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吧 关注:18,750贴子:132,120

回复:杨氏家族大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台州
天台杨氏
状塘杨氏源出隋荣王杨白。肇基新晶彩烟。六世杨凤迁天台西乡。状塘(祥塘),下张、西岭、洗翠坑、翠屏、奖大(南平)、大路杨(前山)《天台状塘杨氏宗谱》(1910)榜山杨氏杨营,先世关西,随驾南渡,居天台山东麓。响堂、八都、横潭坎、安固(螺溪),平窑(坦头镇),柘树坦、苦竹(滩岭)《台东杨氏宗谱》(1922)
上杨杨氏杨智于宋嘉定十七年(1224)由新昌择前迁天台南山上杨。上杨、前杨、里翁(南平乡)《天台杨氏宗谱》(1946)
南山杨氏杨瓒于宋绍定五年(1232),由汴梁桐巷迁天台南山。前杨、下杨、韩家(南平乡)《天台南山杨氏宗谱》(1914)
妙山杨氏杨重禄于元末自南山迁县城学宫之侧。城关针,下肖(三合镇),西岙杨(明岙),奓园(苍南)《天台妙山杨氏宗谱》(1947)
潘岙杨氏明杨衍楞(1449-1509)由仙居杨府赘天台潘岙王氏女。叶宅(街头),潘岙杨(祥和)《仙居杨氏宗谱》(1917)
绿凌杨氏明杨恩荣(1494-1574)于嘉靖初年自温岭迁天台屿山。前洋、绿凌(现名六另)(坦头镇)《台东绿凌杨氏宗谱》(1886)
西王杨氏世居宁海亭旁。清杨谨由梅坑来迁。西王(苍宝)《天台西房杨氏宗谱》(1925)
榜山杨氏家族
杨营,先世关西,随驾南渡,居天台山东麓。
响堂、八都、横潭坎、安固(螺溪),平窑(坦头镇),柘树坦、苦竹(滩岭)
《台东杨氏宗谱》(1922)
三门杨氏家族
亭旁杨氏,始祖杨宁,祖籍宁海黄坛,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族叔杨镇龙起义抗元失败,避难迁入。
后分迁善岙杨、王村、梅坑杨、善见、山后芦、山上杨、叶家山、半岭等地。宁海杨氏又迁溪头、坎头、卢家塘、南林、长林、葫芦田。又杨昭卿居珠岙。


IP属地:江苏46楼2019-06-24 21:12
回复
    丽水
    缙云杨氏
    双龙杨氏源于关西,支分浦城。北宋至和前后,浦城杨尧卿,购宅县城西虞山下而居。其后,遭火灾,子孙移居桑谷(今双龙)。
    官店杨氏与双龙杨氏同宗。南宋绍兴年间,丽水水东杨国荣,遭世乱,访族兄于绥,游仙都,遂定居关川之今官店)。
    东门杨氏南宋时,青州(今属山东)杨添遂任职处州,死后葬绍云美化乡云苍山。南宋末,其后裔克谦任给云知县,居县城东门东和坊。子孙散居长澜、黄坛、东溪、西坑口等处。
    遂昌杨氏家族
    有7支,共2952人,分布12个乡镇。
    (一)世伸于清乾隆间由江西兴国县佛岭徒吴泉聚族。
    (二)世华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于明季徙举淤口。
    (三)始祖千五,居闽汀杨家坊,后裔惟翰、惟章于清乾隆间徙下西坑。
    (四)始祖九二郎,世居闽汀连城杨家坊,后裔上贤于清康熙间徙鹏落畈。
    (五)大七于明初由徽州绩溪县后杨家村徙洋溪。
    (六)公涵、公灏,祖籍徽州休宁,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徙渡口。
    (七)坑口、荫樟源杨姓来自南京。项庵杨姓来自松阳赤岸。
    龙泉市住龙镇碧龙村杨氏家族
    大屋里支系杼公83世,世福公之次子仕良公支系,第92世正逸公于清康熙29年(1690),由福建连城杨家畈迁居碧龙,山下同属于正逸公。神坛坑支系83世,世福公长子海生支系93世昌义公于清雍正年间由福建连城杨家畈迁居碧龙神坛坑下首。


    IP属地:江苏47楼2019-06-24 21:14
    回复
      贵州
      杨是贵州省第一大姓
      威宁杨氏家族
      杨姓:原为汉族杨姓的一支入教,主要居住在威宁县秀水乡。据《威宁回族杨姓家谱》载:“威宁杨姓先祖,祖籍江西泰和府,后迁应天府,属于南京籍,明洪武十四年,杨万伯、杨万金随傅友德主帅、沐英、兰玉副帅,带雄师三十万讨伐大西南,杨万伯驻守云南大理,杨万金镇守贵州威宁,居往此地,娶刘氏有子二人崇仁、崇义,崇仁由威宁授命进云南后返回南京,崇义娶王氏有子一人杨敏。杨敏娶何氏有子八人:杨省、朝京、庵宇、芳声、应选、毓秀、来连、联伯,疏散居往云贵川。”“随后,杨联伯进教娶马氏有三子:杨承麟、杨承伯、杨承群。另据威宁民间口碑传说,杨姓是清朝康熙年间刘吉阿訇劝其变回教的七姓之一。
      黔西《杨氏谱系》
      民国年间杨氏后裔据彝文纂修。
      据谱, 杨氏始祖孟越, 第三十一代为隆穆, 隆穆有六子, 是为“ 西南六祖” , 彝姓, 世居黔西。
      明末改土归流, 设八目分司其地, 始有余、杨、苏、李、禄、张等汉姓之分。
      是谱用汉语文抄录, 谱后附有“ 夷字释略” 。
      载有源流, 世系, 乌蒙世系彝汉文对照, 各家支世次, 丙午年葬家母于青杠寨奠章文, 纠纷照判书, 请族词合族一据, 永敦和好合同字据, 审判给照, 民国四年杨芳枝任土目“ 袭职稿” , 水西安文焕公配补块氏老安人节孝序, 后水西同仕请详顺德夫人奢香建
      祠修墓稿, 土目效命效力, 土目氏仪理论, 北肇支祠警碑等。
      附录水西将军碑铭, 奢香夫人诗。
      乌蒙杨氏, 谱至七十三代, 其间不无遣佚。
      手抄本一册, 藏杨氏后裔之处。
      彝族。
      遵义桐梓《杨氏家谱史》
      1990年,杨端之第四十四代孙杨修礼、杨修国等, 根据旧谱及史志编纂。
      据谱, 该支杨氏乃弘农郡杨氏后裔。
      播州今遵义先祖杨端, 原籍山西太原府阳曲县人氏。
      唐嘻宗乾符三年, 平蛮人播。
      谱分三卷, 一卷为编纂说明, 杨氏原籍序、世次记二卷为碑记, 端祖之世纪, 姓氏来历, 世系源流, 谱系, 谱云, 名宦词, 历朝历代名士事实, 杨氏在遵义仕居分派史三卷为承续总歌, 总歌注解, 正宗源流等。
      是谱载有大唐乾符三年, 太子少保太师平播总督司十七代孙杨端序潮州刺史韩愈《送杨少尹序》内阁太子少保骆宾王序。
      还载有世次图, 拜献行礼图, 艺文等。
      从杨端上溯四十八代, 从杨端始谱至四十七代。
      铅印本一册, 藏遵义桐梓县杨氏后裔处。


