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络营销吧 关注:1贴子:93
  • 1回复贴,共1

分享一些好的营销方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1楼2019-07-19 10:44回复
    这两年,关于消费品牌,我听到两种矛盾的声音。
    欧美大品牌说:中国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宝洁、亿滋等快消巨头营收连续下滑,可口可乐都快滑出世界500强了。
    本土小品牌说:韩都衣舍、三只松鼠、江小白、喜茶这些小品牌短短几年火遍全国,可为什么我的品牌还在夹缝里求生?
    你大概听到了品牌商们的集体焦虑:大品牌不再像从前那样可以任意封杀小品牌了,而小品牌开始疯狂涌向风口,但飞起来的却九死一生。
    近些年,在大品牌的围追堵截下,为什么会有小品牌成功突围?而小品牌又如何借风口飞起来呢?
    1、大品牌的循环动力
    当你走进超市时,货架上放着两款护肤品,一款是欧莱雅,另一款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这时你会选择哪个?(举例而已,我没收欧莱雅广告费哦)
    我想大多数人会和我一样选择欧莱雅,因为欧莱雅是国际知名品牌,广告天天见,选它总不会错吧。
    其实,当你选择欧莱雅这样的大品牌时,你的决策思路是基于间接证据的,比如行业排名、品牌知名度、广告投入、产地等,并不是基于直接证据,比如原料、工艺或测试效果等。
    面对一个消费品,我们通常没有足够的精力或能力判断它的原料、工艺等更本质的评价标准。依靠品牌知名度这种间接证据,可以保证在大概率上不会出错。尽管有可能看走眼,小品牌也许真的更合适。
    品牌即信用,好的品牌会在消费者心理账户中积累信用值。消费者在购物时,直接利用品牌知名度,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分析比较不同商品所付出的决策成本。
    这样看来,品牌是非常好的营销工具:品牌经营得越好,信用值越高;信用值越高,销量就越好;销量越好,品牌知名度越大。无限循环,形成了“赢家通吃”的系统动力。
    像欧莱雅这样的大品牌,只要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了信用位置,仅仅不断地对消费者进行广告提示,即可维持销量,令小品牌望而却步。
    这就是过去百年商业中,外资大品牌在成功占领中国市场后,利用海量广告巩固市场地位的重要逻辑。
    2、品牌信用不是选择商品的唯一方法
    近些年,为什么会有本土小品牌死里逃生,而且越活越好呢?
    虽然品牌信用可以帮助消费者节省决策成本,但它是间接证据,而不是直接证据。
    如果有品牌可以提供直接证据,说明它的产品更适合消费者需求,尽管品牌知名度不高,那它就有可能打破品牌信用的逻辑框架,重新抢占消费者的心智。
    比如小米率先把跑分文化引入手机行业。
    手机作为电子产品,其性能可以通过测试跑分直接量化比较。跑分就是代表手机性能的直接证据,比品牌知名度、历史销量等间接证据显然更加可靠。
    小米手机通过跑分策略,进一步彰显了高性价比的特点,成功撼动了三星、苹果这样的大品牌,甚至引来了OPPO副总裁的公开暗讽。
    对于营销来说,像跑分这样的直接证据,和像品牌知名度这样的间接证据,分别代表了两种说服方式: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
    1. 依靠跑分、实验测试、原材料等直接证据的说服方式,叫作中枢路径;
    2. 依靠品牌、产地、销量、代言人、奖项等间接证据说服的方式,叫作边缘路径。
    当你通过边缘路径判断商品时,通常会直接选购大品牌,放弃比较思考那些小品牌。这会让你省去过多的脑力思考,迅速做出决策。
    但是边缘路径也存在缺陷,并不一定总是能够反映产品真实的质量和效果。
    从前的良心品牌,可能就是现在的坑爹品牌。品牌信用带来的消费预期一旦被负向打破,边缘路径的缺陷就暴露出来。
    相对来说,中枢路径更接近本质,可以直接反映商品的真实质量,但是需要你有足够的判断力,并且付出一定精力,才能做出更正确的决策。(判断化妆品的成分和工艺要比判断品牌知名度困难得多,而且费时费力)
    这个道理放在招聘上同样适用。企业通常喜欢招聘名校学生,因为名校的标签就是边缘路径,虽然不一定能选出真正胜任的学生,但是可以节省招聘成本,快速找到大概率上正确的人。
    如果想要招聘更精准,那就需要参考更多的中枢路径,比如性格测试、实习考察、家庭调查,面试时检测生理指标判断表现的真伪等。显然,这会让企业付出更多的招聘成本,速度会很慢。
    面对富足的选择,我们通常喜欢按照边缘路径来思考问题。
    但是品牌信用这个边缘路径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也不是始终有效的筛选方法,所以小品牌才有了引入中枢路径实现突围的机会。
    3、消费者介入度是小品牌突围的心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品牌的作用,正在被技术逐步取代。
    1. 信用作用:过去我们依靠品牌的信用来选择商品,现在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第三方评价;
    2. 推荐作用:过去我们根据品牌商的推荐来选择产品,现在我们利用互联网算法发现更佳选择;
    3. 记忆作用:过去我们通过品牌符号来记住商品然后购买,现在我们可以即时搜索即时下单;
    4. 认同作用:过去我们借助品牌形象彰显社会地位,现在我们……我们还是要遵循品牌形象获得心理认同感。(这可能是品牌这种营销工具在未来唯一的、不会被技术取代的作用)
    但是我们的技术并没有成熟,品牌的作用仍将持续若干年。
    我们面对强大的知名品牌时,必须避开大品牌的作用范围,像小米引入跑分文化一样,另辟蹊径,找到自己的发挥空间。
    小品牌的发挥空间在哪里呢?
