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成君吧 关注:932贴子:38,613

【观点】雍正立的第一位皇太子不是弘历的证据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满清时代皇帝立储君有三个原则:
1、立嫡
2、立长
3、立贵
努尔哈赤,试图根据嫡长子制立褚英、代善,最后政治斗争失败,最后皇太极政变上台。
皇太极的继承人福临,他是五位蒙古皇后中最年长的嫡子,嫡长子。豪格是庶子。
福临的继承人玄烨,长子早逝,次子福全瞎了一只眼残废失去资格,三子玄烨根据嫡长子制中最年长身份上台。
玄烨的继承人胤禛,废太子不行了,胤禛是佟佳皇后的养子,也是一位嫡子,根据嫡长子身份上台。
胤禛的继承人弘历,前三个儿子早逝,四儿子弘历根据嫡长子制原则的最年长身份上台。
弘历的继承人,本来也是立嫡长子的,但是个个比弘历死的早,最后只好选年富力强的颙琰,总算没死在他前头。
颙琰的继承人旻宁,妥妥的嫡长子。
旻宁的继承人奕詝,他的哥哥不是早逝,就是被旻宁不喜欢过继出去,嫡长子制原则的最年长身份上台。
奕詝的继承人载淳,唯一独生子,其实也符合嫡长子制,上台。
奕詝的另一个继承人载湉,亲生儿子翘辫子,过继的唯一儿子上台,也是符合嫡长子制。
载湉的继承人溥仪,过继的唯一儿子,当然也是符合嫡长子制。
综上,满清的所有皇帝都根据嫡长子制选择继承人,唯一失败的是努尔哈赤和弘历,但是他们都顽固的坚持嫡长子制,最后无奈才选择了其他方式。
秘密建储与嫡长子制根本不冲突。嫡长子制是优先顺位,而秘密建储对应的“公开立皇太子”,秘密皇太子的选择原则依然是嫡长子制。因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继承人制度,依然是古代中国的传统“嫡长子制”!


1楼2019-06-10 07:17回复
    弘历非嫡非长,如果雍正想立他为皇太子,就必须让他的出身贵重起来。一个皇子身份贵重,不光是指的生母的位分,更重要的生母的出身。比如敦肃皇贵妃年氏的位分是皇贵妃,地位只在皇后之下。父亲年遐龄是湖广巡抚,长兄年希尧是工部侍郎,次兄年羹尧是川陕总督。但由于年氏出身汉军八旗,地位低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所以尽管雍正宠爱福惠,但也绝不会立非嫡非长亦非贵的福惠为皇太子。雍正后来给年羹尧定的九十二条大罪中有一条就是对蒙古王公不敬。也就是在雍正眼里,年家这样的汉军八旗连蒙古王公都不如,怎么能与满洲亲贵相比?根据正史的记载,弘历的母亲出身满洲八姓之一的钮咕噜氏。母亲是满清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的堂弟额亦腾的孙子四品官棱柱,是康熙帝第二位正宫皇后孝昭仁皇后和温僖贵妃的族侄女。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2楼2019-06-10 07:18
    回复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1999年公布了一批雍正朝汉文谕旨后,乾隆生母身份问题,又出现了新的证据。
      在这批公布的谕旨中,有一份是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的上谕,主要内容是雍正把藩邸的侍妾封妃,其中有关熹妃是这样写的:“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是指藩邸的使女,而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这位格格居然姓钱,而不是钮钴禄。我们可以对比《清世宗实录》的记载(编纂于乾隆六年即1741年),同样的上谕,其他的内容都一致,唯独熹妃有了变化:“格格钮钴禄氏封为熹妃”。上谕是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而实录是后期编纂的,从证据效力角度讲,上谕优于实录。不过,有没有上谕写错,后期进行补正的可能呢?


      3楼2019-06-10 07:18
      回复
        在这里就需要说一下允祹。允祹是康熙的皇十二子,雍正初年管理礼部。根据正史记载,在雍正二年六月,其因将封妃金册上的妃子姓氏写错,被从贝子降为了镇国公,至于妃子是谁,史料并未记载。那么,有没有可能是他把熹妃的姓氏写错了呢?根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雍正举行了册封典礼,熹妃的册文是这样写的:“咨尔格格钮钴禄氏”。前面也都说了,实录是后来编纂的,那么原始的册文又是怎么写的呢?是否与实录所载有差别?


