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伊斯兰教研究
作者:李兴华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定州历史,接着概括了定州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定州的时间。然后根据元至正八年碑正文及碑阴重点研究了伊斯兰教在元代定州兴盛的有关情况。而将探讨的重心放在利用定州清真寺元明清三代文(碑文)、物(建筑物)皆有所存的优势,对这座清真寺寺貌、寺名、寺之建筑规制、寺之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建筑成就上。同时对清末民国定州穆斯林的兴学修寺也有所涉及。最后存目式的列举了现知定州各清真寺的碑刻匾联等文物。
关键词:定州伊斯兰教;历史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B9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2007)02—0093—14
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朝夕亦不废礼。但府第之兑隅,有古刹寺一座,堂宇止三间,名为礼拜寺,乃教众朝夕拜天、祝延圣寿之所。其创建不知昉于何时,而今规模狭隘,势难多容,众欲有以广之,而力弗逮者数十年。
——定州清真寺元至正八年《重建礼拜寺记》
一、定州历史概述
定州,现为县级市,为河北省保定市所辖3区4市18县中的一个市。战国时为中山国国都。秦时归山东北部恒山郡管辖。两汉时在这里置中山国,也称中山郡,治卢奴县。后魏仍称中山郡,开始于郡置定州。高齐改州治卢奴县日安喜。隋改定州日博陵郡,治鲜虞。唐仍称定州,治安喜。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从洛阳出发征高丽。三月,至定州,留皇太子监国。
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唐在定州置北平军,以备突厥。
唐开元二十年(732年),唐以幽州节度使兼河北采访制置使,增领包括定州在内的16个州及安东都护府。
唐天宝元年(742年)一月,改定州为博陵郡。继之以十节度之一的范阳节度统北平军屯博陵郡。
定州在唐代系北方丝织业中心。定州所产罗、绸绫、瑞绫、独窠绫、两窠绫、二色绫等六种产品最为著名,为皇家的贡品。部分产品则通过丝绸之路出口至西域。定州之桑蚕业在唐代亦为北方最盛。
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叛。唐太原尹杨光翙被何千年等杀害于博陵郡,博陵郡遂落入叛军手中。
唐天宝十五载(756年)二月,李光弼、郭子仪兵出井陉,与贼将史思明战,大破之,进取郡县十余。六月,李光弼与史思明战于常山东之嘉山(今河北曲阳县境),大破之,斩获数万计。思明又南攻九门,亦败,遂还奔博陵。李光弼围博陵,唐军声势大振。后潼关失守,唐玄宗西逃,李光弼围博陵不下,闻潼关失守,遂撤军南下,河北复为叛军所据。九月,唐遂遣使赴回纥借兵。
唐至德二载(757年)九月,(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及郭子仪统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众20万东向讨贼,很快收复西京。十月,收复东京。收复东京之回纥兵在东京收府库积帛,又大掠三日而去。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恒州(今正定)节度使张忠志以赵、恒、深、定、易五州降唐。唐以张为成德军节度使,赐张忠志姓名为李宝臣。
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安史之乱结束。成德镇(治今河北正定)便与魏博镇(治在今河北大名东)、卢龙镇(治在今北京)一起成为唐之河朔三镇。而河朔三镇在此后唐的诸藩镇中力量最强。定州则开始处于唐后期的藩镇割据之中。
唐建中三年(782年),为分散成德镇的势力,唐一方面在定州置义武军,另一方面则以成德节度使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
唐贞元四年(788年),回纥改称回鹘。
唐贞元六年(790年),安西、北庭与中原阻隔,奏事必须假道回鹘。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回鹘使者与摩尼师同来京师。摩尼教(明教)传人中原。后摩尼教曾在洛阳、太原建寺。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长达50余年的河北节度使割据局面告一段落。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义武军节度使王处存举兵入援长安。第三年,唐以其为京城东面都统。
唐中和四年(884年),黄巢起义失败,唐王朝名存实亡,各藩镇又开始互相兼并。定州则成为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温)、卢龙节度使李可举(后为刘仁恭)、成德节度使王镕、义武节度使王处存等争夺的重点城市之一。
