅能呼风唤雨,是大乱天下的草寇,且王,与元廷当道殊死战斗,九死一生,性命大;但他毕竟不是真龙天子,天意让其陨落,性命再大,也免不了一死。并传说他死后不得入土(下葬),否则“落地(土)翻身”
                  即复活。因此,曾一度在早期木结构的黄鹤楼底层中央,悬吊着一个人模样的稻草包,寓意草寇切莫让他落地,否则天下难有宁日。(虽有几分讽刺之贬意,但老百姓祈望天下太平是由衷的)
                  5.
                  也有历史而客观评说汉王友谅的。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东雄编著的长遍历史小说《洪武皇帝---朱元璋》一书结尾时写道:“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毕境是反对元朝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当时人民对他是同情的,怀念的。他的坟墓到今天还在新建的长江大桥下保存着,供来往游人悼念。”
                  清明时节,有周边小学的老师带领学生到此(民国革命先驱陈定一烈士就义纪念碑也在此)祭扫,给烈士和友谅公敬献花篮及柏松常青枝;也偶尔见到来此祭扫烧送纸钱的人,或许是友谅公的直属后裔或旁系后裔吧?但不得而知.


                  IP属地:江苏63楼2019-06-08 17:08
                  回复
                    北汉王陈友谅是监利人
                    ——陈家棚遗址发掘引出其生平新线索及传说
                    陈友谅(1320~1363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并自封为“大汉”皇帝。这位曾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威震八方的一代枭雄,却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严酷事实面前,被胜利者的历史将其生平湮灭,以至后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陈友谅自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中流失身亡,距今已近六个半世纪,最早的史料记载始于明洪武五年编修的《明太祖实录》:“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世业渔,姿貌丰伟,尝为县吏不乐,会寿辉,文俊兵起,慨然众往之,遂为文俊薄书掾,后领兵为元帅,及文俊专恣,心不能平,自称平章……。”后《平汉录》《鸿猷录》多加杜撰和篡改。《平汉录》作者童承绪篡为“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子,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因从其姓。”《鸿猷录》作者高岱也附和为“陈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子也,本姓谢,先世赘于陈,冒陈姓。”后《明史》亦据此传之“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字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总喜,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徐寿辉兵起,友谅住从之……”。
                    对于陈友谅生平籍贯的多种板本,唯洪武《明太祖实录》始说系玉沙县人之后,再无板本述及,最不可思议者今人胡珠生,于2001年5月11日在《温州日报》上再度节外生枝,谓陈友谅祖籍系浙江永嘉楠溪谢岙,乃南朝大诗人谢灵运之后,其凭空编造,以致时差倒置。另外还有昌姓某公无中生有,自认是陈友谅之后裔。特别是当今各种演义板本,更是荒唐之极,把陈友谅人品性格任意毁谤,以致桑梓无颜收匪骨,天涯游魂无定所而以讹传讹,混争不绝。
                    近期,随(州)岳(阳)高速公路划线勘定,途经沔阳(现仙桃市)监利(古玉沙县)。对其沿途文物古迹,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委托荆州考古所会同监利县博物馆考古队,在公路开工前期,沿途作地下文物勘探,当考古勘探工作进行到监利县柘木乡陈家棚时,考古人员发现该自然墩台地表以下1.2米深处,有大量古砖排列十分规整,初步认定为古建筑遗址。经请示批准后,对其进行了部分发掘。在发掘过程中,根据文化层断层断面显示,大量古代砖石在夯土层中排列有序,并杂有大量瓦砾和宋元时期陶瓷片,散布于草木灰垢中,经现场专家鉴定,系南宋至元代房屋及城堡建筑遗址。根据发掘现场情况分析,遗址毁于战火。
