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吧 关注:5,395贴子:35,593
  • 9回复贴,共1

山东省新泰市谷里范家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谷里范氏
范氏始祖福,明永乐二年(1404)携三子(刚、山、铎)从山西洪洞县蒿子沟(移民),经枣强迁徙山东新泰白沙村,长子刚安家定居后,福携次子山、三子铎徙居谷里。
山育有四子:长景春、次景和、三文魁、四文越,景和之子(四世)克智、(五世)佃,(六世)都仕生有两子,长菮、次蓁,菮育有四子,长贵经、次贵伦、三贵德、四贵祥。至清康熙初年,菮拥有800大亩地,并兼养马生意。贵经育有二子(公节、公玉);贵德育有二子(公宾、公善);公岱、公正、公禄、公润系贵伦、贵祥之子。自此,谷里范氏构成四大枝系,并定有治家格言:“耕读继世,恪守忠孝,以善为本,富而不骄。”
公玉(九世),康熙年间监生;公善,国子监太学生;思宁、思立、思齐、思明(十世)均是乾隆初年贡生。师济(十一世),乾隆甲午科中武举,官府赐“乡魁匾”挂于举人院大门上。师云、师捷、师灿均为乾隆年间贡生。范念(念兹,十二世),道光年间监生(详见《人物编》)。履占(十二世),嘉庆年间贡生(例增修职郎)。起春(十三世),道光年间拔贡,起荣·监生(详见《人物编》)。守身、守同(庠生)、守身光绪十七年参修县志。明志(昌庚,十四世),同治年间贡生,为钦加五品衔。
“文革”前,范氏白沙家庙,谷里范家老林,东霞雾大林均有谱碑,“文革”间被毁。光绪十六年(1890)谷里范氏续修氏谱,从十六世至二十五世为:“令、德、维、纯、佑,孝、钦、念、献、阳。”(令与志、明同辈,德与嘉、清同辈)民国二十五年(1936)范氏集中到白沙续修氏谱从十七世到三十五世:“嘉、庆、新、修、衍,昭、兹、尚、学、全,深、安、开、正、广,淑、益、应、恒、传。”
始祖福迁居白沙、谷里已有六百余年,其后裔多有动迁。刚之后(西白沙),多徙居柴汶河以北各村及莱芜等地;山之后(谷里),三世文魁、文越徙居东白沙,七世蓁徙居东霞雾,十一世师德徙居白杨沟,十四世联鑫徙居西南佐,十四世敬成徙居汶南鮑庄,还有迁至东北、江苏、费县、泰安等地。据《新泰市志》[1998年版]记载,范氏成员已达万人以上,均属范福之后裔,范氏家族可谓人丁兴旺,根深叶茂,本固枝荣。
2009年春,范氏家族曾到河北省枣强县范柳林寻根,得知始祖福为长,移居山东新泰;次为禄,去德州落户;三为祯,到沧州安家;四为祥留居枣强范柳林,祥之后代已有三个自然村(即:范柳林、范家庄、范家堤)。


IP属地:山东1楼2020-03-23 14:38回复
    “嘉、庆、新、修、衍,
    昭、兹、尚、学、全,
    深、安、开、正、广,
    淑、益、应、恒、传。”


    IP属地:山东2楼2020-03-23 14:40
    收起回复
      ——,——,景,克,——,都——,贵,公,思,师,起,昌,保,令、德、维、纯、佑,孝、钦、念、献、阳。


      IP属地:山东3楼2020-03-23 14:56
      回复
        有没有以上辈分重叠的范氏宗亲。


        IP属地:山东4楼2020-03-23 14:57
        回复
          谷里范家
          □ 范德水 范德训 范德利
          新泰市谷里镇北谷里村范氏家族并非官宦人家,但早在清乾隆年间,在泰安、新泰、泗水等地就闻名一方,一提谷里,人们便不假思索地说,谷里范家有名。
          究其原因:一是富庶,有良田万亩、骡马成群、大厦千间;二是乐善好施、扶危济贫、匡扶正义;三是富的时间长,从清顺治年间到清光绪末年,长达二百余年。要知范氏富居一方,积德行善,还得从源头说起。
          明永乐二年,始祖范福携三子(钢、山、铎)从山西洪洞县蒿子沟迁居白沙村,长子钢在白沙村定居后,范福及次子山、三子铎移居谷里,三子铎早逝。谷里范氏到第六世都仕,生有二子,长子菮、次子蓁,蓁于清顺治年间移居东霞雾村。菮生有四子,长子贵经、次子贵伦、三子贵德、四子贵祥。