唐光化三年(900年),包括定州在内的河北诸镇均开始服从于朱全忠。
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朱温即帝位,国号梁,是为后梁太祖。定州自此便为五代十国之后梁统治范围。
后梁贞明七年(921年),义武节度使王处直恐镇州亡而定州孤,召契丹为援。王之养子王都与将士便囚处直,于是晋王便以都代处直。契丹阿保机乘机南下破涿州,围定州。而晋王则自镇州往救。
辽天显四年(929年),定州都指挥使马让能投降后唐,开城门迎王晏球入定州,王都举族自焚,城内2000契丹兵全部被擒,契丹奚部酋长托辉被斩。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辽军会北汉兵南下攻镇、定二州。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检点赵匡胤率军前往抵御,军至陈桥驿,众将拥赵为帝,国号宋,后周亡。
宋建隆二年(961年),诏执易、定节度使孙行支,削其官,功归私第。
宋开宝二年(969年),辽军援北汉,途经定州。宋将韩重陈兵于曲阳嘉山,大破其众,辽军败走。次年辽军又至,双方战于满城,辽军又败。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在高粱河之役中战败,遂于7月9日退至定州。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设都部署于定州,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米信屯兵扩之。
宋咸平六年(1003年),诏改定州营田务为屯田务。
宋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双方缔结“澶渊之盟”,以易水、白沟为界,互不侵犯。
宋庆历二年(1042年),建定州北平寨为北平军。
宋至和二年(1055年),定州开元寺塔(料敌塔)建成。
宋元祐八年(1093年),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苏轼出知定州。
宋靖国元年(1101年),蔡京与宦官童贯结交,得复官,知定州。
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定州为中心府。同时升苏州为平江府,润州为镇江府。
宋宣和三年(1121年),金军南下,围中山府,不能下,越之而南。次年(1122年),宋欲以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与金议和。
宋宣和七年(1125年),宋欲以置总管于中山挽败局。而金南侵定州,不能下,遂南下,破真定。
宋政和、重和、宣和年间(1111—1125年),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发展至鼎盛(定窑遗址在今曲阳县境内,创烧于唐,金元以后衰落)。
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陷中山府。由于中山受围多年,城中损失极为严重。
金贞韦占元年(1213年),蒙古破中山府。次年,成吉思汗车驾次中山府,敕扈从军所践禾稼酬之。此后,中山时归蒙古,时又弃蒙古归金,直至蒙古人统一北方。
元时,此地仍袭称中山府,隶属中书省真定路。初领祁(今安国)、完(今完县)二州,太宗十一年(1239年),割二州隶顺天府,遂为隶真定之散府,领安喜、新乐、无极三县。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九月三十日,常遇春率明军10万沿太行山东侧南下克中山,以指挥董勋守之。
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中山府改日定州。次年,以州治安喜县省入。北有溏水,南有沙河,西北有倒马关守御千户所。景泰二年(1451年)置关,与紫荆、居庸为内三关。北有清风店巡检司。领新乐、曲阳二县。
明建文三年(1401年)八月,燕军将领刘荣围定州。九月,燕王亲率轻骑入定州。
十月,燕王忽自定州回军。定州在燕王控制北方战斗中地位显著。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秋九月,明武宗车驾幸定州。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夏四月,兴献王子厚熄(武宗从弟)继皇帝位,驻跸定州。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春二月,敕中使往定州,整备粮料草束。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清军攻保定不下,遂南下连陷定州等48州县,定州人施承先(大同副将,时在家)及其弟施承功,率家人巷战而死,妻子亦全部殉难。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部刘方亮率军自晋出娘子关北上趋北京。正定以北、保定以南所过州县皆不战而降。