      IP属地:江苏49楼2019-06-25 18:03
      回复
        四川
        杨为四川省第六大姓
        渠县杨氏
        渠县杨姓一脉,系清顺治初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入,始迁祖杨九福率10子入渠,落业于青神乡大青山(今土溪镇境内)与鲁姓划地为业。其地故称“鲁杨二坝”。后其子以甲分支。一甲居流溪大石湾一带;二甲居河西杨家湾一带;三甲居李馥乡杨家垭口一带;四甲居广禄乡黑石沟及三板、岩峰一带;五甲居板桥乡、青龙乡杨家湾、鹰嘴岩一带;六甲居址不祥;七甲居广禄、平安之间的杨家巷;八甲仍居青神乡杨家坝、蒲涛坝;九甲居平安九甲及涌兴一带;十甲居大竹清河、杨家一带。
        昔日杨氏宗祠 今日文化阵地
        ——天全杨家祠堂的“蝶变” 天全县老场乡有一四合院名为杨家祠堂,历经100余年风霜,经历了繁华、衰落与寂寥。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历芦山地震后,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当地文化部门结合杨家祠堂的历史底蕴,将祠堂打造成了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
          天全县老场乡群山环绕的平坝内,河水静静在场镇边流淌,老场乡的老街上传来琅琅读书声。
          循着读书声,走进河岸边,穿过一片竹林,跨过一座小桥,从一条窄长的老街前行,在老场乡中心小学旁边,就是杨家祠堂。
          木柱石雕:
          古建的精美工艺
          崭新的大门,高大的院墙,在学校外格外显眼。
          推开木门,眼前是一个石板院坝,屋檐下的牌匾上写着“杨氏宗祠”四个大字。
          继续往前走,走过一段走廊,推开一道两扇门,一个四合院展现在眼前。
          四合院的管理员高方芳正在院坝里打扫卫生,她仔细地清除着院墙角落里的杂草。
          老场村1组79岁的杨明森走进祠堂里,对着祖先画像和牌位鞠躬。
          一块牌匾高悬门框上,“慎宗追远”的黑底金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
          “这里就是杨家祠堂。”杨明森指着正中的画像和几根木柱说。
          “杨家祠堂,越来越气派了!”杨明森说,原来的杨家祠堂,除正中的大殿保存完好外,四周的厢房破败不堪。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杨家祠堂进行了大的整修。
          如今的杨家祠堂,房新壁净,雕梁画栋,古朴庄重,气势恢宏,既保持了民族古风格,又洋溢着时代新气息。
          最为显眼的是,祠堂大殿中有垫柱石的八根木柱。每根柱子高约5米,最大的柱子直径有70多公分,没有一丝虫蛀的痕迹。
          正中的六根柱子最大,需要两个成年人合抱才能抱完。
          这六根柱子下的垫柱石,均为八角菱形,雕刻有各种花纹,有描写劳动场景的、有戏曲故事的、有祈求福祉和祝愿长寿的,内堂对称的两个柱石上,还分别雕刻有两个狮头,雕工精美,栩栩如生。“这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杨明森说,现在大殿里最古老的物件,就是木柱和垫柱石了。
          这些木柱和垫柱石上的精美石雕,让杨家祠堂散发出历史的气息。
          修建传奇:
          140余年的四合院
          4月1日,星期五。
          对于老场乡中心小学10岁的杨子桢来说,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日子。因为当天下午的课外活动课,就是到旁边的杨家祠堂参观。
          下午,杨子桢和同学们一同走进杨家祠堂。同学们最喜欢的就是来到祠堂参观,并听当地老人讲故事。
          “没有虫蛀的柱子和精美的雕刻,得益于工匠高超的技艺。”杨明森给孩子们讲起了他从祖上听来的故事。
          话说当年,杨家主事人在准备修建祠堂时,为了保证杨家祠堂的经久耐用,当年的祖先想了一个招聘工匠的办法。一次,杨家主事人召集了周围乡镇的十多个木匠来应聘。
          “所有的工匠都要制作一只木马,做好后放进老场乡一处名叫‘霸王沱’的深水里浸泡七天。”杨明森讲得有声有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七天后,十多只木马从水里捞出,并现场对木马进行“解剖”检查。检查的结果是,仅有一只木马内部是干燥的。其它被水浸泡后,内部有水的木马自然淘汰。
          制作工艺的优劣,在木马是否渗水的时刻有目共睹。优胜者自然成功应聘成功,成为了杨家祠堂的“总工程师”。
          不久,杨家祠堂建成了,祠堂坐北向南,分为前堂、正堂、后堂,东厢房、西厢房,四合院建筑群,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小青瓦顶,占地面积有五六百平方米。
          杨明森说,当时,如此宏大规模的四合院建筑,又属于祠堂建筑,在雅安也是少见的。
          “杨家祠堂先有‘上祠堂’,再有‘中祠堂’,后有‘下祠堂’。”今年79岁的杨明森小时候曾在三个祠堂内玩过。
          如今,下祠堂仅存遗址,上祠堂经维修后,也仅存三间青瓦房,而保存完好的中祠堂,也正是现在同学们参观的杨家祠堂。
          “现在保存下来的是清同治11年重建的杨氏家族的宗族祠堂。”顺着杨明森手指的方向,头上的正梁上,写着“同治十一年岁次,壬申月健任,子朔十一日壬辰寅时登柱。正取癸丑日辰时上梁大吉,唯祈合族发达,僧俗咸安、子祥之兆”。
          短短数十字记录了祠堂修建的时间和对族人的祝愿。
          如此算来,杨家祠堂从同治11年(公元1872年)至今,已经有144年的历史。
          四处厢房:
          记录杨家宗祠辉煌过往
          在重建维修四合院之前,杨家祠堂里还保留着四个厢房、四个拱门,以及拱门上的文字。
          如今,在四合院里四个角落里,那白色墙壁和上面的文字,分外醒目。
          “思过处”、“适意斋”、“养性轩”、“清心所”,每个厢房还有相对应的楹联。
          “思过处”对应的是“一院图书自清洁,百家文史足风流”。下午放学时间,老场乡中心小学校长杨军也来到杨家祠堂,他分别就各处的对联及功用作了解释。
          杨军说,这里是杨氏家族对子孙进行“思想教育”的地方,据说里面原来堆放着众多的书籍,包括家规、家训。现在,里面已成为红色文化展厅,用实物和资料展示着红军长征时在老场乡的过往。
          “适意斋”对应的是“松间泼墨临摩诘,花径衔杯咏少陵”。这里是客厅和厨房,是会客见友的地方。现在,此处是书画室,里面还挂着众多当地书画爱好者的作品。
          “养性轩”的对联是“石上题诗扫绿苔,室窗酌酒邀红月”。这里是杨家祠堂的“管家”居住之地,大小事务全由这里决定,相当于一个单位的财务室。据说里面有20几张大桌子,每年的家族大会就在这里召开。现在,此处是阅览室所在地,里面放着诸多图书,方便当地村民查找资料。
          “清心所”的对联是“敲诗人坐小楼中,看竹客来深巷好”。 根据意思,说这里就是杨家的花园所在地。现在,里面用文字和图片,记载着杨家祠堂的过往。
          杨军说,杨家祠堂也叫杨家土司祠堂。杨家祠堂最初为明代天全六番招讨使司副招讨使杨世仁修建。
          “杨土司的统治范围就在老场及周边一带,杨氏从山西迁到天全,杨家也繁衍为一大家族,人员发展至周边县市。”杨军说,现在老场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姓杨,“杨姓在这里是大姓。”
          看着对联和四处厢房,听着杨军的介绍,可以想到当年杨家祠堂的辉煌过往。
          