                    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考古所专家郑中华和肖玉军的高度重视;他们遂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展开了全面调查。据当地老人们讲,陈家棚是陈友谅的故乡,在村前一华里的地方,还有一个地名叫陈阁,相传陈友谅衣锦还乡时,曾在此修建一座观光楼阁。陈友谅失败后,陈家棚和陈阁都被大火变成了一片废墟。老人们还说,最初发现地下有大量砖瓦是解放初期,那时正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中心河正好横穿陈家棚,在地下挖出了数十万块古砖和大量石板,后来用它们修建了9间生产队仓库。上世纪70年代聂河中学搞勤工俭学,又挖出数十万块砖去修建学校。
                    当地老人们还讲述了几个陈友谅的传说:
                    陈家发迹的传说
                    传说一:陈家棚,古时候是洪湖西南岸边的一处高地,当时又称为陈棚山,古属沔阳州玉沙县。陈友谅祖上世代以捕渔为业,并借以搭棚晾网,故称陈家棚。后来陈友谅的祖父陈千一晚年结识了一位风水先生,两人一见如故,千一将其视为手足,每日饮食起居必精心照料,这使风水先生深受感动,遂在陈家棚正东方为陈家相好一块风水茔地。这片地东北被一带高堤和河水环护,西南地势平坦,视野开阔,阳光充裕,远远望去,那地形的高低起伏,仿佛如一只正在孵蛋的天鹅,青一色的蜈蚣草,如天鹅绒一样平铺在碧绿的地面,踩上去如地毯般松软柔和,并且看不到一根杂草。风水先生对陈千一说,如果能在这块风水宝地安葬两代人,家里必出大富大贵之人。风水先生说完,突然双目失明。
                    陈千一认为,这是神灵对风水先生泄漏天机的惩罚,更加相信了风水先生的说法。为了使子孙早日飞黄腾达,他将自己的父亲改葬到这里。过了不久,陈千一身患重病,全身筋骨奇痛难忍,风水先生说这是地脉已经显灵,你家正在脱筋换骨,不日即有贵人出现。陈千一病势日重,临终前,把陈友谅叫到床前说“我们家里其他人都在湖里捕渔,现在唯有你是一个读书之人在家,我死后你一定要对风水先生要象对待你爷爷一样,并且一定要按照风水先生的安排,把我的遗体安葬到曾祖父茔旁。
                    陈友谅天生有些不安份守纪,其爷爷死后,他已无心在家侍奉与自己无亲无故的瞎眼老头,为了早日走出家门摆脱负担,陈友谅心生一计,在曾祖父和祖父的坟上栽了许多杂草。有一天,他对风水先生说,你说风水宝地不长杂草,为什么我曾祖父和祖父的坟上都长满了杂草,风水先生听后半信半疑。陈友谅说:你眼睛看不到,带你去坟上用手一模不就知道了。风水先生无奈,被陈友谅牵到了坟地,俯身用手一摸,果然杂草丛生。他沉思良久,不觉长叹一声:“嗨——!数千年天孕地孵的精灵之地,竟然育出的只是一草寇而己!”说完后哈哈大笑,双目有神,拂袖而去。陈友谅突然意识到眼前的这位瞎眼老者,竟是一位世外高人,因此后悔不己。
                    后来,因元末乱世,县衙招慕吏员,陈友谅应试当了湖课小吏而终不得志,故恃其英俊潇洒,财源阔卓,放荡于县城花街柳巷,终未获一意中佳人。一日,路过城郊周老咀,看到一位殊丽女子,年方二八,柳叶如眉,芙蓉如面,身段窈窕,步态轻盈,其神韵稍肥不减玉环美,微瘦难损飞燕姿。自古英雄爱美人,陈友谅一见倾心,尾随其后,快步追赶于其侧而搔首弄姿,故弄玄虚,不时逗挑得小美人侧目掩鼻而视,陈友谅更是三魂脱体,七魄出窍
                    。小女子见陈友谅一惊一乍,遂紧移莲步,走进了一户灯笼上写着周宅的大垸。陈友谅几经周折,央媒说合,周美人遂成了陈友谅的原配夫人。陈友谅花心柳骨,挥金如土,周氏夫人色貌具佳,娥眉见妒,久而久之,陈友谅放荡之地已只限于洒馆茶肆,交结的也只是地方的一帮江湖朋友。
                    某日,风雨交加,陈友谅与二三知己狂饮于县城罗家湾酒楼,酒后吐真,竟然大谈起徐寿辉起兵之事,并高声宣读中原广为流传的《中原传檄》:“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援,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刚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鸩兄,至于弟收兄妻,子承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庭者天下之根本,礼义者御世之大方,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沈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判,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能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日,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陈友谅读罢,酒桌前早已围上百人,个个喝彩连声。