        4楼2019-06-10 07:18
        回复
          虽然原版册文已不得见,但所幸的是熹妃册文制草者黄之隽,将他的制草文流传下来。黄之隽原是翰林院编修,为皇家的册文、碑文、祭文制草是其职责所在。晚年退休后,黄之隽自定他的全集《(上广下吾)堂集》,其中制草卷,收录了他的二十篇制草,内有熹妃册文底稿,实录里的那句“咨尔格格钮钴禄氏”,在底稿中是“咨尔钱氏”。另外,生活在康雍乾时代的萧奭,做《永宪录》将他所见的邸报、诏谕汇集成书,关于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封妃大典的邸报,书中是这样记载的:“丁卯,午刻上御太和殿……封钱氏为熹妃。”通过黄之隽的制草和萧奭的邸报摘抄,我们可以知道,原版金册上,极有可能熹妃就是钱氏。而允祹之错,莫非真的与此有关?


          5楼2019-06-10 07:19
          回复
            笔者认为,所谓的允祹在金册错写妃姓,与熹妃无关。首先,如真的是熹妃金册错误,既然允祹作为皇亲都受到处罚,制草者黄之隽安然无恙,可能吗?其次,允祹如果把熹妃金册写错,那上谕中的“格格钱氏”又作何解释?要知道,无论《清史稿》还是《清世宗实录》,允祹的错误都是在金册上错写妃姓。
            最后,从流程看,先是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发布上谕,再根据上谕,草拟封妃金册,金册正式赐给妃子,已是十二月二十二日封妃大典上的事了,而将大典的经过做成邸报,更是之后的事情了。如果真的是把钮钴禄错写成钱氏,在上谕颁告天下后,这个错误就应当被发现,别人不说,钮钴禄格格早就去告御状了,怎么可能让你一错再错呢?再退一步讲,就算上谕的错误没发现,封妃大典上,雍正总是要发现的吧,怎么可能让之后的邸报继续保留错误呢?而发布时间相差十个月的上谕、金册、邸报,都把熹妃姓氏写成钱氏,那这就不是错误,而是说明熹妃真的姓钱。


            6楼2019-06-10 07:19
            收起回复
              总之,从证据学角度来讲,原版上谕、黄之隽制草和萧奭的邸报摘抄已能相互印证,可以认定这样一个事实,即熹妃原姓汉人的姓氏钱氏,后来改姓钮钴禄。那么有没有可能熹妃原是钱氏,后来被凌柱家的女儿钮钴禄氏调包,也就是说钱氏和钮钴禄氏是两个人呢?考虑到当时乾隆已经13岁了,知道亲生母亲是谁,如真的这样操作,让乾隆情何以堪?所以,这种可能是没有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熹妃钱氏,因为某种需要或者隐情,而改姓钮钴禄,为名正言顺,把她的母家安排为凌柱家,在后来编纂实录时,将钱氏的印迹全部抹掉。


              7楼2019-06-10 07:20
              收起回复
                综上所述,乾隆生母熹妃在雍正朝就是汉人钱氏,在乾隆朝才变成了满人钮咕噜氏。弘历在雍正元年的时候非嫡非长,如果雍正想立他为皇太子。就应该给他找一个高贵的满洲母亲,还不是让他有一个在当时满洲贵族眼里低贱的尼堪(满人称汉人为尼堪)做生母。大家不要小看清朝时代的满汉之分。乾隆当了皇帝以后,为了迎合满洲贵族的需要,在史书上隐瞒了自己的生母身份。虽然清代雍正以后的立储制度是秘密立储,但实际上秘密立储只是一个形式,大家心里都知道储君是谁。雍正元年,雍正怎么可能立一个非嫡非长非贵的弘历为皇太子呢?若论得宠,弘历恐怕还比不上福惠。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雍正元年的皇太子都不可能是弘历。


