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插茱萸醉瑶台吧 关注:320贴子:21,901
  • 6回复贴,共1

今天是农历七月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和道教的中元节,民间则称之为鬼节。


1楼2009-09-03 22:23回复
    “盂兰盆”是梵文音译,乃“解倒悬”之意——佛陀的弟子目莲惊见母亲因生前罪孽颇重而在地狱受苦做饿鬼,食物一到她嘴边就燃烧起来化为灰烬。佛陀说必须联合众人在七月十五供养十方僧人,其母方能得度。
    后来,民间逐渐形成在七月半供养饿鬼、超度亡魂的习俗,目救莲母的故事也成为绘画和各地戏曲、曲艺的重要题材——看目戏莲可是七月半的“保留节目”哦。
    中元之名和上元相对应,不同的是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张灯在水中。


    2楼2009-09-03 22:26
    回复
      放河灯也是七月半的重要节目。
      河灯往往做成莲座状,故又叫“荷花灯”,中元夜把灯放在水中任其漂浮,以普渡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所以这一天不能随便去水边以免被鬼抓去做了替死鬼。
      至少从北宋开始,这种宗教活动已基本演变为“嘉年华”式的狂欢,从娱神变成了娱人——
      “坊巷游人入夜喧,
      左连哈德右前门。
      绕城秋水河灯满,
      今夜中元似上元。”
      清初满族诗人文昭就曾在其《京师竹枝词》里这样描写老北京的中元盛况。(这些河灯不管多么精巧,第二天必须扔掉,否则不吉利。如林海音的公爹夏仁虎先生曾在其《旧京秋词》里记录这个风俗:“中元夕,里巷小儿结队,持莲灯以嬉。齐歌曰:‘莲花灯、莲花灯,今日点了明日扔。’”)
      杭州人则习惯七月半游湖赏月,如老家在杭州郊区的唐末诗人罗隐就曾写过《中元夜看月》,而明末张宗子的《西湖七月半》则用简净优美的笔调描述了杭州人一窝蜂大做游湖赏月状的情景。


      3楼2009-09-03 22:30
      回复
        七月半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放焰口,即办佛事超度亡灵。
        丰子恺先生在晚年写过一篇《放焰口》,说他很喜欢放焰口的文词:
        “读了这些文词,慨叹人生不论贵贱贫富,善恶贤愚,都免不了无常之劫。然亦不须忧恸……”.
        淡淡数语,体现出老作家历尽风雨后的淡定、从容与豁达。


        4楼2009-09-03 22:32
        回复
          • 125.85.223.*
          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又称鬼节,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5楼2009-09-03 23:05
          回复
            • 125.85.223.*
            三元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6楼2009-09-03 23:11
            回复
              “三元节 ”原来如此啊!古人所传设立的节日,都是祈福、消灾或提醒人们季节气候农耕之事。真好。


              7楼2009-09-04 13: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