此时,湖捕张山正在隔壁饮酒,闻陈友谅为贼匪叫好,并宣读反词,当即从房间冲出怒诉陈友谅聚众谋反,并命手下捉拿归案。陈友谅文武双全,身材高大,几个小衙役哪里是他的对手,三拳两脚早也趴下,陈友谅正值血气方刚,酒劲大发,猛冲过去,挥起一拳将张山打下楼去,这张山虽为湖捕,在玉沙县横行霸道,但却也是一个酒襄饭袋,被陈友谅一拳打下楼去,早已一命呜乎。
                    罗家湾酒楼,陈友谅打死湖捕张山,霎时传遍玉沙县城,县衙立命捉拿陈友谅,众渔民和饱受张山欺凌和衙门欺压的百姓,打散衙役,捣毁县衙,并拥戴陈友谅造反。陈友谅见事已至此,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带领追随者前往县衙和张山家开仓放粮,救济乡民,并将缴获的金银财宝登记造册,用作起兵专费,后带领五六百青壮,投奔徐寿辉而去。
                    次年,陈友谅思念周氏,遂回兵周老咀,为起义军慕集军费,陈军一万多人马驻扎在龙潭河与分盐河结合的上游,这里物产丰富,地势险要,陈友谅严令士兵不许搔拢地方百姓,故在河边扎黄棚驻兵。当时友军明玉珍大兵正驻守在沔城青城山,与陈友谅唇齿相依。后来陈友谅自立为王后,周氏娘家觉得夫荣妻贵,遂将陈友谅驻兵之河改为胭脂河,以其河税充其后宫胭脂之资。清朝王垂泰有诗为证“胭脂河上砌高台,昔日黄棚安在哉?但使鄱阳一功就,汉朝不作伪朝猜。”
                    随着陈友谅的不断发迹,陈家棚作为陈友谅的故乡,在其衣锦还乡时也开始大兴土木,并还在村前修了一标志性楼阁,取名陈阁(兵败后被毁)。当时他还在老家黄婆垸与白沙垸之间划出良田数万亩,名曰新庄垸,以供家人享乐。垸中开挖阁子港和来龙港,导引水利,灌溉良田,其中侯家桥、军师桥、天鹅孵蛋,前房、中房、后房、燕子口等古地名仍沿袭至今。其时陈阁作为陈家棚的门户,雄峙于新庄垸中,它可远眺岳鄂,近看汉沔,穷极一时之奢华。


                    IP属地:江苏64楼2019-06-08 17:12
                    回复
                      阜宁陈 氏 家 训
                      一、热爱祖国: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身之荣辱,一家之安危,系于国家之盛衰。国盛则社会稳定,家庭和谐安宁。我族子弟必须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履行当兵义务。
                      二、孝敬父母:
                      父母生我、育我,费尽心血,欲报深恩,昊天罔极。父母衰老、劳力丧失,应当瞻养。古人云:“百行孝为首”,我族子弟铭记之。
                      三、重视谱牒:
                      不许攀附名人,穿作附会,载之于谱,舍我祖而祖人之祖。我族子弟切记族谱三十年一修。
                      四、营造祠堂:
                      义门陈曰:祠堂乃祖先神主藏身之所,凡我族子弟不营私室,先建祠堂。
                      五、誌扫坟墓:
                      义门陈曰:夫丘垅者,祖宗骸骨之所栖托。凡我族子弟岁时必临祖墓祭扫。
                      六、谨诚祭祀:
                      春秋两祭,或拜扫墓茔或祠祀祖先,高曾以下生没忌辰务须竭如在,诚隆报本之谊。
                      七、友爱弟昆:
                      兄弟姐妹,乃同胞所生,手足之情,骨肉之亲。我族子弟必恪守义门家范,做到兄友弟恭,团结互助,共创门庭。
                      八、读书明理: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勿误子弟,辱我门户,父兄之责不可忘也。我族子弟必须勤奋学习,勇攀高峰。
                      九、热爱本业: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族子弟士焉必笃于学,工焉必精于技,贾焉必务于通。春耕必乘其时,夏耨必致其深,秋成必谨于刈获,冬藏必密于仓廪。
