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预存一个资料供以后参考:
王新华,【敦煌变文“一”字的通假与变调的序列】
http://www.fjdh.com/wumin/HTML/69014.html罗常培先生在《千字文》残卷中发现了一些重写元音的例子,开列如下[5](P66):
组dzo’o 纺po’o 酒dzu’u 举ku’u 象syo’o 唱co'o 时ci’i
这七例中,除“唱”、“时”外,其余五例都是上声字,这表明当时上声字的读音最长。
去声字的音长问题,当时的语音材料中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资料,不过从稍后一点的材料看,去声应该也是一个音长较短的声调。《翻译老乞大、朴通事凡例》为朝鲜崔世珍所撰,时代大约在16世纪初期,其中有关于汉语声调的记录,兹录于下:
但连两字皆上声,而势难俱依本声之呼者,则呼上字如平声浊音之势,然后呼下字可存本音。……若下字为虚,或两字皆语助,则下字呼为去声。[6](P189)
其上半段是说上声和上声连读,前字变为阳平。下半段是说,两个上声字连读,如果下字是虚词,则读为去声。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的去声大约较短,类似于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