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成长计划2吧 关注:145,923贴子:4,435,205

记载一下发现的名妃文案错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目前发现的三个文案都是历史人物标注史实,但是文案中使用野史记载。分别为
1.南宫阏氏
2.郭女王
3.甄宓


1楼2019-07-09 21:32回复
    1.南宫阏氏

    南宫阏氏是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改编的角色,剧中为汉武帝的姐姐,因和亲远嫁匈奴军臣单于,军臣单于死之后嫁给伊稚斜单于。
    景帝十三男,一男为帝,十二男皆为王。而儿姁早卒,其四子皆为王。王太后长女号曰平阳公主,次为南宫公主,次为林虑公主。
    《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元朔六年,侯申坐尚南宫公主,不敬,国除。
    《史记 卷四十九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唐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对这一段的注释为:“南宫公主,景帝女。初,南宫侯张坐尚之,有罪,后张侯耏申尚之也。”
    汉武帝次姐南宫公主被和亲是电视剧改编。
    1.实际历史上南宫公主初嫁南宫侯张坐,改嫁张侯耏申。嫁耏申史载在《史记 卷四十九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2.初嫁南宫侯张坐史载在唐的《史记索隐》,并且与南宫公主的“南宫”吻合。因为汉代公主称呼一般用自己的汤沐邑或者丈夫的封地的名字。
    (举例,汉武帝长姐平阳公主汤沐邑是阳信,称呼平阳公主是因为她初嫁平阳侯曹寿;称呼隆虑公主是因为她下嫁馆陶公主之子隆虑侯陈蟜。)


    2楼2019-07-09 21:42
    收起回复
      顶顶,对这个挺感兴趣的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7-09 22:21
      回复
        【二】
        1.《洛神赋》原型为文昭皇后甄氏为一种观点而非史实,该篇作者只写说“黄初三年,我来到京都朝觐,归渡洛水。古人曾说此水之神名叫宓妃。因有感于宋玉对楚王所说的神女之事,于是作了这篇赋。【翻译】”。
        因为网上有《洛神赋》来源的争议的总结归纳下面就直接复制了。
        2.关于此赋的本意,历来有较大争议,当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感甄说
        这种观点认为,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指的就是自己的嫂嫂甄氏。这种观点来源于《文选》李善注引《东观汉记》。
        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授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一段情意。曹**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魏国建立。甄氏被封为妃,因色衰失宠最后惨死,据说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四年后(234年),明帝曹睿继位八年后,为避母名讳,遂改为《洛神赋》。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后认定成洛神了。
        第二种观点:君臣大义说
        这种观点认为认为,所谓的“洛神”并不是甄氏,甚至曹植和甄氏也没有发生过恋情。宋人刘克庄说,这是好事之人乃“造甄后之事以实之”。明人王世贞又说:“令洛神见之,未免笑子建(曹植字)伧父耳。”清代又有何焯、朱乾、潘德舆、丁晏、张云等人,反对洛神即甄氏说。
        把他们的论点综合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点:
        第一,纳甄氏时曹丕18岁,甄氏23岁,而曹植仅13岁。对于一个比自己年长十岁的已婚女子曹植不太可能有过多的想法。丕与植兄弟之间因为政治的斗争,本来就很紧张,《感甄赋》若是为甄氏而写,岂不是色胆包天,不怕掉脑袋了吗?
        第二,图谋兄妻,这是“**之恶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况身为帝王者乎?”从曹植的为人看,虽也有行为放任、不拘礼法,但绝不会做出类叔嫂私通等有违伦理的事来。
        第三,叔嫂情的传说始自唐代李善注引《记》,此前400多年并无此说。而李善在《记》中所说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并把此枕赐给曹植,“里老所不为”,何况是帝王呢?极不合情理,显然属无稽之谈。
        第四,《感甄赋》确有其文,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与“甄”通。曹植在写这篇赋前一年,任鄄城王。题名“感甄”实际是曹植在感伤身为鄄城王的自己。
        第五,《感甄赋》一文,是“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就是说赋中所说的“长寄心于君王”。曹植在赋中已表明“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可能是写给其兄魏文帝曹丕的。隐喻君臣大义说较为流行。
        第三种观点:亡妻崔氏说
        上述两种观点一直以来都占据着主流,后来学术界出现了另一种观点,认为洛《洛神赋》所描写的其实是曹植的亡妻崔氏。崔氏为名士崔琰兄之女,嫁给曹植为妻室,后因穿衣太过华丽被曹操所杀。(《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世语》曰: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令,还家赐死。)之后好多年,曹植都没续正室。《洛神赋》,其实是曹植怀念当年与妻崔氏一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有感而作,其形象鲜明而具体,绝不似由想象。其中“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四句,是埋怨妻子为何当年抛下自己独自去了,使得此刻“人神之道殊”,天人两隔。“虽潜处于太阳,长寄心于君王”是模拟崔氏心理描写,虽然处于阴间,但心里还是挂念着曹植。“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匏瓜本是一个整体,如今分而无匹,牵牛织女本是一对,如今只剩自己一人,都是反映由成对而分开的情形,来形容曹植与崔氏及其合适,而来形容甄氏实为不妥。
        -------------------------------------
        傅正谷.《洛神赋》的梦幻辞赋史地位及当代论辩.社会科学辑刊,1996(02):122-127
        王书才.曹植《洛神赋》主旨臆解.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37-39