                      十、择友宜慎:
                      孟子云:“朋友有信”。交游之间,尤当审择。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十一、崇尚节俭: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一生之计在于勤,我族子弟必须做到早起晚息,勤俭朴素,劳动致富。
                      十二、夫妻和睦:
                      夫妻是终身伴侣,一家主宰,和则两利,仇则两害。一家之计在于和,夫妻应互敬互谅,互相关心,和睦团结。
                      十三、隆宠师儒:
                      圣贤至道,孰与为明。千秋统绪,任在儒生。发聋启聩,鼓振金鸣。隆宠师儒,以集群英。
                      十四、尊祖敬宗:
                      陈氏先代,渊流宏远。妫满胡公,福泽绵长。陈完奔齐,避难开疆。田轸复姓,颖川建堂。德星聚会,陈寔辉煌。霸先禅位,陈朝继梁。叔明避隋,陈氏重光。江州义门,九州名扬,洪武赶散,苏北垦荒,兴一庇祐,族兴家旺。
                      十五、宗族联谊:
                      兴一一族,异流同源,二十余世,和处笑喧。非吾伯叔,即我弟昆。有才足论,有勋与展,何疏何戚,门庭欣然。
                      十六、团结邻里:
                      为邻为里,居游与聚,疾病相持,死丧与赴,患难忧危,戒惊恐惧,古者八家,同井相助。
                      十七、严管公款:
                      祭祀公款,或筹或献,原以备祭祀之用,各有用途,凡我族子弟倘有侵蚀、短欠、挥霍、浪费等诸事,一经察出,吾族众当共纠之,仍应按原数追回。
                      十八、遵守家法:
                      治国必有国法,处家宜有家规。我族子弟必须共同遵守。
                      注:根据陈氏家谱、义门家范等文言文翻译,正月十五日由十八世孙陈云、十九世孙昌寿、洪宪等议,洪宪主笔,经东门宗亲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洪宪正月十六日在第三届东兴祭祀典礼宣读。
                      阜宁陈氏东门兴一公十九世孙:陈洪宪撰
                      二00七年三月五日


                      IP属地:江苏66楼2019-06-08 17:14
                      回复
                        西藏
                        鄙人尚未对当地陈氏家族考证


                        IP属地:江苏68楼2019-06-08 17:16
                        回复
                          回族陈氏家族
                          回族中以此为姓的有很多,属改姓,如西域回回那那罕,宣宗宣德中人附,徙居安徽全椒卫所,后改姓陈名景通。子陈友时迁北京,官骁骑右卫军都指挥佥事。英宗正统九年(1444)迁游击将军,寻升都督,充总兵官,封武平伯,赠世券。未几,以平宁夏、甘州、凉州瓦刺功晋侯爵。卒诏赠沔国公,谥武僖。据史料记载,今北京东四牌楼清真寺即陈友生前捐资建造。友子陈能、孙陈纲、四世孙陈勋、陈熹、五世孙陈大策、六世孙陈如松、陈永寿、七世孙陈世恩世代袭职。尤以大策功勋卓著,名重一时。


                          IP属地:江苏69楼2019-06-08 17:19
                          回复
                            @阳啊阳 吧主申个精呗,后续的我会慢慢更的,以我的更贴速度,最慢本月下旬就大功告成


                            IP属地:江苏70楼2019-06-08 17:22
                            收起回复
                              保定
                              保定陈氏字辈
                              ……尧、舜、禹、汤、文,景、思、举、太、君。德、源、承、永、存,洪、汝、一、继、宗。祥、和、日、曦、泰,兴、朝、茂、成、章。君、恩、还、宠、锡,福、履、永、家、昌。文、学、达、中、正,光、典、昭、邦、宁。祖、德、贻、谟、远,开、来、万、世、盛。
