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苑吧 关注:6,291贴子:177,031

【诗苑逍遥】——凌波微步逍遥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主持人:溥凌新一代、逍遥马のしぼ
栏目内容:主要讨论诗歌散文的写作技巧,名篇佳作赏析。另外,介绍外国诗人的佳作,欧洲文坛的动态,以及讨论今后诗歌的走向。
对名篇佳作的赏析很重要,也很难,这需要赏析者具备较广的知识面、较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作品以及作者有着全面的了解,好的赏析文甚至超过作品本身。多读赏析文,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发一篇“头发长心眼短”老师写的文章,是对苏轼《江城子》的赏析。她是国家一级作家,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我曾征询过她的意见,她表示她在百度帖吧发表的所有作品都可以自由使用,在这里还是要谢谢她。上个月和她争得面红耳赤,但在我的内心里,还是很佩服她的。


1楼2009-08-07 05:52回复
    支持!


    2楼2009-08-07 05:54
    回复
      原文
           苏轼《江城子•记梦》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背景
           《江城子》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刚到密州任(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十六岁时,与当时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识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很低调。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一问一答,严丝合缝。苏轼问她其它书,她也约略知道。后来,她又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和嘱咐。所以,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实乃比花解语、比玉生香的贴己人儿。
           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沟山。柳沟山又名老翁山,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苏轼、苏辙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王弗的去世,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苏轼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正是由于与妻子情深意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长久。
           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后来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
           十年忌辰,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苏轼梦见亡妻王弗。在这个本来就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闯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汹涌澎湃难以遏止。苏轼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写明了做梦的日子。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词的上片则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 


      3楼2009-08-07 05:55
      回复

        逐句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自然是茫然不知了,而活着的人对于逝者不也同样茫然不知吗?“十年”时间,与后面的“千里”距离,不论长短,都是有限的。但是,当“生死”二字,化作一座大山,横亘在恩爱夫妻之间的时候,千赶万赶也赶不过去,千求万求也求不过来,就是永无休止的了。谁都明白,生者与死者是不能会面的。这里“生死”两字,道出两个世界,用得十分沉痛。因为“生死”二字不是艰难险阻,苏轼怎么也绕不过,躲不开。使其后面的“两茫茫”不仅有了“全无所知”之感,而且有了“永无所知”之感。而这种永无所知的煎熬,竟然已经煎熬了十年!
             “不思量,自难忘”赏析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未尝一日去怀。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矛盾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没有刻意地思量,但也时刻未曾忘怀!
             东坡性豪爽,不是自艾自怜身世之人,况且经历了十来年宦海浮沉,恐怕也没有多少时候去刻意思念亡妻,所以自有“不思量”句。可是那种溶入灵魂的相思,却是挥之不去的。每次伏案疾书,都仿佛妻子在旁边磨墨。每次挑灯夜读,都好像妻子又送来夜宵。一举一动,一行一止,都有妻子的影子萦绕在自己身旁。苏轼怎么能忘,又怎么能忘得了?
             柳永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表达的相当于青年时代的爱情,热烈而浪漫,但是却容易消退。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则是共经忧患的中年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却淡雅隽永,历久弥坚。苏轼本来就提倡“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于是便表达得如此的含蓄委婉和刻骨铭心。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赏析
             王弗死后,迁葬于苏轼的家乡四川眉山,而此时苏轼则在山东密州,何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身边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说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的孤寂清冷!自己呢,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也无处诉说。其实,即便坟茔就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够相互“话凄凉”了吗?这种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进一步烘托了苏轼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重逢的遗恨。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赏析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既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喻了自己的仕途沧桑。
             “相逢”,死者依然如故,而生者呢?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沧桑,颠沛流离,倍尝艰辛,早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此时此刻,死者与生者若能相逢,肯定也是“不识”的了。
             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担心妻子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这里,在苏轼的想象中,亡妻是不变的,是音容依旧的。只担心妻子认不出自己,而一点都没有担心自己认不出妻子。这说明苏轼心中的夫妻情感始终停留在绛苞初结的一瞬,而未曾有一丝改变。
             如梦如幻,似真非真。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其实上,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深情,早已突破了父训。  
          
            
        