        5楼2019-07-13 11:22
        收起回复
          【三】
          相互印证的2和4可以,放在一起说。
          《三国志 文帝纪》
          二年春正月,郊祀天地、明堂。...(省略中间)...六月庚子,初祀五岳四渎,咸秩髃祀。【丁卯,夫人甄氏卒】。
          三年春正月丙寅朔,日有蚀之。庚午,行幸许昌宫。......三月乙丑,立齐公叡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为王。......【庚子,立皇后郭氏】。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寡笃癃及贫不能自存者赐谷。
          《三国志 明帝纪》
          明皇帝讳叡,字符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年十五,封武德侯,黄初二年为齐公,三年为平原王。以其母诛,故未建为嗣。七年夏五月,帝病笃,乃立为皇太子。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诸臣封爵各有差。
          癸未,【追谥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壬辰,立皇弟蕤为阳平王。
          -----------------------------
          非常简单的可以看出,曹丕在世时甄氏没有被立为皇后过+死的时候是夫人的身份+只有郭女王有立后记载+甄氏的皇后是明帝登基后追封的。


          6楼2019-07-13 11:23
          收起回复
            补一句,郭女王在《三国志》有“太子即王位,后为夫人,及践阼,为贵嫔。”的曹丕在魏王和登基后封号的记载。
            甄氏只有“延康元年正月,文帝即王位,六月,南征,后留邺。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没有提到封号。
            后来甄氏之子魏明帝曹叡登基,没有立原配平原王妃虞氏为后有记载“初,明帝为王,始纳河内虞氏为妃,帝即位,虞氏不得立为后,太皇卞太后慰勉焉。”
            也是甄氏在曹丕登基之前没有正妻地位的侧面佐证。


            7楼2019-07-13 11:29
            收起回复
              【四】
              5简单提一下具体记载。
              文德郭皇后,安平广宗人也。祖世长吏。后少而父永奇之曰:“此乃吾女中王也。”遂以女王为字。早失二亲,丧乱流离,没在铜鞮侯家。太祖为魏公时,得入东宫。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三国志 后妃传》
              和文案的不同处有1.没说生日;2.说早丧双亲兄弟,没说乱军所杀;“没在铜鞮侯家”直接意思是寄身在铜鞮侯家,没有说侍婢也没有说送礼。