                8楼2019-06-10 07:21
                收起回复
                  再补充一个证据。
                  根据《清实录》乾隆十七年的记载
                  “谕曰:宗人府王公等平日办事草率,毫不尽心,今失火焚毁玉牒,伊等之怠玩可知。玉牒非寻常档案可比,著将该衙门王公等交部严察议奏。”
                  据查证,缺失的那份玉牒就是康熙五十四年编修版,也是乾隆出生后第一次正式录入玉牒的那版。(清玉牒十年一正式编修,之前十年间记录的内容只留做底稿,等十年之期到了才能正式录入)
                  事实上,想要探究乾隆的生母是否真姓钮祜禄,了解乾隆身世,康熙五十四年版的玉牒才是最重要的证据之一。
                  历代玉牒,皇帝都会亲自参与编修过程,要想在录入时改些底稿内容,不算太困难。
                  所以,只有那版玉牒才有可能对乾隆的身世记载最为真实。而之后版本的玉牒,都存在雍正或乾隆篡改的可能。
                  作为皇室的族谱,玉牒这类东西应该是保护得比较好的。可恰巧在乾隆在位期间,恰巧是这份玉牒,毁掉了。乾隆自己搞事情的嫌疑就比较大。
                  再回到玉牒上,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在康熙五十四年那次玉牒编修当中,不仅他,包括他父亲能不能当上皇帝都是个未知数,所以那一次关于乾隆的履历记载应该是基本准确的。
                  两套共88册的清玉牒神秘消失了,若是从破案角度,起码在作案动机上,担心生母身份低微的乾隆有重大嫌疑。即使抛开玉牒焚毁事件,就清宫档案中相互矛盾、遮遮掩掩的情况,人们也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里,出身与血统观念对人影响之深,连身居所谓“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概莫能外。


                  10楼2019-06-15 12:38
                  收起回复
                    我发现大家都小看了清朝时代的满汉之分,不明白满清族天下的本质。在清朝,汉人官当得再大,汉妃位份再高,在满洲亲贵眼里也是低贱的下等民族。大家可以看看《佟氏与汉人》这篇史学论文,里面详细考证了康熙之母孝康章皇后的娘家佟氏家族尽管已经跻身清朝最高统治阶层,但还是羞于承认自己祖上出身汉族,编出了自己祖上本来是女真人的谎言,还有皇太子胤礽的嫡妻石氏家族也是。乾隆在当上了皇帝之后,也修改了自己生母出身汉族的史实。在清代汉妃位份再高,汉妃之子在满洲亲贵眼里出身也谈不上贵。当时雍正的正宫皇后乌拉那拉氏无子,雍正诸庶子均是汉妃所生,在满洲亲贵眼里都谈不上贵。所以,雍正只能立长。作为父亲,雍正可以不喜欢自己的长子。但作为皇帝,在官僚政治已经初步形成的雍正朝,雍正不会没事打破皇位继承顺序。


                    19楼2019-06-20 11:20
                    收起回复
                      回复 黄土当如何 :吕后之罪,听后世之公论,非子孙所得黜也;薄后非高帝之伉俪,非子孙所得命也。告祠高庙,退吕进薄,幸先君之无知,唯己意以取必焉。舜不能使瞽瞍之不子象,而光武能使高帝之不妻吕后哉?


                      22楼2019-06-21 10:25
                      回复
                        雍正立的第一位皇太子也不可能是福惠。福惠非嫡非长非贵,其母年妃在病重时加封皇贵妃,只不过是个临终安慰奖。跟当了十年皇贵妃,位居乾隆后宫之首的令妃没得比。但就是这样,乾隆为了给嘉庆一个嫡出的出身,专门在册封嘉庆为皇太子的时候,亲自追封令妃为孝仪皇后。所谓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就是这个道理。但雍正对福惠从来没有这样做过。年妃去世后,雍正可以追封年妃为皇后(参考董鄂妃),给福惠一个嫡出的出身。如果说,雍正敬重乌拉那拉皇后,不愿意在乌拉那拉皇后活着的时候追封年妃为皇后。雍正也可以在年妃死后,让乌拉那拉皇后母养福惠,给福惠一个嫡出的身份。反正,乌拉那拉皇后无子,福惠丧母,而且福惠当时不到五岁,完全可以和乌拉那拉皇后培养出深厚的感情。相反,弘历与乌拉那拉皇后的感情相当平淡一般。但雍正却没有这么做,完全可以证明在雍正的心目中,福惠从来不是储君。而且,参照乾隆与孝贤纯皇后的嫡长子端慧皇太子永琏身后的待遇,也可以看出福惠绝对不是储君。
                        端慧太子永琏,高宗第二子。乾隆三年十月,殇,年九岁。十一月,谕曰:“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榜后,是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旋册赠皇太子,谥端慧。(《清史稿》)
                        而福惠死后,群臣要求追封福惠为亲王,雍正都不答应,只是以亲王礼安葬了福惠。直到乾隆即位,弘历才追封福惠为怀亲王。参见端慧皇太子的身后事,可知雍正元年密立的皇太子绝非福惠。


