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想跟大家聊聊有关瘦金体的内容,吧里朋友都知道我是瘦金体的狂热爱好者,前不久我在瘦金体吧发了个精品帖(标题是“发些临作并谈点体会----记录我的瘦金体之旅!”),总结了自己这些年学瘦金体的经历,很多新手经常会问能不能直接上手瘦金体,这个问题我在那个帖里有非常详尽的论述,相信你去看了之后,对如何自学瘦金体就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了。这里接下去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瘦金体吧,因为感觉很多人对瘦金体的印象只是停留在楷书的初级阶段,而对其整个体系不是很了解,希望你看了本楼后能对其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一提起瘦金体可谓大名鼎鼎,即使没练过书法的人相信都听说过宋徽宗创立的这套字体的大名。不过很多人却是只闻其名而不识其形,有时看到某些人把字写得笔画细一点,就有外行人会说“是瘦金体吧”,在他们的印象里,瘦金体就是笔画细一点的字而已,其实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要了解瘦金体就得知道她的来龙去脉,她是书法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瘦金体为宋徽宗赵佶所创,本应为“瘦筋体”,也就是虽然笔画看似细瘦,但丝毫没有纤弱的感觉,反而给人以一种超强的力度感,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若要给其一个历史定位,那么赵佶的自评我认为是恰如其分的,那就是--天下一人!
记得当代瘦金体高手邱金生曾把王羲之、颜真卿和赵佶并称三圣,有些人认为稍显夸张了,但我还是挺能理解此说内涵的,如果我们给历史上各种书体风格画个坐标,王羲之的字正处于这个坐标的正中,其笔画之间无不流露出国人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可谓“中和之美”;而颜真卿的字当处于这个坐标的右端,给人一种极为端庄肃穆之感,笔画敦厚粗重、肥劲有力,颇有关公立于庙堂正中之气势,可谓“肥劲之美”;最后看赵佶,其瘦金体与颜体在坐标上恰恰以王字为中心完全对称相反,当处于这个坐标的左端,其用笔极度瘦硬,但又挺拔俊朗、飘逸犀利,可谓“秀丽之美”。当然我并不是说赵佶的字就一定在欧颜柳赵等这些大家之上了,只不过是从瘦硬肥劲的角度来看,王羲之、颜真卿和赵佶这三家正好形成了三个“极”吧!
有些不懂书法的人会说瘦金体是美术字,其实你对比一下瘦金体和颜体字,就会发现她们很多点画的写法如出一辙,只不过瘦金体是把笔画往瘦硬的方向作了创造性的发展:
如果你硬要说瘦金体是美术字,就跟说颜体字是美术字一样可笑!了解书法史的人都知道,颜真卿当年正是对初唐的楷书进行了变革创新,才创造出了独具风格的颜体字,而赵佶恰恰又是对前人的书法进行了再次的变革创新,把“书贵瘦硬始通神”的金科玉律与实践相结合,以他天才般的思维才创造出了如此漂亮的字体!
很多人对瘦金体的认识往往局限在赵佶二十多岁初创的小楷千字文上,很多初学者都会将其作为硬笔字帖,的确,这副作品可以说是整个瘦金体这套体系的基石:
由此还衍生出类似《夏日诗帖》、《闰中秋月诗帖》、《欲借风霜二诗帖》等等楷书作品:
大字方面则有《秾芳诗帖》为代表:
但正如我上面所说,瘦金体其实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有些朋友认为瘦金体只是指赵佶的楷书,我认为这只是一种狭义的认识,赵佶的行、草书,与其楷书完全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广义上的瘦金体就应该是指囊括了赵佶楷行草的整个体系)。我们接着就来看看其行楷变体,诸如《题瑞鹤图》等代表作,这种字体难度非常高,需要有了不错的楷书和行书功底后,才能比较顺利地写出来:
接着当然是瘦金体行书了,这方面作品虽然不多,但《恭事方丘敕》和《蔡行敕》是令人过目不忘的神帖:
再之后还有一些小行草作品,比如《题文会图》、《喷香舞雪》团扇等:
这里插个题外话,以前临圣教序,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看看圣教序里的这个“丽”和《喷香舞雪》里的“香“,注意下面的这个“日”的结构,看起来赵佶当年肯定也是苦练过圣教序的吧(这也恰恰说明瘦金体完全是正统二王体系的一个分支):
之后逐步过渡到草书的小品,如《掠水燕翎纨扇》:
最后就是那副震烁古今的瘦金体大草千字文了,这副作品被无数学草书的人认为是直追怀素的神作,像沈鹏先生也对其喜爱不已:
然而,由于宋徽宗是亡国之君,以至于他在书坛的地位一直被人所诟病,有些人将瘦金体等同于“亡国之书”,令人唏嘘不已!时光如梭,当今世界已不再是信息闭塞的封建时代了,人们认识事物的眼光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现在来重新审视瘦金体,自然应当采取一分为二的客观态度,赵佶为人荒唐,但其所创瘦金体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坛宝藏,有着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相信随着人们对瘦金体的深入了解,其历史地位会逐步得到提升吧