定州之志自明万历四十一年来,未有起而修之者。明末城陷,民庐学舍,鞠为茂草;掌故之家,其芜没于兵销戎践者久矣。志固无考也。
清雍正二年(1724年),定州与冀、赵、深、晋四州一起被升为五直隶州,辖曲阳、深泽二县。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五年(1750年)、二十六年(1761年)、四十六年(1781年)、五十一年(1786年),清帝六次西巡或南巡中驻跸定州。
清乾隆三年(1738年),始建定州贡院(也称考棚),位置在今定州中山东路草场胡同。
民国年间,定州改称定县。
二、定州伊斯兰教的地位
1.元代穆斯林的一个尤多之区和元代伊斯兰教的一个兴盛之区。文前所引碑记的引用语中已说明元之中山府乃至真定路(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一带,是回回即穆斯林的一个尤多之区。这和周密(自称“湖人”)《癸辛杂识·续集上·回回沙碛》条所说的“今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并不矛盾。很可能一个是从北方人的角度认为中山府乃至真定路一带为回回的一个尤多之区,另一个则是从南方人的角度认为江南一带是回回人的一个尤多之区。
中山府一带不仅在元代是回回即穆斯林的一个尤多之区,而且也是元代伊斯兰教的一个兴盛之地。初步调查,在现有的定州市辖域的清真寺中,就有四个把自己创建或重建的时间追溯至元代。这在元代就有伊斯兰教传人的地方,还是少见的。如白寿彝先生《元代回教人与回教》一文在论及元代是中国伊斯兰教(回教)的一个兴盛时期时,也仅列举出7座清真寺,即泉州、广州、杭州各1座,昆明、哈剌和林各2座。虽然白先生明确说这是明确可考者,若“以当时回教人聚处各地者之多,事实上所建之寺,恐不只百倍于此也”。
2.定州清真寺元碑,是全国刻立时间最早的伊斯兰教汉文石刻之一,也是全国成文时间最早的伊斯兰教汉文历史文献之一。研究伊斯兰教汉文碑刻者和研究早期伊斯兰教学术在中国传播情况者,都要首先提到定州、泉州、广州的三块元碑。因为它们都是成文或刊刻时间最早的汉文伊斯兰教碑刻和文献。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刻立年代署“时大元至正八年岁在戊子春二月之吉”、“承务郎真定路安喜县尹兼诸军奥鲁杨受益撰文并书丹”。泉州清净寺三山吴鉴撰《清净寺记》,按白寿彝《跋吴鉴“清净寺记”》一文,“《记》当作于至元九年”;而刻石按明正德二年(1507年)《重立清净寺碑》,当为元“至正十年”。广州怀圣寺郭嘉撰《重建怀圣寺记》,按白寿彝《跋“重建怀圣寺记”》一文,《记》作于元至正十年,立石亦在这年。
这里所说的汉文伊斯兰教碑刻与汉文伊斯兰教历史文献,系指全部或绝大部分内容为汉文者。至一部分为汉文,一部分为其他文字,或碑的一面为汉文,另一面为其他文字者,当不在内。
3.定州清真寺大殿后窑殿一部分元代砖结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半圆拱顶结构之一例;而大殿后窑殿“米合拉布”装饰艺术,是典型的也即地地道道的民族化了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为国内其他建筑艺术所无。此最早为建筑学家刘致平教授在《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所提出。此后,《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伊斯兰教辞典》、《中国清真寺综览》等书均持类似说法。近年出版的路秉杰、张广林编著《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也云:定州清真寺“后窑殿一间,居中突出,用半圆拱顶的无梁砖结构,并以斗拱支撑,斗拱出三跳,偷心,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米合拉布“外加木构牌楼,具有基台、栏杆、垂莲花柱、挂落、斗拱等,木框上雕饰华丽,贴金,用阿拉伯文经典图案,为米哈拉布较古之实例”。
4.定州清真寺元明清三块重建重修碑,既完整地记载了一个寺跨三代寺貌寺制的变迁,又完整地记载了一个寺跨三代寺名随着教理阐释重心的变迁而变迁,为国内清真寺中所罕见。在我国的清真寺中,通过一个朝代不同时期的碑刻反映不同时期寺之修建情况的有,通过一个朝代某一时期的碑刻追溯寺之修建历史的更有,但连续几个朝代都刻有碑记载当时寺之修建情况的却极少,像定州清真寺这样不但有、而且可以使人比较清晰看到一个寺寺貌、寺制、寺名以及教理变迁历史的,笔者到现在也仅见这一个。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三块碑看到中国内地的清真寺如何由小变大、由不完备发展到完备,由一般的寺发展到明代官寺的历史,也可以看到清真寺寺名如何随教理阐释重心的变迁而变迁,这也正是定州清真寺中的一绝。
