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吧 关注:49,006贴子:2,622,705
  • 2回复贴,共1

从常染变迁来看,现代蒙古族的东亚(汉族)成分很大且很晚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篇文献非常有意思,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蒙古草原人群的常染变迁。
首先介绍一下所取的各成分代表什么:绿色ANA—古北亚,相当于现代北亚常染和现代东亚北部(汉族北部)常染的混合,代表为鬼门洞人群和现代尼夫赫人;黑色ANE——古北欧亚,相当于70%的东欧早期采集者EGH+30%的ANA混合;红色Afanasievo,相当于EGH优势+部分CGH+少量ANA;土色BMAC——相当于CGH优势+少量ASE和EGH,文中称其为Iranian-related,也就是伊朗人群相关成分;淡青色Bakail——新北亚常染,但其实还是ANA为主;Sintashta——文中说是类似于欧洲Corded Ware的成分,估计相当于EGH优势+大比例的ENF+一部分WGH或SGH;紫色Khovsgol——来自于南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实际为ANA为主;浅粉色Chandman——本质是Afanasievo的后继人群,EGH为主;浅土色——欧洲萨马尔特人常染,估计是EGH+CFH+ENF的混合,CGH占优;黄色——汉族常染,代表东亚;蓝色——欧洲阿兰人常染,估计是GH+CFH+ENF的混合,ENF占优。
首先是青铜时代早期蒙古地区的常染构成,这个时候蒙古高原人群常染基本表现出东、北、南三面东欧亚人群优势特征,其中古北亚ANA成分在东部和南部蒙古绝对主成分,在北部蒙古有一定成分的ANE成分;西部蒙古这一时期比较复杂,西北蒙古和北蒙古类似,古北亚优势有少量Afanasievo的成分,西南蒙古也是ANA优势但有少量的伊朗相关BAMC成分。整体来说这一时期蒙古高原是古北亚优势人群。


青铜时代后期蒙古高原常染在西部发生了变化,东部仍然是古北亚优势。蒙古西部的类似新北亚的成分(浅青色)大致只有一半多一点,另外40%的大部分是Sintasha成分,有极少的早期Afanasievo和BMAC成分,也就是说可能存在中欧的Corded Ware人群深入了蒙古西部,而更早的Afanasievo类聚可能代表的吐火罗语人群,BMAC代表的伊朗语人群对蒙古西部影响极小。这一情况值得思考,说明Corded Ware人群的东扩可能对应着某未知或消亡的印欧语的向东扩张。


然后是铁器时代早期的蒙古,和青铜时代后期比起来差异不大,仍然是东、北、南的古北亚优势。西部表现出西欧亚(白种人)成分继续增大至超过一半,甚至接近70%,其中主要是类似于中欧Corded Ware人群的成分,加上少量的类伊朗人群BMAC成分,Afnasievo代表的吐火罗语人群成分消失;西部蒙古的黄种人成分全部为新北亚成分。


匈奴帝国时期的蒙古高原常染,情况变得非常复杂,首先是早期匈奴人在蒙古西部的样本,表现出100%的白种人成分(估计是上层),其中90%是类似于现代东欧人群的Chandman常染成分,应该是Afanasievo的后继人群,少部分是伊朗人群成分;在后期匈奴中部这种类东欧的成分在匈奴人种比例在20%-60%不等。但是匈奴后期和从地理上来看,大部分样本还是古北亚常染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在蒙古中部出现了大量欧洲萨马尔特人常染成分占优的样本,另外在东蒙古和北蒙古的4个样本出现了汉族人(东亚)常染成分,比例应该都在20%+,其中一个北部的样本汉族常染比例超过75%,很可能是汉朝和匈奴战争期间被俘虏的中原人群北上的结果。除此以外,在蒙古北部和西部出现了来自南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的新北亚成分。总的说,匈奴帝国时期蒙古高原人群常染体现出机械混合的特征,说明当时的匈奴其实是一个松散而广泛的部落联盟,人群的基因交换频繁但没有形成均匀混合。


接下来是突厥和回鹘时代,这一时期样本较少,突出特征是古北亚成分仍然在蒙古高原东部北部占优,但是中部和西部表现出类似于欧洲阿兰人、欧洲萨马尔特人、伊朗人群常染占优的态势,虽然古北亚人群还是有40%比例。所谓欧洲阿兰人、欧洲萨马尔特人、伊朗人群应该都是EGH+ENF+CGH混合,区别只是成分大小,相对而言欧洲阿兰人可能EGH占优,萨马尔特人人可能ENF占优,伊朗人可能CGH占优,从早期突厥时代情况来看,我个人判断很早伊朗语族群应该积极参加了突厥人的形成,所以古突厥人还真不一定是黄种人,至少西突厥应该一开始体质就是伊朗类型+黑海类型混合(CGH+ENF优势加少量EGH)。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在蒙古中部一个样本的汉族(东亚)常染成分超过75%(剩下的为萨马尔特人成分)。