        IP属地:江苏50楼2019-06-25 18:13
        收起回复
          祠堂新用:
            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
            杨子桢和同学们参观完了杨家祠堂的正堂后,跟随着老师在红色文化展厅和杨家祠堂历史展厅等参观后,就分别到四合院的几处厢房,找寻自己的“乐园”。
            修建一新的杨家祠堂内,有图书阅览室、书画室、舞蹈室、电影室、红色文化展厅和土司文化展厅等。
            大多数孩子和杨子桢一样,选择了到图书阅览室去看书。图书阅览室的后面房屋内,是一间摆着十余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
            彭周君说,祠堂作为传统村落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如何活化保护,许多村落都在探索。杨家祠堂是天全杨氏后人的精神守望地,因此,如何让杨家祠堂在新时代下发挥新的功用,成了他们重建中一直考虑的问题。
            “我们重建杨家祠堂时,就想着让杨家祠堂发挥其文化作用。”彭周君说,我们按照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来打造,结合杨家祠堂的历史底蕴,分别打造了图书阅览室、书画室、舞蹈室、电影室、红色文化展厅和土司文化展厅等。
            在杨家祠堂里参观,你能感受到祠堂的厚重历史和现代的文化气息。
            原有的家族祠堂,在灾后重建后,发挥了活动阵地的新作用。
            “每到周末或是下雨天时,这里的群众特别多,他们有的看电影,有的看书,有的下棋,有的排练舞蹈……特别热闹。”自2014年下半年杨家祠堂重建后,高文芳担任着杨家祠堂的管理员。
            杨家祠堂外,还有一个儿童游乐园的修建正进入收尾阶段,儿童游乐设施已经安装完毕。
            改建后的杨家祠堂,已然成了老场乡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
            2014年,作为老场乡的综合文化站,杨家祠堂在获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再次获得了“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殊荣。
            传承文化:
            乡人精神寄托地
            4月1日下午,一位从上海归家探亲的杨家游子回到老场乡,他见完亲戚朋友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杨家祠堂里来参观。
            杨家祠堂,有着他们儿时的记忆和对家族发展的寄望。
            “对于每一个外出的杨家游子来说,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杨家祠堂,永远是忘不掉的那一缕乡愁。”杨军说,杨家祠堂,曾是教育家族子弟的地方,后来成了学校。”
            杨家祠堂,也一直延续着教育子孙后代的作用。
            在四合院的历史展厅内,有一张杨家祠堂的老照片。照片上,有三间青瓦房,房屋外有两棵枝繁叶茂的桢楠树。
            杨军说,在杨家祠堂修建之前,学校一位退休教师杨名光就住在祠堂里。这张照片正是他所收藏的。
            据杨名光讲述,杨家祠堂本为二进房结构的四合院,但戏台在1949后被一场大火烧光了,今天幸存下来的,就只有我们所见到的前四合院,也就是正堂。
            1940年出生的杨名光,见证了杨家祠堂的变迁。据杨名光考证,1912年,钟灵乡(现为宝兴县灵关镇)中心小学在这里成立,这是有关杨家祠堂成为公办学校的最早记录。
            1949年后,杨家祠堂继续承担着学校的任务,是当地一所小学的教室和老师宿舍。杨名光的哥哥曾任学校的校长,那张老照片正是他的哥哥所拍摄。
            后来,杨家祠堂旁边修建了新的教学楼,考虑对祠堂的保护,杨家祠堂被圈进了学校。
            “原来只是杨氏族人读书地方,现在是全乡人民子女受教育,也是村民们文化活动的最好场所。”杨军不觉感叹。
            杨家祠堂与学校的相同功用,使杨军以及这里众多师生,感受到杨氏文化气息的熏陶。
            杨家祠堂现有的文化阵地作用,也让当地村民们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也在杨家祠堂里休闲学习。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延续文脉 让家族祠堂焕发新的生机
            家族祠堂,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雅安的一些祠堂建筑,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修缮后,以其崭新的姿态营构文化交流展示平台,承载缕缕乡愁和历史记忆,服务于现代文明,焕发别样风采。
            将家族祠堂改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新时代下家族祠堂的一次“涅槃”,让家族祠堂的文化功用得到最大化体现。
            在采访杨家祠堂当天,彭周君还带记者参观了杨明森口中说的上祠堂。这个位于老场乡红岩村的杨家上祠堂,在地震前曾是村里村委会所在地。上祠堂在地震中受损,村委会搬至对面。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维修一新的上祠堂再次呈现出古色古香的特点来。彭周君说,上祠堂也将打造成红岩村的村民文化活动阵地。
            祠堂变成文化站,在雅安并不少见。
            在名山区新店镇中坝村,当地的赵家祠堂也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将家族祠堂打造成了该村的村民委员会和村民文化活动阵地。
            民间有“一村一家庙,一姓一宗祠”的说法,祠堂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基因,祠堂铭记了历史,留住乡亲与乡情。正如杨家那位游子所说:“无论他们身在何方,家族祠堂永远是忘不掉的那一缕乡愁。”
            家族祠堂,作为乡间最重要的公共空间,经历了上百年历史,如今仍保留着强劲的生命力,记录着古建筑的历史变迁和家族兴衰史。家族后人,可以通过祠堂,寻根问祖、缅怀先祖,并且起到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 。
            如何利用当地的家族祠堂等历史建筑,打造既有文化,又能惠民的文化场所?从祠堂转变为综合文化站,杨家祠堂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杨家祠堂已经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通过当地文化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努力,祠堂翻修一新,并对外开放。如今村民们在这里下棋、练书法、练舞蹈……
            杨家祠堂,真正成为了村民活动重要的公共空间,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
            杨家祠堂的转变,可以给更多正在建乡镇或村级综合文化站的地方,给予更多的启示。


