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lan吧 关注:95贴子:3,251

【转贴】从马夫到皇帝——话说大秦帝国五百七十一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天涯,作者:橙色的道路 


1楼2009-08-06 20:37回复
    当东周列国争雄的舞台剧开始的时候,秦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小配角。然而,到了战国后期,秦国已经成为了最光辉灿烂、引人注目的主角。到公元前221年,秦国最后消灭了其它诸侯,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秦朝。
    秦朝建立后,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年就在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中灭亡了,但是,却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留下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秦国究竟是怎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后混一华夏的呢?
    这是一个姓氏从默默到显赫的历史。
      这是一个家族从奴仆到帝王的历史。
      这是一个诸侯从附庸到霸主的历史。
    请看《从马夫到皇帝--话说大秦帝国五百七十一年》
                    ~~~~~~~~~~~~~~~~~~~~~~~~~~~~~华丽的分割线~~~~~~~~~~~~~~~~~~~~~~~~~~~~~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於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史记》
      在历史记载与神话传说还是一体的时代。秦人的祖先就生活在了中国大地上了。他们是祖国最古老的居民之一,在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就在历史的大道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根据《史记》,秦国王室的祖先源流是:
      黄帝——昌意——女修——大业——女华——大费
     华夏文明并不是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从中原地区向四周扩散,而是恰恰与此相反。因为黄河进入中原后,没有了高山峡谷的规范,于是它就撒丫子四处乱跑,北到海河、南到淮河,处处留下它的痕迹。结果到五千年前,现在的中原地区还是一片洪水泛滥的泥泞之地。
    但这并不妨碍华夏先民的移民和拓荒活动。炎帝和黄帝等部落从关中出发,由西向东前进,蚩尤和太昊等部落从山东出发,由东向西前进。双方在中原地区遭遇上了。经过一番大战,黄帝部落干翻了蚩尤部落,炎帝部落和太昊部落则先后向黄帝部落示好,成为黄帝部落的盟友,最后融合在一起。
    这样一来,东西来的各大部落终于统一在黄帝的领导下,组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华夏。
      作为黄帝的后裔,秦人祖先也算是老牌华夏贵族了。到了大禹治水的时代。因为秦人祖先伯益曾帮助过禹治水,并为当政的舜帝驯服鸟兽。舜帝赐伯益姓赢氏。“赐姓氏”在远古可是了不起的荣誉。以后秦国的王室始终以此自豪。
    到了夏末,赢氏一族“去夏归商”,得到商王的重用。多人作了商朝的大臣。赢氏一族的中衍被商王任命掌管王室车马。其玄孙中潏“在西戎,保西垂。”既驻扎在现在的渭河中游保卫着商王朝。中潏的儿子蜚廉和孙子恶来都受到商纣王的重用。可见,在商朝,赢氏一族的地位仍然很高。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当原来“商”的附庸“周”兴起后,忠实于商朝的赢氏一族的贵族身份随着商朝的覆没一起消失了。(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於霍太山。)
    


    2楼2009-08-06 20:43
    回复
      未完,待续,实在太长,我是看一点转一点的,今天看不完了,明天继续吧~~~


      11楼2009-08-06 23:36
      回复
        我来补充补充6楼那里说到烽火戏诸侯以后,周朝西面的犬戎打进镐京,而犬戎打进是里应外合的结果,做内应的正是被周幽王废黜的前皇后申皇后的父亲申侯,周幽王在得到褒姒之前有一位皇后,是诸侯国中申侯的女儿申皇后,申皇后与幽王又有一子,后来被封为太子,在周幽王得到褒姒之后,听信褒姒谗言,废黜皇后和太子,立褒姒为后,申皇后便带着儿子回到了娘家申国,申侯为此事,一直愤愤不平,在烽火戏诸侯之后,申侯觉得机会来了,便联合犬戎里应外合,灭了西周....
          ---beautylan 注