                        23楼2019-06-21 11:31
                        收起回复
                          嫡长子继承制只是一个明面上的继承制度,历代帝王立嗣的时候的真实心态都是立爱。汉高祖的那句名言,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已经说清了历代帝王立嗣的时候的真实心态。什么嫡庶之别,长幼之序,后妃之分在实权皇帝眼里算什么?皇帝不喜欢这个皇后,可以废了这个皇后再立一个皇后。皇后死了,皇帝可以立继后。反正秦以后前娶后继皆嫡也。皇后无子的话,由皇后抚养的嫔妃子也是嫡子。在古代的男人眼里,妻妾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丈夫的附属品。就看自己的肚皮争不争气以及自己会不会取悦丈夫。莫非大家以后宫争宠就是争那一条黄瓜?看看汉族王朝就知道,多少非嫡非长的皇子变成了嫡长子。比如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建文帝。例子太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26楼2019-10-22 11:11
                          回复
                            当时雍正帝的正宫皇后乌拉那拉氏无子,雍正无嫡子可立。诸庶子均为汉妃所生。在满洲亲贵眼里都不贵。佟养性(康熙外曾祖父)、李永芳、刘兴祚是三位最早归顺满清的汉族将领,也是汉军旗中地位最高的三位汉军将领。其中李永芳娶了清太祖努尔哈次第七子阿巴泰的女儿,被称为抚顺额驸,算是皇亲国戚了。但努尔哈次的侄儿阿敏直接骂李永芳,尔蛮奴,何多言!我岂不能杀尔耶?清太宗皇太极知道后既没有安慰李永芳,也没有责备阿敏。因为在他眼里为了蛮奴得罪堂兄是不划算的。也就是说李永芳这位汉军旗中地位最高的汉军将领,堂堂额驸,在满洲亲贵中眼里连一般的奴隶都不如。年家、钱家、耿家、李家在汉军旗中的地位敢跟李永芳家族在汉军旗中的地位相比吗?在无嫡无贵的情况下,立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弘时作为雍正的庶长子,在无嫡无贵的情况下,雍正要确立弘时的皇太子地位无需让他嫡或者贵。只要雍正不制造出新的嫡子或贵子出来,就说明雍正对长子弘时的皇太子的地位是认可的。雍正的弘时皇太子地位的认可,弘时居长只是明面上的原因,真实原因还是立爱。
                            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清世宗实录》)
                            大家注意了,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
                            雍正帝言外之意即认为,他本人仍将在皇位上浸淫“数十年”。也就是雍正元年雍正认为自己还可以当几十年皇帝,他有足够的信心把那些年幼的皇子抚养成人。弘时虽然比弘历弘昼福惠年长,但在这点上并占不了什么优势。
                            也许有人会说,雍正不喜欢弘时,虽然弘时居长,但雍正不会立他为皇太子。笑话,不要说雍正不喜欢弘时了,只要雍正元年雍正心中的皇太子不是弘时,而是弘历弘昼福惠三位中的一位。那这三位皇子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嫡非长亦非贵。雍正元年,雍正没办法改变长幼之序,还没办法在嫡贵上做功夫。
                            嫡:把心仪的皇子交给无子的乌拉那拉皇后抚养,这个皇子不成了嫡子了吗?雍正自己不也是孝懿仁皇后的养子吗?
                            贵:把心仪的皇子改一下出身不就贵了吗?不要说雍正不喜欢该史啊,连对雍正评价颇高,坚持认为雍正是正统即位的冯尔康都承认雍正喜欢该史,喜欢纂改销毁原始史料。
                            但雍正对弘历弘昼福惠却没有这么做,说明雍正元年雍正心目中的皇太子不是他们三位中的一位。既然不是他们三位,那只能是弘时。


                            27楼2019-10-22 11:35
                            回复
                              事实是康熙长,雍正和嘉庆嫡。我再说一遍,乾隆五十年,乾隆还没有禅位,乾隆已经写诗称颙琰为嫡子。并不是乾隆禅位颙琰后才称颙琰为嫡子的。而且嫡子和太子没有必然关系。清朝立嗣没有立贤这种说法,否则康熙凭什么立胤礽,一个一岁多的婴儿贤吗?


                              60楼2019-10-23 10:0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