          IP属地:江苏51楼2019-06-25 18:13
          回复
            荷叶乡杨姓源流
            薛恒渊
            杨姓肇始神农,系至周姬,郡建宏农,原为唐叔虞之后,至九世伯侨,公子孙侨,食采于羊舌,后为羊舌氏。至周景王时,叔向有功于周,受封姓彘,杨氏均属于此得姓。散流天下,遍布四方,亦子孙多矣。自伯侨数传,至西汉成帝时,兴字君蒲为长安令。东汉安帝时,杨震为太尉、夜静四知,有清白传家之训。至北朝,忠为刺史,即事后周为都督,有功封相国,号称随公。唐喜宗时,炎为司马,黄巢起义,杨氏先祖避迁湖北麻城孝感乡。经梁、唐、汉、周至宋元。明之中叶,杨嘉庆由湖北来蜀北,生子伯、仲、叔,祖居三。传伟、礼忠、可芳。三世单传。仅延一线,至崇祯九年十月,张献忠起义,蓬邑地方,人多伤残高祖挈眷属逃避山林。至清顺治三年,王师来蜀平治,高祖奉始祖之命,复返蜀北蓬邑荷叶溪,插占业花园沟和园坎子。未几,将花园沟赠授梁、陈二姓,于园子坝世代居住,,实有祖坟墓在焉。
            杨氏宗祠建在荷叶溪畔,清明会自乾隆丙申年至民国三十八年,历时二百余载,其有会业和会庄,以作宗祠蒸尝。庶宗祀可观,凝成神主,妥为有庙。杨氏入蜀字派即杨,传伟之子礼忠生可芳,曾孙荟芃分两房。(这四代未计入再以四十二字之内)。今以传至十三代了。
            杨氏字派:永维德厚继先绪,大振廷元作世光,亨泰纯文华国用,恒居昌运敦含章,时宗盛治学思善,本茂林中毓秀长。
            大邑杨氏
            杨先生将族谱排行通过手机短信发给四川省大邑县地方志办公室的赵先生,原文是:云长凤九登,存文万天开。正仁忠厚结,国义民培林。
            赵先生求教于大邑县对杨姓族谱有研究的几位杨姓长者,对天全《杨氏族谱》,大邑《杨氏族谱》、崇州街子的《杨氏族谱》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将有关大邑杨时春那支的族谱的部分内容和成都杨永彬先生提供的崇州火井塘杨氏的相关资料通过电子邮箱发给了杨先生。
            杨先生阅后认为,根据其祖先排行,昊天观杨氏与杨时春那支杨氏没有直接关系,与火井塘杨氏祖籍地不同,昊天观杨氏来自湖广麻城县,火井塘杨氏来自山西。
            与杨先生的祖亲有直接关系的杨姓亲人到底在那儿呢,赵先生和家人通过网上发布寻根信息,在大邑银屏伯乐村、晋王村、青屏村和青霞镇的马坎村及崇州的东关等地张贴了寻根启示,请大邑县、崇州市、天全县及川内外杨氏宗亲和知情者提供线索,帮助杨先生尽快寻找到亲人。
            经查大邑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县志,所记姓杨的有个别与杨姓字派相合,不能说明问题。
            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大邑县全县有5759户人姓杨,分布较多的乡镇有三岔520户,敦义488户,王泗396户,银屏354户,唐场333户。 1991年版新编《大邑县志》第29篇社会风俗宗族类姓氏条载:“据80年代前期县内各地区户籍册载,姓氏有294个。千户以上的姓有:李杨王张陈刘黄周何罗余傅徐牟赵郑吴高朱等19个,李杨王张四姓在5000户以上,分别为7216户、7008户、6915户、5976户。”可见,杨姓在大邑是第二大姓。
            四川客家简阳杨氏续修 族谱参考资料(杨庆)
            附修谱内容大纲目录及修谱倡议书,供宗亲参考,并提建议意见为谢!
            附件:1)四川客家杨氏续修族谱内容目录大纲
            2)四川客家杨氏修谱倡议书
            3)第11次续修四川客家杨氏族谱感言
            我的电话:13183825975(成都) 电子邮件:yq19690402@yahoo.com.cn
            收信地址: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二中队 马利生转杨庆 收
            邮编:620010 电话:13990380060(马)
            四川简阳客家杨氏续修族谱发起人:杨庆
            2007/11/06于四川简阳
            续修四川客家杨氏族谱大纲目录
            ---------主编:杨庆
            一:四知堂云岫门龟山派广东客家入川支脉之
            杨氏族谱
            二007年重修手抄版/电子版
            二:当代杰出杨氏宗亲题词
            (1)杨慎《临江仙》词(明代,已有)
            (1)杨成武上将题词(已有)
            (2)杨汝岱副主席题词(已联系,待)
            (3)杨振宁院士题词(已联系,待)
            三:续修四川客家(简阳)杨氏族谱序
            (1)追根朔缘话杨姓 (杨庆文 义乌,已有)
            (2)续修杨氏族谱序世纪新篇(杨庆,已有)
            (3)续修杨氏族谱序(杨清廷/杨清平 已联系?待)
            (4)续修杨氏族谱序(杨其宗 香港 已有)
            四:新版杨氏族谱目录
            (1)四川客家(简阳)杨氏存四知堂云岫门龟山脉之江西瑞金/广东梅州老谱发现记实(已有)
            (1--1)老谱发现记(已有)
            (1--2)老谱的保存情况,谱记内容,以及在当今中华杨氏族谱文化里的作用和意义简述。(已有)
            (1--3)修谱主编:杨庆宗亲简介(杨氏宗亲网斑竹 杨清涛)(已有)
            (2)杨氏世系简表
            暂收录广东入川始祖友祥公简阳分支:高明场/谭罐窑杨泽熙一房(缺);石堰乡杨泽忠一房(已有);海螺河乡杨泽汉(音)一房(缺);简城镇杨泽光一房(缺)。自杨受姓始祖杼公至我清字辈共传108世直系简表,(约3000余年不间断世系)
            (3)杨氏图腾(已有)
            (4)杨氏世系歌(已有)
            (5)杨氏起源简考(含自黄帝---杼公世系,已有)
            (6)杨氏迁移历史(含本房历代直系迁移图,已有)
            (7)杨氏各郡望,堂号源流(已有)
            (8)杨氏四知堂杰出祖宗画像及传记(已有)
            收录:黄帝,周武王,杨杼,杨喜,杨敞,杨震,杨修,杨坚,杨玉环,杨炯,杨绾,杨行密,杨云岫,杨业,杨时,杨万里,杨存中,杨圭,杨士奇,杨廷和,杨慎,杨涟,杨继盛,杨爵等等
            (9)杨氏迁移各地始祖列表(以四川客家杨氏直系祖宗主脉为依据,已有)
            (10)杨氏有关的典故与故事(已有)
            (11)杨氏历代文臣武将列表(已有)
            (12)大唐王朝杨姓11宰相列表(已有)
            (13)杨氏历代续修族谱序(已有)
            老谱含:宋,明,清时期谱序15篇,悉数收录。
            (14)杨氏家族族规,家训,格言。(已有)
            (15)关于杨氏祖坟被占之官司御状及广东按察司判复原文(清初,已有)
            (16)关于广东客家杨氏由粤入川之史实考(已有)
            含:湖广填川之背景,客家精神及民歌,友祥公入川情况细解及分析
            (17)清初广东入川始祖友祥公支脉分布图(已有,待完善)
            含:以简阳,仁寿为中心,散居各地以至国外(美,英,澳,新等)。
            (18)四知堂云岫门龟山派友祥房入川后裔之辈分表。(已有)
            (19)杨氏历代名人与简阳客家杨氏的血脉关系简考。(部分已有)
            为防止宗亲修谱常犯的冒籍和攀附,特做此简考,以明亲疏之血缘。
            (20)杨氏文化研究文选(已有)
            (21)四川及广东宗亲发展和修谱情况(含简阳修谱记事)(已有)
            (22)杨氏宗亲会各地分布表(含海外)及发展(已有)
            (23)附:杨氏近现代名人录(已有)
            含:军,政,科,教,文,工,商等领域(杨成武等17位上将,杨振宁等35位院士等等)
            (24)杨氏清明祭祖文告及入川先祖墓葬图(已有)
            (25)杨氏续修族谱倡议书及相关祭奠活动(已有)
            (26)现代族谱世系简表格式范例及保存方法(已有)
            (27)四川客家(简阳)杨氏世系详表(含原老谱所有伯叔祖世系表,已有)
            上古篇:黄帝---杨杼;古代篇:杨杼---杨友祥;入川篇:杨友祥---杨庆,杨清廷等;(光琏公一房资料已经完善,缺另外三房简阳分支世系)
            (28)修谱艰辛记,编后记。(已有)
            杼公第108孙,震公第72世孙:杨氏关西宏农/江西瑞金/广东梅州/四川客家老谱持谱人:------杨庆
            电话: 13183825975 QQ:736675785
            电子邮件:yq19690402@yahoo.com.cn
            特别备注:A,本谱初稿为杨庆宗亲历时15年完成;
            B,本谱为家族公益性质,不作盈利目的;
            C,本谱修谱及印刷所有经费全部由本谱主编杨庆先生独立负担;
            D,本谱将分赠海内外各主要杨氏宗亲会以及杨氏部分杰出宗亲参考惠存。
            杨氏续修族谱倡议书
            ————等宗亲:
            千家百姓,你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姓杨?;茫茫史海,你的历代先祖都是些谁?华夏沧桑,先祖历史上经历过那些磨难和荣耀?;方圆大地,你的根在那里,先祖什么原因辗转定居来到这里?;你的辈分是多少,孰长孰幼?等等,要答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靠本氏之族谱来解读了。
            族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链接氏族的纽带。自华夏姓氏产生以后,先辈们为使本姓繁衍的人丁和睦相处,凝心聚力,开发自然,共同生存,随以修谱明根晰脉,尊祖敬宗,逐代相连,使之亲善,孝敬礼让,以免五服之内混而倒置,同宗一脉岐而胡越。
            追溯杨姓始祖一世杼公,始于春秋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72年)天子的分封,是周王之嫡亲后裔,传至三十六世汉代太尉杨震公(四知堂),一门四世三公,以清白家风传世,其后子孙帝王将相封疆大吏不下千员,先祖之金枝玉脉不断分迁繁衍,至今传至简阳现“清”字辈已108世,世系所载世系已逾2800余年,家族历史远在孔,孟,颜,曾之上矣。
            再溯广东客家入川简阳(仁寿)始祖,第100世祖友祥公:自大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时年公23岁),从原籍广东惠州府龙川县地名兴良约上村百侧布(现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顺应清初客家人“湖广填四川”之历史潮流,携妻子钟氏历尽艰辛,长途跋涉西进5500余里,辗转暂居于四川内江府仁寿县方家场,先以杂货生意为生。
            公立足以后,于大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冬月赴原籍广东接父母(守岳公)携昆季俱来仁寿,次年三月才抵方家,而行一家团圆之乐。然方家场“山多田少,亦非乐郊”,暂居数月后,我守岳公携妻子谢氏其余四子友廷,友华,友辉,友耀公(美麟公早逝)遂北上,移居之内江府东乡杨柳桥等地,耕读定居创业。在大清光绪年以前,两地宗亲彼此都多有往来,但时过境迁现已失稽,料想其后裔宗亲也遍布内江,资阳,成都诸地了。本着对这几房宗亲之牵挂以及修谱之需要,本人曾多次实地寻访无果,亦曾求助于四川大学图书馆,在其馆藏书籍目录中翻阅有我守岳公杨氏简谱一部,然只有前80多代世系,进川后并无详细之记载,本人也曾联系内江市档案局,地方志办等,多方寻觅均无结果,这实在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IP属地:江苏52楼2019-06-25 18:20
            回复

