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录影吧 关注:482贴子:137,695

回复:「為學日益,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無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那么怎么修养呢?我背给你们听,这里头有七个程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你看「知止而后有定」,第一个是知性的问题。「知」,就是每个人生来能知之自性的功用,学佛学道,成仙成佛,第一步也都先要知道「知止而后有定」。譬如我们大家现在坐在这里,都知道自己坐在这里吗?这个能知之自性是什么呢?这个能知之自性,不在脑里头,也不在身上,是与身心内外都相通的。但现在西方医学与科学,都认为能知之自性是生理的、唯物的作用,归之于脑的作用,其实脑不过是身识的一个总汇。这个问题要详细研究,是很深刻、很广泛的,不是一两个钟头能讲得清楚。我们中国文化讲本体是心物一元的,知性不在脑,是通过脑而起作用,这个要特别注意。


来自iPhone客户端155楼2020-07-05 19:00
回复
    这个「虑」的意思,不是思想考虑的虑,是在定静安适的境界里,自性产生的智能功能,不同于平常散乱、昏昧的思想,它是上面所说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智慧境界,这两句话是出在曾子的学生子思所著的《中庸》里的名言,就是对于「安而后能虑」的诠释。我们现在借用佛学的名辞来说明这个「虑」字的内涵,就是「般若」的境界,中文可翻译为慧智,它不同于一般的聪明,我们现在用的思想学问都是聪明所生,不是慧智,慧智跟聪明大有差别。透过这个慧智,然后彻底明白生命自性的根源,那《大学》就叫做「虑而后能得」。得个什么?得个生命本有智能功能的大机大用,这才叫做「明明德」。


    来自iPhone客户端156楼2020-07-05 19:32
    回复
      2025-05-29 21:24:31
      广告
      怎么样才能止?不观就不能止。怎么样才能观?不止就不能观。这话讲了,要注意唷!


      来自iPhone客户端157楼2020-07-05 20:18
      回复
        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便可知道与“轻安”相反的,就是“粗重”了!我们平常一个人,心粗气浮,那是很习惯的自然现象。至于这个身体么,事实上,无时无刻不在病态的粗重拖累之中。不过,人们已习惯于这种粗重感觉,如果忽然觉到轻灵得没有身体感受,一定会发狂,自认为没有我了!所以,道家和佛家传入西藏的密宗一样,有些人拼命修气、修脉(明点、拙火)等等。想把自身转化而飞空无迹,却忘了佛所再三告诫,以致去不掉“身见”,反而增加“见惑”的障碍。同样的,也不明白老子所说,“外其身而身存”的原理。


        来自iPhone客户端159楼2020-07-05 21:07
        回复
          《大学》用“虑”字代表“精思”的意思,是当时的习惯。但在秦、汉以后,就跟着时代的变易,以用“思”字为多,而普通说话,是用“想”字为普遍。再下来到了魏、晋以后,直到隋、唐之间,因有梵文佛学的输入中国,必须要注重“因明”(逻辑)的思辨,所以把平常通用语言的“思”和“想”字混合互用的习惯,必须分开说明。因此,“想”字,是属于在心理上,头脑里的粗浅现象,叫它为“妄想”,甚至叫它是“妄心”。因为这种现象,它是跳跃不定,莫明其妙地一会儿自来,而又不知所以, 一会几又转过去了。它是虚妄不实在的,所以命名它是“妄想”。至于“思”字,它跟“妄想”不同,它是细致的、宁静的,并不像“妄想”一样,有扰乱自心的作用。譬如我们读过的书,或经过了的事,忽然忘记了,便要拼命去追忆、寻找,这便是“想”的作用。如果记得非常熟悉的书或事情,根本不用费心去找,自然而然,轻轻松松就知道了,这便是“思”的作用。


          来自iPhone客户端160楼2020-07-06 10:54
          回复
            当呼吸慢慢静下来,中间有没有思想?一定有思想。这时你就体会到生命一个是呼吸,一个是思想,一个是知道呼吸、知道思想的「知」,所以你由此也可以知道老子的话,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三个初步动相,一个是唯心的,一个是唯物的,一个是心物一元发生的作用。这次李青原给我出的题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果改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相,我为用」,三样都被我用就对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61楼2020-07-07 14:39
            回复
              当你静下来后,听自己的呼吸,思想还在转动,不要怕,因为你知道自己在思想,知道呼吸在动,但后面那个能知道的没有动过,你把握那个能知道的就静下来了。可是静下来你就发现身体有问题,唉唷!我腰这里不舒服。唉唷!腿痛,头胀。刚才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个原则,你已经检查了自己的身体。假使绝对健康的人,眼睛一张开,整个身体是轻爽的,思想是清明的,而且记忆力越来越强;智慧的分析,不是用脑筋,而是那个知觉的观感增强,很多书原来读不懂的,一看都懂了,不必去想。想是第六意识分别来的,那是普通的聪明,而智慧的话,原来不懂科学的,看一下就懂了,那是智慧。现在翻译西方哲学的名词叫直观、直觉,那只是智能的表层,深层还有东西。


              来自iPhone客户端162楼2020-07-07 14:49
              回复
                当时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为什么面壁?日本人学禅打坐一定要对着墙壁,学达摩面对着壁。怎么?不面对着壁就不能成道啊?真是的!这些都是拿鸡毛当令箭。达摩面壁,干什么面壁?不理人,这些笨蛋来一万个也没有用,所以他不理,面壁。结果,二祖去求道,合掌站在那里。达摩没有回过头来一下,你要站就站着。北方冬天下雪,站在外面,雪堆积起来,过了膝盖,二祖并没有动过,求道的精神是这样真诚。后来,儒家有所谓程门立雪,都是套用这个故事而来的。达摩祖师并不理他,他已站了三天三夜了。雪虽然堆得那么高,并没有动过。


