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自然是茫然不知了,而活着的人对于逝者不也同样茫然不知吗?“十年”时间,与后面的“千里”距离,不论长短,都是有限的。但是,当“生死”二字,化作一座大山,横亘在恩爱夫妻之间的时候,千赶万赶也赶不过去,千求万求也求不过来,就是永无休止的了。谁都明白,生者与死者是不能会面的。这里“生死”两字,道出两个世界,用得十分沉痛。因为“生死”二字不是艰难险阻,苏轼怎么也绕不过,躲不开。使其后面的“两茫茫”不仅有了“全无所知”之感,而且有了“永无所知”之感。而这种永无所知的煎熬,竟然已经煎熬了十年!
“不思量,自难忘”赏析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未尝一日去怀。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矛盾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没有刻意地思量,但也时刻未曾忘怀!
东坡性豪爽,不是自艾自怜身世之人,况且经历了十来年宦海浮沉,恐怕也没有多少时候去刻意思念亡妻,所以自有“不思量”句。可是那种溶入灵魂的相思,却是挥之不去的。每次伏案疾书,都仿佛妻子在旁边磨墨。每次挑灯夜读,都好像妻子又送来夜宵。一举一动,一行一止,都有妻子的影子萦绕在自己身旁。苏轼怎么能忘,又怎么能忘得了?
柳永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表达的相当于青年时代的爱情,热烈而浪漫,但是却容易消退。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则是共经忧患的中年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却淡雅隽永,历久弥坚。苏轼本来就提倡“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于是便表达得如此的含蓄委婉和刻骨铭心。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赏析
王弗死后,迁葬于苏轼的家乡四川眉山,而此时苏轼则在山东密州,何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身边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说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的孤寂清冷!自己呢,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也无处诉说。其实,即便坟茔就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够相互“话凄凉”了吗?这种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进一步烘托了苏轼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重逢的遗恨。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赏析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既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喻了自己的仕途沧桑。
“相逢”,死者依然如故,而生者呢?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沧桑,颠沛流离,倍尝艰辛,早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此时此刻,死者与生者若能相逢,肯定也是“不识”的了。
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担心妻子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这里,在苏轼的想象中,亡妻是不变的,是音容依旧的。只担心妻子认不出自己,而一点都没有担心自己认不出妻子。这说明苏轼心中的夫妻情感始终停留在绛苞初结的一瞬,而未曾有一丝改变。
如梦如幻,似真非真。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其实上,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深情,早已突破了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