    上面我们分析了,大品牌利用的是边缘路径,通过品牌信用,帮助消费者节省决策成本。消费者只要基于品牌知名度就可以快速做出大概率正确的选择。
    这意味消费者在购买大品牌时,介入度非常低,无需过多的思考比较,仅凭需求和品牌记忆就可以促成消费。
    消费者介入度: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搜索、比较和思考商品信息以及广告时付出的精力。
    通俗地说,消费者介入不是直接的购买行为,而是思考是否要买,该买哪个,怎么买,买了会怎样的过程。
    欧莱雅单凭每年80多亿美元的广告费,就可以让全球的消费者买单。如果你是不知名的小品牌,即便打广告,也很难有这样的效果。(这不是说小品牌打广告不管用,而是小品牌的广告需要更高的策略性)
    在消费者介入度很低的情况下,大品牌相对小品牌会有显著的优势。
    但是假如消费者在购物时,愿意主动付出精力,思考比较不同的商品,忽略品牌知名度的差距,那么品牌信用将会失效,小品牌将有机会撬动消费者的心智。
    就好比,在跑分面前,无论你是多么知名的手机品牌,都不得不以跑分这个新的维度来参与竞争。
    小品牌如果可以引入更多的中枢路径,提高消费者介入度,就更有可能在大品牌的围剿中突围。
    大品牌通常不会主动提高消费者介入度,因为大品牌的产品在某些属性上的表现可能并不比小品牌出色。
    让消费者更多地考虑品牌知名度,而非本质属性,会更容易维护大品牌的市场地位。除非大品牌发现小品牌在这些弱势属性上发起了攻击。
    4、提高消费者介入度的突破口
    消费者介入本身会消耗更多精力,所以品牌商不可能掌控消费者的注意力,直接让消费者介入你的品牌。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环境可以创造促使消费者介入的机会。
    (1)聚焦消费者尚未满足或过度满足的需求
    这是消费者需求空白提供的机会。
    人脑的进化机制决定了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倾向于节省精力,规避风险。
    当市场中有充足的满足需求的产品时,消费者通常只会关注那些熟悉的大品牌。这时消费者是以低介入度的方式处理商品信息的。
    但是当消费者拥有那些大品牌不能满足的需求时,他们就会提高介入度,主动了解其他品牌。这就是小品牌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美国宝洁公司率先进入中国,把多品牌、差异化的战略引进国内。从此中国洗发水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垄断着。消费者需要洗发水,第一想法是柔顺选飘柔、去屑选海飞丝、护发选沙宣、滋养选潘婷等。
    但是面对电视上绚丽的满头秀发的广告,脱发人群的内心是崩溃的。
    本土品牌霸王瞄准时机,选择“防脱”的独特卖点,填补了这类消费者的空白需求,成功切入市场。
    除了尚未满足的需求,消费者还会主动关注被过度满足的需求。
    过度满足指的是那些在质量、功能或服务等方面超过实际需求的产品,消费者需要为这些超出需求的部分额外付费。
    过去人们处理图片,通常需要购买Photoshop等专业软件。虽然这些软件功能强大,但普通用户根本用不到这么多功能,也很难快速学会使用。
    美图秀秀就刚好满足了这类被过度满足的需求。即便不懂图片处理的小白,也能轻松上手。甚至现在的手机相机把拍照、美图合二为一,连使用美图秀秀的需求都省掉了。


    IP属地:广东2楼2019-07-19 10: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