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万世开太平”,况一家乎?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波澜壮阔的大格局,被冯友兰尊为“横渠四句”。
大儒张载像
横渠,即北宋大儒张载。张载(1020-1077),字子厚,世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幼时父亲卒于涪州(今重庆)任上,与母亲和弟弟张戬扶柩东归故里,途中遭遇战乱,只好将父亲葬于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并在此定居。因久居横渠镇讲学,世人尊其为“横渠先生”,与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并称“北宋五子”。
为学甚勤 开“关学”一脉
张载少喜谈兵,“于公勇,于私怯,于公道有义,真是无所惧”。21岁的时候,就向陕西招讨副使并延州知州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欲成就之”,劝其从儒向道。此后张载精研儒学,兼及佛老。居家读书期间,在其书房撰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用力甚勤。朱熹亦赞曰“学者少有如横渠用功者”。及至“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又与程颐、程颢等相切磋,学问益进,最终形成“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的学术体系,开“关学”之一脉,和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共同形成了宋朝理学的四大学派,人们称为“濂、洛、关、闽”。
横渠书院
张载可谓终生学习的典范,他晚年隐居横渠,“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不曾一日废学,始终秉持15岁拜谒勉县武侯祠时立下的题言: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译文】
说话要有教养,行动应有规矩。白天要有所作为,晚上应当静思自己的心得。休息时必须保养身体与气质,在瞬息之间也不能放心外驰,而要有收获存养。
深怀济世之心
作为“民胞物与”的首倡者,张载深怀济世之心。嘉祐二年(1057年),38岁的张载与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同榜考中进士,先后任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大抵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日备酒食以召乡里年高者,以示尊老之义。政令务必尽达于民,“间有民因事至庭或行遇于道,必问'某时命某告某事闻否'”,真正做到了政令畅通,上传下达,使当地社会风气得到有效治理。秦腔《天地粮仓》《县令张载》等剧目就表现了张载清廉为公、一心为民的为官之守,深受百姓爱戴。可谓,“位不在高,爱民则民亦与之。”
张载祠碑廊
治家接物,大要正己以感人
张载治家严谨,却从未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家庭之上。虽“气质刚毅,德盛貌严”,然“与人居,久而日亲”,治家接物,总是率先垂范。“人未之信,反躬自治,不以语人”,以致“识与不识,闻风而畏,非其义也,不敢以一毫及之”,真正践行了儒家“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方法论。
教子有常
“善教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使得所养,令其和气,乃至长性美,教之示以好恶有常”。他还打了个比方,如果人们不想狗跑到客厅里,等它跑来了就要把它赶出去;但如果已经赶出去了,后来却又不时在客厅里喂它,那狗就会无所适从,即使每天赶它也不管用了。话糙理不糙,引导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习惯和价值观,就得有一以贯之的理念。不能三心二意,今天指出了孩子的错误,明天一时心软又纵容包庇。要坚持不懈地导人以正,有规矩,还得恒守规矩。
训子十戒
陕西眉县张载广场一角
除了“四为”这样的高标准,张载还为子孙制定了规范日常行为的“十戒”。
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倚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暱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
【译文】
戒结拜社会下流人员不务正业;戒喜好吃喝玩乐,穿着艳丽;戒喜好遛狗骑马比剑斗鸡,招摇过市,玩物丧志;戒喜好喝酒,贪恋歌舞;戒睡得早、起得晚,不勤奋;戒倚仗宗族、兄弟势力欺负人;戒不守法律规矩,带头闹事;戒亲近女仆,关系不当;戒心冷气高,不懂礼仪,不尊重他人,不懂得谦让;戒说虚伪不实的话,讲粗俗的污言秽语。