        12楼2009-08-07 08:17
        回复
          另:貌似秦国穆公时代,当时对立重耳和夷吾谁为晋国国君,有过很大的争论,大部分的大臣都认为应该任用才能和德行比较低的夷吾,只有百里奚和蹇叔两人力主立重耳,后来秦穆公听了大多数人的意见立了夷吾为晋国君,夷吾完全是个言儿无信的小人,后来秦国吃了大亏,
          真的看出人才和庸才的区别,秦国要吃夷吾的亏,这一点百里奚和蹇叔早就看出来了~~,呵呵(--beautylan)


          15楼2009-08-07 08:28
          回复
            (橙色的道路,回帖解释)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是古代意义上的“天下” ,古代意义上的“国家”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区”。
            晋国割地给秦国,是两个华夏诸侯之间的事情,好比今天的山西省交一块地区给陕西省管辖。所以,夷吾背信弃义,当时是受到舆论谴责的。
            晋人将韩原之战列为耻辱,是因为古代观念要求他们“君忧臣辱、君辱臣死”。这也是古代的一般观念,和晋惠公品行无关。除非晋惠公昏庸残暴到桀、纣那个程度,不然臣子必须对他尽忠。
            古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现代人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我们要设法去理解古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不是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套古代人的思想观念。


            17楼2009-08-07 08:36
            回复
              一晃四年过去了。本来冷淡的秦晋关系却再起波澜。原因是古人十分熟悉的东西——天灾。
              中国和欧洲不同,中国属于季风型气候,夏天雨水多、冬天雨水少。相比于欧洲的温带海洋型和地中海型气候来说,中国更适宜于发展农业。因为农作物生长时的热量和雨水是一起来的。正因为如此,中国自古至今人口数量就多于整个欧洲。但是,季风型气候有个很大的缺点——不稳定。今年洪水明年干旱。所以,中国历史上天灾频繁。我们的祖先也把很大的精力防在了减灾上。早在春秋时代,齐桓公在葵丘之会的时候就要求各国间要相互帮助,灾荒时不要禁止邻国采购粮食,不要堵塞河流,以邻为壑......等等。
              现在,晋国遭了灾荒,规模还挺大。晋惠公只好厚着脸皮,派使者来秦国买粮食。
              秦穆公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百里奚说:“天灾流行,是哪个国家都会碰到的事。救济灾荒,帮助邻居,是国家应该遵循的正道。把粮食卖给晋国吧。”日夜想着报仇的丕豹反对,说:“晋惠公言而无信,是个小人。我们不如趁晋国饥荒的时候攻打他。”
                秦穆公说:“晋国的国君不是好人,但晋国的人民犯了什么罪?”于是答应卖给晋国粮食。
              秦国决定向晋国卖粮后,又出现新的麻烦。晋国要的粮食数量巨大,有几万斛之多。两国之间隔着崇山峻岭,如果用马车或者手推车运粮食,一来消耗太大,二来运送的时间又长。最后,秦国决定采用水运的办法。 就这样,秦国的粮食被装上手推车,从陕西雍城出发,到渭河边上装船,顺流而下直到黄河,然后进入山西,再沿着汾河,运到山西南部的晋国首都绛城。因为运粮的船只很多,看上去好像是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后来人们把这次救灾活动称为“泛舟之役”。受着饥饿困扰的晋国人民,在秦国救灾粮食的及时支援下,由凶变吉,度过了难关。
              顺便说一下,当时北方人的主食不是面粉(小麦)而是小米(粟)。 一直到了汉朝,小麦才在北方推广。但是,价格只有粟的四成。在当时的人看来,小米是精粮,而面粉是粗粮。富贵人家把牛羊鹿的鲜肉捣成肉酱,腌制发酵一番。吃时把肉酱撒在小米饭上吃。味道很不错。这就是古代中产阶级的一餐。要吃大餐则要“钟鸣鼎食”(听着音乐吃煮野味了)了。