          此时,范氏家境贫寒,以外出打工维持生计,范菮(七世)年轻时曾到章丘打工,在麻地大便,因大便会招惹屎壳郎乱飞,碰撞麻杆,麻便报废,遭到麻主的一顿暴打,多亏一位善良的老大娘,搀扶到她家煎汤喂药,得知打人的小伙子叫郭达。养伤十余日,一瘸一拐地辗转回家,把挨打的事向妻子说了一遍。自此,不能外出打工,就在家开了一个小旅店。
          传说,十年后的二月十八,是谷里骡马大会,范菮客店住进两位骑马的旅客,范菮一眼认出了十年前打他半死的麻地主人。经盘问,得知他是章丘人,来卖麻的。范菮断定就是此人,但他不露声色,热情地接待安排住房。然后,烧水、炒菜伺候客人吃饭,一切做得安然有序。范菮磨好钢刀,独自大口大口的喝酒,准备报仇雪恨。其妻见状便问:“你又磨刀又喝酒,面带杀气,想干啥?”
          “十年前打我的那人送上门来了,今夜等他就寝后,我一刀子宰了他。一来解了憋在心头的十年之恨;二来这马就算我养伤的补偿。”
          妻子听了又惊又怕,连连摇头:“不行!不行!人命关天!一来当初打你事出有因;二来人家罪不至死;再说,人家也有妻儿老小,咱可不能办那缺德丧良心的事。”
          “咱的仇就不报了?”
          “仇要报,不过不用杀人,咱把那人叫来,说明前因,让他认个错,向他要些养伤的费用就行了,何必杀生害命呢。”
          范菮听了妻子的一番话,收起了杀人的念头,便立刻把客人叫到他屋里,妻子边让茶边问:“客官,还记的十年前在你家乡麻地边打人的事吗?”
          客人看了看范菮,想起了往事,又见桌子上那明晃晃的大刀,立刻跪地赔罪说:“那时,我年轻气盛不懂事,犯了大错……”。妻子赶忙扶起客人,把前因后果说了一遍,并说不报前仇,让客人放心。
          范菮让座,吩咐妻子置菜备酒,客人三杯酒下肚,心想:如果今夜店主一刀杀了我,命丢了,银子也没了。忙试探着说:“我刚从东海取麻钱回来,我把100车子的麻钱送给兄长,以谢不杀之恩”。
          当晚,客人把银子送给范菮,范菮不好意思收,妻子忙说:“兄弟,这银子我收下,可你得答应我个条件。”
          “什么条件,大嫂尽管说。”
          “人都说不打不相识,不打不成交,我想让您俩拜把子,结为兄弟。”
          客人高兴地应允了。在妻子的安排下,范菮和客人磕头跪拜,结为金兰之好,范菮年长为兄,郭达为弟。妻子把贵经、贵伦、贵德、贵祥四个儿子叫来相认,郭达也把管帐的侄儿叫来说明情况,兄弟、爷们亲如一家。
          在饮茶叙家常中,谈到谷里骡马大会的生意,各地卖马、买马的人成群结队,什么红棕马、赤兔马等骡马的品种繁多,价格高昂,利润可观,生意红火喜人。
          郭达突然话题一转:“大哥,你何不借骡马大会这块宝地,做养马生意?”范菮同意并表示就用小弟这笔银钱做本钱,买马养马。
          郭达还介绍了在山西见到的养马大户,马场大、马匹多和如何喂养,并说要想做好、做大养马的生意,必须有大片的土地,设马场、种草料,大批的喂养才能赚大钱,一直谈到深夜方才歇息。
          范菮听后怦然心动,产生了养马赚大钱的欲望,高兴地称赞妻子的做法对,妻子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有道是家有贤妻不惹横祸,范菮有这位聪惠善良、通情达理的妻子,不但避免了一场杀人之祸,而且得到一笔丰厚的钱财。
          第二天,范菮治办了一桌上等宴席,为郭达送行。郭达临走时说“买马钱不够,我再给你。”还留下一匹母马,让范菮试养。
          郭达走后,范菮一家就按郭达说的办,买地,设马场、种草料,剩下的钱买了马,四个儿子团结一心,目标一致,共同奋斗了几年的时间,置地八百多亩,骡马百匹,当辈子就富了起来。
          当儿子们成家之后,想法就不那么一致了,劲头也不那么足了,范菮就让儿子分开过。地好分,只是马匹分开不利于喂养,于是决定分地不分马。谁要那100匹马,少分50亩地。这样一说,谁也不想要马,范菮只好让四个儿子抓阄,结果骡马的阄被贵德抓着了。