“戒鲜衣美食”,对于以买买买相尚,以吃货自诩者来说,这一戒颇难忍受。然俭以养德,于大儒张载而言,“敝衣蔬食”才是常态。有一年发生了大饥荒,张载家人要舂米去壳,张载赶紧制止他们,说:“路边到处都是饿死的人,即使是吃粗食尚且惭愧,又哪里忍心再选择更好的呢?”我们可能会觉得其迂腐、不近人情。但张载“甚或咨嗟对案不食者数四”,一想到灾民挨饿,多次对着饭叹息,不忍心吃,“数四”而非“再三”,“为生民”之情,可以想见。就像杜甫一样,“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小我与大我,私情与民情,教给子孙的是一份胸怀与担当。
导学“双铭”
横渠书院正蒙殿
《东铭》《西铭》是张载《正蒙·乾称篇》中的一部分,张载曾将其录于横渠镇学堂墙壁两侧,东曰《砭愚》,西曰《订顽》,以之作为学规。后来程颐来到关中,对这两篇文字大为赞赏,玩味再三,把学堂窗户西边的《订顽》改为《西铭》,将贴在学堂窗户东边的《砭愚》改为《东铭》。《西铭》因是程颐改名,朱熹又单篇作注,所以影响很大,后世都视其为张载的代表作。
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发乎声,见乎四支,谓非己心,不明也。欲人无己疑,不能也。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失于声,缪迷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欲他人己从,诬人也。或者以出于心者,归咎为己戏。失于思者,自诬为己诚。不知戒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长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
——张载《东铭》
【译文】
戏弄、嘲笑别人的言语来自不正确的思想,戏弄人的行动是由错误的思想引起的。思想支配着人们的言语和行动。既然已经说了错话,而且表现在行动上,众人都听见了、看见了,却硬说不是出于自己本心,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如果还想掩饰自己的错误,想叫别人不怀疑自己有越轨的言行,这是不可能的。有的人无意中说出了错误的话,无意中干出了错误的事,不想承认,而且错误缠身,陷入迷途而不能自拔,到了这种地步,还不醒悟,不知悔改,却反而为自己的错误辩解,这是自己欺骗自己,想叫别人也随声附和,原谅自己,这是欺骗别人。也有的人很不诚实,把明明是自己有意识说的错话,做的错事,却硬说是无意说的,无意做的。自己错了不严责自己,不诚心悔改,反而千方百计进行掩饰,助长自己的骄傲情绪,以致一错再错,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这种人是何等糊涂,何等不明智啊。
《东铭》剖析了部分子弟在言听视动中所表现出的恶习,含蓄地指出,之所以有这些恶习,根本原因是他们自欺欺人,没有做到“至诚”。督促子弟要在“言”、“动”等小处下功夫,明确分辨并省察、改过有心之故与无心之误,正心诚意,迁善改过,以正立身之本。
张载手植苍柏
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
——摘自张载《西铭》
【译文】
人们都应该尊敬年老的人,要像尊敬自己的老人一样去尊敬一切老人;要爱护所有孤独弱小的儿童,就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被尊称为“圣人”的人,是最有德行的模范人物;被誉为“贤人”的人,是优异秀出之辈。凡是年老体衰和身有残疾的人、孤苦伶仃和无依无靠的人,都是我们的同胞兄弟姊妹,他们受苦受难,颠沛流离而无处申诉。
及时地照顾好长辈,是子女应尽的责任;使老人快乐而无忧无虑地生活,是真正纯粹的孝道。不遵纪守法,是违犯道德的行为;破坏社会公德,祸害好人,是最凶恶的盗贼;自己妄为,又勾结别人作恶,是最坏的人。只有那些维护道德风尚、遵纪守法的人,才是最美好最善良的人。
《西铭》阐述了张载“民胞物与”的伟大社会理想和一个理想人格应有的道德言行与人生观念,强调要有博大的胸怀,孝顺长辈、慈爱孤弱,救济天下困苦百姓。程颢赞誉:“《订顽》之言,极醇无杂。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又说,“《订顽》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
化乡以约
关中太白山
中国士大夫“修身、齐家”之后有所谓的“化乡”,它既是士大夫治家理念的外延,也是治天下理想的缩影。熙宁九年(1076年),吕大防和张载的学生——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号称“蓝田四吕”,制订和实施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有善则书于籍,有过亦违约者亦书之”。《吕氏乡约》既是对张载的当世告慰,也是实践关学“身体力行”良好作风的一个典范之作,对关中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和传统家规家风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明代著名教育家冯从吾赞扬说:自从《吕氏乡约》在关中推行以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波澜壮阔的大格局,被冯友兰尊为“横渠四句”。