              遂宁市蓬溪县柞房沟杨氏家族
              西华八村三社楼房沟杨姓,系从射洪洋溪镇迁来,入川始祖不详,至今已传至十一代了。其字派为:登玉真世春,文长富贵兴。福秧益事新,一家传万代。(杨贵泽提供)
              遂宁市蓬溪县祚房沟杨氏家族
              西华九村二社柞房湾杨氏,从东宁乡大兴场迁来,其字派只能记忆十个字:世代荣昌兴,大德尊福寿。(杨兴清提供)
              四川杨氏家族
              始迁祖杨继祖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5月,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大石板洗马凼杨家村第七层,迁往四川绥定府(今达州)居住,后人分布大四川各地。杨继祖有长子杨孝、次子杨义、三子杨忠,定居渠江流域。杨孝子长子杨玉成娶妻李氏,次子杨玉先娶妻唐氏,兄弟二人各生五子,商议依年龄大小排列为十甲,后便称之为杨氏十大分支。其中杨玉成之长子杨昉为一甲;次子杨暄为三甲;三子杨旻为四甲;四子杨旼为六甲;五子杨珍为八甲。杨玉先之长子杨希闵为二甲;次子杨希颜为五甲;三子杨希曾为七甲;四子杨希恩为九甲;五子杨希孟为十甲。定居渠县、大竹、邻水等地。
              字辈共排行40字:起培汝守恒,有志益然兴,赵先圯为书,章广乃昌恩,同时全本德,希烈尔之伦,永远思祖泽,祥光世代荣。


