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露阁吧 关注:69贴子:351
  • 3回复贴,共1

【摘抄】易中天《品三国》第二十八集《借刀杀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为作为资料来用,所以是节选,而且有删节。


IP属地:山东1楼2009-08-09 19:24回复
    祢衡的死,在后世博得了许多同情。同情的原因,也无非三个:第一,祢衡有傲骨;第二,祢衡骂曹操;第三,祢衡死的冤。死的冤也有两层意思,一是他不该死,而是他死于曹操之手,是曹操借刀杀人。其实,这些说法都似是而非。不加分析,就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第一个问题,祢衡有傲骨吗?好像有。因为他所到之处,都要辱骂最高当局。在曹操那里他骂曹操,在刘表那里他骂刘表,在黄祖那里他骂黄祖。有几个人敢这样做?没有几个。这就很有些人钦佩。但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看问题。骂当局,也未必就是铮铮傲骨。我们还要问:一,这个当局该不该骂?二,这个人为什么要骂?三,他是不是从来就骂,从来就不和当局合作的?这样一问,问题就出来了。
        首先,祢衡并非“不合作主义者”,他其实很想和当局合作的。《后汉书·祢衡传》说,祢衡原本是“避难荆州”的。当时在荆州避难的人很多,因为刘表创造了一个对本土人来说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这个时候,祢衡如果真是高士,他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像诸葛亮说的那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一种是像诸葛亮做的那样,待机而动,择时而出。但祢衡没有选择任何一种。他按捺不住表现自己的冲动,离开荆州,来游许下。据说,祢衡出来寻找发展机会时,曾“阴怀一刺”。刺,就是名片,也叫名帖。也就是说,祢衡的身上悄悄地揣上了张名片,准备投给他看中的老板。这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当时许多人也都是这样做的。问题是祢衡走来走去,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让他“高就”的地方(无所之适)。这就让他非常失望,也就开始骂人。
        史书所载祢衡的开骂,是在许县,时间则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据《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引注《典略》,那时曹操刚刚迎奉天子,许县也刚刚建都,四方豪杰,云集于此,可谓人才济济。于是有人就好心好意地建议祢衡与陈群、司马郎交往,谁知他竟一脸的不屑,说我岂能和屠户卖酒的人打交道!陈群字长文,祖父、父亲、叔父都是当时的名士,他本人也和孔融是朋友,同朝为官,并不是屠户。司马郎字伯达,世家子弟,是司马懿的长兄,当然也不是卖酒的。赵某是当时的荡寇将军,饭量颇大。于是祢衡便嘴巴一瞥说:荀某可以凭他的脸蛋去司仪吊丧,赵某凭他的肚皮可以去监厨请客。请大家看看,这都是什么话!总之,祢衡谁都看不起,稍微看得顺眼一点的也就是孔融和杨修。但祢衡对他俩也不客气,常常对人说,也就大儿子孔文举(孔融),小儿子杨德祖(杨修)还凑合,其他小子都提不起来。祢衡说这话时,自己不过二十出头,孔融已经四十岁了,竟被呼为“大儿”!这哪里是什么傲骨?分明是狂悖!
        现在我们也弄不清楚祢衡是因为到处碰壁而破口大骂,还是因为喜欢骂人而到处碰壁。依我看多半是第二种情况,或者兼而有之,恶性循环。《后汉书》说他“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也就是非常意气用事,非常刚愎狂傲,喜欢故意和时尚唱反调,故意和别人过不去,也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意思。《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引注《典略》则说他“恃才傲逸,臧否过差”。如果认为某个人不如自己,就懒得和他说话(见不如己者不与语),所有的人都因此而讨厌他(人皆以是憎之)。
        讨厌他也是当然的。如此狂悖无礼的人,人际关系怎么好得了?而祢衡似乎也不想搞好关系。《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引注《典略》说,祢衡被曹操驱逐出境,众人来送他,相约说:“衡数不逊,今因其后到,以不起报之。”因此,祢衡来到时,众人坐的坐,躺的躺,都不理他。祢衡却一屁股坐下来放声大哭。大家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坐的是坟堆,躺着的是尸体,我夹在坟堆和尸体之间,能不难过吗?这样喜欢骂人,而且骂起来这样尖酸刻毒的家伙,有谁会喜欢?所以很多人都把他恨到了骨头里(众人皆切齿)。
    


    IP属地:山东2楼2009-08-09 19:35
    回复
      SF


      4楼2009-08-09 19:36
      回复
        bd


        IP属地:辽宁5楼2009-08-09 23: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