          贵德(八世)不高兴,感到不利,又想命该如此,决心做好做大养马生意,从此,全家人齐心协力,精心喂养,卖了马置地,置地养马,用滚雪球的办法,很快把谷里周边的好地都买到手,骡马成群,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户。
          富足人家又有了新的追求,便供儿子上学读书,以求功名。到清康熙年间,次子公善(九世)考中国子监太学生;到清乾隆初,公善之子思立、侄子思齐(十世)考中贡生,此时范氏既拥有数千亩土地、几百匹骡马,又有了功名,在乡间村里已十分显赫。为把范氏积德行善的家风发扬下去,防止子孙后代为富不仁、横行乡里,制定了治家的格言,让人人恪守,不能逾越。
          治家格言为:“耕读继世,恪守忠孝,以善为本,富而不骄。”
          清乾隆中期,1828年范家出了一个武举范师济,一个拔贡范师云。范氏十一世师济自幼喜好舞刀弄枪、骑马射箭,百发百中。十六岁时,已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使的大刀八十余斤保存至日军侵华前。他文武双全,乾隆甲午科时,在乡试中,文场、武场均顺利过关,一举成名,官府赐予“乡魁匾”挂在大门上,作为战事时的预备军(大门与匾文革时拆毁)。门外两旁各有两个旗杆座子、上马石、拴马石,门内有四米多宽、五米多高的独占影壁,院内分东西两大院,前楼后厅,客厅内设扇屏门,大厅建筑均为四梁、八柱、五大檩大起架结构,带前出厦,扒砖椽子封顶,墙基一律是细錾子錾平的大石条,墙体全是青砖砌成(里生外熟),屋顶是一仰一合的瓦组成竹杆垄覆盖,屋脊及哨头有哈叭狗子、张口兽,其建筑风格与岱庙相似,此为南


          IP属地:山东5楼2020-03-23 14:58
          回复
            院概况。北院有七十二角门,院后有3000余平方米大花园,南北院四角建有四大哨门,即方便又安全,总建筑面积百亩以上。
            富家人有个习惯,不等人老就先修坟打寿材。贵德打寿材时,要求宽出一扎来,子孙按贵德的吩咐做了个又宽又大的寿材。
            贵德八十五岁,无疾而终,因他德高望重,吊唁的客人很多,丧事大办了三天,一切都很顺利,只是出殡时,棺材抬到影壁墙处,怎么调换也抬不出来。有人说:就差一扎,干脆把影壁墙角的砖砸一块去。但请示主人,主人不同意毁坏祖上留下的东西,只好走后门,把两边的门框锯块斜茬,才抬出来。
            此后,每逢出殡都是走后门,谁也没敢动那影壁墙。
            直到范家败落时,十四世范昌庚把七十二角门卖给了张家,等张家改造房屋,拆除影壁墙时,才发现墙内有大量元宝。
            原来影壁墙的元宝是贵德修建时放进去留给后代的。
            光绪年间,范家已经败落,佣人的费用已无力承担,只好付给少量银钱让其回家或自谋生计。
            女主人对一个最贴心的大丫环说:“你侍奉我多年,事到如今,我实在对不住你,你看这家里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你就带着。”
            丫环说:“我什么都不要,就要门前那盆黄杨树。”
            主人明知花盆内埋着两个金元宝,还是毫不迟疑的同意了,让人把大花盆抬到车上,把丫环送回家。
            范家有万亩良田,南至谷里以南的玉皇山直到龟山之阳的盐店,北至柴汶河,西至南佐、卧马庄,东至小窑沟、徐家庄,方圆十几里。
            从范家林向东至小窑沟村西,是300多亩种苜蓿草的土地,名曰“苜蓿地”;从现在谷里火车站西向南至王庄村北(现谷里二中以西、以南)的猴子坡,是跑马、驯马的马道,名曰“马趟子”;谷里以西的卧马庄村因是谷里范家的马场而得名(市地名志记载),还有一条十米宽直通玉皇山的路,因专为上山放养骡马修建,名曰“放牧路”。这些地名、村名、路名沿用至今。