              18楼2009-08-07 08:39
              回复
                总而言之,春秋时代的战争就是一种程式化的贵族味道很浓的战争。耍计谋,玩阴招是被人看不起的。有些人遵守战争法则甚至到了极端的程度。例如宋襄公,“春秋五霸”之一的宋国国君。当年,他率军与比他实力强大的楚国军队开战,人家在渡河时他不打,渡完河队伍乱糟糟时也不打,一定要等到对方列队完毕时才发起攻击,结果是一败涂地,他自己也身受重伤,狼狈逃回。对自己捍卫了贵族式的游戏规则和价值准则,他似乎并不后悔,临终前还喋喋不休地重申“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已经受了伤的人,就别再去伤害他;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当俘虏。)
                这种费厄泼赖(Fair Play)的战争精神,在西方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战争中也很常见。例如英法两国在18世纪打的“七年战争”中的一次战役。法军迎战在荷兰登陆的英军。战役开始后,双方以标准的线形队形对进,在进到30码时,英军停止了步伐。英军指挥官突然对法军喊话道:“法国的绅士们,请你们请开枪!”指挥法军的是拉巴杜耶男爵,他马上回应到“英国的绅士们,请你们先开枪,我们法国人将会屹立在这里。”随后,双方又是一阵礼让,大约就这样耗了半个小时。最后,英国人实在退让不过,终于是发射了第一次排枪。而法国人为自己的绅士风度付出的代价是,在英国人的头次排枪后,倒下了500多人。
                秦穆公时代的秦国总兵力有三个军,“军”是当时的军队编制,每“军”有一万人或者一万两千五百人,配备一百辆战车。但是在韩原之战时,秦国只投入了一个军。少于晋国的两个军。我个人认为,是因为此时秦国的国力还没有秦穆公后期那么强大,而且还得留军队看家,防备西戎导致的。
                秦军人数虽然比晋军人数少,士气却很高。晋惠公派韩简侦察秦军军情,韩简说:“敌军少于我们,但勇于作战的人却很多。”晋惠公问:“什么原因?”韩简答道:“因为你出亡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又吃过秦国卖给我们的粮食,秦国三次给我们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侵犯。如今你又出兵迎战他们,秦军没有人不愤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中勇于作战的人多。”晋惠公说:“不错。但我现在不迎击,回去后秦国一定会经常来犯。匹夫尚且不可受人轻侮,何况国家呢!”
                于是晋惠公派韩简当使者,去挑战秦军,说:“过去秦君的恩惠,我不敢忘记。我有众多的将士,能集(和谐)合他们作战而不离散。秦君如果退兵回国,正是我所希望的。秦君如果不退兵,我也不会避让。”秦穆公亲自握着雕花的战戟出来,回答道:“过去你们国君不能回国,我曾为他担忧。你们国君回国后地位一时还未安定,我牵挂在心。如今他君位已定,军队编练已成,让他整理好阵列,我要亲自见见他。” 
                   
                  晋使回去后,公孙枝对秦穆公说:“过去你不接纳公子重耳却接纳晋君,这是你不愿立有德的人而只是立服从你的人。立了却不能如意,打了如果又不能获胜,岂不要遭到诸侯的嘲笑?国君何不等待晋国自己败亡呢?”秦穆公说:“是这样。过去我不接纳公子重耳却接纳夷吾,确实是我不愿立有德的人而想立服从我的人。可是公子重耳事实上也不肯做国君,我又能说什么呢?晋惠公在国内杀了丕郑和里克,在国外又背弃给我国城邑的许诺,他自私无信而我总是加惠于他,难道没有上天主持公道吗?假如有上天的话,我一定能战胜他。”
                   