大儒张载像
横渠,即北宋大儒张载。张载(1020-1077),字子厚,世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幼时父亲卒于涪州(今重庆)任上,与母亲和弟弟张戬扶柩东归故里,途中遭遇战乱,只好将父亲葬于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并在此定居。因久居横渠镇讲学,世人尊其为“横渠先生”,与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并称“北宋五子”。
为学甚勤 开“关学”一脉
张载少喜谈兵,“于公勇,于私怯,于公道有义,真是无所惧”。21岁的时候,就向陕西招讨副使并延州知州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欲成就之”,劝其从儒向道。此后张载精研儒学,兼及佛老。居家读书期间,在其书房撰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用力甚勤。朱熹亦赞曰“学者少有如横渠用功者”。及至“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又与程颐、程颢等相切磋,学问益进,最终形成“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的学术体系,开“关学”之一脉,和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共同形成了宋朝理学的四大学派,人们称为“濂、洛、关、闽”。
横渠书院
张载可谓终生学习的典范,他晚年隐居横渠,“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不曾一日废学,始终秉持15岁拜谒勉县武侯祠时立下的题言: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译文】
说话要有教养,行动应有规矩。白天要有所作为,晚上应当静思自己的心得。休息时必须保养身体与气质,在瞬息之间也不能放心外驰,而要有收获存养。
深怀济世之心
作为“民胞物与”的首倡者,张载深怀济世之心。嘉祐二年(1057年),38岁的张载与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同榜考中进士,先后任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大抵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日备酒食以召乡里年高者,以示尊老之义。政令务必尽达于民,“间有民因事至庭或行遇于道,必问'某时命某告某事闻否'”,真正做到了政令畅通,上传下达,使当地社会风气得到有效治理。秦腔《天地粮仓》《县令张载》等剧目就表现了张载清廉为公、一心为民的为官之守,深受百姓爱戴。可谓,“位不在高,爱民则民亦与之。”
张载祠碑廊
治家接物,大要正己以感人
张载治家严谨,却从未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家庭之上。虽“气质刚毅,德盛貌严”,然“与人居,久而日亲”,治家接物,总是率先垂范。“人未之信,反躬自治,不以语人”,以致“识与不识,闻风而畏,非其义也,不敢以一毫及之”,真正践行了儒家“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方法论。
教子有常
“善教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使得所养,令其和气,乃至长性美,教之示以好恶有常”。他还打了个比方,如果人们不想狗跑到客厅里,等它跑来了就要把它赶出去;但如果已经赶出去了,后来却又不时在客厅里喂它,那狗就会无所适从,即使每天赶它也不管用了。话糙理不糙,引导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习惯和价值观,就得有一以贯之的理念。不能三心二意,今天指出了孩子的错误,明天一时心软又纵容包庇。要坚持不懈地导人以正,有规矩,还得恒守规矩。
训子十戒
陕西眉县张载广场一角
除了“四为”这样的高标准,张载还为子孙制定了规范日常行为的“十戒”。
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倚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暱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
【译文】
戒结拜社会下流人员不务正业;戒喜好吃喝玩乐,穿着艳丽;戒喜好遛狗骑马比剑斗鸡,招摇过市,玩物丧志;戒喜好喝酒,贪恋歌舞;戒睡得早、起得晚,不勤奋;戒倚仗宗族、兄弟势力欺负人;戒不守法律规矩,带头闹事;戒亲近女仆,关系不当;戒心冷气高,不懂礼仪,不尊重他人,不懂得谦让;戒说虚伪不实的话,讲粗俗的污言秽语。
