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吧 关注:194,207贴子:1,393,624

普通话的轻声调有无来自入声的可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09-09-06 20:20回复
    晋语“-子”、“-的”都有喉塞入声-?韵尾,现在有弱化为轻声的趋势,另外吴语入声的喉塞韵尾-?也在向纯短元音、无塞音韵尾的方向发展。
    喉塞入声如不是特别用力关断喉气流,仅是微微有点紧喉意思的话,是和普通话轻声的发音特点差不多的。


    2楼2009-09-06 20:26
    回复
      晋语中有许多不是古入声字的也派入喉塞入声,塞音尾发音也不强烈,几乎就是一种特殊的调值。所以,这类“入声调”也不尽与古入声相对应,普通话轻声也是这样。
      轻声,或许是晋、淮、吴、闽喉塞入声的发展趋势?
      普通话轻声,说是某种特殊的“入声调”,似乎也未尝不可。


      3楼2009-09-06 20:33
      回复
        自宋元以后,北京话历史上应该出现过喉塞入声-?韵尾,和晋语的音系也应有相当接近的时期,所以有类比性。
        喉塞短调,作为表达一种特殊语气,将非古入声字并入入声,在南北各方言里也不鲜见。


        4楼2009-09-06 20:39
        回复
          普通话轻声语音特征:
          主元音是短元音,音长比四声中最短的去声(第4声)还短,声母浊化紧化,有4、3、2三个音高。语法用字,有些是固定的轻声读法,如-的、-地、-得、-子、-头、-里,叠字中的第二个字等等。


          6楼2009-09-08 21:06
          回复
            根据以上,本人认为中古上声调的上古来源可能起于声母的用力发音方式,至韵母爆发为高调,所以中古的上声“高呼猛烈强”,即类似绍兴吴语335的调值演变为普通话的214、广州话的35都解释得通。特别是普通话的214,起始调也是十分用力的,尾音也是高调,调型可能和中古完全一致。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汉越语(越南汉借音,主体音系借自中古汉语)的上声,阳上调也是214,阴上调是325或335。


            24楼2009-10-12 20:08
            回复
              哦,关于“汉越语声调”有点小小差错,但不影响上述推测:
              越南语共6声调(如按汉藏语系习惯将入声独立,则为8调),即平声、玄声、问声、跌声
              序号 越南语名称 汉译名称 汉越语对应中古汉语声调 描述 例字 
              1 ngang 平声(阴平) 清平、次浊平 44,平,长,类似普通话阴平声 ma 
              2 huyền 玄声(阳平) 全浊平 31,中降,长,类似普通话去声 mà 
              3 hỏi 问声(阴上) 清上 21(4),低降或低降后升,长,紧喉,类似普通话上声 mả 
              4 ngã 跌声(阳上) 部分浊上 32/4,中,紧喉且中断 mã


              25楼2009-10-12 20:16
              回复
                214/325。。。母>姆妈/妈。。?mma?....真是对应得太完美了!
                就从这一点开始出发,我决定也来“揣测”一下中古、上古的声调或音节形式,以及方言声调及声调变读的语音学依据。【待续】


                26楼2009-10-12 20:26
                回复
                  淮官的“姆妈”更准确是?m?ma?,?表示紧喉而不是吴语的清化符号.
                  韩语的“妈”基本也是这样念的,另外日语的“马”(古上声字)一种读音念щma,“梅”(上古本字是“某”,中古上声)读щme,这两个读音都借自南北朝之前的上古汉语,都突出了古上声起始用力的发音方式:

                  酸果也。从木从甘。阙。槑,古文某从口。莫厚切
                  (注意:“厚”是中古浊上声字,现在归去声)


                  27楼2009-10-12 20:39
                  回复
                    先预存一个资料供以后参考:
                    王新华,【敦煌变文“一”字的通假与变调的序列】  
                    http://www.fjdh.com/wumin/HTML/69014.html
                    罗常培先生在《千字文》残卷中发现了一些重写元音的例子,开列如下[5](P66):
                        组dzo’o  纺po’o  酒dzu’u 举ku’u 象syo’o  唱co'o 时ci’i
                        这七例中,除“唱”、“时”外,其余五例都是上声字,这表明当时上声字的读音最长。
                        去声字的音长问题,当时的语音材料中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资料,不过从稍后一点的材料看,去声应该也是一个音长较短的声调。《翻译老乞大、朴通事凡例》为朝鲜崔世珍所撰,时代大约在16世纪初期,其中有关于汉语声调的记录,兹录于下:
                        但连两字皆上声,而势难俱依本声之呼者,则呼上字如平声浊音之势,然后呼下字可存本音。……若下字为虚,或两字皆语助,则下字呼为去声。[6](P189)
                        其上半段是说上声和上声连读,前字变为阳平。下半段是说,两个上声字连读,如果下字是虚词,则读为去声。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的去声大约较短,类似于轻声。


