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里范氏
范氏始祖福,明永乐二年(1404)携三子(刚、山、铎)从山西洪洞县蒿子沟(移民),经枣强迁徙山东新泰白沙村,长子刚安家定居后,福携次子山、三子铎徙居谷里。
山育有四子:长景春、次景和、三文魁、四文越,景和之子(四世)克智、(五世)佃,(六世)都仕生有两子,长菮、次蓁,菮育有四子,长贵经、次贵伦、三贵德、四贵祥。至清康熙初年,菮拥有800大亩地,并兼养马生意。贵经育有二子(公节、公玉);贵德育有二子(公宾、公善);公岱、公正、公禄、公润系贵伦、贵祥之子。自此,谷里范氏构成四大枝系,并定有治家格言:“耕读继世,恪守忠孝,以善为本,富而不骄。”
公玉(九世),康熙年间监生;公善,国子监太学生;思宁、思立、思齐、思明(十世)均是乾隆初年贡生。师济(十一世),乾隆甲午科中武举,官府赐“乡魁匾”挂于举人院大门上。师云、师捷、师灿均为乾隆年间贡生。范念(念兹,十二世),道光年间监生(详见《人物编》)。履占(十二世),嘉庆年间贡生(例增修职郎)。起春(十三世),道光年间拔贡,起荣·监生(详见《人物编》)。守身、守同(庠生)、守身光绪十七年参修县志。明志(昌庚,十四世),同治年间贡生,为钦加五品衔。
“文革”前,范氏白沙家庙,谷里范家老林,东霞雾大林均有谱碑,“文革”间被毁。光绪十六年(1890)谷里范氏续修氏谱,从十六世至二十五世为:“令、德、维、纯、佑,孝、钦、念、献、阳。”(令与志、明同辈,德与嘉、清同辈)民国二十五年(1936)范氏集中到白沙续修氏谱从十七世到三十五世:“嘉、庆、新、修、衍,昭、兹、尚、学、全,深、安、开、正、广,淑、益、应、恒、传。”
始祖福迁居白沙、谷里已有六百余年,其后裔多有动迁。刚之后(西白沙),多徙居柴汶河以北各村及莱芜等地;山之后(谷里),三世文魁、文越徙居东白沙,七世蓁徙居东霞雾,十一世师德徙居白杨沟,十四世联鑫徙居西南佐,十四世敬成徙居汶南鮑庄,还有迁至东北、江苏、费县、泰安等地。据《新泰市志》[1998年版]记载,范氏成员已达万人以上,均属范福之后裔,范氏家族可谓人丁兴旺,根深叶茂,本固枝荣。
2009年春,范氏家族曾到河北省枣强县范柳林寻根,得知始祖福为长,移居山东新泰;次为禄,去德州落户;三为祯,到沧州安家;四为祥留居枣强范柳林,祥之后代已有三个自然村(即:范柳林、范家庄、范家堤)。
范氏始祖福,明永乐二年(1404)携三子(刚、山、铎)从山西洪洞县蒿子沟(移民),经枣强迁徙山东新泰白沙村,长子刚安家定居后,福携次子山、三子铎徙居谷里。
山育有四子:长景春、次景和、三文魁、四文越,景和之子(四世)克智、(五世)佃,(六世)都仕生有两子,长菮、次蓁,菮育有四子,长贵经、次贵伦、三贵德、四贵祥。至清康熙初年,菮拥有800大亩地,并兼养马生意。贵经育有二子(公节、公玉);贵德育有二子(公宾、公善);公岱、公正、公禄、公润系贵伦、贵祥之子。自此,谷里范氏构成四大枝系,并定有治家格言:“耕读继世,恪守忠孝,以善为本,富而不骄。”
公玉(九世),康熙年间监生;公善,国子监太学生;思宁、思立、思齐、思明(十世)均是乾隆初年贡生。师济(十一世),乾隆甲午科中武举,官府赐“乡魁匾”挂于举人院大门上。师云、师捷、师灿均为乾隆年间贡生。范念(念兹,十二世),道光年间监生(详见《人物编》)。履占(十二世),嘉庆年间贡生(例增修职郎)。起春(十三世),道光年间拔贡,起荣·监生(详见《人物编》)。守身、守同(庠生)、守身光绪十七年参修县志。明志(昌庚,十四世),同治年间贡生,为钦加五品衔。
“文革”前,范氏白沙家庙,谷里范家老林,东霞雾大林均有谱碑,“文革”间被毁。光绪十六年(1890)谷里范氏续修氏谱,从十六世至二十五世为:“令、德、维、纯、佑,孝、钦、念、献、阳。”(令与志、明同辈,德与嘉、清同辈)民国二十五年(1936)范氏集中到白沙续修氏谱从十七世到三十五世:“嘉、庆、新、修、衍,昭、兹、尚、学、全,深、安、开、正、广,淑、益、应、恒、传。”
始祖福迁居白沙、谷里已有六百余年,其后裔多有动迁。刚之后(西白沙),多徙居柴汶河以北各村及莱芜等地;山之后(谷里),三世文魁、文越徙居东白沙,七世蓁徙居东霞雾,十一世师德徙居白杨沟,十四世联鑫徙居西南佐,十四世敬成徙居汶南鮑庄,还有迁至东北、江苏、费县、泰安等地。据《新泰市志》[1998年版]记载,范氏成员已达万人以上,均属范福之后裔,范氏家族可谓人丁兴旺,根深叶茂,本固枝荣。
2009年春,范氏家族曾到河北省枣强县范柳林寻根,得知始祖福为长,移居山东新泰;次为禄,去德州落户;三为祯,到沧州安家;四为祥留居枣强范柳林,祥之后代已有三个自然村(即:范柳林、范家庄、范家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