            范家为挂“千顷牌”,把960杆子一亩,改为720杆子一亩,谷里至今沿用这个计量单位。范家的土地之多曾有一个过路人的传说:
            每逢灾荒之年,范家总是在哨门路口设立锅灶做饭,为灾民提供饭食。这天,一个过路人,大概几天不曾吃过一顿饱饭,他一气吃下足够三个人的饭量。舍饭的人说:“你看那人,像八辈子没吃饭,吃起来没个完。”另一人说:“他吃的再多,也得拉到范家的地里。”此人听后心中不服,心想:我吃完就走,就是不拉到你范家地里。
            走出足有一个时辰,觉得要解手。问:“这地是谁家的?” 答:“谷里范家的。”
            过路人心想:不行,我得走出范家的地界再解手。大约走出了十几里路,实在坚持不住,急忙跑到高梁地里解完手,又问这高梁地是谁家的?回答还是谷里范家的。
            范家人人都会骑马狩猎,不但会养马、驯马,而且还会给骡马治病。直到民国年间,十五世的范兴保、范立保、范业保、范顺保,他们手中都有骡马经典,个个医术精湛、出类拔萃,是远近闻名的兽医和驯马的高手。
            光绪年间,白沙范家买了匹马,不让人靠近。否则,不是踢就是咬,更别说骑它,只好来谷里请教范业保。
            业保到白沙搭眼一看,那马瞟肥体壮,腿高身长,精神十足,是匹好马,就是欠驯教。于是,拿起马鞭,还没等靠近,那马就连蹦带跳,业保接连几鞭下去,只见那马浑身哆嗦,有点怕了。业保趁机解下缰绳,一个箭步跳到光腚子马背上(马身上无马鞍、马蹬),并使劲地抽打马屁股,马没命的乱窜乱蹦,业保似黏黏胶,粘在马背上分寸不离,他顺势把马放到沙滩上,继续抽打,直到马跑的连蹄子都抬不起来,这才进行调教。
            最终,叫马趴下它就趴下,叫马打滚它就打滚,把一匹烈马驯教的服服帖帖。
            范家世世代代以善为本、慷慨乐施,其行善的故事流传多多。


            IP属地:山东6楼2020-03-23 14:58
            回复
              清康熙末年,北谷里张氏肩挑手领,孤儿寡母来到谷里,听说范家是富户,便领着孩子进了范府,请求主人收留做些家务活。二老爷贵德见母子生活无着,便生恻隐之心,当即答应将她们留下,吩咐管家安排一间房屋做宿舍,给他床铺、桌、凳和其他生活用品,别让孩子受到委屈。张氏祖人感激不尽,便使劲地干活以作报答。在范家的扶持下,一天天、一年年,孩子们长大成人,能凭力气挣家了,自己盖了房子。
              范念兹(十二世),清咸丰年间,监生。他扶危济贫、乐善好施多义举,每到春天青黄不接之时,他常常在早晨、下午做饭的时候,到几家贫困户查看,一旦发现谁家不冒烟了,便知这家已经断炊,立即送些粮食、油盐、熟食,以解燃眉之急。
              谷里村北是宽阔的柴汶河,每到秋末冬初,念兹独自出资在柴汶河上搭桥,方便了群众,解决了行人淌河踏冰之苦。因他一生多行善事,深受乡亲的尊重和爱戴,晚年乡党为他置匾,题为“齿德兼隆”四个大字,悬挂在他家的大厅里,直到文革初期此匾被毁。念兹年寿德高,八十九岁无疾而终。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守身、次子守同,均是庠生,清·光绪十七年,参与新泰县志编纂。
              范起荣(十三世),监生,排行老二,人称范二爷。他秉承祖先训教“以善为本”,家虽巨富,但不忘体恤贫困人家,曾流传着一个“开仓放粮”的故事。
              有一天,他骑马与家丁外出放鹰游玩,到了龟山,兴趣正浓,不觉天已过晌,尚未用餐,二爷忽觉心发慌、眼发黑、浑身无力、直出冷汗,自以为身得重病,急令家丁:“小的们,我病了,快扶我下马,回家治病!”一家丁说:“二爷,你没病,是饿的,吃上饭就会好的。”二爷不信,仍要回家治病。家丁拿出随身带的鸡蛋,扒出鸡蛋黄,调皮地说:“二爷,要不你先吃个药丸再走。”二爷无奈***蛋黄,不一会儿,觉得大有好转,并说药丸管用。家丁扒着鸡蛋说:“二爷,这不是药丸,是鸡蛋黄,你再吃一个就啥病也没有了。”起荣吃得蜜口香甜,一会儿遂转平静,浑身舒服,顿时精神倍增,说:“哎呀,人饿了原来这么难受,以后可不能让人饿着。”回府后,他立刻令管家“开仓放粮”。一时间,谷里街及四邻乡里的穷困百姓纷纷到范府取粮。他还下令常年在哨门口支起大锅,熬粥施舍,以济来往灾民。
