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上壮族吧,今天一打开,就看见了为了 “壮泰一家”还是“ 壮泰无亲”争吵不休。
甚为可笑!
首先,目前历史学、民族学等学术所谓的“壮泰同源异流”说,并不是啥新鲜的玩意,19世纪末就已经有学者提出来,话说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了。
如:
法国人皮勒・邦德里在《泰族侵入印度支那考》中说:“(越南)高平之土族,黑河之布泰族,澜沧江之老挝族,实皆泰族之支派耳・…西区域之泰族与在越南)谅山区、高平区之泰族,其中70%皆作一种民族名称解”。
英国人亨・理・戴维斯在《云南一连接印度和扬子江的链环》中说:“广西与广东两省人民,无论族系与语言,皆为泰族之苗裔”。把壮族视为泰,主要根据语言的相同和相近。
英国人吴迪在《遥罗史》中说“州市数百里内。有纯泰族社区。居民所操方言。为曼谷泰人所不难了解者……”等等。
1925年出版的泰国共丕耶达吗瓷拉査奴帕亲王(即丹隆亲王)的《暹罗古代史》中说“据历史所传,泰族初始发源于中国之南方,如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省,以前皆为独立国家。泰人散处各地,中国人称之曰番。至于泰人放弃故土,迁徙缅甸及佬、蛮等地之原因,实由于汉族之开拓领土……。”
丹隆亲王(号称泰国历史之父)的“泛泰”观点,就不仅仅是历史、民族的学术问题了。这就引起了当时中国政府和学者的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忧虑和警惕。也因此而产生了对从来不为人们重视的壮族历史、语言文化的研究,这就是最早的“壮学”。
但对于广大的壮族平民而言,何谓“暹罗”,何谓“泰”完全不清楚也不想弄清楚。壮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痛苦又快乐;耻辱又尊严的生活着。
说白了, “壮泰一家”还是“ 壮泰无亲”距离壮族人很遥远。
甚为可笑!
首先,目前历史学、民族学等学术所谓的“壮泰同源异流”说,并不是啥新鲜的玩意,19世纪末就已经有学者提出来,话说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了。
如:
法国人皮勒・邦德里在《泰族侵入印度支那考》中说:“(越南)高平之土族,黑河之布泰族,澜沧江之老挝族,实皆泰族之支派耳・…西区域之泰族与在越南)谅山区、高平区之泰族,其中70%皆作一种民族名称解”。
英国人亨・理・戴维斯在《云南一连接印度和扬子江的链环》中说:“广西与广东两省人民,无论族系与语言,皆为泰族之苗裔”。把壮族视为泰,主要根据语言的相同和相近。
英国人吴迪在《遥罗史》中说“州市数百里内。有纯泰族社区。居民所操方言。为曼谷泰人所不难了解者……”等等。
1925年出版的泰国共丕耶达吗瓷拉査奴帕亲王(即丹隆亲王)的《暹罗古代史》中说“据历史所传,泰族初始发源于中国之南方,如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省,以前皆为独立国家。泰人散处各地,中国人称之曰番。至于泰人放弃故土,迁徙缅甸及佬、蛮等地之原因,实由于汉族之开拓领土……。”
丹隆亲王(号称泰国历史之父)的“泛泰”观点,就不仅仅是历史、民族的学术问题了。这就引起了当时中国政府和学者的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忧虑和警惕。也因此而产生了对从来不为人们重视的壮族历史、语言文化的研究,这就是最早的“壮学”。
但对于广大的壮族平民而言,何谓“暹罗”,何谓“泰”完全不清楚也不想弄清楚。壮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痛苦又快乐;耻辱又尊严的生活着。
说白了, “壮泰一家”还是“ 壮泰无亲”距离壮族人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