                  就这样,秦晋韩原大战开始了。


                20楼2009-08-07 08:50
                回复
                  可是后来史学家评选春秋五霸时,仍然把宋襄公算做一霸。通常说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其实,评选霸主的标准后世史学家各有各的标准,例如邵雍就认为宋襄公不能算做是霸主,这就是以成败为标准了。但更多的人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所谓霸主,应该是“率诸侯而朝天子,天下化之兴复中国,攘除夷狄,故谓之霸。”宋襄公虽然迂腐,但能在一个已经开始礼崩乐坏的时代坚持西周时代的道德标准,也有其可爱的地方。
                  且说重耳一行人到宋国时,正是宋国刚刚在泓水之战中惨败后不久。虽然宋襄公待他们不错,但是重耳一行人估摸着元气大伤的宋国没能力帮他们回国,于是决定去郑国碰碰运气。
                  郑国是和晋国同样的姬姓诸侯,在当时也算一个比较强的国家。但是郑文公鼻孔朝天,根本不理会重耳他们。郑国大夫叔瞻谏道:“晋国公子和他的随从都很贤能,而且两国是一个祖宗,不理他们不好吧。”郑文公冷笑道:“诸侯流亡的公子多了,都来我国打秋风,我们都要招待他们?”叔瞻说:“既然主公不打算招待他们,不如把他们杀了,以防后患。”郑文公不听。如果郑文公听了,可能中国历史会有很大的改变。
                  重耳没办法,只好南下,进入了楚国。
                  楚国的先祖是帝颛顼高阳氏(和秦国一样)。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颛顼帝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一带)。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季连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其曾孙熊绎,当周成王时,封其为楚地的子爵。
                  当时的长江、汉水一带还是森林密布的未开发地区,但楚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荆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汉江两岸。(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蚧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两言“筚路蓝缕”,皆指楚国熊绎至熊仪)、熊胸等十余代君王。可见楚国在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都过着艰苦奋斗的穷日子。)楚国国君和臣民们甘苦与共。终于把楚国变成了一个强国。到了熊通的时候,自称为楚武王,时在公元前740年。
                  熊通称王是一件同时严重动摇了周朝三大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封建制度)的大事,俗话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现在小小的子爵楚国居然要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其他诸侯从此对楚国以蛮夷相待(那时的华夷观念和现代的民族观念不同。你行为高尚,符合礼法,你就是“诸夏”,反之则为“蛮夷”。)
                  楚国倒是不怕,反正自己实力硬、疆域大、兵马强。被贬为蛮夷?爱谁谁去吧。楚国是当时中国最为好战的国家,如果七年时间不打仗,那就是奇耻大辱,国君死后见不得祖先。因为楚国好战,又经常获得胜利,楚国疆域不断扩大,居住在楚国境内的华夏文化和蛮、夷部落文化经过长时期的交流,融合成独具特色的楚文化。楚文化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和神话色彩,崇尚自由,富有激(和谐)情,善于想像,善歌好舞,但也信鬼好祠,重神厚巫,原始文化的味道甚浓。


                  28楼2009-08-07 12:42
                  回复
                    可是后来史学家评选春秋五霸时,仍然把宋襄公算做一霸。通常说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其实,评选霸主的标准后世史学家各有各的标准,例如邵雍就认为宋襄公不能算做是霸主,这就是以成败为标准了。但更多的人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所谓霸主,应该是“率诸侯而朝天子,天下化之兴复中国,攘除夷狄,故谓之霸。”宋襄公虽然迂腐,但能在一个已经开始礼崩乐坏的时代坚持西周时代的道德标准,也有其可爱的地方。
                    且说重耳一行人到宋国时,正是宋国刚刚在泓水之战中惨败后不久。虽然宋襄公待他们不错,但是重耳一行人估摸着元气大伤的宋国没能力帮他们回国,于是决定去郑国碰碰运气。
                    郑国是和晋国同样的姬姓诸侯,在当时也算一个比较强的国家。但是郑文公鼻孔朝天,根本不理会重耳他们。郑国大夫叔瞻谏道:“晋国公子和他的随从都很贤能,而且两国是一个祖宗,不理他们不好吧。”郑文公冷笑道:“诸侯流亡的公子多了,都来我国打秋风,我们都要招待他们?”叔瞻说:“既然主公不打算招待他们,不如把他们杀了,以防后患。”郑文公不听。如果郑文公听了,可能中国历史会有很大的改变。
                    重耳没办法,只好南下,进入了楚国。
                    楚国的先祖是帝颛顼高阳氏(和秦国一样)。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颛顼帝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一带)。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季连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其曾孙熊绎,当周成王时,封其为楚地的子爵。
                    当时的长江、汉水一带还是森林密布的未开发地区,但楚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荆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汉江两岸。(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蚧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两言“筚路蓝缕”,皆指楚国熊绎至熊仪)、熊胸等十余代君王。可见楚国在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都过着艰苦奋斗的穷日子。)楚国国君和臣民们甘苦与共。终于把楚国变成了一个强国。到了熊通的时候,自称为楚武王,时在公元前740年。
                    熊通称王是一件同时严重动摇了周朝三大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封建制度)的大事,俗话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现在小小的子爵楚国居然要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其他诸侯从此对楚国以蛮夷相待(那时的华夷观念和现代的民族观念不同。你行为高尚,符合礼法,你就是“诸夏”,反之则为“蛮夷”。)
                    楚国倒是不怕,反正自己实力硬、疆域大、兵马强。被贬为蛮夷?爱谁谁去吧。楚国是当时中国最为好战的国家,如果七年时间不打仗,那就是奇耻大辱,国君死后见不得祖先。因为楚国好战,又经常获得胜利,楚国疆域不断扩大,居住在楚国境内的华夏文化和蛮、夷部落文化经过长时期的交流,融合成独具特色的楚文化。楚文化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和神话色彩,崇尚自由,富有激情,善于想像,善歌好舞,但也信鬼好祠,重神厚巫,原始文化的味道甚浓。