              有一年,秋收将到,范二爷骑马到野外巡视庄稼长势,忽见有人正在折高粱穗,便立即下马,解去马铃,轻步前行。家丁不解其意,问其故,二爷小声作答:“轻点说话,此人定是缺粮断炊,挨饿了,不要惊扰他,让他多弄点。”每逢耕种季节,范二爷怕误了农时,叫家丁把喂好的牲口拴在大门外,让没有牲口的农户牵去及时耕种。
              咸丰辛酉年,南匪入侵谷里一带,谷里周边的百姓纷纷逃往雨坛山(玉皇山)以避匪患。南匪猛攻数日,因寨墙牢固,守寨人英勇抵抗,南匪束手无策。但山上虽有吃的却无水可饮,人们已经几天没有喝上水了,这样下去不出几天,非把人渴死不可。大家集思广益,集了多人的尿,把衣服浸泡后,凉晒在寨墙上,以迷惑南匪。南匪首领一看这个寨极难攻下,山上又有饮水,心中有些懈怠。范起荣心想:土匪攻寨无非为了劫略钱财,于是挺身而出,高喊:“大王,你要退兵,需多少银子,我全给你。”首领要了300两,范起荣一人全部拿上,南匪立即撤兵,山寨里的避难人全部得救。事后,几个村的乡绅们纷纷凑银子还谢,起荣分文不要。
              范昌庚是清光绪年间贡生,为“钦加五品衔”,是北院拔贡起春之子、南院起荣之侄。他即不知理财,又不会管家,只是吃喝玩乐,广交朋友。但他一身正义、嫉恶如仇。至今,谷里仍流传着范昌庚制服无赖孙某的故事。
              谷里有个孙某,是个远近有名的无赖、恶棍。他横行乡里、作恶多端,村民对他深恶痛绝,即恨他又怕他,因她妻子的远房哥哥在泰安监狱是个狱卒头。所以,他倚仗官亲,经常诬良为盗,敲诈勒索。


              IP属地:山东7楼2020-03-23 14:59
              回复
                谷里每逢农历三、八是大集,孙某赶集,歪戴着帽子,斜愣着眼,专瞅那些持重服的人,一旦发现立即向前一把抓住手说:你爷什么时候死的,临死前没和你说吗?他还欠我几吊钱里。说着,把人家所带钱财洗劫一空,扬长而去。
                对此,昌庚早就愤愤不平,想要杀杀他的威风,给谷里村民出口怨气,只是没有个合适的时机。孙某也早有预谋,要会会范昌庚,诈取更大油水,但因始终没想出高招,没敢出手。清明节后的一天,孙某干活回家,见其妻正为一包豆腐没开市而发愁,突然发现范昌庚的马车进了西门,计上心头,马上与其妻耳语,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地交待了一番。然后,双手背剪,静候佳音。
                昌庚车子刚到孙家门口,其妻把豆腐掀翻在马车底下,赶车人立即勒住马,其妻大哭小叫起来。昌庚急问怎么回事,赶车人如实回答说:“孙某家把豆腐掀翻在车前,硬说是咱车拐的。”“一包豆腐多少豆子?”“最多一升(十斤)。”“那咱就给他扛一斗(一百斤)来。”孙某一听,眼珠一转,得寸进尺地说:“别说一斗,一石(一千斤)也不行,我要我这包囫囵豆腐。”说着把妻子推倒在马车前,“不然你就打马把我媳妇身上轧过去。”昌庚心想:这不明明是在耍诬赖,今天,我就要杀杀他的恶气。此时,围观的人水泄不通,大家要看个究竟,巴不得范昌庚打马轧过去,除了这一害。昌庚深解民心之怨,故意大声吼道:“好吧,你不是整天拿打官司欺压乡亲们吗,你那个歪脖子大舅哥不就是一个小小狱卒,轧****官司打到新泰我十亩地够了,打到泰安二十亩地足了,就是打到济南府不过也就是三十亩地。”并让赶车人打马轧过去。赶车人和这马早己憋得难受,那马把头一扬,四蹄蹬开,只见其妻骨碌一个蛋滚了出来,孙某涨红着脸,拉起老婆,头也没敢抬,灰溜溜走了,围观的群众发出由衷的大笑。
                到了昌庚晚年,家景败落,但仍没忘记行善的家风。有一年春节将至,专为范府唱戏的戏子康吉还穿着一条单裤,有人给他提门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你何不到范府去要一点?”