5.定州清真寺民国年间所立的三块碑刻,除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定州穆斯林在民国年间也曾力图通过捐资兴学改变自己的贫弱愚处境,也一定程度上说明清末民国年间国内先后兴起的几次教育热潮在定州穆斯林中也有影响。具体的说就是清末受康梁“废科举、兴学堂”口号影响在全国兴起的兴办新式小学的热潮,清光绪年间由王宽、马邻翼等在穆斯林中倡导的兴办新式教育的热潮,20世纪20年代由著名教育家晏阳初在定县所作的平民教育实验活动。
三、伊斯兰教传入定州
伊斯兰教传人定州,可能是唐,但按元至正八年碑文分析最迟不会晚于元之前一些年。
先谈可能是唐。可能是唐,有以下根据。
根据之一是定州清真寺和定州唐家庄清真寺据说过去都有唐碑。定州清真寺熟悉定州伊斯兰教历史的杨国全老人讲:定州清真寺原有一块黄色的唐碑,高50到60厘米。听叔叔、堂哥讲,比元至正八年碑要老得多,惜文革之前就没有了。而定州唐家庄清真寺的老人马建民等讲:唐家庄清真寺原来也有一块唐碑,青石质,约高1米,比现存的额题“历久常新”碑要古老得多,惜文革期间被人拉去修了桥。
这里所说的唐碑,依笔者分析,似不大可能指是唐朝立的碑,而是指碑有讲寺创建于唐朝的内容。
根据之二是定州唐家庄清真寺现在仍存有一块讲寺创建于唐朝的碑。这就是上所提到的额题“历久常新”碑。此碑也已剥蚀,但“寺之创造也始自唐朝,后由口口十九年众乡老各施资财为之口口”数字仍清楚可辨。唯“十九年”前的关键两字无论如何强辨,也分辨不出是“康熙”、“乾隆”还是“嘉庆”、“道光”,故只能根据寺之其他碑文内容和寺在道光年间曾有过重修暂定为“道光十九年”。
这当是现能见到的讲定州地区的清真寺创建于唐朝的唯一记载。鉴于这时尚不是《回回原来》、《西来宗谱》等回回历史通俗读物盛行的年代,故碑记所说“寺之创造也始自唐朝”,当是有点根据的。这有所根据,很可能就是根据之一所提到的那两块“唐碑”。
根据之三是定州唐家庄清真寺近年来所立的两块碑。一块是1992年立,一块2004年4月16日立。前一块据寺内人士讲,系根据已近百岁老人的回忆,很是权威。碑文云:伊斯兰教是由唐朝贞观七年来到中国各地,一部分居住唐家庄。为发扬真主和穆圣遗嘱,先建茅房两间,交还五时天命。后一块据寺内人士讲,系根据前一块内容所撰,碑文云:据碑文记载,我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
这一根据,看起来比前两条根据在年代上要具体一些。但实际上可靠性要差得多。理由之一是这种具体从寺内人士的叙述看,并不是有了什么新的证据,而是从额题“历久常新”等碑记演绎而来。理由之二是此种没有什么新的证据反而比以前说得更为具体,不能不使人怀疑是不是受了《回回原来》等盛行起来的通俗读物的影响。
根据之四是杨国全老人所提供的大食兵落户于定州的传说。杨国全老人讲:年轻时听老人们说,唐时有1000多大食兵落户在定州的大寺头一带。后有的去世了,有的则被分配至全国各地。“文革”之前,那时的一些去世大食兵的坟地还在。但未闻这些大食兵在那里建有清真寺。
查大寺头,在今定州城西王快总干渠附近,确有此地。而大食兵落户的传说,在定州附近,如今河北省藁城市九门也有。《中国穆斯林》1989年第5期载石家庄地区民委、伊协著文《石家庄地区的清真寺》云:“安史之乱时,唐朝廷曾借大食、回纥军队参加平叛,据说郭子仪麾下的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大食、回纥士兵在孤子沟战役后便在九门定居下来。”又云:九门的第一座清真寺即九门“清真南寺可能建于唐代”。安史之乱平定后大食兵定居九门的这种传说,笔者的好友,原定州清真寺阿洪赵志华也曾对笔者讲过。笔者至赵阿洪的故里九门搜集碑文时也曾听到类似的传说。从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的定州历史概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定州、九门一带,即唐之定州(安喜)、恒州(真定)一带(九门在恒州之东),确是安史之乱和平安史之乱的一个重要战场,而唐平定安史之乱确实也曾借过大食兵。但大食兵是否参加过发生在九门附近的孤子沟战役,是否在平安史之乱后在九门或在定州留居了下来,没有史料来加以证明,但其可能性是存在的。况且助唐收复两京后的大食援兵有没有在中国内地留居,有留居又具体留居在哪里,有多少人留居,等等,又一直是研究伊斯兰教传人中国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许定州或九门或两个地方是大食援兵的留居地。
上述四个根据,都只是提供一种可能。虽然有的可能大一些,有的则小一些,但都是讲伊斯兰教可能唐时就传人定州的。
既然伊斯兰教唐时传人定州只是一种可能,那伊斯兰教传人定州确切一些讲应该是什么时候呢?笔者认为根据定州清真寺元至正八年碑碑文分析,应该是最迟不会晚于元之前一些年,即下限在元朝之前。元至正八年碑一方面说元至正三年(1343年)普颜帖睦儿来中山府任都督时定州清真寺已有,问左右寺之历史,左右回答说不知道寺之创造“肪于何时”,另一方面又说当时寺之规模狭隘,寺众欲广之,“而力弗逮者数十年”。将这两方面联系起来分析,定州清真寺的最初创建离元至正三年不会只77年。只77年,怎么会连70左右古稀年龄的老人都不知道寺之创建时间;只77年,怎么又会发生众欲广之而力弗逮者已数十年的情况。况元至正八年碑说,普颜帖睦儿刚至中山时,左右即对他说这是一座古刹寺,如果仅数十年的历史,如何会被称为古刹寺,可见是在元之前一些年。这当也是伊斯兰教传入定州的时间。