              8楼2019-07-13 11:30
              收起回复
                【五】
                按①正史②非正史③非正史中的矛盾及与正史的矛盾,分别说。
                ①正史
                1.延康元年正月,文帝即王位,六月,南征,后留邺。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明帝即位,有司奏请追谥,使司空王朗持节奉策以太牢告祠于陵,又别立寝庙。《三国志 后妃传》
                【山阳公,就是汉献帝刘协送二女入魏,郭后,李贵人,阴贵人有宠。“后愈失意”就是更加失意,之前已经失宠,如今更失宠。甄氏有怨言,曹丕因此大怒,于二年六月派遣使者赐死并葬于邺。明帝即位以后,朝中掌管礼乐祭祀的官员奏请为甄氏追加谥号。于是明帝派司空王朗持节以三牲之礼到陵墓祭祀,又专门为她修建寝庙。】
                2.明帝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永安宫。太和四年,诏封表安阳亭侯,又进爵乡侯,增邑并前五百户,迁中垒将军。以**详为骑都尉。其年,帝追谥太后父永为安阳乡敬侯,母董为都乡君。迁表昭德将军,加金紫,位特进,表第二子训为骑都尉。及孟武母卒,欲厚葬,起祠堂,太后止之曰:“自丧乱以来,坟墓无不发掘,皆由厚葬也;首阳陵可以为法。”青龙三年春,后崩于许昌,以终制营陵,三月庚寅,葬首阳陵西。[一]帝进表爵为观津侯,增邑五百,并前千户。迁详为驸马都尉。四年,追改封永为观津敬侯,世妇董为堂阳君。追封谥后兄浮为梁里亭戴侯,都为武城亭孝侯,成为新乐亭定侯,皆使使者奉策,祠以太牢。表薨,子详嗣,又分表爵封详弟述为列侯。详薨,子钊嗣。《三国志 后妃传》
                【这段是明帝登基到郭后去世后的十年间。1,尊郭后为皇太后,登基第四年明帝曹睿封郭太后堂兄郭表(过继给郭后父亲为子)为亭侯,进一步封为乡侯,增加封邑并且升官为将军,并且封其子郭详做官。这年又追封郭太后父母,又给郭表升官,又封其子郭训做官。郭太后外甥孟武的母亲去世——就是郭太后妹妹——想厚葬,被郭太后制止,要求按曹丕陵一样薄葬。2.郭太后去世后,明帝再次给郭表进为侯爵blabla就是父母封了一堆,再次追封郭太后早丧的三个亲兄弟,分封郭表的两个儿子。】
                3.三年春正月戊子,以大将军司马宣王为太尉。己亥,复置朔方郡。京都大疫。丁巳,皇太后崩。乙亥,陨石于寿光县。三月庚寅,葬文德郭后,营陵于首阳陵涧西,如终制。《三国志 明帝纪》
                【三年春天正月京都有大疫,即传染性疾病。丁巳,郭后崩。这是明帝登基九年之后。】
                4.及至明帝,因母得罪,废为平原侯,为置家臣庶子,师友文学,皆取正人,共相匡矫。兢兢慎罚,事父以孝,父没,事母以谨,闻于天下,于今称之。《晋书 阎缵传》
                【“到明帝时,因母得到罪过,废为平原侯,blabla师友教的好,非常小心谨慎,侍奉父亲孝顺,父亲去世后侍奉母亲严谨,天下皆知,到现在还为人称道。”第一个“母”是甄氏,她死在曹丕之前,“父没,事母以谨”的只能是说侍奉郭后。而且这里说的是曹丕去世之后,不是“讨好郭后以取得曹丕欢心”。】