              IP属地:江苏55楼2019-06-25 20:59
              回复
                插个
                南监东门杨氏发展史(浙江苍南县芦浦镇东门洋)
                弘农杨氏肇基于周繁衍于宋,十世八十余叶,以似以续,而文献无徵疑以传疑似也,兹谱数典不忘,惟取本支一脉联络者,冠之于前,母附会而母系紊滥,后有作者,继继绳绳知南监世系始于周,发祥于宋,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根也,族谱实为吾祖辈故人与现代子孙对话也,猗欤盛哉。
                吾人深感南监东门杨氏族氏族谱之紊乱不详,近两年专研本族宗谱(清朝道光年间的老谱),常常地体会,江南所有的杨门氏族均为萼公之后裔无疑。由于年代久远,风潮屡破兵燹频,两次倭寇肆虐,总谱焚坏无可考也。
                由于年代久远,各地不无彼此,或兄弟不睦,诸多因素所造成各地杨门氏族谱之断章取义,而又无追根寻源;如章家堡杨氏之祖正程(臣)公,字履泰号道南,系东门杨氏之鼻祖萼公之次子也,正淮公之异母同父之弟也。又如神宫桥之祖,杨湜,字一清,号云海,确为谦度公之次子。杨源公,字一澄,号海鹤之兄弟也。芦浦杨氏系渚南派之后裔,属老三議度公及老六讓度公之后(有清朝道光年间的老谱记载)。由于风潮屡破,兵燹频,两次倭寇肆虐,避居东括底,小荪湖山内年逾,仅半数回家居住芦浦古城内,自立芦浦派各从灰烬,而即续家乘。尚有一半居于何处?吾人以为散居在如箭嶴、李家堡、河尾垟、龙船、东括底、平阳宋埠、北港青街属杨十元帅后裔其,其廟内尚供奉杨十元帅之神像等等。有温州梧田谱头记载南监迁居,这是第一次倭寇肆虐所造成。
                南监东门杨氏之祖萼公之子正淮公有六子,如谦度公、晦度公、議度公、诚度公、谆度公、讓度公,从当时处境来分析,正淮公年仅三十八岁逝世,留下六个儿子,都是靠其母亲操持家中一切事务,其困苦可想而知。当时其弟杨正程(臣)好声韻,与二陆齐名,而不应试,移居白沙十都倡诗教四方来遊者为结社于里北会文阁,恁吊前贤允称一时之盛。三世祖谦度公有兄弟六人。
                老大谦度公:年仅一十九岁,只知读书,不知人间米盐事。每当夜雨青灯或编蒲织柳书声机声绳而不绝,其母终年辛劳不已。官至临安教授,与同邑诗人陈子雅改升将之官。陈卒暴尸不得归,为分俸而奠殡宫儀,谦以理学儒宗目之。后以表上乞归养其母,不感其诚,许之,以嗣旌其门。曰:“孝友传家”,著有绿云居诗文抄国史,校正诸书,逝后孔影行志其墓,事实具戴江南文献録,生有二子,老大源公,次子杨湜,字一清,号云海,迁居神宫桥。
                老二晦度公,字守训,号小畦,年仅一十五岁,为人诚恳正直,年仅弱冠时,读书很有声望,可惜三试不中,考虑到家中贫寒艰辛,初时遊学到章家堡季父家,后到邑城表兄也怀家,成家立业而逝。可见此派后裔“棠”无法可证。
                老三議度公,子守章,号矩民,年仅一十三岁,行止方正,博古通今,仅以秀才终,著有敞帚集行。考虑到兄弟多,家境艰难等诸多因素,移居诸南而续家乘。生二子,敬(京)和,敬(京)杏,敬(京)和到监后垟而续家乘。敬杏生三子,名应骧、应骐、应骥、迁诸南居住。
                老四诚度公,字守朴,号雪臣,年仅十岁,读书识大義,为人诚实,听导遗训,自题其堂曰:“寸草春晖”教顺其母,早晚问安,后因子贵,诰赠承奉郎,生子五,名杨林,字植松,号苍岑,才学优袷,权谋出群,威淳辛未年(1271)登武进士,上膺学士,任湖北省制置司制干敕赠威武将军。
                老五谆度公,字守咨,号愚谷。年仅七岁,少时玉立一表才,母教其识字读书,稍长后出类拔萃,文章堂皇壮丽,常蔫贤良能人,谢绝出仕,生子一名敬澈。
                老六讓度公,字守礼,号迟嚴,成人后文学才干很高,为人仗义,讲学于芦江寺。其后裔代代居住诸南,自称为诸南派。后因元至正(公元1353年)倭寇肆虐,逃往东括底,年余后半居芦浦古城内,自成芦浦派,即为芦浦杨,而续家乘,与南监东门杨氏不无彼此,生子一,名云,字一龙,号化渊,生子四,自称诸南派。
                南监东门杨氏源远流长,一至九世祖人才济济,子孙繁盛。如一世祖萼公是两科进士,二世祖正淮公能过目不记成育,但身体较差而困家中,年仅三十八岁仙逝。
                四世祖杨源,字一澄,号海鹤,薦五经博士,性脱客,倜傥不群。
                杨湜,字一清,号云海,工吟咏而喜山水,搜奇陡险不惮其劳著有五遊一卷。是源公这亲弟弟,后迁居上垟之神宫桥。
                杨林,字植松,号苍岑,才学优裕,权谋出群,威淳辛未年(公元1271)登武进士上膺学士,任湖北制置司制幹,敕赠威武大将军谥日“忠义”。有三名属請南派。
                五世祖,杨应鳌,字经明,号戴山,阀阅世家,淡于荣遇,逍遥物外,乐道忘忧,自名其室曰“一壶居”无疾而终。其弟杨应选,字经贤,号筠荘,名列国子生,亘明义达未及冠,咸目为奇雅之士、杨应卯,字经国,号乙亭,林公之子也,天资联盟闻广学,咸淳辛未(1271)随父进京应试,登左榜进士,父登右榜进士,时有父子同科进士。此时有四名属诸南派。
                第六世祖,杨彦宇,字硕卿,号蕙圃,应鳌,公之子出。国子生,修温州路志及平阳路志。
                杨建宇,字卓卿,号盟石,应选公,三子也,幼习兵符多谋略,经尤济世,忠勇持躬,招兵抗剿倭冠。敕封杨十元帅,后建廟崇祀。此时有七名属诸南派
                第七世祖,杨太玉,字镜虚,号充然子。彦宇公之子也。襟怀磊落,无一毫塵谷态,且廉静好学,精通易像大全,家无余产,能捨基为倡文社建义塾课训童蒙。与处士史伯璇,为文字知已,造亭畅炎至第二天日出尚兴致不竭。明初以老学究,授六科判事,坚不应召。年近古稀,尤復访胜湖山,昑不衰,不知老矣将至也。哲嗣渊源家学,名动公卿,时有三良之目,后以贵达追赠宣义郎。有老顽童心情,陆地之偓佺之称,远振家声获报之隆。
                杨太华幼遭方国珍之乱。出家为僧,主持箭岙灵鹫,佛名炒智僧。此时十五名诸南派。
                第八世祖,“一俊”杨孟文,仲文、叔文、号称三甫(勉甫、励甫、勗甫)明初皇上封其“三俊”奖其门。
                “二俊”杨仲文,任荣经且丞,政声远播,上级极卖其才华,凡疑难案件委其受理,判后一清二楚。其妻苳氏常佐理于庭不让须眉。
                “三俊”杨叔文公曾任永嘉教谕,学术之精深无不知叔文。
                先生者。
                杨廷衮邑痒生
                杨廷玉,字玉甫,号蕴石,仗义乐施,建惇义桥等役,遇岁歉必出所贮以岩之,邑令上其事,封其为“义民”以“尚义”两这旌其门。
                杨珦,字廷諭,号琴莹,贡生,三河且教授。
                杨廷鼐,赠迪功郎,此时有二十二名诸南派。
                第九世祖,杨望晓,字元规,薦入经明行修科,选中而逝,闻者无不流泪。
                杨望东,字光光昇,号暹亭,入国子上舍,天姿朗悟,诸史书,
                历諭古今人物,滔滔如江河之不竭。著有“伴芦访诗文”“杨氏源流辨证”等书,名噪一时乡闾称之为“嗜古先生”。
                杨元溥,号雪渔,贡生,任宜黄县训导。
                杨元永,号秋槎,贡生,任上海县教諭,此时有二十一各诸南派。
                第十世祖,杨怀英,字宇雄,号夫,生而岐嶷颀,茂才天性好友,为人仗义疏财,重修保安院,迎青桥,建回龙桥,其义行彰。
                吾祖区字辈有十三人,区士公为区十一,区泰公为区十三,尚有十一名区字辈兄弟居住何处?区字子辈为昌字,昌字兄弟有三十三人。昌字辈兄弟,尚有二十七名居住何处,南监东门杨氏仅六名。区士公有三子,老大行昌七,老二行昌三十,老三行昌三十五。区泰公有三子,老大行昌十一,老二行昌十八,老三行昌三十一。仅区昌两代尚有三十七名居于何处待考也.....、吾人认为,嘉靖乙卯年(公元1556)二次倭寇肆虐,吾祖辈避难及遇害者存亡过半矣,避难居于异地,无可考证。但是如河尾杨、龙船争、李家堡、东括底等等,应该居于南监东门杨氏之分支,但而无彼此。顺治辛丑年(公元1664)因寇乱奉文扦界合族避居南北两港,西头祖先伯任公迁居北港南湖鹿角山下十几年至康熙辛亥年(公元1672)復归故里。由此可见吾辈祖先创业之艰难,散居各地之混乱,又无人详细去调查,所以各地之杨姓之氏族有祖而根不详,望以后有识之士去考证矣......。
                奉南监东门杨氏,一至五世祖墓塟九都墨城中坪(现在称杨家坪)。自五世祖至第九世祖墓塟东括将军之原。部分墓塟北岙芝文坡。故之东括将军有南北两山祖墓星分。惟北山尚遗坊表二座,一刊“南监英遂”四字。一刊“杨氏族墓塟门”门字。英遂即指杨十元帅等等。
                杨十元帅:讳建宇,字卓卿,号盟石,幼习兵符多谋略,济世忠勇。洪武庚申年(公元1381),勅封杨十元帅。事实具戴功德碑文及江南文献録。第九世祖至十五世祖墓塟北嶴大小校椅。西头区士公派下子孙都墓葬祖坟下壇即为大校椅。东头区泰公派下子孙都墓葬北嶴小校椅,即大小校椅恰相对而立。
                本人近两年专研东西头总谱,深刻地体会到,宗谱是祖上遗留下的宝贵财富、见证我的族的发展史,也是与子孙后裔对话的一种方式。得此编后按之心得,发表以上个人肤浅见解,仅供后者之参考,但承蒙杨介锡、杨介串、杨乃拢等有识之士大力支持,完此肤浅宿愿,以供后辈能人志士去探究。
                杨乃富拜撰
                注解:  ○1什么叫诸南:在古芦浦城之南水门桥外
                宋元明已有此古城(现在田梗上有很多
                红色瓦片,是被大火烧的)以给无此诸
                南之名称
                ○2陸地之倔佺,即为地仙之意。