作者:李兴华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定州历史,接着概括了定州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定州的时间。然后根据元至正八年碑正文及碑阴重点研究了伊斯兰教在元代定州兴盛的有关情况。而将探讨的重心放在利用定州清真寺元明清三代文(碑文)、物(建筑物)皆有所存的优势,对这座清真寺寺貌、寺名、寺之建筑规制、寺之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建筑成就上。同时对清末民国定州穆斯林的兴学修寺也有所涉及。最后存目式的列举了现知定州各清真寺的碑刻匾联等文物。
关键词:定州伊斯兰教;历史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B9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2007)02—0093—14
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朝夕亦不废礼。但府第之兑隅,有古刹寺一座,堂宇止三间,名为礼拜寺,乃教众朝夕拜天、祝延圣寿之所。其创建不知昉于何时,而今规模狭隘,势难多容,众欲有以广之,而力弗逮者数十年。
——定州清真寺元至正八年《重建礼拜寺记》
一、定州历史概述
定州,现为县级市,为河北省保定市所辖3区4市18县中的一个市。战国时为中山国国都。秦时归山东北部恒山郡管辖。两汉时在这里置中山国,也称中山郡,治卢奴县。后魏仍称中山郡,开始于郡置定州。高齐改州治卢奴县日安喜。隋改定州日博陵郡,治鲜虞。唐仍称定州,治安喜。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从洛阳出发征高丽。三月,至定州,留皇太子监国。
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唐在定州置北平军,以备突厥。
唐开元二十年(732年),唐以幽州节度使兼河北采访制置使,增领包括定州在内的16个州及安东都护府。
唐天宝元年(742年)一月,改定州为博陵郡。继之以十节度之一的范阳节度统北平军屯博陵郡。
定州在唐代系北方丝织业中心。定州所产罗、绸绫、瑞绫、独窠绫、两窠绫、二色绫等六种产品最为著名,为皇家的贡品。部分产品则通过丝绸之路出口至西域。定州之桑蚕业在唐代亦为北方最盛。
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叛。唐太原尹杨光翙被何千年等杀害于博陵郡,博陵郡遂落入叛军手中。
唐天宝十五载(756年)二月,李光弼、郭子仪兵出井陉,与贼将史思明战,大破之,进取郡县十余。六月,李光弼与史思明战于常山东之嘉山(今河北曲阳县境),大破之,斩获数万计。思明又南攻九门,亦败,遂还奔博陵。李光弼围博陵,唐军声势大振。后潼关失守,唐玄宗西逃,李光弼围博陵不下,闻潼关失守,遂撤军南下,河北复为叛军所据。九月,唐遂遣使赴回纥借兵。
唐至德二载(757年)九月,(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及郭子仪统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众20万东向讨贼,很快收复西京。十月,收复东京。收复东京之回纥兵在东京收府库积帛,又大掠三日而去。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恒州(今正定)节度使张忠志以赵、恒、深、定、易五州降唐。唐以张为成德军节度使,赐张忠志姓名为李宝臣。
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安史之乱结束。成德镇(治今河北正定)便与魏博镇(治在今河北大名东)、卢龙镇(治在今北京)一起成为唐之河朔三镇。而河朔三镇在此后唐的诸藩镇中力量最强。定州则开始处于唐后期的藩镇割据之中。
唐建中三年(782年),为分散成德镇的势力,唐一方面在定州置义武军,另一方面则以成德节度使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
唐贞元四年(788年),回纥改称回鹘。
唐贞元六年(790年),安西、北庭与中原阻隔,奏事必须假道回鹘。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回鹘使者与摩尼师同来京师。摩尼教(明教)传人中原。后摩尼教曾在洛阳、太原建寺。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长达50余年的河北节度使割据局面告一段落。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义武军节度使王处存举兵入援长安。第三年,唐以其为京城东面都统。
唐中和四年(884年),黄巢起义失败,唐王朝名存实亡,各藩镇又开始互相兼并。定州则成为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温)、卢龙节度使李可举(后为刘仁恭)、成德节度使王镕、义武节度使王处存等争夺的重点城市之一。
