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庆余年》第27集,范闲狂背唐诗宋词将庄墨韩气吐血,感觉很过瘾。
但是,感觉庄老爷子有一段话分析的很贴切,“这首诗(指范闲抄袭杜甫的《登高》)的后四句,其中之意,苍凉潦倒,要不是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意境,可范先生你年少风光,怎么也有如此悲凉的心境呢?”
可见庄老爷子不仅仅是为了构陷范闲,他确实也发现了范闲的诗作(尤其是后四句)有很大的疑点。
细细品来十分的有趣,《登高》这首诗语文课本都学过,这首七言写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二年,杜甫时年五十六岁,时值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四年,本以为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王朝可以重现往日的辉煌,但令天下人寒心的是自安史之乱后直至朱温代唐,大唐王朝是日薄西山,杜甫自己则是仕途多舛,只有怀揣这样的心境,对家国无尽的悲思,才铸就了这首“七律之冠”。
与之恰好相反,杜甫的另外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在这首诗里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杜甫和李白的诗,风格各异,其中有个人性格的因素,但我想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两人所处的家国背景及个人境遇不同。
如果没有这样的切身的境遇,强行地牵强附会,附庸风雅,那么,写出来的诗可能和乾隆爷差不多吧,这也就是为什么史学界、文学界对乾隆爷三万首诗评价很低的原因,姑且不说乾隆爷的文学造诣有没有历代诗人词人这么高,就单说,没有这样的境遇,却写出来反映这种境况的诗词,写成了打油诗,还自罢了,若是写成了名句,那非偷即盗。
最后,引用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两句诗,“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作愁。”什么是愁?人家杜甫用尽一生,看透了大唐王朝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看尽了大唐王朝从盛世浮华走向万劫不复,才写出这样的七言绝句,你范闲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写出这种老气横秋的诗,不被人质疑才怪!
但是,感觉庄老爷子有一段话分析的很贴切,“这首诗(指范闲抄袭杜甫的《登高》)的后四句,其中之意,苍凉潦倒,要不是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意境,可范先生你年少风光,怎么也有如此悲凉的心境呢?”
可见庄老爷子不仅仅是为了构陷范闲,他确实也发现了范闲的诗作(尤其是后四句)有很大的疑点。
细细品来十分的有趣,《登高》这首诗语文课本都学过,这首七言写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二年,杜甫时年五十六岁,时值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四年,本以为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王朝可以重现往日的辉煌,但令天下人寒心的是自安史之乱后直至朱温代唐,大唐王朝是日薄西山,杜甫自己则是仕途多舛,只有怀揣这样的心境,对家国无尽的悲思,才铸就了这首“七律之冠”。
与之恰好相反,杜甫的另外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在这首诗里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杜甫和李白的诗,风格各异,其中有个人性格的因素,但我想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两人所处的家国背景及个人境遇不同。
如果没有这样的切身的境遇,强行地牵强附会,附庸风雅,那么,写出来的诗可能和乾隆爷差不多吧,这也就是为什么史学界、文学界对乾隆爷三万首诗评价很低的原因,姑且不说乾隆爷的文学造诣有没有历代诗人词人这么高,就单说,没有这样的境遇,却写出来反映这种境况的诗词,写成了打油诗,还自罢了,若是写成了名句,那非偷即盗。
最后,引用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两句诗,“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作愁。”什么是愁?人家杜甫用尽一生,看透了大唐王朝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看尽了大唐王朝从盛世浮华走向万劫不复,才写出这样的七言绝句,你范闲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写出这种老气横秋的诗,不被人质疑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