                IP属地:江苏56楼2019-06-25 21:16
                收起回复
                  青海
                  杨为青海省第八大姓
                  西宁杨氏地名
                  西宁市有杨家寨、杨家湾、杨家巷、杨家一、二、三、四巷,大通县有杨家磨、杨家湾、杨家寨,乐都县有上杨家、下杨家、杨家门、杨家岗、杨家山、杨纪堡台、杨家堡子、杨家大庄、杨家河口村,湟源县有杨家湾,民和县有杨家牙合、杨家湾,平安县也有杨家,互助县有杨家湾、杨家河、杨家庄、杨家村,贵德县和尖扎县各有杨家村,湟中县有杨家滩、杨家台、杨家庄、杨库村、杨家、杨家门、杨家圈阳坡、杨家圈阴坡村。
                  青海杨氏源流
                  杨姓虽在全国排名第六,可在青海的杨姓村庄就有37个,位居第三。杨姓始祖源出姬姓,西周宣王姬静的儿子尚父,于周幽王时被封子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建立杨国,子孙以国为杨姓,晋国灭杨国后,将杨国地作采邑,晋武公之后裔又以邑为杨姓。
                    此外,少数民族还有杨姓,据《姓氏考略》云:“又氐有杨姓,世居池地(《晋书》);又莫胡卢氏改为杨(《魏书》);又杨光远,沙陀人,别为一派(《唐书》)。”上述“氐有杨姓,”实为西汉时居于我国西北的先零羌族首领杨玉,被汉朝封为“归义羌侯”。“世居池地”,为今青海湖及西面茶卡盐池地区,因西汉时先零羌杨玉部落虽有多次迁徙,居住地都在今青海湖东、南、西面地方。
                    汉族杨姓最早进入青海是在隋朝,隋文帝将皇室女光化公主嫁给吐谷浑王世伏,世伏亡后,又按其俗再次将光化公主嫁于世伏弟新主伏允。同时公主带来了很多随从人员(多为杨姓),定有留居者,以后陆续形成了今青海东部地区的杨姓村庄。
                    明代的“移民实边”中迁来不少杨姓汉族,洪武初收复贵德后,为加强黄河松巴峡南岸地区(今属尖扎县,当时贵德守御千户所管辖)管理,迁世居河州的杨姓土司头人杨鸾家族住此,便形成了今尖扎县杨家寨。西宁市彭家寨乡杨家湾村居民,系明洪武年间由南京移民实边而来的众多杨姓人家。明初贵德藏族杨速南巴,洪武年间从戎,因军功授正百户,阵亡后皇帝赠武略将,世袭副千户,由其子杨哈刺章嗣。清代互助有杨土司。如今藏族、回族、蒙古族中都有杨姓。如原贵德县副县长杨明信,原籍山东济南回族,于1955年支边来青,现退休定居贵德县河阴镇。