                9楼2019-07-13 11:30
                收起回复
                  ②非正史
                  1.魏书曰:有司奏建长秋宫,帝玺书迎后,诣行在所,后上表曰:“妾闻先代之兴,所以飨国久长,垂祚后嗣,无不由后妃焉。故必审选其人,以兴内教。令践阼之初,诚宜登进贤淑,统理六宫。妾自省愚陋,不任粢盛之事,加以寝疾,敢守微志。”
                  玺书三至而后三让,言甚恳切。【时盛暑,帝欲须秋凉乃更迎后】。会后疾遂笃,夏六月丁卯,崩于邺。帝哀痛咨嗟,策赠皇后玺绶。】
                  臣松之以为春秋之义,内大恶讳,小恶不书。【文帝之不立甄氏,及加杀害,事有明审。】魏史若以为大恶邪,则宜隐而不言,若谓为小恶邪,则不应假为之辞,而崇饰虚文乃至于是,异乎所闻于旧史。推此而言,其称卞、甄诸后言行之善,皆难以实论。陈氏删落,良有以也。
                  【《魏书》这段是说,曹丕打算立甄氏为皇后,甄氏三让后位。因为在盛暑,曹丕打算秋天凉爽在乃迎立皇后,但之后甄氏病重去世,曹丕十分哀叹,追封皇后。裴松之(南朝宋人,三国志的注的作者)认为后宫大的恶事不记载,小的恶事写(不书应该是笔误),曹丕没有立甄氏为后并且杀害,记载的很清楚。如果认为这是大恶,应该不会记载。如果认为是小恶应该不会掩饰,像这样编造(十分哀叹太假了),和以前的记载实在不一样。这样说来,这样说卞、甄等诸皇后善的言行实在不能确实,陈寿(三国志作者)删掉了这些实在是很有道理的。】
                  魏书曰:后上表谢曰:“妾无皇、英厘降之节,又非姜、任思齐之伦,诚不足以假充女君之盛位,处中馈之重任。”后自在东宫,及即尊位,虽有异宠,心愈恭肃,供养永寿宫,以孝闻。是时柴贵人亦有宠,后教训銟导之。后宫诸贵人时有过失,常弥覆之,有谴让,辄为帝言其本末,帝或大有所怒,至为之顿首请罪,是以六宫无怨。性俭约,不好音乐,常慕汉明德马后之为人。
                  【《魏书》就是夸了一堆郭女王善待后宫,要是有后宫有错就代替请罪,六宫都很和平。】
                  3.注[二]魏略曰:文帝以郭后无子,诏使子养帝。帝以母不以道终,意甚不平。后不获已,乃敬事郭后,旦夕因长御问起居,郭后亦自以无子,遂加慈爱。
                  【《魏略》说曹丕因为郭后无子让她把明帝当儿子养,明帝因为母亲不是善终非常不平。后来不得已,才敬谨侍奉皇后,旦夕定省问安,皇后也因自己无子,便对他留心爱顾。】
                  4.
                  注[一]魏略曰: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甄后临没,以帝属李夫人。
                  及太后崩,夫人乃说甄后见谮之祸,不获大敛,被发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殡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汉晋春秋曰: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帝知之,心常怀忿,数泣问甄后死状。郭后曰:“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雠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明帝怒,遂逼杀之,□殡者使如甄后故事。魏书载哀策曰:“维青龙三年三月壬申,皇太后梓宫启殡,将葬于首阳之西陵。哀子皇帝叡亲奉册祖载,遂亲遣奠,叩心擗踊,号咷仰诉,痛灵魂之迁幸,悲容车之向路,背三光以潜翳,就黄垆而安厝。呜呼哀哉!昔二女妃虞,帝道以彰,三母嫔周,圣善弥光,既多受祉,享国延长。哀哀慈妣,兴化闰房,龙飞紫极,作合圣皇,不虞中年,暴罹灾殃。愍予小子,茕茕摧伤,魂虽永逝,定省曷望?呜呼哀哉!”
                  【重点来了】
                  1.【《魏略》说明帝登基后,追想起了甄后的死亡,郭太后非常忧心于是因为忧惧而暴崩。甄氏临没时,将明帝托付给李夫人,后者在郭后崩后告诉明帝甄氏遭到谗害,尸体被发覆面,明帝令殡葬太后如当初甄氏死状。】
                  2.【《汉晋春秋》说则是甄氏的死是因为郭后的宠爱,到下葬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所以立了郭后让养明帝。明帝知道后非常忿怒,多次哭着问郭后甄氏死状。郭后说是先帝自己让杀的,怎么责问我,而且你作为人子,怎么能追责去死的父亲,为先前的母亲冤死后来的母亲呢?明帝怒,于是逼杀郭后,令殡葬如当初甄氏死状。】
                  3.【《魏书》则记载明帝哀悼郭后的策文如上。文案里“不虞中年,暴罹灾殃”就是来自这里。】