最后一个时期是蒙古帝国时期,这一时期体现出的特征是蒙古全境的白种人成分大幅下降和汉族(东亚)常染成分遍布蒙古高原,但个案古北亚常染还是蒙古人群的底层。首先整个蒙古高原的白种人成分基本全部为类似欧洲阿兰人的成分,伊朗人群和萨马尔特人成分消失,比例不超过20%,但表现出在蒙古全境较为均匀的低比例分布。另外就是汉族成分在蒙古全境均匀分布,并且在东部、中部部分样本比例超过50%,尤其是在南部接近华北的地区汉族常染比例可以达到75%,可能和历史时期的辽国将华北人群屯田有关,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全境的人群的汉族常染比例可以平均达到21%-27%。



综上,我觉得有几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我总结一下。
第一,古北亚常染人群应该是蒙古高原各时期人群的底层,至少在东南北三个方向是这样,现代蒙古人的底层应该就是古北亚类似现代黑龙江下游勘察加半岛的尼夫赫人。
第二,吐火罗人群对蒙古高原西部的扩张有限,但是可能存在一波直接来自于欧洲Corded Ware的农业人群向东扩张,这一波人群可能带来一种未知的类似于前凯尔特语的印欧语但是消亡了,包括后来的类似于东欧的人群Chandman人,这些人应该在现代蒙古人群中基本没有留下常染印记,语言也消失了。
第三,来自草原的萨马尔特人(原文说的Yamnaya-related)和来自巴克特里亚的伊朗农牧民(原文的Iranian-related)应该是早期匈奴、突厥的主要组成成分,很可能驯化马和牛羊是这个族群带过来的;相应的西突厥人可能一开始就是伊朗人群/萨马尔特人群占优的族群,体质可能一开始就和现代伊朗类型、黑海类型类似。这波人应该全部离开或者被消灭,在现代蒙古族人群中类似伊朗人/萨马尔特人的常染已经找不到了。
第四,就是最关键的,现代蒙古族有大量的汉族人(东亚人群)迁徙混合形成,而汉族人群(东亚人群)大规模进入蒙古高原从汉朝开始,到突厥灭亡后至辽国达到顶峰,并且均匀构成现代蒙古人常染的至少四分之一。


IP属地:江苏1楼2020-04-04 16:41回复
    @碧落🌐 @21武器装备


    IP属地:江苏2楼2020-04-04 17:01
    收起回复
      蒙古高原从匈奴时代到蒙古帝国以前的Y染,从Y染来看,R,R1b,R1a,Q1a应该是蒙古的底层,而且都是上游,应该说R最早应该就是对应北亚体质人群的,后来J2a,J1a,E1b,R1a-Z283及其下游从西边,N1c,C2b,O2a从东南进入蒙古高原,很明显J2a,J1a,E1b应该代表伊朗人群东进,R1a-Z283属于欧洲支系,可能和可能的东欧Corded ware人群东进。古突厥人的东欧亚父系和匈奴有明显继承,C2b和N1c基本延续了下来但Q没有了(所以Q不能当做突厥人的标记),习欧亚部分是J2a-M410为主,加上J1a-CTS5368和R1a-Z93亚洲支系,光看古突厥人的西欧亚父系基本和现代伊朗人常见主频一致,所以我认为存在伊朗农牧民持续不断的从伊朗高原和帕米尔向东的扩张一直到蒙古中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实我之前提的印欧语起源于伊朗高原或高加索很早分南北两支分别进行扩张,北线从东欧扩张到中亚的更早,包括吐火罗族群和某未知的印欧语族群(后来消亡),而伊朗语是铜器时代直接从伊朗高原向东北东南扩张至中亚北部和印度,基本上突厥人父系有一半应该是来自伊朗人群的,而且J2a作为伊朗标记还存在于契丹人中。后来到了蒙古时期表现是C2b,CT,D,O2b比例明显提高,J2a,J1a消失(说明这是突厥人的标记,随着突厥人西迁而没有了),R1a和R1b还有相当比例而且以现代欧洲支系为主现代西亚支系为辅,蒙古帝国时期之后应该才奠定了现代东亚父系优势的基础。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4-04 20: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