                来自iPhone客户端163楼2020-07-07 15:02
                回复
                  2025-05-29 21:18:31
                  广告
                  但是身体方面,哪里有不对找医生看看,如果自己懂得方法,可以不找医生,拿呼吸来对治它。如果说这里痛,在一呼一吸之后,停住呼吸,就注意这里,那么内在的呼吸自然会把它打通,这样可以治病的,但是没有信心就做不到啦!我看你们都到中年,坐办公室久了,或看书多了,肩膀发胀动不了,得什么「五十肩」,又叫「肩凝」的毛病,你们赶快运动吧!至少我现在比你们年纪大很多,身体还算轻灵(师示范肩膀运动)。两个肩膀经常这样转动,两肩运动时,身体要保持中正不动,左肩向前转,右肩向后面转,或者两肩一起转,然后头前后左右慢慢转动,这样全身的气就通了,气通了,身体就会健康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64楼2020-07-08 09:55
                  回复
                    什么是罪过呢?你说我没有做坏事,没有罪过,你玩弄你没有用的知识,就是大罪过,玩弄你那些不相干的妄想,就是大罪过。我这些话不是劝你们哦!若谈佛教的戒律,这是大戒条。所以我常常说:你们懂什么戒?这是菩萨的大戒,玩弄你妄想的知识,玩弄你不必要的知识,这是犯了大戒。本来,这些话我是不会讲的,即使讲,也变得很幽默,大家听了哈哈一笑。我希望你有高度智慧,在我幽默的笑话中,懂得了结果。我失望了,所以只好从非常讨厌的一面,来告诉大家。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从今天起好好用功,也许从今天起,我的话很少了,换句话说,懒得开口。走!


                    来自iPhone客户端165楼2020-07-09 10:24
                    回复
                      学佛学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兴致的事。古人说:“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就像看冬天开的梅花一样,你必须要不怕冷,才能闻到梅花香。上午,我给大家讲的,是给大家做个参考。当年,像我学道家,又学什么的,在我还没有碰到我这位禅宗的老师以前,我也没有管腿痛腿麻。道家有道家的路 数。你们之中若真的见了道,我会把道家所有的法门都告诉你。告诉你干什么?你方便就多了,差别智多了,你可以度人,看到人家走错了路,你晓得救了。现在不能告诉你,告诉了你,你又走错了路。你没有得到根本智,没有用的,没有得到根本智,差别智越多越是障碍,若是得了根本智,差别智越多,方便越多。


                      来自iPhone客户端166楼2020-07-09 10:41
                      回复
                        同时,我们也应了解,一心不乱不光是念佛法门的初步目标,其他任何修行方法,基本上都要做到一心不乱。即使修学一切外道功夫,也同样以此为追求的对象。所谓外道并非骂人的话,不是排斥佛教以外其他的宗教。依佛经言,凡是不识本心,心外求法,皆是外道。因为天下任何事情都是这个心所造作,你学密宗也好,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全由这个心在施为。像一般道家的守窍练气等等功夫,基本上要想得到成就,也非做到一心不乱不可;甚至于普通世间的各类学问技艺,同样讲求聚精会神,心无杂念,否则很难有大成就。一心不乱的功夫就有这么重要。


                        来自iPhone客户端167楼2020-07-17 16:31
                        回复
                          我告诉你,变化的不是我,你经常变吧!每秒每时每天每月都在变,从小变到老,这个色身当然不是我,这个是臭骨头、臭肉,不是我。那么,你说“我思故我在”,这个思想、思维、感觉马上就跑掉了,而且,很可怜,我应该是主人,但是,却做不了主,外界的环境一变,思想就变了。一切感觉,思想在变化中,没有“真我”,真的我何在?能感觉、能知觉、能思想的,那个上面即不男也不女,即不老也不少,那个本来要找到。所以,叫你不要散乱,莫妄想,把这些不能做主的思念、感情、思想一概都丢掉,丢完了,干干净净,赤裸裸的,忘记了身体,忘记了一切的,有一个灵明自性,这个自性就是百丈的“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来自iPhone客户端168楼2020-07-19 10:53
                          回复
                            要注意哦!这三生因果真可怕!所以要赶快修道,修定。菩萨罗汉有隔阴之迷,投了胎就迷掉了。没有了“生死”以前,哪怕你功夫作得再好,气脉打通,还是要迷的!中阴身一隔,再投一个胎,就迷掉了。有定力的人还有问题,有的入胎不迷,住胎的时候迷掉了;有的住胎还不迷,出娘胎的时候迷掉了。要入胎不迷,住胎不迷,出胎不迷,才是最高的定力。八地菩萨以前,都有隔阴之迷,换个房子就迷掉了,迷失了方向。所以要知道修定的重要。那么简单!打打坐就行了?那个灵知之性,能知一切的那个东西不认到、不定住,你想入胎不迷,做得到啊?


                            来自iPhone客户端169楼2020-07-25 09:02
                            回复
                              2025-05-29 21:12:31
                              广告
                              达摩西来一字无。今能行能听者谁?若修即有,不修即无,则修成终会坏,如何是不坏之道?提起一句话头。此行者是谁?闻声而止者又是谁?用“心”去看,不要用眼看!必须明此父母未生我前,我在何处?死后是否尚存在?古人为法而忘躯,长庆坐破七只蒲团。今人时当末世,请之不肯,哄之不肯,实至难矣。诸君来此,一切安排定当,食住不必劳心,正好用功!
                              (一点二十二分上座,十分钟后开示----)


                              来自iPhone客户端170楼2020-08-01 08: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