                  10楼2019-07-13 11:30
                  收起回复
                    ③矛盾
                    正史与非正史的矛盾
                    1.郭后谥文德皇后,文来自魏文帝曹丕的文的谥号,德则是明帝曹叡给上的谥号。《逸周书·谥法解》“谏争不威曰德。”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德”是个完全的褒谥,说明她对安民做出了贡献(推行薄葬,抑制外戚不准多纳妾,与民相争等,不展开),能帮助纳谏。如果如野史说下葬都侮辱,完全可以选个平谥。
                    谥号是判定性的,所谓盖棺论定。明帝给甄氏是“昭”,昭德有劳曰昭,容仪恭美听昭,圣闻周达曰昭。彰明道德而有功、仪容恭敬美好、美名传播四方,和甄氏相匹配。
                    像明帝后来赐死毛后,赐谥“悼”,年中早夭曰悼,肆行劳祀曰悼,恐惧从处曰悼,就是平谥,同情的意思。
                    2.同理,如果明帝憎恨到侮辱遗体,没有必要继续屡次给郭后的亲戚们加官进爵。给毛后弟弟安慰奖时只升了一下官,没有向郭后逝后家里陆续被封了六位侯爵,继承不绝。
                    非正史的互相矛盾
                    1.魏书对于甄氏是病亡及曹丕非常悲痛。
                    1)是非常显然与三国志记载赐死,2)是没有封后记载,3)是与明帝因母而多年不被立完全矛盾。甚至与野史的赐死也完全矛盾。很有可能是纯粹拍马屁的编造。
                    2.魏略和汉晋春秋在郭后去世记载的矛盾就有
                    1)前者说甄氏“被发覆面”,后者加了“以糠塞口”;2)前者说李夫人在郭后崩后告诉明帝,前者没有这个人出现;3)前者是郭后死后明帝才知道,后者是在世时逼死,这三个。
                    3.魏略里说甄氏将明帝托付李夫人。
                    1)正史前面提到“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后宫只有一个李贵人,正是甄氏失意的原因之一。
                    2)甄氏在邺,李贵人正与郭后、阴贵人等受宠,曹丕也不可能把长子托付给除了皇后以外的人,并且明帝当时已经16岁,曹丕在17岁的时候都已经纳甄氏了,需要托付可能性太小。李贵人能得知内情而他本人不知道可能性也太小。
                    3)郭后在明帝登基9年后才去世,在明帝对母亲甄氏非常有感情+郭后没有后代帮腔,也主动压制外戚前提下,李贵人不需要等她去世才告诉明帝。逼杀说法里明帝也不需要等9年才杀,毕竟明帝在位仅13年,等久了他都活不到。
                    4.魏书则记载明帝对郭后的哀策写得非常伤痛。而“不虞中年,暴罹灾殃”在这里是表示去世的太早了,受到了灾难。这里和前面“己亥,复置朔方郡。京都大疫。丁巳,皇太后崩。”,可能呼应,暴罹灾殃可能即对应大疫。


                    11楼2019-07-13 11:31
                    收起回复
                      除去直接复制的洛神赋原型部分,第二篇的字数达到5905字,长度够的上一篇论文了,请有不同意见的有理有据的提出反驳,尊重一下考据党。


                      12楼2019-07-13 11:3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7-13 21:22
                        回复
                          我觉得楼主说的很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07-23 16:07
                          回复
                            太长不看经验+3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9-07-23 16:17
                            回复
                              自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9-07-24 1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