                    29楼2009-08-07 12:42
                    回复
                      充分展示了突出的政治、军事才干。
                      召陵盟后,楚国继续北上东进,与齐国争霸。郑文公改为亲楚,公元前654年夏,
                      齐桓公率齐、鲁、宋等国军队攻打郑国。同年秋,楚成王亲率军北上攻围齐国的同盟国


                      31楼2009-08-07 16:46
                      回复
                        许国(今河南许昌),以救援郑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许救郑”之举。迫使许僖公
                        屈服。面对楚成王咄咄逼人之势,齐桓公也就全力攻打郑国,以阻止楚国北上。郑国只
                        得向齐国求和。齐楚两国打了个平手。


                        32楼2009-08-07 16:46
                        回复
                          公元前645年,楚成王因为徐国亲齐,兴兵讨伐。齐桓公急忙会宋、鲁、陈、卫、
                          郑、许、曹等国盟于牡丘(今山东聊城东北),由鲁国大夫孟穆伯率各国军队前往救徐。


                          33楼2009-08-07 16:48
                          回复
                            楚成王贵而不骄,用招待诸侯国君的礼仪热情宴请了重耳。 酒过三巡,楚成王在酒席上问冲耳:“我这般厚待公子,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将来怎么报答我?” 
                              重耳说:“子女玉帛,楚国都有,羽毛齿革,(楚国)云梦特产。你们不要了的东西,拣到我们晋国还都是宝,我能有什么好东西报答您呢?” 
                              楚成王笑道:“虽然如此说,难道不报答了?” 
                              重耳说:“托大王的洪福,如果我能返回晋国当国君,万一不幸跟您会猎于中原,我愿意退避三舍,以谢大王。退避三舍之后,如果您实在还要打,那我就左手执鞭,右手操弓,好好地跟您周旋周旋。” 
                            楚国大将成得臣听了不是滋味,宴会后对楚成王说:“重耳语出不逊,将来恐怕会忘恩负义,不如趁早杀了他,以免遗患。” 
                              楚成王说:“重耳素有贤名,志向远大,跟随他的人都是能当国家大器的。连上天都保佑他。天将兴之,谁能废之,寡人不敢违天!” 于是招待重耳更加殷勤。
                            就在重耳到达楚国的前一年,他的弟弟晋惠公(夷吾)病倒了。他的儿子圉正在秦国当质子。听到这个消息,心想:“我的母亲是梁国人,梁国却被秦国灭掉了;秦穆公把他的女儿怀嬴嫁给了我,但言谈举止间对我十分轻视。所以我没有强力的后援。如果父亲去世,大臣们立其他宗室为晋国国君怎么办?”于是打算和怀嬴一起偷偷逃回晋国。怀嬴不愿意,说:“如果您一定要走,那我不会跟随您,但也不会出卖您。于是圉不告而辞,逃回晋国。公元前638年,晋惠公卒,世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
                            秦穆公听说圉丢弃自己的女儿,偷偷逃跑了,心中忧虑,思谋别又养出个冤家来。于是四处打听重耳的下落,听说重耳到了楚国,连忙派人去请。