唐光化三年(900年),包括定州在内的河北诸镇均开始服从于朱全忠。
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朱温即帝位,国号梁,是为后梁太祖。定州自此便为五代十国之后梁统治范围。
后梁贞明七年(921年),义武节度使王处直恐镇州亡而定州孤,召契丹为援。王之养子王都与将士便囚处直,于是晋王便以都代处直。契丹阿保机乘机南下破涿州,围定州。而晋王则自镇州往救。
辽天显四年(929年),定州都指挥使马让能投降后唐,开城门迎王晏球入定州,王都举族自焚,城内2000契丹兵全部被擒,契丹奚部酋长托辉被斩。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辽军会北汉兵南下攻镇、定二州。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检点赵匡胤率军前往抵御,军至陈桥驿,众将拥赵为帝,国号宋,后周亡。
宋建隆二年(961年),诏执易、定节度使孙行支,削其官,功归私第。
宋开宝二年(969年),辽军援北汉,途经定州。宋将韩重陈兵于曲阳嘉山,大破其众,辽军败走。次年辽军又至,双方战于满城,辽军又败。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在高粱河之役中战败,遂于7月9日退至定州。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设都部署于定州,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米信屯兵扩之。
宋咸平六年(1003年),诏改定州营田务为屯田务。
宋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双方缔结“澶渊之盟”,以易水、白沟为界,互不侵犯。
宋庆历二年(1042年),建定州北平寨为北平军。
宋至和二年(1055年),定州开元寺塔(料敌塔)建成。
宋元祐八年(1093年),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苏轼出知定州。
宋靖国元年(1101年),蔡京与宦官童贯结交,得复官,知定州。
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定州为中心府。同时升苏州为平江府,润州为镇江府。
宋宣和三年(1121年),金军南下,围中山府,不能下,越之而南。次年(1122年),宋欲以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与金议和。
宋宣和七年(1125年),宋欲以置总管于中山挽败局。而金南侵定州,不能下,遂南下,破真定。
宋政和、重和、宣和年间(1111—1125年),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发展至鼎盛(定窑遗址在今曲阳县境内,创烧于唐,金元以后衰落)。
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陷中山府。由于中山受围多年,城中损失极为严重。
金贞韦占元年(1213年),蒙古破中山府。次年,成吉思汗车驾次中山府,敕扈从军所践禾稼酬之。此后,中山时归蒙古,时又弃蒙古归金,直至蒙古人统一北方。
元时,此地仍袭称中山府,隶属中书省真定路。初领祁(今安国)、完(今完县)二州,太宗十一年(1239年),割二州隶顺天府,遂为隶真定之散府,领安喜、新乐、无极三县。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九月三十日,常遇春率明军10万沿太行山东侧南下克中山,以指挥董勋守之。
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中山府改日定州。次年,以州治安喜县省入。北有溏水,南有沙河,西北有倒马关守御千户所。景泰二年(1451年)置关,与紫荆、居庸为内三关。北有清风店巡检司。领新乐、曲阳二县。
明建文三年(1401年)八月,燕军将领刘荣围定州。九月,燕王亲率轻骑入定州。
十月,燕王忽自定州回军。定州在燕王控制北方战斗中地位显著。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秋九月,明武宗车驾幸定州。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夏四月,兴献王子厚熄(武宗从弟)继皇帝位,驻跸定州。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春二月,敕中使往定州,整备粮料草束。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清军攻保定不下,遂南下连陷定州等48州县,定州人施承先(大同副将,时在家)及其弟施承功,率家人巷战而死,妻子亦全部殉难。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部刘方亮率军自晋出娘子关北上趋北京。正定以北、保定以南所过州县皆不战而降。
定州之志自明万历四十一年来,未有起而修之者。明末城陷,民庐学舍,鞠为茂草;掌故之家,其芜没于兵销戎践者久矣。志固无考也。