                  IP属地:江苏58楼2019-06-26 17:49
                  回复
                    海南
                    杨为海南省第十大姓
                    海南杨氏源流
                    杨姓:迁琼始祖杨乃文,福建莆田人,任职广东奉治海南,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携一子渡琼,落籍会同县(今琼海塔洋)。
                    新加坡琼籍杨氏公会成立年份如下:
                     琼崖杨氏公会(1941年)


                    IP属地:江苏59楼2019-06-26 17:53
                    回复
                      新疆
                      杨是新疆第六大姓
                      部分新疆杨氏字辈


                      IP属地:江苏62楼2019-06-26 18:07
                      回复
                        河北
                        杨是河北省第六大姓
                        石家庄
                        杨是当地第六大姓
                        部分河北杨氏家族字辈
                        河北石家庄市晋州市杨氏字辈:“秀启诗书第,兴发治元建,绍度洪隆绪,茂盛纯坤乾,家传清白玉,光宗耀祖先,礼义纲常立,声名道德贤,荣照开广宇,吉祥福寿宣,忠臣仁孝友,学仕科功全”。
                        河北石家庄市正定县(始祖杨大功,祖籍安徽凤阳府)杨氏字辈:“乃嘉先志,思苞丕基,孰崇昭 * ,泰庆鸿熈”。
                        河北唐山市杨氏字辈:“居仁由易,秉礼诚信,思孝怀忠”。
                        河北唐山市丰润区刘宗铺杨氏字辈:“居仁由义,思孝怀忠,丙其成霰,与汝光荣”。
                        河北唐山市玉田县萝卜窝杨氏字辈:“芝叔永兆怀,万玉宝家来”。
                        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祖籍天津杨村)杨氏字辈:“德文传基广,勤廉继世昌”。
                        河北秦皇岛市杨氏字辈:“玉廷尊国志,万事显奎英,伟大成先伯,帮家有远明”。
                        河北秦皇岛市抚宁县杨庄头杨氏字辈:“培源魁金钧,棠霖儒郁文,丹桂德会友,嘉敬孝克论,清靖崇升永,守昌光荣民,万向冶振益,咸池伯秀云”。
                        河北衡水市杨氏字辈:“福兴继春,振玉守宏”。
                        河北衡水市深州市(深县)双井乡马官屯村(始祖为杨兴)杨氏字辈:“俊学帮三,仕芳本之,文珠天立,宗清成振”。
                        河北沧州市黄骅市、盐山县(祖籍山西忻州市代县)杨氏字辈:“衍嗣显富国,东玉照鸿云,文杰贻芳远,荣名奕世存”。
                        河北沧州市沧县(祖籍山西临汾市洪洞县)杨氏字辈:“永万连世风润林,炳奇锡之星玉铎”。
                        河北沧州市南皮县(回族)杨氏字辈:“贵泰奎荣玉,兴建志恩泽,广施积善和,仁英俊鸿献”。
                        河北沧州市孟村县新县镇杨石桥村(回族)杨氏字辈:“奉九立恩玉,敬如家赐宝”。
                        河北沧州市孟村县新县镇杨石桥村(回族)杨氏字辈:“立凤德生海,……”。
                        河北沧州市青县新兴镇大曲头村(回族)杨氏字辈:“世凤桂朝玉树洪”。
                        河北邯郸市杨氏字辈:“云乃一时来、美景可常怀 ”。
                        河北邯郸市邱县杨氏字辈:“天朝士万麟应,文九秀观连国”。
                        河北邯郸市武安市杨氏字辈:“运乃一时来,美景可畅怀,国恩家庆喜,兰芳栋梁材”。
                        河北邯郸市永年县(祖籍山西临汾市洪洞县)杨氏字辈:“文学传家久,经论济世长”。
                        河南新乡市封丘县李庄乡海庄村(祖籍河北大名府,回族)杨氏字辈:“朝西名县士,德东清运廷”。
                        河北廊坊市文安县杨氏字辈:“德方荣维孝中振”。
                        河北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夏垫镇南寺头村(回族)杨氏字辈:“天国昭勇利,茂景文华春”。
                        河北廊坊市(祖籍山东)杨氏字辈:“开启家庭顺,连续国恩昌”。
                        河北一支杨氏字辈:“文广大有庆,本定昌国荣”。


                        IP属地:江苏65楼2019-06-27 17:37
                        回复
                          唐山
                          当地杨氏子孙有不少祖籍在山西洪洞
                          秦皇岛
                          杨为当地第五大姓
                          字辈看65楼


                          IP属地:江苏66楼2019-06-27 17:45
                          回复
                            保定
                            燕王扫北的明永乐年间,除张、李、赵、刘、王姓外,还有杨等53姓从洪洞迁来建庄居住。


                            IP属地:江苏69楼2019-06-27 17:52
                            回复
                              张家口
                              蔚县杨氏
                              杨氏家族墓地的“杨贇碑”即“蔚州杨氏先茔碑铭”,立于蔚县南阳庄乡麦子町村西北约1000米处的杨氏家族之北端。可以说是河北省保存的一件最古老的书法艺术珍品之一,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蔚州杨氏先茔碑铭》立石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身首体相连为一整块青石雕刻而成。碑首笏首形,高l.1米,浮雕二盘龙,龙身盘绕中抱圭形碑额,额题篆书“蔚州杨氏先茔碑铭”两行八字。碑身高2.2米,宽1.2米,厚0.32米,碑文行楷竖式22列,满列38字,计702字。记述了杨赟一生的功德政绩。《蔚州志》载:杨赟,蔚州麦子瞳人。元至元四年(1267年)受元世祖忽必烈召见,授蔚州采木同提举,后历任泰安、莱芜等处铁冶提举以及岚州、平定州知州、忠顺大夫、宣德府知府。至大二年(1309年)卸任于晋宁路治中。
                                其实,要说起来,杨贇的官位也不是很高,但他的墓碑却为何如此值钱?这就与碑文的作者有着很大关系。那么,这作者是谁?他就是元代的大书画家赵孟頫,他是一位将篆额、撰文、书丹者集于一身,撰文流畅,书体典雅的大家。从石碑上的行书就完全可以看出他的字体:飘逸流洒、圆润清秀,且刚柔并济、结构严谨。而且相当精练,情起语伏,生动活泼,叙事记人,犹如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应该说是赵孟頫晚年的代表作之一。所以,《蔚州杨氏先茔碑铭》一文被收录在赵孟頫的《松雪斋文集》中。


                              IP属地:江苏70楼2019-06-27 17: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