        4楼2009-08-07 05:57
        回复

          逐句赏析
               “夜来幽梦忽还乡”赏析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
               正是由于“不思量,自难忘”的刻骨铭心的思念,才产生了诗人的梦境。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甚至连生死的距离,都没有了。
               “小轩窗,正梳妆”赏析
               往昔的美好时光重现在眼前——小轩窗下,妻子对镜理妆。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
               小轩窗下的梳妆场景,可以合理推想一下。苏轼在哪里?必然就在正在打扮的妻子的身旁。在干什么呢?一是欣赏,二是帮忙。
               在十年的夫妻情缘中,两人感情极好,又都不拘小节。诙谐的苏东坡为妻子画眉弄妆恐怕也是有的,顽皮的妻子调过头去在苏轼的脸上擦胭脂估计也少不了。苏轼与王弗相濡以沫的共同生活中,闺房之乐便如同不断绽放的花朵,点缀着相互的人生。
               而如今,花朵依旧含笑,只是,就算静静地望着王弗梳妆,也永远不可能了。这朵璀璨的花朵,突然间,就具备了让人痛彻心扉的力量。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赏析
               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却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这里与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映照。一说情思萦绕,怅惘空虚;一说纵使相逢,苦不堪言。蓦然相逢,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无言”,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好梦终会醒,又如何能够让这个梦一直做下去?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赏析
               词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
               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恸。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想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
               唐代开元年间,幽州衙将张某之妻孔氏死后,一日忽从冢中出,题诗赠张曰:“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苏轼化用其意,遥想亡妻在清冷的月光下,在“千里孤坟”处眷顾人世、难舍亲人、摧肝断肠的凄凉处境。此典用得贴切,不着痕迹。并由于作者刻意用了“料得”这样一个主动词和“年年”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单位,使之不仅含有死者对生者的怀念,而且增添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使本词产生了双重的生死怀念之情,词的重量顿时倍增。  
            
            
          


          5楼2009-08-07 05:59
          回复
            全词赏析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纵观全词,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
                 诗人选用《江城子》词调写悼亡之作,恰如其分。如上阕“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由于句式参差,虽明白如话,却韵味醇厚,使人倍感沉痛。再如诗人化用“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填出“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与上阕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充分利用词中长短句的特点,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在苏轼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这在词的内容的开拓上有它的独特意义。在此以前,文人填词,多半为应歌而作。到苏轼才开始有所转变,不完全为应歌而作,转而表现情怀。不但扩展了词的题材,对词的品格也有所提高。
                 读此词,明显能看到它字字都浸着血泪,能听到作者撕心裂肺的恸哭之声,能感受到作者悲怆沉痛的思念之情,能品味到作者感天动地的痴情之心。 


            6楼2009-08-07 06:01
            回复
              o(∩_∩)o...兄这般谦逊的【先斩后奏】让凌都无法不【同谋】了,(*^__^*) 嘻嘻……就是把凌名字置前,让凌有些粉墨倒置鸠占鹊巢的感觉了,这可是兄的主打栏目哦!!!不能改了么?只是凌一定会为此栏目加油努力的决心不会变o(∩_∩)o...
              问候兄早安!!!一天好心情!!!


              IP属地:黑龙江7楼2009-08-07 06:48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8楼2009-08-07 07:11
                回复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将会过去;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IP属地:黑龙江9楼2009-08-07 07:24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10楼2009-08-07 07:43
                    回复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IP属地:黑龙江11楼2009-08-07 07:45
                      回复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童年接受法国家庭教师管教并深受俄罗斯乳母语言的影响。12岁随父赴彼得堡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以能诗闻名。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1817~1820)冲破贵族传统文学语言局限,大量运用俄罗斯民间词汇和口语,被认为是俄国文学语言的转变。1820年5月因诗作抨击时政被以调动为名流放南方,途中患病,前往高加索、克里米亚旅行疗养,9月抵基希尼奥夫,1823年调往敖得萨。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09-08-07 07:48
                        回复
                              其间醉心于拜伦作品,与十二月党人过往密切并写下《短剑》(1821)等诗。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22)、《茨冈》(1823~1827)描写文明人与自然之女的爱情悲剧。


                          IP属地:黑龙江13楼2009-08-07 07:51
                          回复
                            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1831年3月,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定居彼得堡并重任十等文官。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1837年1月27日与法国贵族逃亡者丹特士决斗负伤,29日辞世。


                            IP属地:黑龙江14楼2009-08-07 07:52
                            回复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IP属地:黑龙江15楼2009-08-07 07: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