清雍正二年(1724年),定州与冀、赵、深、晋四州一起被升为五直隶州,辖曲阳、深泽二县。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五年(1750年)、二十六年(1761年)、四十六年(1781年)、五十一年(1786年),清帝六次西巡或南巡中驻跸定州。
清乾隆三年(1738年),始建定州贡院(也称考棚),位置在今定州中山东路草场胡同。
民国年间,定州改称定县。
二、定州伊斯兰教的地位
1.元代穆斯林的一个尤多之区和元代伊斯兰教的一个兴盛之区。文前所引碑记的引用语中已说明元之中山府乃至真定路(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一带,是回回即穆斯林的一个尤多之区。这和周密(自称“湖人”)《癸辛杂识·续集上·回回沙碛》条所说的“今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并不矛盾。很可能一个是从北方人的角度认为中山府乃至真定路一带为回回的一个尤多之区,另一个则是从南方人的角度认为江南一带是回回人的一个尤多之区。
中山府一带不仅在元代是回回即穆斯林的一个尤多之区,而且也是元代伊斯兰教的一个兴盛之地。初步调查,在现有的定州市辖域的清真寺中,就有四个把自己创建或重建的时间追溯至元代。这在元代就有伊斯兰教传人的地方,还是少见的。如白寿彝先生《元代回教人与回教》一文在论及元代是中国伊斯兰教(回教)的一个兴盛时期时,也仅列举出7座清真寺,即泉州、广州、杭州各1座,昆明、哈剌和林各2座。虽然白先生明确说这是明确可考者,若“以当时回教人聚处各地者之多,事实上所建之寺,恐不只百倍于此也”。
2.定州清真寺元碑,是全国刻立时间最早的伊斯兰教汉文石刻之一,也是全国成文时间最早的伊斯兰教汉文历史文献之一。研究伊斯兰教汉文碑刻者和研究早期伊斯兰教学术在中国传播情况者,都要首先提到定州、泉州、广州的三块元碑。因为它们都是成文或刊刻时间最早的汉文伊斯兰教碑刻和文献。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刻立年代署“时大元至正八年岁在戊子春二月之吉”、“承务郎真定路安喜县尹兼诸军奥鲁杨受益撰文并书丹”。泉州清净寺三山吴鉴撰《清净寺记》,按白寿彝《跋吴鉴“清净寺记”》一文,“《记》当作于至元九年”;而刻石按明正德二年(1507年)《重立清净寺碑》,当为元“至正十年”。广州怀圣寺郭嘉撰《重建怀圣寺记》,按白寿彝《跋“重建怀圣寺记”》一文,《记》作于元至正十年,立石亦在这年。
这里所说的汉文伊斯兰教碑刻与汉文伊斯兰教历史文献,系指全部或绝大部分内容为汉文者。至一部分为汉文,一部分为其他文字,或碑的一面为汉文,另一面为其他文字者,当不在内。
3.定州清真寺大殿后窑殿一部分元代砖结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半圆拱顶结构之一例;而大殿后窑殿“米合拉布”装饰艺术,是典型的也即地地道道的民族化了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为国内其他建筑艺术所无。此最早为建筑学家刘致平教授在《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所提出。此后,《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伊斯兰教辞典》、《中国清真寺综览》等书均持类似说法。近年出版的路秉杰、张广林编著《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也云:定州清真寺“后窑殿一间,居中突出,用半圆拱顶的无梁砖结构,并以斗拱支撑,斗拱出三跳,偷心,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米合拉布“外加木构牌楼,具有基台、栏杆、垂莲花柱、挂落、斗拱等,木框上雕饰华丽,贴金,用阿拉伯文经典图案,为米哈拉布较古之实例”。
4.定州清真寺元明清三块重建重修碑,既完整地记载了一个寺跨三代寺貌寺制的变迁,又完整地记载了一个寺跨三代寺名随着教理阐释重心的变迁而变迁,为国内清真寺中所罕见。在我国的清真寺中,通过一个朝代不同时期的碑刻反映不同时期寺之修建情况的有,通过一个朝代某一时期的碑刻追溯寺之修建历史的更有,但连续几个朝代都刻有碑记载当时寺之修建情况的却极少,像定州清真寺这样不但有、而且可以使人比较清晰看到一个寺寺貌、寺制、寺名以及教理变迁历史的,笔者到现在也仅见这一个。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三块碑看到中国内地的清真寺如何由小变大、由不完备发展到完备,由一般的寺发展到明代官寺的历史,也可以看到清真寺寺名如何随教理阐释重心的变迁而变迁,这也正是定州清真寺中的一绝。
5.定州清真寺民国年间所立的三块碑刻,除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定州穆斯林在民国年间也曾力图通过捐资兴学改变自己的贫弱愚处境,也一定程度上说明清末民国年间国内先后兴起的几次教育热潮在定州穆斯林中也有影响。具体的说就是清末受康梁“废科举、兴学堂”口号影响在全国兴起的兴办新式小学的热潮,清光绪年间由王宽、马邻翼等在穆斯林中倡导的兴办新式教育的热潮,20世纪20年代由著名教育家晏阳初在定县所作的平民教育实验活动。