                            34楼2009-08-07 16:50
                            回复
                              公元前637年,重耳一行人到达秦国,受到秦穆公的热烈欢迎。秦穆公与其相谈甚欢,于是打算把五个宗室女子一起嫁给重耳,其中包括被世子圉留在秦国的怀嬴。
                                重耳不想答应,心想:“圉是夷吾的儿子,夷吾是我重耳同父异母的弟弟,圉按辈份应该是我重耳的侄子,应该称我为伯父。而怀嬴就是我重耳的侄媳妇。当伯伯的娶侄媳妇当妻子,是乱(和谐)伦的行为。从另外一层说,怀嬴的母亲伯姬和我重耳都是晋献公的儿女,我们俩个是同父异母的兄妹。秦王理应是我重耳的妹夫。那么怀嬴就应该叫我为舅舅。难道当舅舅的能和外甥女同床共枕吗?” 
                              他手下的随从们听说他不肯答应,心中可急了。赵衰规劝他说:“我听说怀嬴既美丽又有才,秦穆公夫妇十分宠爱她,你不娶怀嬴,怎么能讨秦君的欢心?不讨秦君的欢心,不借秦国之力,怎么能取得晋国?”狐偃问重耳道:“你现在回晋国,是想奉世子圉为君,还是想取代他自己为君?”重耳说:“那还用说,当然是自己为君了。”狐偃直言不讳地说:“如果奉世子圉为君,怀嬴就是国(和谐)母,当然不能答应这门亲事。如果想取代他,那么怀嬴就是仇敌的妻子,娶她又有什么不可以呢?”重耳心有所动,但脸上还有惭愧之色。司空季子不耐烦了,急急地说:“诚然,怀嬴在辈份上应该称你为舅舅或者伯伯。你娶怀嬴为妻在感觉上是有点勉强。可怀嬴的母亲、父亲何尝不知道这些?人家为什么不计较呢?你正要夺取世子圉的国家,哪里还管他的妻子?要成就大事就不要顾惜小节,不然后悔都来不及了!”
                              一帮随从们从政治策略角度出发的陈辞,打消了重耳伦理道德方面的顾虑,促使他下定决心,同意娶怀嬴为妻。秦穆公大为高兴,请重耳喝酒。
                              当时贵族们在宴会上经常即兴赋诗,用诗歌来暗示自己的意图。本来按身份,应该是狐偃陪重耳去应酬。狐偃担心自己文采不够,推荐赵衰代替。
                                宴会上,赵衰先赋了一首诗经里的《黍苗》,把自己比喻成小禾苗,等待秦国的甘霖来滋润。这就等于向秦国提出求助,能不能把我们送回晋国去当国君。
                                秦穆公也是个文学中年,吟了一首小雅里的《采菽》,描写采摘大豆的情景,暗示重耳,自己会善始善终。
                                赵衰又赋了一首《河水》,说自己万川归海,流落到秦国这个港湾。
                                于是秦穆公赋了《六月》,这首诗记述周宣王的中兴。这等于秦国已经表态了,承诺送重耳回国。
                                重耳立刻离席拜谢,秦穆公降一级台阶站立,表示不敢当。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率领五百辆战车、两千名骑兵、五万名步兵把重耳送到了黄河边上(秦国很下本啊),分一半人马送重耳东渡黄河。此时距离重耳被父亲追杀而流亡出祖国的时候,已经十九年了。


                              35楼2009-08-07 21: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