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这个帖子取名《痛定思痛》,是想告诉大家,这是我经历了痛苦后,平静下来回忆痛苦的反思。字字都是我的肺腑心声。我笃定和我有类似遭遇的同学数不胜数,但他们只是选择了沉默。我写这帖根本不会做指望我声讨的某些人会良心发现的白日梦,也无意于去干什么炸学校报复社会的事情,更不可能像新闻里一样二十年后用劲力气痛快地甩叶智超的大耳光。但是我会字字负责任地一一说明,告诉他们,我受到的每一次伤害和侮辱都是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无可挽回。我会带着这样的记忆直至进坟墓那一天,把刻骨铭心的怨气继续带进坟墓。我不会恨他们中的任何一人,也不会原谅,因为我的感情很有限,也不是宽容无边的圣母玛利亚,不会为他们这些不值得的人浪费我的感情。
这里贴出著名教师吴非的一篇杂文。我今天既然敢写这帖子,就绝不怕叶智超诸人知道我是谁。叶智超在我们毕业后依然打探我们的动向,心里有数。我如实说,我和杰出校友半点不沾边,我毕业后连高中都考不上,只念了南通师专,专转本读了盐城师范。但我同样是组成南航初中这个黑暗牢笼中庞大的痛苦记忆的一块碎片,不可分割。亲爱的读者只能通过我这个冰山一角略见几面,但水面下更深沉的黑暗,只是因为沉默而隐忍不发,不为人知。如果有人把这些文字呈给叶智超诸人看了,而且叶智超一定能看出我是谁,我也不会惧怕分毫。我说的每一个字都对得起自己的天地良心,我没什么好心虚的,该心虚的是做贼的人。
“杰出校友”思痛记
吴非(王栋生)
六一那天,写了篇短文——“我们需要保卫童年”,有读者来电话,说网上有一桩新闻,可以对照,要我立刻阅读。那是南京拉萨路小学的两名“杰出校友”借儿童节回忆母校的文章,我读过很震惊,没想到那所名校有如此不堪的一页。几天过去了,这组“校友揭露母校”的日志传遍网络,而我也无法停止自己的思考。
小学本不存在“升学率”矛盾,早就有了“就近入学”的规定,但一些重点中学像是有“治外法权”,依然以各种特殊理由保有升学考试权,这就让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趋之如鹜。而社会和教育界的评价方式,也让某些小学教学行为失范。两位日志作者在该校毕业,考入重点中学,读了北大清华,赴英美读完硕士,按说一路顺风,应当对母校感恩戴德。可她们说“回忆起当时学校之黑暗、教师之发指, 几乎落泪”,“我从不掩饰对这所小学的厌恶”,“觉得应当借儿童节的机会, 反映所谓的小学名校的部分真相,保护家长, 救救孩子”。两位作者署实名,并表示对所写内容负责。学生之于母校,如子女之于家庭,如不是怨愤所积,不至于这样决绝的。
这组日志,详细地叙述了昔日小学老师撕作业本、罚抄作业、写检讨、暴力体罚、批斗会等一系列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做错题了,撕作业本,重写;钢笔字有涂改,也被老师撕掉;含泪抄写到晚上11点,眼泪弄湿了本子,皱了,也被撕掉,重写……课堂上交头接耳,罚抄本课生词100遍;某个词默错了,罚抄100遍;上课忘带课本,罚抄50遍;课间操动作不标准,罚抄50遍……“批斗大会”写得详细,真不敢相信,成年人对儿童用这种方式,得有多么冷酷的心!——被批斗者背贴黑板,立正站好,否则前胸或后背就会挨一教鞭……没有教鞭,就用手扇耳光……“我最恨的事是,老师批斗我的时候总喜欢用手指狠狠戳胸部。那时我刚刚开始青春期发育,因此每一次都痛得直掉眼泪,而且觉得特别羞耻。我一直特别羡慕四班,因为他们班有个男老师。男老师不打女生,而女老师男生女生都打。”
骇人听闻的,是十岁出头的孩子,已被鼓励告密:“在所有的‘治理’手段中,检举揭发是我最为憎恶的”;教师让小学生当众揭发,课上谁交头接耳了,谁传小纸条了,谁偷看闲杂书籍了。主动举报他人,就可以回家,被揭发的,挨骂。“我当时极端痛恨这种手段。可以问心无愧的说,我从未举报过任何人……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相信文()革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土壤,并且从未真正远离……”
——请读者原谅我的摘引,因为两位作者受了高等教育,有了留学经历,她们对教育的认识已很有深度,我的议论是多余的。如此悲苦的童年,也是引发读者热议的原因。对这组日志的看法,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童年教育,不严厉不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有人认为,无论如何,两位作者毕竟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进入名校,功成名就,不该以怨报德。而耐人寻味的,是作者之一目前正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她认为,所谓严厉教育的恶劣之处恰恰是它对儿童道德的摧毁,不尊重生命的“培养模式”剥夺了学生的未来;——即使在应试的环境下,也完全可以避免这种丧失人性的“教育”。另一位作者则认为,“通向幸福有无数种岔道无数种可能,不是只有读名校这一条”。在文中,她们也怀念和感激那些有着宽容慈悲之心并尽可能保护学生的老师们。
教育界也有人谈感想,毕竟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该小学已经不是当年那样啦。该校负责人回应媒体时表示,“文中许多被点名的老师现在已经退休,不可能再去打扰他们,或是做出处理。”是的,十多年过去了,很多学校已经“洗白”了,可伤痕却刻在孩子的心头。不知那些有虐童行为的教师有没有想过,他们当年那些错误的言行,给成长中的儿童造成了多大的伤害!那些阴影留在儿童的记忆中,所形成的恐惧与委屈将有可能一直跟随他们走向遥远的时代啊。
与青年教师交流时,常问起他们的童年记忆。我发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印象特别深,因为那是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萌出什么样的芽。儿童看到善良和真诚,得到爱与美的熏陶,生命中最早的阳光,有可能一直照亮他的路。同样,幼小心灵所遭受的任何凌辱,那块阴影也难以驱散。我相信,两位“杰出校友”对母校的批评,是出自善良的动机,出自对教育的期望。毕竟,每个人只有一次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