                康吉来到范府,走进昌庚的大厅便施礼相拜:“二爷,小的来给你拜个早年。”昌庚见状说:“怎么还穿着‘灯笼裤’?”
                “不瞒二爷,实在穷得没法。”
                “给你两个元宝,回去做身棉衣,买点年货,准备过年。”康吉非常感激,逢人便说。
                范家保(十五世),清末民初人。此时,范家家景远不如以前,但祖先的优良传统仍继承光大,他终生为大家排忧解难,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谁家有了疑难之事,只要家保一到,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受乡亲们的尊敬,因排行老二,人们也称他为“范二爷”。
                那时,在农村最难办的事,莫过于因闹家务,儿媳上吊或喝药自杀。家保为别人跳西南、摔老盆的事,虽已过去近百年,但仍在谷里广泛流传。事情发生在民国初年的一个秋天,一个儿媳与公婆吵架,喝下砒霜死亡,娘家家族大,还有在官府干事的,每天有三、四十口子人到男家闹事,一连闹了三天不让出丧。这时,家保出面调解,因家保在四里八乡很有威望,女方终于答应出丧,只是提出要求:要公婆披麻戴孝,要公公摔老盆、跳西南。家保一一应允,出丧时他把死者的公婆锁在屋里,他一只胳膊夹着死者的孩子,吩咐起棺,抬到大街上;一手拿起老盆,摔了个粉碎,一脚把跳西南的凳子踹倒,口喊某某他娘上了西南了,出殡。按当地风俗,只要出了丧,死者入土安葬,这件事就算完了。那年家保已五十多岁,此事引起了众人的啧啧称赞。
                太阳有起有落,国家有兴有衰,作为一个家族更是如此。范家兴旺时期,正是康乾盛世、国泰民安、经济繁荣之时。到了咸丰年间,朝廷腐败无能、社会动荡不安、捻军四起造反。据传,起初范家曾向朝廷捐献过粮草马匹,后来捻军多次侵袭谷里,把范家的所有马匹掠夺一空,这是导致范家败落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像范二爷(昌庚)那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会管家、不会理财,只知道吃喝玩乐、广交朋友,挥金如土,至光绪末年,已把所有家产卖尽耗竭。
                据1993年出版的《新泰市志》记载,范姓人数已超过万人,均为始祖范福的后裔。还有从谷里、白沙移居东北、河北、江苏、安徽及本省各县市的多达上千户,范家可谓人丁兴旺,本固枝荣。
                注一:2009年范氏家族曾到河北省枣强县范柳林考察证实,永乐二年移民时兄弟四人(福、禄、祯、祥),老大范福移居山东新泰;老二范禄移居德州;老三范祯移居沧州;老四范祥移居枣强县范柳林。
                注二:范思立、范师济、范念兹、范起春、范起荣、范守身、范守同等人的事迹载入新泰县旧县志。范公善、范思齐、范昌庚载入明光寺碑文。
                注三:范起荣、范昌庚、范家保均排行老二,故人们称其为范二爷。


                IP属地:山东8楼2020-03-23 14:59
                回复


                  IP属地:山东9楼2020-03-23 15:09
                  回复
                    三个老前辈,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11-30 21: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