三、伊斯兰教传入定州
伊斯兰教传人定州,可能是唐,但按元至正八年碑文分析最迟不会晚于元之前一些年。
先谈可能是唐。可能是唐,有以下根据。
根据之一是定州清真寺和定州唐家庄清真寺据说过去都有唐碑。定州清真寺熟悉定州伊斯兰教历史的杨国全老人讲:定州清真寺原有一块黄色的唐碑,高50到60厘米。听叔叔、堂哥讲,比元至正八年碑要老得多,惜文革之前就没有了。而定州唐家庄清真寺的老人马建民等讲:唐家庄清真寺原来也有一块唐碑,青石质,约高1米,比现存的额题“历久常新”碑要古老得多,惜文革期间被人拉去修了桥。
这里所说的唐碑,依笔者分析,似不大可能指是唐朝立的碑,而是指碑有讲寺创建于唐朝的内容。
根据之二是定州唐家庄清真寺现在仍存有一块讲寺创建于唐朝的碑。这就是上所提到的额题“历久常新”碑。此碑也已剥蚀,但“寺之创造也始自唐朝,后由口口十九年众乡老各施资财为之口口”数字仍清楚可辨。唯“十九年”前的关键两字无论如何强辨,也分辨不出是“康熙”、“乾隆”还是“嘉庆”、“道光”,故只能根据寺之其他碑文内容和寺在道光年间曾有过重修暂定为“道光十九年”。
这当是现能见到的讲定州地区的清真寺创建于唐朝的唯一记载。鉴于这时尚不是《回回原来》、《西来宗谱》等回回历史通俗读物盛行的年代,故碑记所说“寺之创造也始自唐朝”,当是有点根据的。这有所根据,很可能就是根据之一所提到的那两块“唐碑”。
根据之三是定州唐家庄清真寺近年来所立的两块碑。一块是1992年立,一块2004年4月16日立。前一块据寺内人士讲,系根据已近百岁老人的回忆,很是权威。碑文云:伊斯兰教是由唐朝贞观七年来到中国各地,一部分居住唐家庄。为发扬真主和穆圣遗嘱,先建茅房两间,交还五时天命。后一块据寺内人士讲,系根据前一块内容所撰,碑文云:据碑文记载,我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
这一根据,看起来比前两条根据在年代上要具体一些。但实际上可靠性要差得多。理由之一是这种具体从寺内人士的叙述看,并不是有了什么新的证据,而是从额题“历久常新”等碑记演绎而来。理由之二是此种没有什么新的证据反而比以前说得更为具体,不能不使人怀疑是不是受了《回回原来》等盛行起来的通俗读物的影响。
根据之四是杨国全老人所提供的大食兵落户于定州的传说。杨国全老人讲:年轻时听老人们说,唐时有1000多大食兵落户在定州的大寺头一带。后有的去世了,有的则被分配至全国各地。“文革”之前,那时的一些去世大食兵的坟地还在。但未闻这些大食兵在那里建有清真寺。
查大寺头,在今定州城西王快总干渠附近,确有此地。而大食兵落户的传说,在定州附近,如今河北省藁城市九门也有。《中国穆斯林》1989年第5期载石家庄地区民委、伊协著文《石家庄地区的清真寺》云:“安史之乱时,唐朝廷曾借大食、回纥军队参加平叛,据说郭子仪麾下的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大食、回纥士兵在孤子沟战役后便在九门定居下来。”又云:九门的第一座清真寺即九门“清真南寺可能建于唐代”。安史之乱平定后大食兵定居九门的这种传说,笔者的好友,原定州清真寺阿洪赵志华也曾对笔者讲过。笔者至赵阿洪的故里九门搜集碑文时也曾听到类似的传说。从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的定州历史概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定州、九门一带,即唐之定州(安喜)、恒州(真定)一带(九门在恒州之东),确是安史之乱和平安史之乱的一个重要战场,而唐平定安史之乱确实也曾借过大食兵。但大食兵是否参加过发生在九门附近的孤子沟战役,是否在平安史之乱后在九门或在定州留居了下来,没有史料来加以证明,但其可能性是存在的。况且助唐收复两京后的大食援兵有没有在中国内地留居,有留居又具体留居在哪里,有多少人留居,等等,又一直是研究伊斯兰教传人中国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许定州或九门或两个地方是大食援兵的留居地。
上述四个根据,都只是提供一种可能。虽然有的可能大一些,有的则小一些,但都是讲伊斯兰教可能唐时就传人定州的。
既然伊斯兰教唐时传人定州只是一种可能,那伊斯兰教传人定州确切一些讲应该是什么时候呢?笔者认为根据定州清真寺元至正八年碑碑文分析,应该是最迟不会晚于元之前一些年,即下限在元朝之前。元至正八年碑一方面说元至正三年(1343年)普颜帖睦儿来中山府任都督时定州清真寺已有,问左右寺之历史,左右回答说不知道寺之创造“肪于何时”,另一方面又说当时寺之规模狭隘,寺众欲广之,“而力弗逮者数十年”。将这两方面联系起来分析,定州清真寺的最初创建离元至正三年不会只77年。只77年,怎么会连70左右古稀年龄的老人都不知道寺之创建时间;只77年,怎么又会发生众欲广之而力弗逮者已数十年的情况。况元至正八年碑说,普颜帖睦儿刚至中山时,左右即对他说这是一座古刹寺,如果仅数十年的历史,如何会被称为古刹寺,可见是在元之前一些年。这当也是伊斯兰教传入定州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