                              …… ……道、业、正、均、德,兴、思、敦、君、国。科、文、士、尧、荣,日、腾、敬、圣、作。秉、常、长、启、泰,家、声、庆、裕、扩。…… ……锦、水、荣、光、增、瑞、世,丹、山、仪、宇(羽)、进(振)、文、明。…… ……崇、德、尚、贤、文、若、武、云、龙、变、耀;孝、先、尊、祖、迩、如、遐、汗、马、辉、煌。
                              …… ……士、夫、留、余、勇,以、德、可、相、亲。日、道、宜、存、正,恩、仍、必、继、兴。…… ……清、伯、则、尚、敦,朝、懋、景、子、永。邦、元、志、汝、计,敬、宣、广、威、灵。定、有、英、贤、起,才、高、日、共、升。振、宗、修、大、业,世、济、美、长、承。
                              …… ……旺、发、邦、樟、敦,仕、体、君、弘、立。兴、经、广、成、齐,家、国、治、永、昌。…… ……初、狮、八、大、房,家、园、教、义、方。椿、萱、千、世、茂,兰、桂、万、年、芳。…… ……文、原、孟、弘、成,士、睿、于、邦、廷。
                              世、则、孚、以、应,国、维、谅、汝、明。伯、子、时、光、启,仲、怀、克、懋、荣。日、道、宣、存、正,绳、载、丕、衍、行。…… ……登、书、世、韵、恢、宗、派,子、衍、孙、谟、宇、宙、长。富、庶、纯、饶、雄、万、里,簪、缨、甲、第、永、绵、香。
                              …… ……志、廷、文、俊,大、兴、绍、元,若、尔、廉、节,世、泽、长、宁。敦、典、崇、礼,寅、泰、昌、荣,允、衍、家、法,奕、代、永、清。…… ……召、其、龙、传,侍、永、连、绵,功、德、昭、垂,宗、以、大、伦,常、和、顺、道,咸、亨。
                              …… ……学、成、志、已、达,居、正、时、自、扬;国、泰、民、安、乐,家、和、福、寿、昌。…… ……仕、志、钟、鼓、源、长、本,明、贤、世、祖、北、溪、陈。…… ……唯、殿、钦、文、君,廷、弼、绍、良、英;俊、士、联、振、起,荣、华、奕、世、兴。
                              …… ……诗、书、万、象,道、傅、周、孔,绍、往、圣、理、学、心、源。侯、伯、大、夫,品、重、堂、廉,树、奕、世、名、臣、雅、望。…… 2、广东惠州一支陈氏家谱字派(部分) ……行第:厚、永、贞、祥、千,益、弥、超、继、承,绍、澄、清、芳、伟。
                              荣、华、富、贵、昌,忠、诚、恒、孝、悌,仁、义、礼、智、信。 名行:祖、兆、恹、端、彦,天、开、伯、子、康,怀、恩、谐、孟、仲。守、成、良、文、季,武、国、振、兴、邦,俊、杰、宏、经、济。 表行:鹏、翼、腾、轩、陈,呈、云、引、凤、池,珍、儒、魁、哲、士。
                              元、宗、德、观、惟,之、时、秀、君、奇,朝、廷、逢、玉、汝。…… 3、湖南一支陈氏家谱字派(部分) ……原派语:子、谦、宣、尚,世、曰、文、启,国、正、储、昌,家、和、裕、美。续派:端、本、善、则,兴、诗、立、礼,惟、教、有、方,以、明、大、义。
                              志、膺、友、良、周,仕、文、应、肇、世,彰、培、盛、彬、永,成、宏、新、兆、庆,崇、佳、茂、尚、兴,修、锦、富、玉、长。…… 4、圈门湾陈氏四修族谱 ……伯、和、翔、诩、昭、省、尧,古、康、祖、奉、文、晓、仲,鑑、六、昌、憲、通、黄、法,万、亮、奇、吉、福、祈、良。
                              添、庭、奉、盛、世,熏、泽、文、光、培,祖、德、森、元、宝,先、明、啓、后、辉,才、滋、新、象、裕,学、海、立、名、魁,信、敏、恭、宽、惠,常、昭、礼、运、怀。 和、翔、诩、文,省、尧、古、宗,祖、奉、孙、君,仲、鑑、六、昌,国、尊、英、杰,邦、宝、忠、良,守、先、贻、泽,德、载、名、扬。
                              新化鹅塘派句:为、今、能、显、达,立、代、善、名、扬,端、士、绍、基、浩,继、因、以、聚、良。 世、际、文、明、会,家、敦、礼、讓、风,诗、书、恢、祖、烈,孝、友、绍、宗、功,望、著、三、良、重,芬、扬、二、美、洪。 天、佑、宁、和、永,庭、维、以、子、良,继、宗、嘉、士、夢、瑞、应、伟、元、邦,一、时、腾、楚、茂,聘、国、显、鸣、芳,履、世、逢、昌、景,万、象、守、春、光,运、际、龙、门、聚,祥、开、凤、藻、香,崇、名、行、孝、义,笃、实、立、纲、常。


                              IP属地:江苏74楼2019-06-09 17: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