“戒鲜衣美食”,对于以买买买相尚,以吃货自诩者来说,这一戒颇难忍受。然俭以养德,于大儒张载而言,“敝衣蔬食”才是常态。有一年发生了大饥荒,张载家人要舂米去壳,张载赶紧制止他们,说:“路边到处都是饿死的人,即使是吃粗食尚且惭愧,又哪里忍心再选择更好的呢?”我们可能会觉得其迂腐、不近人情。但张载“甚或咨嗟对案不食者数四”,一想到灾民挨饿,多次对着饭叹息,不忍心吃,“数四”而非“再三”,“为生民”之情,可以想见。就像杜甫一样,“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小我与大我,私情与民情,教给子孙的是一份胸怀与担当。
导学“双铭”
横渠书院正蒙殿
《东铭》《西铭》是张载《正蒙·乾称篇》中的一部分,张载曾将其录于横渠镇学堂墙壁两侧,东曰《砭愚》,西曰《订顽》,以之作为学规。后来程颐来到关中,对这两篇文字大为赞赏,玩味再三,把学堂窗户西边的《订顽》改为《西铭》,将贴在学堂窗户东边的《砭愚》改为《东铭》。《西铭》因是程颐改名,朱熹又单篇作注,所以影响很大,后世都视其为张载的代表作。
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发乎声,见乎四支,谓非己心,不明也。欲人无己疑,不能也。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失于声,缪迷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欲他人己从,诬人也。或者以出于心者,归咎为己戏。失于思者,自诬为己诚。不知戒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长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
——张载《东铭》
【译文】
戏弄、嘲笑别人的言语来自不正确的思想,戏弄人的行动是由错误的思想引起的。思想支配着人们的言语和行动。既然已经说了错话,而且表现在行动上,众人都听见了、看见了,却硬说不是出于自己本心,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如果还想掩饰自己的错误,想叫别人不怀疑自己有越轨的言行,这是不可能的。有的人无意中说出了错误的话,无意中干出了错误的事,不想承认,而且错误缠身,陷入迷途而不能自拔,到了这种地步,还不醒悟,不知悔改,却反而为自己的错误辩解,这是自己欺骗自己,想叫别人也随声附和,原谅自己,这是欺骗别人。也有的人很不诚实,把明明是自己有意识说的错话,做的错事,却硬说是无意说的,无意做的。自己错了不严责自己,不诚心悔改,反而千方百计进行掩饰,助长自己的骄傲情绪,以致一错再错,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这种人是何等糊涂,何等不明智啊。
《东铭》剖析了部分子弟在言听视动中所表现出的恶习,含蓄地指出,之所以有这些恶习,根本原因是他们自欺欺人,没有做到“至诚”。督促子弟要在“言”、“动”等小处下功夫,明确分辨并省察、改过有心之故与无心之误,正心诚意,迁善改过,以正立身之本。
张载手植苍柏
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
——摘自张载《西铭》
【译文】
人们都应该尊敬年老的人,要像尊敬自己的老人一样去尊敬一切老人;要爱护所有孤独弱小的儿童,就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被尊称为“圣人”的人,是最有德行的模范人物;被誉为“贤人”的人,是优异秀出之辈。凡是年老体衰和身有残疾的人、孤苦伶仃和无依无靠的人,都是我们的同胞兄弟姊妹,他们受苦受难,颠沛流离而无处申诉。
及时地照顾好长辈,是子女应尽的责任;使老人快乐而无忧无虑地生活,是真正纯粹的孝道。不遵纪守法,是违犯道德的行为;破坏社会公德,祸害好人,是最凶恶的盗贼;自己妄为,又勾结别人作恶,是最坏的人。只有那些维护道德风尚、遵纪守法的人,才是最美好最善良的人。
《西铭》阐述了张载“民胞物与”的伟大社会理想和一个理想人格应有的道德言行与人生观念,强调要有博大的胸怀,孝顺长辈、慈爱孤弱,救济天下困苦百姓。程颢赞誉:“《订顽》之言,极醇无杂。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又说,“《订顽》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
化乡以约
关中太白山
中国士大夫“修身、齐家”之后有所谓的“化乡”,它既是士大夫治家理念的外延,也是治天下理想的缩影。熙宁九年(1076年),吕大防和张载的学生——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号称“蓝田四吕”,制订和实施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有善则书于籍,有过亦违约者亦书之”。《吕氏乡约》既是对张载的当世告慰,也是实践关学“身体力行”良好作风的一个典范之作,对关中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和传统家规家风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明代著名教育家冯从吾赞扬说:自从《吕氏乡约》在关中推行以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