                    28楼2009-10-12 21:55
                    回复
                      上文可见,明代官话的上声调,可能和普通话高度一致:
                      但连两字皆上声,而势难俱依本声之呼者,则呼上字如平声浊音之势,然后呼下字可存本音
                      老虎 214+214=24(35)+214
                      若下字为虚,或两字皆语助,则下字呼为去声
                      谷子 214+214=211+40(41)
                      《千字文》残卷是用吐蕃文(藏文)描述的中古汉字音,“组”dzo’o=dzoĥo或dzo?o,这和普通话“组”/tsu/214=/tsu'u/[tsu211+ĥu4]的调型基本一致.
                      金理新比较汉藏语:
                      藏语:dkaĥ “困难、艰难”-- 汉语:“苦”
                      藏语:dguĥ “九”-- 汉语:“九”
                      。。。。
                      由此得出上古汉语上声来源于-ĥ的结论,本人认为有理,而郑张-潘所拟的上古-?很难圆满解释作为长音的中古上声。
                      但我认为金理新考虑的有些不全面,忽略了声母的作用,dg-之类的复辅音的双重抑压作用(两个塞辅音在发后面元音之前均不完全除阻,蓄积了巨大势能),可能才是后面的-aĥ,-uĥ变成折升调的动因。


                      29楼2009-10-12 22:36
                      回复
                        试着推导几个拟音:
                        “母”--原始汉藏语主元音应是a,从藏语ma,a-ma(ĥma,即安多藏语中常见的“阿妈”),汉语“毋”(上古鱼部字)由“母”变化而来可见:
                        ĥmaĥ=ĥщ.maĥә-->moĥu-->mu'u
                        “九”
                        dkuĥ=dә.kuĥu-->kщĥu-->kï'u
                        轨、宄
                        ĥkuĥ=ĥщ.kuĥщ-->küĥi-->ky'i
                        以上拟音中,ĥә.dә.表示半除阻的弱短音,其中的短元音与辅音舌位相近,无论声母、韵尾,所有的辅音均有弱除阻。其中的若元音、主元音均发生协同音变(在音变过程中相互影响)。
                        麻窝羌语“九”Rguә,正是dguĥ>ĥguĥ>Rguә的演变阶段(这里的R代表小舌浊擦音),和汉语“九”依声孽生(谐声)出“轨、宄”的语音演变历程一致。


                        30楼2009-10-13 00:04
                        回复
                          以上ü、ï表示央高元音。模拟从上古音演变至中古音的历程。


                          31楼2009-10-13 00:07
                          回复
                            梦、薨、亡(盲)、莫(暮)、苜(蔑)、冥(瞑)、瞢(矒)、朦、昧、晦、眇(渺)、眯(迷)、瞀、雾、昏、眠.....应是汉语中的同族词, 均表示昏暗迷蒙、视物不清的意思,且有连绵词朦胧、迷离可推测原始形式有复辅音。但把这些字统一为一个音系或找出什么“旁转”的规律来,却很难做到,可能从极早的原始汉藏语就出现分化了,只残存下相同的声母。
                            藏语中相当的同源词“梦”:rmang、rmi-lam


                            32楼2009-10-13 14:44
                            回复
                              可以这样构想:
                              介音性质的闪音r(硬r)弱化为通音ř,中古之后在各方言中或变成元音或消失。
                              浊辅音因低响度首先弱化成ĥ,得以保留闪音r性质,而后弱化的ĥ-进一步弱化并消失,闪音r变边流音l。
                              浊辅音如发生清化,喉头由紧变松而且气流有所增大,之后的闪音r易擦化为通音ř,而后部分ř>ï(央高元音),即二等与重纽三等。中古通音(半元音)性质的ř可能仍存在,即二等介音。
                              如浊塞音发生擦化,则擦气流使闪音r带上强烈气流,也变成通音ř,即gr-->γř,匣母二等音的成因。鼻通音ŋ-(r)也可能因为发音时喉头较松懈,使r擦化成通音;另一演变为影母的解释可以如下:
                              “雅”
                              ?ŋraĥ-->?ŋřa'a
                              “鸦”
                              ŋraa-->Nřaa-->ĥřaa(‘řaa)
                              由上文结论,上古上声(中古调类)的发音方式先是紧、低沉的略长一段抑压,而后跃升为短高音;如果去除发音起始的紧喉作用就变成为平调了。至于声母清化的原因,则是音高拔升所致,ŋ-->N-->~/ĥ则是鼻音弱化的一般历程。


                              34楼2009-10-15 01: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